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廣佛華嚴經疏卷第二十四
關燈
小
中
大
切智人。
但為攝受來者。
随順世間師弟人事故。
二有難雲。
若佛自言漏永盡者。
何以愛語羅睺诃罵調達。
佛于此難正見無由。
安隐無怯。
自唱德号我實漏盡。
但為随根而調伏故。
三有難雲。
若佛說欲能障道者。
何故預流一來。
尚有妻子之愛。
佛于此難心無怯懼。
謂自唱德号。
我說欲能障道。
但障不還羅漢非初二果。
四有難雲。
若佛說諸聖道能盡苦者。
何故羅漢受瘡潰蛇螫之苦。
佛于此難心無怯懼。
自唱德号。
我說聖道實能盡苦邊際。
但說未來非現在故。
四中初一離所知障。
次離煩惱障。
三是出離道障。
四即出離之道。
初二自利後二利他。
所以自歎此四者。
初一為菩薩。
第二為聲聞。
後二通為。
智論二十八。
瑜伽五十對法十四。
廣辨其相。
第七無記中分二。
先征名。
後謂世間下辨相。
今初無記二義。
一非善非惡不能招感愛非愛果。
名為無記。
可釋餘文。
今此正謂虛妄推度非理問難不可記錄。
故名無記。
非對善惡故。
俱舍第十九雲。
諸契經說十四無記。
即其義也。
亦名置記記即答也。
不應答故。
所以不答者何。
謂此乃無義語也。
知之不免生死不知不障涅槃。
前說有記則反于此。
智論第三雲。
所以不答十四難者。
此事無實故。
諸法有常無此理故。
言斷亦爾。
如有人問。
[(殼-一)/牛]于牛角得幾升乳。
豈曰問耶。
複次世界無窮猶如車輪。
複次無利有失堕惡邪中。
覆于四谛諸法實相。
複次人不能知。
複次稱法說故。
第十七雲。
有一比丘。
思惟十四難不能解辭。
佛不為弟子。
佛言我為老病死人。
說法濟度。
此是鬥诤法如中毒箭。
不應推尋。
楞伽亦雲。
皆是世論非我所說。
言十四者。
即此中前四四句。
其第四四句但合為二。
謂身與神一身與神異。
然諸經論多說十四難。
而相或同異不繁會釋。
今經委論不出我法二執。
文分五段。
第一有四四句。
就我明無記。
第二過去下。
就三世橫論凡聖數之多少。
三何等下。
約凡聖豎論初後。
四世間從何下征三世間所從。
五何者下約生死際畔。
以辨無記。
今初句雖十六。
其過不出斷常二見。
言世間者。
準大品中通三世間。
謂衆生世間五蘊世間。
及器世間。
今此文意。
正顯衆生世間。
兼明五蘊世間。
以衆生是總主假者外道計以為我故。
有邊等諸見。
初有邊四句約未來世。
常等四句約過去世。
如來有無依涅槃起。
故中論邪見品雲。
我于過去世為有為是無。
世間常等見皆依過去世。
我于未來世為作為無作。
有邊等諸見。
皆依未來世。
涅槃品雲。
如來滅後有無等。
依涅槃起。
我及衆生有無四句約現在說。
既知起見之本。
次随文别釋。
即為四段。
第一四句言有邊者。
即斷見外道。
計我于後世更不複作。
則與此身俱盡。
無邊者。
謂我于後世更有所作。
三俱句者。
身盡故有邊。
我不異故無邊。
四俱非句者。
亦以我存身盡見上有過故立此句。
謂身盡故非無邊。
我存故非有邊。
既皆邪見故不答之。
若欲破者。
初之二句。
堕無後世過。
謂有邊則與陰同盡。
無邊則是今身。
故皆無後世。
無後世者。
修道苦行為何益耶。
第三句亦有邊無邊者。
