大方廣佛華嚴經疏卷第二十七
關燈
小
中
大
而禮。
不可禮之三寶。
一一佛前皆影現故。
六内觀禮。
但禮身中法身佛故。
七實相禮。
無内無外同一實故。
八大悲禮。
前雖有觀未顯為生今一一禮普代衆生故。
九總攝禮。
總攝前六為一觀故。
十無盡禮。
入帝網境。
若佛若禮重重無盡故。
言勸請者。
名為祈求。
除謗法障起慈善根故。
聲聞自度但忏己罪。
菩薩愍衆故須勸請。
但勸如來普雨法雨。
則自必沾洽。
此文略雲勸佛說法。
智論複加請佛住世。
占察經中亦請菩薩速成正覺。
次句因聞法故起悟入善。
言修習者。
瑜伽八十三雲。
修者。
了相作意。
習者勝解作意故。
又修者。
于所知事而發趣故。
習者。
無間殷重修加行故。
言随喜者。
為慶悅彼故。
除嫉妒障起平等善。
然十住智論皆有三位。
一諸佛善。
二二乘善。
三人天善。
今文四句。
初一總明具于三善。
二乘正是所诃故。
不别舉而含在一切衆生之中。
後三句别。
其第二句别明三善。
結一随喜。
後一随喜諸佛因果。
大品随喜品。
明大千海水一毛破為百分滴。
取海水可知其數。
随喜之福不可知數。
法華展轉第五十人。
尚難校量。
況初随喜。
此據随喜如來權實功德。
其福更多。
然佛是除罪勝緣故與忏悔前後無在。
既淨身器次希法雨。
複攝他同己回向三處。
不堕三界及與二乘。
然禮等五果通得菩提。
别則忏得依正具足。
禮則尊貴身器具足。
勸請得慧。
随喜得大眷屬并大财福。
回向離邪常遇佛世。
常能修行。
約教不同可以思準。
第二菩薩如是下。
明回向行中二。
先結前善根。
後悉以下。
正明回向。
前中二。
初橫結上來及不說者。
後凡所下。
豎結前善。
謂随前一善皆有積集等故。
具足為圓滿學成為成就。
證入為獲得。
了性為覺知。
餘文并顯。
二正明回向于中二。
先回向菩提。
後回向衆生前中二。
先明随相後明離相。
前中亦二。
先正起行願。
後結行成益。
前中又二。
先回向淨土。
後總攝回向。
前中亦二。
先明衆寶莊嚴。
後明人寶為嚴。
泛論嚴淨有其三種。
一處所淨。
二住處衆生淨。
即前二段。
三法門流布淨。
亦名受用淨。
遍上二段。
又此二段之中。
具足十八圓滿。
今初有二。
初總标所成。
二如過去下。
别顯嚴相。
于中亦二。
先舉三世土嚴。
二願成彼嚴。
今初亦二。
先别明二總。
結前中三世即為三。
别謂過未現在而為其次。
今初分二。
先總明後别顯。
今初先舉時辨處。
次所謂下。
總标世界種者。
即方處間列如初會說。
無量者。
無分量故。
無數者。
數多故。
佛智所知者。
淨識所現唯佛窮故。
菩薩所識者。
登地分見故。
大心所受者。
地前能受故。
莊嚴佛刹者。
即正顯示。
此雖義當形色意是總該。
二清淨下。
别明有二圓滿。
初辨因圓滿。
謂出過三界淨土。
亦有出過之因。
然上世界成就品中。
起具因緣總有十種。
生佛兼說有淨穢故。
今此唯五。
欲同佛淨故略衆生。
初句亦總亦别。
總明三土之因。
皆無漏業故雲清淨。
自受用土。
淨行所流萬行生故。
他受用土及變化土。
淨業所引随業現故。
别則唯約受用。
因緣所流增上緣所引故。
佛地論雲。
如來藏識中。
無漏善根為因而生。
有義。
但是增上緣生。
以外法故。
