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廣佛華嚴經疏卷第十八
關燈
小
中
大
系念思惟如說修行。
是大涅槃近因緣故。
今展為十。
九成行伏惑故離愚迷。
十觀智照理決定究竟。
故安住不動。
三征釋。
所以修者上十多約智。
以智導悲令轉增也。
通益可知。
第三修行住。
釋中先明自分。
是護煩惱行。
後明勝進是護小乘行。
前中。
然此十無常大同三地。
彼論具釋。
引中邊釋已見問明。
既文義包含略舉一兩。
論雲命行不住總名無常。
此總句也。
然複有二。
一者念念無常。
二者一期無常。
于何無常依五盛陰。
逼迫相故苦也。
瑜伽三十四雲。
由無常行作意。
為先趣入苦行。
由苦無所得行趣入空行。
空故不自在。
由不自在趣入無我。
此四即苦下。
四行相也。
五無作者。
但緣有故。
由念念無常故無造作。
由皆苦故。
無有樂味但于下苦中橫生樂想。
即一切世間不可樂想。
以彼空故。
萬法無體物無當名之實。
以無我故無有處所。
非在色中乃至識中。
無分别者。
觀能取也。
無堅實者。
觀所取也。
問涅槃比丘作無常想。
佛呵倒惑。
雲何入住作無常觀。
答彼但得名不得其義。
以無常等該涅槃故。
故佛呵之。
今但說生死故無有失。
又無常者。
未會法身故。
苦者。
未得涅槃故。
空者。
無善有故。
無我者。
未得八自在故。
則前四句自說生死。
次無作等四自說涅槃。
常故。
無作樂故。
無味我故不如名。
淨故無處所。
然二理不偏照與之符。
猶懸鏡高堂萬像斯鑒。
又初四句則因緣生滅。
是無常義等。
次四則不生不滅。
是無常義故雲無作。
五受陰洞達空無所起。
是苦義。
因起有苦。
起即無起故無味也。
諸法畢竟無所有。
是空義。
人法二空空亦空故。
故不如名。
于我無我而不二。
是無我義。
諸佛或說我。
或說于無我。
諸法實相中無我無非我故。
無處所。
故庵提遮經。
說不生不滅是無常義。
生滅卻是常義等。
瑜伽四十六雲。
雲何菩薩觀一切行皆是無常。
謂觀一切行言說自性。
于一切時常無所有。
如是諸行常不可得。
若得斯意則入中道。
若依中邊論約三性說。
則初後二性不生不滅。
是無常義。
依他起性則生滅。
是無常義等。
又無作者。
非常非無常故。
無味者。
非苦非樂故。
不如名者。
非空非不空言不及故。
無處所者。
非我非無我。
不在生死及涅槃故。
無分别者。
念想無故。
無堅實者。
實與不實相待有故。
後勝進中是護小乘行。
小乘不求種智。
不欲廣知故。
十中初三是作佛事處。
衆生是所度。
法界是能度。
世界是度處。
次四界是起見處。
外道計大為諸法本。
小乘計大為諸色因。
又成身之體。
後三界是系縛處雲何觀耶。
一觀其相委細而知。
二觀其性甚深平等。
三征意雲。
但總觀無常何用廣知。
釋意雲。
觀空不礙廣有知見。
性相兼了法智增明故。
第四生貴住。
自分中有五。
謂釋名标征列結也。
從聖教生者。
謂多聞熏習。
等流無漏教法生其智故。
又下偈雲。
佛子于法如是觀。
從佛親生名佛子。
此約能說人也。
又偈雲。
了達諸有無所有。
超過彼法生法界。
此約理也。
上三義皆能生後一義。
兼顯所生之處。
又能說所說能诠所诠。
成此三異。
從此三生并可尊貴。
列中十事同四地。
十種法智但有開合耳。
既從聖教生成就四智。
教化衆生。
一自住處智。
不退轉故亦所生也。
二同敬智。
于佛淨信故亦能生也。
三真如智。
善觀察法故。
亦所生處也。
法即法界。
四分别所說智。