若身盡我存身我為一為異。
一則不應有盡不盡。
異則離蘊何相知有我耶。
若謂舍人生天。
人分猶在天分。
更增則半天半人故。
皆不可。
第四句非有邊未免于無。
非無邊未免于有。
雲何于此強分别耶。
二常等四句。
約過去者。
過去世我即是今我。
名之為常。
若常即有大過。
破壞因果涅槃等故。
若謂我今始生名為無常。
若爾我是作法。
亦堕無因。
無因則亦無涅槃等。
第三見上二過。
便謂我常身無常。
離身何處有我。
又成上二過。
第四謂我不異故非無常。
身有異故非常。
破同第三句。
又中論雲。
一切法空故。
何有邊無邊及常等見。
餘義廣如彼論。
三如來滅後等四句。
釋有二義。
一明如來者非是佛也。
如即相似。
來謂從前際來。
謂一有執雲。
如從前世來生此間。
去向後世亦複如是。
故雲如來滅後有。
謂如前際來時有故。
此由計我異陰故。
二雲。
如從前世來此間死後斷滅。
故雲如來滅後無。
謂不如來時去故。
此計陰我一故。
三由計我有粗細故。
謂粗我與身俱盡故。
雲不如去。
細我異陰不同滅故。
亦如來時而去故。
雲如來滅後亦有亦無。
四雲我如虛空體無來去故。
晉經雲。
如來滅後如去不如去等。
此則通望三世以辨。
若依中論。
附涅槃起四句。
如來即佛也。
順此經文。
亦是外道自立己師。
而為如來。
有謂如來滅後定有不變。
或謂入無餘依同于太虛。
或謂法有應無。
或謂約應非有。
約法非無。
以其四句皆成戲論。
不見如來寂滅相。
故亦為邪見。
此則權小之徒。
未能免也。
瑜伽八十七雲。
依二道理如實随觀。
俱不可記如來滅後若有若無。
所以者何。
且依勝義彼不可得。
況其滅後或有或無。
若依世俗。
為于諸行假立如來。
為于涅槃若于諸行。
如來滅後無有一行流轉可得。
爾時何處假立如來。
既無如來何有無等。
若于涅槃。
涅槃唯是無行所顯。
絕諸戲論。
自内所證絕戲論故。
施設為有不應道理。
亦複不應施設非有。
勿當損毀施設妙有寂靜涅槃。
又此涅槃極難知故。
最微細故。
說名甚深。
種種非一。
諸行煩惱斷所顯故。
說名廣大。
現量比量及正教量。
所不量故說名無量。
四我及衆生有無等四句。
此并雙立衆生即是五蘊。
非約總主。
有即定有定有着常。
無即定無定無著斷。
三遠上二過雙立有無。
即堕相違。
四避此相違立俱非句。
又成戲論。
然此四句。
亦有單計我有所無所有我無。
亦不離初之二句。
又合上成第三。
互奪成第四。
亦不出初之二句。
第二門明三乘凡聖數之多少者。
以橫無邊故不可記也。
第三門豎無際故不可記也。
有人答問雲。
有初佛言自然悟引獺祭天。
亦為應機甯加置記。
若有初佛如來應知。
則可說名。
言何法者。
染淨等一切法也。
第四門征世間所從有六句。
初二句問衆生及蘊世間。
次四句約器世間。
以外道計衆生有最初生故。
或謂從冥谛中來還至冥故。
或謂世界皆微塵成。
謂至妙之色常恒不變聚。
則為身器。
散則成微塵故。
此皆邪見之源故不應答。
有情世間不言成壞者。
瑜伽雲。
有情望器有五不同。
一謂器界生死共因所生。
有情生死但由不共故。
是因不同。
二謂器有除斷有情流轉不斷故。
是時不同。
三謂三災壞不壞故。
名法不同。
四謂器界因無永斷有情不爾。
名斷不同。
五謂器則斷而複續。
有情斷已無續。