有義。
亦是因緣而生。
親能生故。
若不爾者。
應無因緣。
外法相望非因緣故。
意以後義為正。
言亦是者。
通二緣故。
有雲。
感報淨土以四塵種子而為正因。
親感土故。
六度萬行而為緣因。
助成土故。
或以自利後得而為緣因。
依此經宗。
以一切波羅蜜行随其所應。
依正二果互為二因互相資辨。
以皆是法性相應善根成故。
常融常别。
餘如世界成就品。
下四唯别。
初二變化土因。
初句約為緣義。
後句約為因義。
次句是自受用因。
故雲出世淨業。
後句義兼自他受用土因。
登地已上皆修普賢之妙行故。
又此妙行即圓融因。
融上諸土無障礙故。
二一切下事業圓滿。
自能現作一切有情一切義利故。
如來雖即是主意取義利。
第二盡未來下。
舉未來土嚴文中二。
初總标。
二盡法界下别。
顯有九圓滿。
文分為五。
一分量圓滿。
此通二土。
謂約自受用。
從初得佛。
盡未來際相續無變橫周法界。
故無邊際。
約他受用。
為于地上随宜而。
現勝劣大小改變不定。
但地前不測言無邊際。
登地常見亦無斷盡。
此文兼明方所圓滿。
以方所有二。
一自受用周遍法界。
于三界處不即不離故。
二他受用處下文當辨。
二皆從如來智慧生者。
即果圓滿自受用土圓鏡智生。
他受用土平等智生。
三無量下依持圓滿故。
佛地經雲。
無量功德衆所莊嚴。
大寶華王是為依持。
今文中先總标妙寶。
所謂下别列。
初三事嚴中有蓮華。
次二德嚴。
初即無量功德。
佛力即是能持。
後一即是所持之國。
佛地唯據于事但雲蓮華。
今通事理故雲佛力功德。
莊嚴亦通事理。
四如來所都明主圓滿。
五不可思下輔翼圓滿。
複兼四種。
文中分二。
初總顯則兼眷屬圓滿。
眷屬謂人天八部。
然皆菩薩化作示淨土不空故。
今但雲諸清淨衆則兼之矣。
後未來下别顯勝德兼三圓滿。
初明方所圓滿。
佛地經雲。
超過三界所行之處。
今雲一切諸佛之所成就。
通于自他受用非世所睹。
即是超過菩薩能見是他受用。
受用方所或說淨居。
或說西方等。
是二此諸菩薩具大威下皆門圓滿。
以三三昧為所入門。
此中初句顯門之因。
知一切下是空門相。
行菩薩業是無相門相。
善巧方便下是無作門相。
入不思議三昧通該前後。
三又此淨業即攝益圓滿。
以離煩惱纏垢等為攝益。
故名為清淨第三現在下舉現在嚴中亦二。
初總标類同過未雲亦如是。
二無量下别顯有三圓滿。
一者形相。
即形色圓滿。
二無量光色。
即顯色圓滿。
悉是已下總以因結。
三無量香下住處圓滿。
于中有三。
初總明住處。
次随順下别顯處因。
即他受用因故雲示現。
後所謂下廣顯處嚴。
以超過一切菩薩及餘住處。
名處圓滿。
第二如是等下。
總結三世嚴具及土。
于中二。
初總結能所嚴。
後所謂下别顯所嚴。
有二十九種随體德用立名不同。
亦可并前總标通。
結上來十八圓滿随勝立土。
如理應思。
第二如是過去下願成彼嚴。
于中二。
先嚴一界。
後如一世界下。
例嚴普周顯嚴分齊。
令法界土皆具三世一切莊嚴。
既一佛土即具無盡莊嚴。
則一嚴一切嚴。
亦顯一圓滿即一切圓滿。
重重無盡。
方是華嚴淨土圓滿。
第二佛子菩薩至複以善根下。
人寶為嚴。
同十大願中第七願也。
亦即是前輔翼圓滿。
文中三。
初總願
不可禮之三寶。
