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廣佛華嚴經疏卷第二十三
關燈
小
中
大
九句。
初總餘别。
别中一淨治因性。
二不退願性。
三行性續願。
四以真性導行。
五上攝果性。
六開已修性即十行所習。
七觀所化性。
八照當果性。
二正說偈辭。
總有一百一頌。
大分為三。
初之一頌總申歸敬。
次九十六頌正頌前文。
三有四頌結歎深廣。
今初也。
将申偈頌再展敬心。
初四字申敬。
十力下顯佛三德。
十力智德。
次句斷德。
次句恩德。
衆生為境故。
末句通喻三德。
智廣惑淨悲深遠故。
第二正頌前文大分為二。
初十一偈頌前本分。
後八十五偈頌前說分。
然十住頌文則舉其次第。
今沒其次第。
直雲行斯道者。
略有四意。
一前則約位始終行布而說。
今将融會前說令無始終。
欲顯一位之中具行諸行。
一行之中具一切故。
二前約别行今約普行。
普别無礙二文互顯。
三前約同教今約别教。
同别無礙為一圓教故。
四前約不雜辯才。
此約任放辯才說不待次。
言辭不斷故。
又前多約因此多就果。
或廣略绮互體用更陳。
總别遞明互相影發。
顯菩薩行深廣難思。
下文雖依次第既沒本名。
一同離世間圓融之行也。
今初亦可。
總歎行深不頌前文。
頌亦無失。
今頌本分曲分為二。
前四頌前學三世佛而修行故。
後七頌前行體不可思議。
今初分二。
初三别明後一總說。
各初三句辨德。
後句結德。
所行下諸文行斯道言。
皆仿于此。
後七頌行體中。
然文旨包含略為二解。
一頌行體。
二頌加之所為。
然所為正為十行。
義旨不殊故得同頌。
配文少異。
分為二解。
先配行禮。
文分為四。
初一頌總顯不可思議。
故雲心無分别。
彼無動故。
二一頌頌前與法界等。
等法界有三義。
所有皆明了等事法界。
次句等理法界。
此二無二等無礙法界。
由此等故能破惑成德。
三有二偈頌等虛空界。
等空五義。
初偈顯二。
謂空無分别而顯萬像。
菩薩亦爾。
入實自悟則無分别。
不礙分别于諸衆生故。
結雲等空。
由入法界故等虛空。
二界相成故舉入法界。
後偈顯三義。
一等空廣大。
初二句顯示。
二等空清淨。
三等空不可壞。
第三句顯由等虛空。
是勝寂靜名曰牟尼。
四有三偈。
頌前菩薩行。
初偈總舉自分之行。
後二即勝進之行。
二以此文頌加所為。
雖開合不同依次不亂。
初偈頌前為增長佛智。
前半所觀後半能觀。
次偈頌深入法界。
餘如前釋。
三中初句頌了知衆生界。
次二句頌所入無礙。
四中頌所行無障。
往諸國土則身無障。
說法清淨則自行無障。
異論不壞則外無障。
第五偈頌得無量方便。
以願行等皆善修故。
六中頌攝取一切智性。
無邊一切地即智地故。
十地之智同佛智故。
歎勝可知。
七中初句頌覺悟一切法。
次句知一切諸根。
随宜摧伏。
次句即持說一切法也。
第二遠離下頌前說分。
十行即為十段。
第一六偈頌歡喜行。
文分四别。
初一财施。
财去悭過安隐他故。
次二偈無畏施。
前偈修因後偈得果。
次二偈法施。
後一頌總結因圓果滿。
言百福者。
涅槃二十四雲。
五品心修十善。
謂下中上上中上上。
各十善成五十。
始修終修故成百福。
然十善之中。
不殺不嗔是無畏施。
不盜不貪是财施。
離口四過。
不淫不癡是法施。
故具上三施成百福果。
第二智地下頌饒益行。
五偈分四。
初偈律儀。
謂有智能護心不動故。
是菩薩律儀。
次二攝善。
三有一偈饒益有情。
舉處攝人。
後偈總結三聚。
第三智慧下無違逆行。
四頌中三。
初一谛察法忍。
次二安受苦忍。
一引他勵己以策修。
