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廣佛華嚴經疏卷第二十二
關燈
小
中
大
中無因故。
生内無倒。
若要令有者。
則應無有不倒衆生。
第三對明不即。
不壞因果能所遍計之二相故。
由前三對則知生倒非一非異非即非離。
第四對當體以辨倒心。
托境方生故非内法。
若是内者無境應有境。
由情計故非外法。
若是外者。
智者于境不應不染。
既非内外甯在中間。
則知心境。
當體自虛。
将何對也。
以明即離衆生亦爾。
即蘊求無故非内法。
離蘊亦無故非外法。
既非内外亦絕中間。
本性自空何能起倒。
将何對他明非即離。
既如是知則自無倒。
為物說此倒惑自除。
二一切下。
通明入法顯彼倒因。
謂由不達緣成不堅。
妄生遍計。
故雲诳惑愚夫。
實則愚夫自诳。
若猕猴執月。
三如是已下。
雙明二果。
即前悲智所成之果也。
亦九戒中二世樂戒也。
先總後别。
總中由解諸法不實幻化。
即是覺了諸行了行相虛。
名達生死。
知行體寂是了涅槃。
了之究竟即得菩提。
自得度下别有九對。
一度苦。
二脫集。
以了生死故。
三調之以道。
四寂之以滅。
以了涅槃故。
次四即證四谛之德。
如次配上。
謂由斷苦故。
得安樂等。
九即證佛菩提之樂。
第二佛子已下勝進當攝。
于中有二十句。
前十具勝德。
一順佛二離世。
三行勝法。
四住等理。
五等慈。
六明智。
七離過。
八忘緣。
九舍執。
十不斷煩惱而入涅槃。
後十住深智。
末句為總即是佛智。
餘别顯深廣之義。
一上無過。
二言不及。
三離依着。
四無變動。
五超數量。
六無邊畔。
七無終盡。
八絕色相。
由上故深。
第三無違逆行。
即是忍度。
于釋相中文分二别。
初略辨行相。
後對境正修。
今初分三。
一修忍行。
二離忍過。
三修忍意今初。
常修忍法。
即标行所屬。
謙下等言彰忍之相。
文有十句。
初總顯自性。
謙尊而光卑而不可踰。
若海之下百川歸焉。
恭敬崇彼安敢不忍。
不自害下九句别明。
通有三釋。
一約三毒。
二就三業。
三據三忍。
初雲。
前三治嗔行忍。
嗔必害故。
一無如前境而自刑害。
二力及害他。
三以死相敵無論先後。
及與一時但取兩害。
次三治貪成忍故。
梁攝論雲。
取是貪愛别名。
一自貪名利。
二使彼令取。
或随喜彼取。
三兼行上二。
後三治癡修忍。
癡故執着一着己德能。
雲何毀我。
二彼人若是雲何辱我。
三俱染可知。
此九皆過菩薩正觀。
以不不之能治之觀下文自辨。
二約三業者。
害必加身着必由意。
自他贊舉名為取也。
苟心贊他尚為谄媚。
況自稱舉。
故并安忍之。
三約三忍者。
害即怨害。
取即不能安受饑寒等苦。
妄受取故。
着則不見谛理。
由見谛理。
三忍皆成。
故思益雲。
諸法念念滅。
其性常不住。
于中無罵辱。
亦無有恭敬。
若節節解身。
其心常不動等。
又上三即約違順中庸之境。
故成三毒。
餘可準思。
二亦不下離忍過也。
名引中人利誘下士。
菩薩上士。
故不貪求。
三但作下修忍之意也。
所以修者。
先自忍己後為生說。
令修忍行離惡斷惑。
是内安忍惑亡智現。
則住法忍。
既去煩惱礦穢。
則身心柔和堪任法器。
如彼煉金。
上來皆是清淨忍也。
第二佛子下。
對境修忍廣顯行相。
文中分二。
先明修忍行。
後明修忍意。
前中有三。
初耐冤害。
次安受苦。
三谛察法。
今初分二。
先彰難忍之境。
後明能忍之行。
此亦難行忍也。
今初分三。
初明口加毀辱故。
梁攝論以耐冤害。
亦名他毀辱忍。