一一佛前皆影現故。
六内觀禮。
但禮身中法身佛故。
七實相禮。
無内無外同一實故。
八大悲禮。
前雖有觀未顯為生今一一禮普代衆生故。
九總攝禮。
總攝前六為一觀故。
十無盡禮。
入帝網境。
若佛若禮重重無盡故。
言勸請者。
名為祈求。
除謗法障起慈善根故。
聲聞自度但忏己罪。
菩薩愍衆故須勸請。
但勸如來普雨法雨。
則自必沾洽。
此文略雲勸佛說法。
智論複加請佛住世。
占察經中亦請菩薩速成正覺。
次句因聞法故起悟入善。
言修習者。
瑜伽八十三雲。
修者。
了相作意。
習者勝解作意故。
又修者。
于所知事而發趣故。
習者。
無間殷重修加行故。
言随喜者。
為慶悅彼故。
除嫉妒障起平等善。
然十住智論皆有三位。
一諸佛善。
二二乘善。
三人天善。
今文四句。
初一總明具于三善。
二乘正是所诃故。
不别舉而含在一切衆生之中。
後三句别。
其第二句别明三善。
結一随喜。
後一随喜諸佛因果。
大品随喜品。
明大千海水一毛破為百分滴。
取海水可知其數。
随喜之福不可知數。
法華展轉第五十人。
尚難校量。
況初随喜。
此據随喜如來權實功德。
其福更多。
然佛是除罪勝緣故與忏悔前後無在。
既淨身器次希法雨。
複攝他同己回向三處。
不堕三界及與二乘。
然禮等五果通得菩提。
别則忏得依正具足。
禮則尊貴身器具足。
勸請得慧。
随喜得大眷屬并大财福。
回向離邪常遇佛世。
常能修行。
約教不同可以思準。
第二菩薩如是下。
明回向行中二。
先結前善根。
後悉以下。
正明回向。
前中二。
初橫結上來及不說者。
後凡所下。
豎結前善。
謂随前一善皆有積集等故。
具足為圓滿學成為成就。
證入為獲得。
了性為覺知。
餘文并顯。
二正明回向于中二。
先回向菩提。
後回向衆生前中二。
先明随相後明離相。
前中亦二。
先正起行願。
後結行成益。
前中又二。
先回向淨土。
後總攝回向。
前中亦二。
先明衆寶莊嚴。
後明人寶為嚴。
泛論嚴淨有其三種。
一處所淨。
二住處衆生淨。
即前二段。
三法門流布淨。
亦名受用淨。
遍上二段。
又此二段之中。
具足十八圓滿。
今初有二。
初總标所成。
二如過去下。
别顯嚴相。
于中亦二。
先舉三世土嚴。
二願成彼嚴。
今初亦二。
先别明二總。
結前中三世即為三。
别謂過未現在而為其次。
今初分二。
先總明後别顯。
今初先舉時辨處。
次所謂下。
總标世界種者。
即方處間列如初會說。
無量者。
無分量故。
無數者。
數多故。
佛智所知者。
淨識所現唯佛窮故。
菩薩所識者。
登地分見故。
大心所受者。
地前能受故。
莊嚴佛刹者。
即正顯示。
此雖義當形色意是總該。
二清淨下。
别明有二圓滿。
初辨因圓滿。
謂出過三界淨土。
亦有出過之因。
然上世界成就品中。
起具因緣總有十種。
生佛兼說有淨穢故。
今此唯五。
欲同佛淨故略衆生。
初句亦總亦别。
總明三土之因。
皆無漏業故雲清淨。
自受用土。
淨行所流萬行生故。
他受用土及變化土。
淨業所引随業現故。
别則唯約受用。
因緣所流增上緣所引故。
佛地論雲。
如來藏識中。
無漏善根為因而生。
有義。
但是增上緣生。
以外法故。
有義。
亦是因緣而生。
親能生故。
若不爾者。
應無因緣。
外法相望非因緣故。