二引所成德以進道。
後一頌耐怨害忍。
遇害無惱但增救心。
第四于諸下無屈撓行。
五偈分三。
初二頌前攝善精進。
亦名加行。
初半偈。
即頌第一精進等十句。
次句即頌前離過十句。
後偈頌前所為。
次一頌被甲精進。
為物受苦心無厭等。
後二偈頌利樂精進。
第五善解下頌離癡亂行。
二頌中三初一頌現法樂住。
于中前半。
頌能持色法言說等。
後半通頌前無癡亂等七句。
次半偈頌引生功德。
禅了一切法無有邊際。
得一切法真實智慧。
故雲得究竟也。
後半偈頌饒益有情中。
我當令一切衆生。
乃至究竟無餘涅槃。
即無盡地也。
第六功德下二頌。
頌善現行。
第七四偈頌無著行。
對前思之。
第八安住下八偈。
頌難得行分五。
初一偈即自行之願。
次四神通次一外化。
次一求菩提。
後一成熟有情。
若屬經文初四偈。
頌前于佛法中得最勝解等十句。
二無量下三偈。
頌自行成益。
第三一偈頌前利他不舍一衆生着多衆生等。
第九修習下六頌。
頌善法行。
初一修習力。
次一思擇力。
次二修定通。
次一報得通。
後一變化通。
若屬經文。
初偈頌釋名前半攝持正法。
後半不斷佛種亦大悲河。
次偈即波羅蜜河。
問答成就。
次偈即三昧河。
前舉三昧之用。
此約三昧之體。
次一即願智河。
次一十身體用。
後一即示現如來自在。
第十了達下四十三偈。
頌真實行。
文分為六。
第一三偈頌得十力。
二善守下三偈。
頌得三世諸佛無二語。
初偈正明依法修行。
即無二語。
餘二偈頌我為最勝等。
三六偈頌同佛善根。
四法界下十一偈。
頌入佛種性。
于中分二。
初三偈頌身入。
餘頌意入。
于中初四頌入悲種性。
後智眼下四頌。
頌入智種性。
五成就下十八偈。
頌學三世諸佛真實語。
得佛十力等。
如文思之。
六一光下二頌。
頌益物不空。
第三大段四偈結歎深廣。
文顯可知
初總餘别。
别中一淨治因性。
二不退願性。
三行性續願。
四以真性導行。
五上攝果性。
六開已修性即十行所習。
七觀所化性。
八照當果性。
二正說偈辭。
總有一百一頌。
大分為三。
初之一頌總申歸敬。
次九十六頌正頌前文。
三有四頌結歎深廣。
今初也。
将申偈頌再展敬心。
初四字申敬。
十力下顯佛三德。
十力智德。
次句斷德。
次句恩德。
衆生為境故。
末句通喻三德。
智廣惑淨悲深遠故。
第二正頌前文大分為二。
初十一偈頌前本分。
後八十五偈頌前說分。
然十住頌文則舉其次第。
今沒其次第。
直雲行斯道者。
略有四意。
一前則約位始終行布而說。
今将融會前說令無始終。
欲顯一位之中具行諸行。
一行之中具一切故。
二前約别行今約普行。
普别無礙二文互顯。
三前約同教今約别教。
同别無礙為一圓教故。
四前約不雜辯才。
此約任放辯才說不待次。
言辭不斷故。
又前多約因此多就果。
或廣略绮互體用更陳。
總别遞明互相影發。
顯菩薩行深廣難思。
下文雖依次第既沒本名。
一同離世間圓融之行也。
今初亦可。
總歎行深不頌前文。
頌亦無失。
今頌本分曲分為二。
前四頌前學三世佛而修行故。
後七頌前行體不可思議。
今初分二。
初三别明後一總說。
各初三句辨德。
後句結德。
所行下諸文行斯道言。
皆仿于此。
後七頌行體中。
然文旨包含略為二解。
一頌行體。
二頌加之所為。
然所為正為十行。
義旨不殊故得同頌。
配文少異。
分為二解。
先配行禮。
文分為四。
初一頌總顯不可思議。
故雲心無分别。
彼無動故。
二一頌頌前與法界等。
等法界有三義。
所有皆明了等事法界。
次句等理法界。
此二無二等無礙法界。
由此等故能破惑成德。
三有二偈頌等虛空界。
等空五義。