略顯十種。
一觸忌諱故。
二惡軌則故。
三令憂戚故。
四無風雅故。
五極庸賤故。
六诠邪惡故。
七不入人心故。
八诠猥雜故。
九極鄙惡故。
十極粗犷故。
以是言下總結所作。
多人多口各多惡言。
二又此下身加逼害。
上二事廣。
三如是經下總辨長時。
是謂難忍之境也。
二菩薩遭此下明能忍行。
先結前生後。
謂遭前極苦。
二作是念下正顯忍相。
以失自要。
文有十句。
初一假設不忍失念易志故。
雲動亂。
餘九明失。
一則不調嗔恚。
二則不護根門。
三迷忍法門。
四不修忍行。
五随風外轉。
六動亂内生。
七不惜善根。
八未忘彼此。
上八自損。
由此不能利他今能忍故。
以不不之。
便成八行。
自他俱利自他俱調。
若說此勝利成善士行。
二菩薩爾時下。
安受苦忍。
雖仍前文義當安受故。
引往所受苦以況今苦。
而欲安受。
所以引者。
無始顯昔苦時長。
諸苦明其事廣。
雖事廣時長而空無二利。
今時促苦少能成忍。
度自利利他安不忍哉。
故練磨頌雲。
汝已惡道經多劫。
無益受苦尚能超。
今行少善得菩提大利不應生退屈。
由斯重自勸勉誡勵。
令淨而無亂喜不憂戚。
調其嗔蔽攝護根門。
是自住忍法。
令物同忍。
第三複更已下谛察法忍。
亦仍前起故雲複更。
斯則一忍之中。
便具三忍。
表非全異故。
一境具明。
文分三别。
一自成法忍。
文有五句。
初句總标。
無我已下釋成空義。
以苦空無常無我四行釋之。
倒為其次。
又約大乘故苦樂等雙遣。
一人我法我兩亡。
二常與無常非實相待有故。
三空有俱寂故雲無二四苦樂。
皆遣雲無所有。
二諸法空下令他成忍。
衆生迷空故應為。
說皆清淨忍也。
三是故下結行應修。
然莊嚴論中。
由三思五想則能忍受。
一思他毀辱我是我自業。
二思彼我俱是行苦。
三思聲聞自利尚不以苦加人。
此三文在安受忍中。
思昔諸苦自他調攝故。
言五想者。
一本親想。
衆生無始無非親屬故。
二修法想。
打罵不可得故。
三修無常想。
四修苦想。
五修攝取想。
即此文攝對前可思。
第二為慈念下明修忍意。
文有十句義兼通别。
通則三忍皆為此十在義可知。
别則為初五。
故修耐冤害。
慈念為總。
次但欲饒益于他。
不懼他不饒益。
本欲安人豈當加報。
愍彼淪倒甯懷恨心。
以忍調行攝諸恚怒。
次一安受苦忍。
随逐衆生無疲苦故。
次二句。
為覺自他修谛察法。
後二通于前三。
上一為言下流至此。
斯即九中二世樂也。
第四無屈撓行。
撓者曲也弱也。
即牢強精進也。
釋相中二。
先總顯其相。
後随難别釋。
前中文三。
初正顯精進。
二性無下明離過失。
三但為下辨進所為。
此之三段。
初即總舉次是釋。
精謂無雜故。
三是釋進趣所為故。
今初正顯中。
初句标行所屬。
所謂已下顯勝列名。
精進多名望業用故。
初第一者亦是首義。
此義有三。
一大故。
第一謂為大菩提故。
二勝故。
第一光明功德故。
三殊勝故。
第一謂超出故。
第二大亦三義。
一最勝故。
大勝中極故。
如世大王。
二最妙故。
大事理融通故。
如世大德。
三上故。
大行體高上如世尊長第三勝者亦有三義。
一無上故。
勝不可加故。
二無等故。
勝不可匹故。
三普遍故。
勝體周法界無可勝故。
二離過中即難行精進。
性無間雜最為難故。
先離自惱之過。
謂本随煩惱任運不起。
故曰性無。
圓融教中地前得爾。
後終不為下明離惱他。
三辨精進所為中。
有二十句具含三種精進。
但為是被甲四弘願故。
而行即是方便加行所為之法。
是所攝善。
文分為四。
初三斷惑。
次七度生。
次四知法。