意以後義為正。
言亦是者。
通二緣故。
有雲。
感報淨土以四塵種子而為正因。
親感土故。
六度萬行而為緣因。
助成土故。
或以自利後得而為緣因。
依此經宗。
以一切波羅蜜行随其所應。
依正二果互為二因互相資辨。
以皆是法性相應善根成故。
常融常别。
餘如世界成就品。
下四唯别。
初二變化土因。
初句約為緣義。
後句約為因義。
次句是自受用因。
故雲出世淨業。
後句義兼自他受用土因。
登地已上皆修普賢之妙行故。
又此妙行即圓融因。
融上諸土無障礙故。
二一切下事業圓滿。
自能現作一切有情一切義利故。
如來雖即是主意取義利。
第二盡未來下。
舉未來土嚴文中二。
初總标。
二盡法界下别。
顯有九圓滿。
文分為五。
一分量圓滿。
此通二土。
謂約自受用。
從初得佛。
盡未來際相續無變橫周法界。
故無邊際。
約他受用。
為于地上随宜而。
現勝劣大小改變不定。
但地前不測言無邊際。
登地常見亦無斷盡。
此文兼明方所圓滿。
以方所有二。
一自受用周遍法界。
于三界處不即不離故。
二他受用處下文當辨。
二皆從如來智慧生者。
即果圓滿自受用土圓鏡智生。
他受用土平等智生。
三無量下依持圓滿故。
佛地經雲。
無量功德衆所莊嚴。
大寶華王是為依持。
今文中先總标妙寶。
所謂下别列。
初三事嚴中有蓮華。
次二德嚴。
初即無量功德。
佛力即是能持。
後一即是所持之國。
佛地唯據于事但雲蓮華。
今通事理故雲佛力功德。
莊嚴亦通事理。
四如來所都明主圓滿。
五不可思下輔翼圓滿。
複兼四種。
文中分二。
初總顯則兼眷屬圓滿。
眷屬謂人天八部。
然皆菩薩化作示淨土不空故。
今但雲諸清淨衆則兼之矣。
後未來下别顯勝德兼三圓滿。
初明方所圓滿。
佛地經雲。
超過三界所行之處。
今雲一切諸佛之所成就。
通于自他受用非世所睹。
即是超過菩薩能見是他受用。
受用方所或說淨居。
或說西方等。
是二此諸菩薩具大威下皆門圓滿。
以三三昧為所入門。
此中初句顯門之因。
知一切下是空門相。
行菩薩業是無相門相。
善巧方便下是無作門相。
入不思議三昧通該前後。
三又此淨業即攝益圓滿。
以離煩惱纏垢等為攝益。
故名為清淨第三現在下舉現在嚴中亦二。
初總标類同過未雲亦如是。
二無量下别顯有三圓滿。
一者形相。
即形色圓滿。
二無量光色。
即顯色圓滿。
悉是已下總以因結。
三無量香下住處圓滿。
于中有三。
初總明住處。
次随順下别顯處因。
即他受用因故雲示現。
後所謂下廣顯處嚴。
以超過一切菩薩及餘住處。
名處圓滿。
第二如是等下。
總結三世嚴具及土。
于中二。
初總結能所嚴。
後所謂下别顯所嚴。
有二十九種随體德用立名不同。
亦可并前總标通。
結上來十八圓滿随勝立土。
如理應思。
第二如是過去下願成彼嚴。
于中二。
先嚴一界。
後如一世界下。
例嚴普周顯嚴分齊。
令法界土皆具三世一切莊嚴。
既一佛土即具無盡莊嚴。
則一嚴一切嚴。
亦顯一圓滿即一切圓滿。
重重無盡。
方是華嚴淨土圓滿。
第二佛子菩薩至複以善根下。
人寶為嚴。
同十大願中第七願也。
亦即是前輔翼圓滿。
文中三。
初總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