名續不同。
以斯義故略無成壞也。
第五約生死初後際。
唯有二句。
問初際無始聖教所明。
生死有終豈非正理。
答略有三義。
一約一人則可雲終。
通望一切則無終極。
二以彼定執長邪見。
故亦不應答。
謂若許有終必有始故。
常法無始亦無終故。
三約法性皆不可說故。
中論雲。
大聖之所說本際不可得。
生死無有始亦複無有終。
若無有始終。
中當雲何有。
是故于此中先後共亦無。
既言本際不可得。
亦不應定謂無始無終。
況有始終之見耶。
又有偈雲。
真法及說者聽者難得故。
是故則生死非有邊無邊。
上諸邪見多是外道。
亦參小乘。
菩薩善知則問答無滞。
便舉破者。
令自他造中故也。
第二菩薩下顯多聞之意。
謂悲物無聞長淪生死。
故誓持聞藏自證利他。
第六施藏文三同前。
釋相中二第一标列十章。
第二佛子下依章牒釋。
釋中十段一一各三。
謂标釋結。
然此十施前六事舍。
謂身命财。
次三心舍。
謂不取着。
後一俱舍名為究竟。
第一分減施。
釋中三。
初明分減之相。
二若自食下明施善巧。
外無施境而不舍施心。
三複作下對治施障。
第二竭盡施者。
不顧活命傾竭所有也。
然施心須成施行須量。
若彼為成大利則身命無吝。
若彼但為貪求無厭。
或惡心欲行大害。
應以方便勿成人惡。
如月光王施頭。
與怨奪萬姓之歡。
施二人之死。
怨王喜死。
乞者恨死。
雖有賢行未全可準。
今言竭盡者。
以彰菩薩施心已成。
有應施境終無吝也。
内施内外準此可知。
若不爾者。
菩薩能雨七珍充足一切。
何不施耶。
亦見衆生所不宜故。
釋相中三。
初明難施之物。
二或時下乞境現前。
三菩薩自念下正修施行。
下之四施皆有此
但為攝受來者。
随順世間師弟人事故。
二有難雲。
若佛自言漏永盡者。
何以愛語羅睺诃罵調達。
佛于此難正見無由。
安隐無怯。
自唱德号我實漏盡。
但為随根而調伏故。
三有難雲。
若佛說欲能障道者。
何故預流一來。
尚有妻子之愛。
佛于此難心無怯懼。
謂自唱德号。
我說欲能障道。
但障不還羅漢非初二果。
四有難雲。
若佛說諸聖道能盡苦者。
何故羅漢受瘡潰蛇螫之苦。
佛于此難心無怯懼。
自唱德号。
我說聖道實能盡苦邊際。
但說未來非現在故。
四中初一離所知障。
次離煩惱障。
三是出離道障。
四即出離之道。
初二自利後二利他。
所以自歎此四者。
初一為菩薩。
第二為聲聞。
後二通為。
智論二十八。
瑜伽五十對法十四。
廣辨其相。
第七無記中分二。
先征名。
後謂世間下辨相。
今初無記二義。
一非善非惡不能招感愛非愛果。
名為無記。
可釋餘文。
今此正謂虛妄推度非理問難不可記錄。
故名無記。
非對善惡故。
俱舍第十九雲。
諸契經說十四無記。
即其義也。
亦名置記記即答也。
不應答故。
所以不答者何。
謂此乃無義語也。
知之不免生死不知不障涅槃。
前說有記則反于此。
智論第三雲。
所以不答十四難者。
此事無實故。
諸法有常無此理故。
言斷亦爾。
如有人問。
[(殼-一)/牛]于牛角得幾升乳。
豈曰問耶。
複次世界無窮猶如車輪。
複次無利有失堕惡邪中。
覆于四谛諸法實相。
複次人不能知。
複次稱法說故。
第十七雲。
有一比丘。
思惟十四難不能解辭。
佛不為弟子。
佛言我為老病死人。
說法濟度。
此是鬥诤法如中毒箭。