後六求佛。
即四弘也。
今初。
生内無倒。
若要令有者。
則應無有不倒衆生。
第三對明不即。
不壞因果能所遍計之二相故。
由前三對則知生倒非一非異非即非離。
第四對當體以辨倒心。
托境方生故非内法。
若是内者無境應有境。
由情計故非外法。
若是外者。
智者于境不應不染。
既非内外甯在中間。
則知心境。
當體自虛。
将何對也。
以明即離衆生亦爾。
即蘊求無故非内法。
離蘊亦無故非外法。
既非内外亦絕中間。
本性自空何能起倒。
将何對他明非即離。
既如是知則自無倒。
為物說此倒惑自除。
二一切下。
通明入法顯彼倒因。
謂由不達緣成不堅。
妄生遍計。
故雲诳惑愚夫。
實則愚夫自诳。
若猕猴執月。
三如是已下。
雙明二果。
即前悲智所成之果也。
亦九戒中二世樂戒也。
先總後别。
總中由解諸法不實幻化。
即是覺了諸行了行相虛。
名達生死。
知行體寂是了涅槃。
了之究竟即得菩提。
自得度下别有九對。
一度苦。
二脫集。
以了生死故。
三調之以道。
四寂之以滅。
以了涅槃故。
次四即證四谛之德。
如次配上。
謂由斷苦故。
得安樂等。
九即證佛菩提之樂。
第二佛子已下勝進當攝。
于中有二十句。
前十具勝德。
一順佛二離世。
三行勝法。
四住等理。
五等慈。
六明智。
七離過。
八忘緣。
九舍執。
十不斷煩惱而入涅槃。
後十住深智。
末句為總即是佛智。
餘别顯深廣之義。
一上無過。
二言不及。
三離依着。
四無變動。
五超數量。
六無邊畔。
七無終盡。
八絕色相。
由上故深。
第三無違逆行。
即是忍度。
于釋相中文分二别。
初略辨行相。
後對境正修。
今初分三。
一修忍行。
二離忍過。
三修忍意今初。
常修忍法。
即标行所屬。
謙下等言彰忍之相。
文有十句。
初總顯自性。
謙尊而光卑而不可踰。
若海之下百川歸焉。
恭敬崇彼安敢不忍。
不自害下九句别明。
通有三釋。
一約三毒。
二就三業。
三據三忍。
初雲。
前三治嗔行忍。
嗔必害故。
一無如前境而自刑害。
二力及害他。
三以死相敵無論先後。
及與一時但取兩害。
次三治貪成忍故。
梁攝論雲。
取是貪愛别名。
一自貪名利。
二使彼令取。
或随喜彼取。
三兼行上二。
後三治癡修忍。
癡故執着一着己德能。
雲何毀我。
二彼人若是雲何辱我。
三俱染可知。
此九皆過菩薩正觀。
以不不之能治之觀下文自辨。
二約三業者。
害必加身着必由意。
自他贊舉名為取也。
苟心贊他尚為谄媚。
況自稱舉。
故并安忍之。
三約三忍者。
害即怨害。
取即不能安受饑寒等苦。
妄受取故。
着則不見谛理。
由見谛理。
三忍皆成。
故思益雲。
諸法念念滅。
其性常不住。
于中無罵辱。
亦無有恭敬。
若節節解身。
其心常不動等。
又上三即約違順中庸之境。
故成三毒。
餘可準思。
二亦不下離忍過也。
名引中人利誘下士。
菩薩上士。
故不貪求。
三但作下修忍之意也。
所以修者。
先自忍己後為生說。
令修忍行離惡斷惑。
是内安忍惑亡智現。
則住法忍。
既去煩惱礦穢。
則身心柔和堪任法器。
如彼煉金。
上來皆是清淨忍也。
第二佛子下。
對境修忍廣顯行相。
文中分二。
先明修忍行。
後明修忍意。
前中有三。
初耐冤害。
次安受苦。
三谛察法。
今初分二。
先彰難忍之境。
後明能忍之行。
此亦難行忍也。
今初分三。
初明口加毀辱故。
梁攝論以耐冤害。
亦名他毀辱忍。
略顯十種。
一觸忌諱故。
二惡軌則故。
三令憂戚故。
四無風雅故。
五極庸賤故。
六诠邪惡故。
七不入人心故。
八诠猥雜故。