初偈顯二。
謂空無分别而顯萬像。
菩薩亦爾。
入實自悟則無分别。
不礙分别于諸衆生故。
結雲等空。
由入法界故等虛空。
二界相成故舉入法界。
後偈顯三義。
一等空廣大。
初二句顯示。
二等空清淨。
三等空不可壞。
第三句顯由等虛空。
是勝寂靜名曰牟尼。
四有三偈。
頌前菩薩行。
初偈總舉自分之行。
後二即勝進之行。
二以此文頌加所為。
雖開合不同依次不亂。
初偈頌前為增長佛智。
前半所觀後半能觀。
次偈頌深入法界。
餘如前釋。
三中初句頌了知衆生界。
次二句頌所入無礙。
四中頌所行無障。
往諸國土則身無障。
說法清淨則自行無障。
異論不壞則外無障。
第五偈頌得無量方便。
以願行等皆善修故。
六中頌攝取一切智性。
無邊一切地即智地故。
十地之智同佛智故。
歎勝可知。
七中初句頌覺悟一切法。
次句知一切諸根。
随宜摧伏。
次句即持說一切法也。
第二遠離下頌前說分。
十行即為十段。
第一六偈頌歡喜行。
文分四别。
初一财施。
财去悭過安隐他故。
次二偈無畏施。
前偈修因後偈得果。
次二偈法施。
後一頌總結因圓果滿。
言百福者。
涅槃二十四雲。
五品心修十善。
謂下中上上中上上。
各十善成五十。
始修終修故成百福。
然十善之中。
不殺不嗔是無畏施。
不盜不貪是财施。
離口四過。
不淫不癡是法施。
故具上三施成百福果。
第二智地下頌饒益行。
五偈分四。
初偈律儀。
謂有智能護心不動故。
是菩薩律儀。
次二攝善。
三有一偈饒益有情。
舉處攝人。
後偈總結三聚。
第三智慧下無違逆行。
四頌中三。
初一谛察法忍。
次二安受苦忍。
一引他勵己以策修。
二引所成德以進道。
後一頌耐怨害忍。
遇害無惱但增救心。
第四于諸下無屈撓行。
五偈分三。
初二頌前攝善精進。
亦名加行。
初半偈。
即頌第一精進等十句。
次句即頌前離過十句。
後偈頌前所為。
次一頌被甲精進。
為物受苦心無厭等。
後二偈頌利樂精進。
第五善解下頌離癡亂行。
二頌中三初一頌現法樂住。
于中前半。
頌能持色法言說等。
後半通頌前無癡亂等七句。
次半偈頌引生功德。
禅了一切法無有邊際。
得一切法真實智慧。
故雲得究竟也。
後半偈頌饒益有情中。
我當令一切衆生。
乃至究竟無餘涅槃。
即無盡地也。
第六功德下二頌。
頌善現行。
第七四偈頌無著行。
對前思之。
第八安住下八偈。
頌難得行分五。
初一偈即自行之願。
次四神通次一外化。
次一求菩提。
後一成熟有情。
若屬經文初四偈。
頌前于佛法中得最勝解等十句。
二無量下三偈。
頌自行成益。
第三一偈頌前利他不舍一衆生着多衆生等。
第九修習下六頌。
頌善法行。
初一修習力。
次一思擇力。
次二修定通。
次一報得通。
後一變化通。
若屬經文。
初偈頌釋名前半攝持正法。
後半不斷佛種亦大悲河。
次偈即波羅蜜河。
問答成就。
次偈即三昧河。
前舉三昧之用。
此約三昧之體。
次一即願智河。
次一十身體用。
後一即示現如來自在。
第十了達下四十三偈。
頌真實行。
文分為六。
第一三偈頌得十力。
二善守下三偈。
頌得三世諸佛無二語。
初偈正明依法修行。
即無二語。
餘二偈頌我為最勝等。
三六偈頌同佛善根。
四法界下十一偈。
頌入佛種性。
于中分二。
初三偈頌身入。
餘頌意入。
于中初四頌入悲種性。
後智眼下四頌。
頌入智種性。
五成就下十八偈。
頌學三世諸佛真實語。
得佛十力等。
如文思之。
六一光下二頌。
頌益物不空。
第三大段四偈結歎深廣。
文顯可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