不應推尋。
楞伽亦雲。
皆是世論非我所說。
言十四者。
即此中前四四句。
其第四四句但合為二。
謂身與神一身與神異。
然諸經論多說十四難。
而相或同異不繁會釋。
今經委論不出我法二執。
文分五段。
第一有四四句。
就我明無記。
第二過去下。
就三世橫論凡聖數之多少。
三何等下。
約凡聖豎論初後。
四世間從何下征三世間所從。
五何者下約生死際畔。
以辨無記。
今初句雖十六。
其過不出斷常二見。
言世間者。
準大品中通三世間。
謂衆生世間五蘊世間。
及器世間。
今此文意。
正顯衆生世間。
兼明五蘊世間。
以衆生是總主假者外道計以為我故。
有邊等諸見。
初有邊四句約未來世。
常等四句約過去世。
如來有無依涅槃起。
故中論邪見品雲。
我于過去世為有為是無。
世間常等見皆依過去世。
我于未來世為作為無作。
有邊等諸見。
皆依未來世。
涅槃品雲。
如來滅後有無等。
依涅槃起。
我及衆生有無四句約現在說。
既知起見之本。
次随文别釋。
即為四段。
第一四句言有邊者。
即斷見外道。
計我于後世更不複作。
則與此身俱盡。
無邊者。
謂我于後世更有所作。
三俱句者。
身盡故有邊。
我不異故無邊。
四俱非句者。
亦以我存身盡見上有過故立此句。
謂身盡故非無邊。
我存故非有邊。
既皆邪見故不答之。
若欲破者。
初之二句。
堕無後世過。
謂有邊則與陰同盡。
無邊則是今身。
故皆無後世。
無後世者。
修道苦行為何益耶。
第三句亦有邊無邊者。
若身盡我存身我為一為異。
一則不應有盡不盡。
異則離蘊何相知有我耶。
若謂舍人生天。
人分猶在天分。
更增則半天半人故。
皆不可。
第四句非有邊未免于無。
非無邊未免于有。
雲何于此強分别耶。
二常等四句。
約過去者。
過去世我即是今我。
名之為常。
若常即有大過。
破壞因果涅槃等故。
若謂我今始生名為無常。
若爾我是作法。
亦堕無因。
無因則亦無涅槃等。
第三見上二過。
便謂我常身無常。
離身何處有我。
又成上二過。
第四謂我不異故非無常。
身有異故非常。
破同第三句。
又中論雲。
一切法空故。
何有邊無邊及常等見。
餘義廣如彼論。
三如來滅後等四句。
釋有二義。
一明如來者非是佛也。
如即相似。
來謂從前際來。
謂一有執雲。
如從前世來生此間。
去向後世亦複如是。
故雲如來滅後有。
謂如前際來時有故。
此由計我異陰故。
二雲。
如從前世來此間死後斷滅。
故雲如來滅後無。
謂不如來時去故。
此計陰我一故。
三由計我有粗細故。
謂粗我與身俱盡故。
雲不如去。
細我異陰不同滅故。
亦如來時而去故。
雲如來滅後亦有亦無。
四雲我如虛空體無來去故。
晉經雲。
如來滅後如去不如去等。
此則通望三世以辨。
若依中論。
附涅槃起四句。
如來即佛也。
順此經文。
亦是外道自立己師。
而為如來。
有謂如來滅後定有不變。
或謂入無餘依同于太虛。
或謂法有應無。
或謂約應非有。
約法非無。
以其四句皆成戲論。
不見如來寂滅相。
故亦為邪見。
此則權小之徒。
未能免也。
瑜伽八十七雲。
依二道理如實随觀。
俱不可記如來滅後若有若無。
所以者何。
且依勝義彼不可得。
況其滅後或有或無。
若依世俗。
為于諸行假立如來。
為于涅槃若于諸行。
如來滅後無有一行流轉可得。
爾時何處假立如來。