九極鄙惡故。
十極粗犷故。
以是言下總結所作。
多人多口各多惡言。
二又此下身加逼害。
上二事廣。
三如是經下總辨長時。
是謂難忍之境也。
二菩薩遭此下明能忍行。
先結前生後。
謂遭前極苦。
二作是念下正顯忍相。
以失自要。
文有十句。
初一假設不忍失念易志故。
雲動亂。
餘九明失。
一則不調嗔恚。
二則不護根門。
三迷忍法門。
四不修忍行。
五随風外轉。
六動亂内生。
七不惜善根。
八未忘彼此。
上八自損。
由此不能利他今能忍故。
以不不之。
便成八行。
自他俱利自他俱調。
若說此勝利成善士行。
二菩薩爾時下。
安受苦忍。
雖仍前文義當安受故。
引往所受苦以況今苦。
而欲安受。
所以引者。
無始顯昔苦時長。
諸苦明其事廣。
雖事廣時長而空無二利。
今時促苦少能成忍。
度自利利他安不忍哉。
故練磨頌雲。
汝已惡道經多劫。
無益受苦尚能超。
今行少善得菩提大利不應生退屈。
由斯重自勸勉誡勵。
令淨而無亂喜不憂戚。
調其嗔蔽攝護根門。
是自住忍法。
令物同忍。
第三複更已下谛察法忍。
亦仍前起故雲複更。
斯則一忍之中。
便具三忍。
表非全異故。
一境具明。
文分三别。
一自成法忍。
文有五句。
初句總标。
無我已下釋成空義。
以苦空無常無我四行釋之。
倒為其次。
又約大乘故苦樂等雙遣。
一人我法我兩亡。
二常與無常非實相待有故。
三空有俱寂故雲無二四苦樂。
皆遣雲無所有。
二諸法空下令他成忍。
衆生迷空故應為。
說皆清淨忍也。
三是故下結行應修。
然莊嚴論中。
由三思五想則能忍受。
一思他毀辱我是我自業。
二思彼我俱是行苦。
三思聲聞自利尚不以苦加人。
此三文在安受忍中。
思昔諸苦自他調攝故。
言五想者。
一本親想。
衆生無始無非親屬故。
二修法想。
打罵不可得故。
三修無常想。
四修苦想。
五修攝取想。
即此文攝對前可思。
第二為慈念下明修忍意。
文有十句義兼通别。
通則三忍皆為此十在義可知。
别則為初五。
故修耐冤害。
慈念為總。
次但欲饒益于他。
不懼他不饒益。
本欲安人豈當加報。
愍彼淪倒甯懷恨心。
以忍調行攝諸恚怒。
次一安受苦忍。
随逐衆生無疲苦故。
次二句。
為覺自他修谛察法。
後二通于前三。
上一為言下流至此。
斯即九中二世樂也。
第四無屈撓行。
撓者曲也弱也。
即牢強精進也。
釋相中二。
先總顯其相。
後随難别釋。
前中文三。
初正顯精進。
二性無下明離過失。
三但為下辨進所為。
此之三段。
初即總舉次是釋。
精謂無雜故。
三是釋進趣所為故。
今初正顯中。
初句标行所屬。
所謂已下顯勝列名。
精進多名望業用故。
初第一者亦是首義。
此義有三。
一大故。
第一謂為大菩提故。
二勝故。
第一光明功德故。
三殊勝故。
第一謂超出故。
第二大亦三義。
一最勝故。
大勝中極故。
如世大王。
二最妙故。
大事理融通故。
如世大德。
三上故。
大行體高上如世尊長第三勝者亦有三義。
一無上故。
勝不可加故。
二無等故。
勝不可匹故。
三普遍故。
勝體周法界無可勝故。
二離過中即難行精進。
性無間雜最為難故。
先離自惱之過。
謂本随煩惱任運不起。
故曰性無。
圓融教中地前得爾。
後終不為下明離惱他。
三辨精進所為中。
有二十句具含三種精進。
但為是被甲四弘願故。
而行即是方便加行所為之法。
是所攝善。
文分為四。
初三斷惑。
次七度生。
次四知法。
後六求佛。
即四弘也。
今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