既無如來何有無等。
若于涅槃。
涅槃唯是無行所顯。
絕諸戲論。
自内所證絕戲論故。
施設為有不應道理。
亦複不應施設非有。
勿當損毀施設妙有寂靜涅槃。
又此涅槃極難知故。
最微細故。
說名甚深。
種種非一。
諸行煩惱斷所顯故。
說名廣大。
現量比量及正教量。
所不量故說名無量。
四我及衆生有無等四句。
此并雙立衆生即是五蘊。
非約總主。
有即定有定有着常。
無即定無定無著斷。
三遠上二過雙立有無。
即堕相違。
四避此相違立俱非句。
又成戲論。
然此四句。
亦有單計我有所無所有我無。
亦不離初之二句。
又合上成第三。
互奪成第四。
亦不出初之二句。
第二門明三乘凡聖數之多少者。
以橫無邊故不可記也。
第三門豎無際故不可記也。
有人答問雲。
有初佛言自然悟引獺祭天。
亦為應機甯加置記。
若有初佛如來應知。
則可說名。
言何法者。
染淨等一切法也。
第四門征世間所從有六句。
初二句問衆生及蘊世間。
次四句約器世間。
以外道計衆生有最初生故。
或謂從冥谛中來還至冥故。
或謂世界皆微塵成。
謂至妙之色常恒不變聚。
則為身器。
散則成微塵故。
此皆邪見之源故不應答。
有情世間不言成壞者。
瑜伽雲。
有情望器有五不同。
一謂器界生死共因所生。
有情生死但由不共故。
是因不同。
二謂器有除斷有情流轉不斷故。
是時不同。
三謂三災壞不壞故。
名法不同。
四謂器界因無永斷有情不爾。
名斷不同。
五謂器則斷而複續。
有情斷已無續。
名續不同。
以斯義故略無成壞也。
第五約生死初後際。
唯有二句。
問初際無始聖教所明。
生死有終豈非正理。
答略有三義。
一約一人則可雲終。
通望一切則無終極。
二以彼定執長邪見。
故亦不應答。
謂若許有終必有始故。
常法無始亦無終故。
三約法性皆不可說故。
中論雲。
大聖之所說本際不可得。
生死無有始亦複無有終。
若無有始終。
中當雲何有。
是故于此中先後共亦無。
既言本際不可得。
亦不應定謂無始無終。
況有始終之見耶。
又有偈雲。
真法及說者聽者難得故。
是故則生死非有邊無邊。
上諸邪見多是外道。
亦參小乘。
菩薩善知則問答無滞。
便舉破者。
令自他造中故也。
第二菩薩下顯多聞之意。
謂悲物無聞長淪生死。
故誓持聞藏自證利他。
第六施藏文三同前。
釋相中二第一标列十章。
第二佛子下依章牒釋。
釋中十段一一各三。
謂标釋結。
然此十施前六事舍。
謂身命财。
次三心舍。
謂不取着。
後一俱舍名為究竟。
第一分減施。
釋中三。
初明分減之相。
二若自食下明施善巧。
外無施境而不舍施心。
三複作下對治施障。
第二竭盡施者。
不顧活命傾竭所有也。
然施心須成施行須量。
若彼為成大利則身命無吝。
若彼但為貪求無厭。
或惡心欲行大害。
應以方便勿成人惡。
如月光王施頭。
與怨奪萬姓之歡。
施二人之死。
怨王喜死。
乞者恨死。
雖有賢行未全可準。
今言竭盡者。
以彰菩薩施心已成。
有應施境終無吝也。
内施内外準此可知。
若不爾者。
菩薩能雨七珍充足一切。
何不施耶。
亦見衆生所不宜故。
釋相中三。
初明難施之物。
二或時下乞境現前。
三菩薩自念下正修施行。
下之四施皆有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