即餘七句。
謂了衆生空有。
佛土權實世界染淨。
行業善惡果報苦樂。
二種生死四種涅槃。
具如常釋。
後十勝進。
初三解了通于教理行果。
次三修集行法。
次三誓當滿果。
後一别了理法。
後征釋。
意欲進後位真俗平等故。
遍觀三世不殊方知平等故。
第五具足方便住者。
自分十心亦是方便也。
勝進十心亦具足也。
今自分中。
即第二住發起此心。
今以所修善根正向所為。
例前解釋文并可見。
今别為一勢。
謂初是總句。
救苦護善故。
雲何護善。
一授與樂因如經饒益故。
二令得樂果謂安樂故。
三哀愍妄樂不令着故。
四雲何救苦。
度一切苦得解脫故。
何者是苦。
苦有二種。
一三災八難。
二二種生死。
雲何能離。
一教生淨信。
二由淨信故授以三學。
令諸根煩惱皆得調伏。
雲何得樂。
謂鹹證涅槃。
究竟滅苦是真常樂。
初句九字流至于此。
後勝進中。
前六義含深廣後四唯顯甚深。
雲何廣耶。
一無涯畔。
二無分限。
三離算數。
四言思莫俦。
五色類非一。
六非稱量盡。
所言深者無邊。
謂非有非無非斷非常故。
無量者。
常一刹那無長短故。
無數者。
非一非異不堕數故。
不思議者。
即妄即真。
言語道斷心行處滅故。
無量色者頓現身器故。
不可量者。
出二量故。
後四中。
七為總句。
人法空故。
此雲何空。
八約能成。
非是自他共所作故。
九約所成。
内外推尋無所有故。
十無自性。
釋成上義。
無性故空。
無性故誰能作。
無性故無所有。
非斷無也。
又七八九是三脫門。
三征釋意雲。
雙明深廣。
性相交徹。
則轉複增勝形奪兩亡。
皆無染着成般若故。
第六正心住。
初自分内。
由成就般若了法性相故。
皆不動名為正心。
初四約所敬三寶。
由了法平等聲如谷響故。
于贊毀不生欣戚。
又在執應毀就理應贊故。
故商主天子經雲。
無有不毀語言。
而能至其解脫中故。
次三約所愍衆生。
有量無量是斷常邊菩薩不堕。
有垢無垢
是大涅槃近因緣故。
今展為十。
九成行伏惑故離愚迷。
十觀智照理決定究竟。
故安住不動。
三征釋。
所以修者上十多約智。
以智導悲令轉增也。
通益可知。
第三修行住。
釋中先明自分。
是護煩惱行。
後明勝進是護小乘行。
前中。
然此十無常大同三地。
彼論具釋。
引中邊釋已見問明。
既文義包含略舉一兩。
論雲命行不住總名無常。
此總句也。
然複有二。
一者念念無常。
二者一期無常。
于何無常依五盛陰。
逼迫相故苦也。
瑜伽三十四雲。
由無常行作意。
為先趣入苦行。
由苦無所得行趣入空行。
空故不自在。
由不自在趣入無我。
此四即苦下。
四行相也。
五無作者。
但緣有故。
由念念無常故無造作。
由皆苦故。
無有樂味但于下苦中橫生樂想。
即一切世間不可樂想。
以彼空故。
萬法無體物無當名之實。
以無我故無有處所。
非在色中乃至識中。
無分别者。
觀能取也。
無堅實者。
觀所取也。
問涅槃比丘作無常想。
佛呵倒惑。
雲何入住作無常觀。
答彼但得名不得其義。
以無常等該涅槃故。
故佛呵之。
今但說生死故無有失。
又無常者。
未會法身故。
苦者。
未得涅槃故。
空者。
無善有故。
無我者。
未得八自在故。
則前四句自說生死。
次無作等四自說涅槃。
常故。
無作樂故。
無味我故不如名。
淨故無處所。
然二理不偏照與之符。
猶懸鏡高堂萬像斯鑒。
又初四句則因緣生滅。
是無常義等。
次四則不生不滅。
是無常義故雲無作。
五受陰洞達空無所起。
是苦義。
因起有苦。
起即無起故無味也。
諸法畢竟無所有。
是空義。
人法二空空亦空故。
故不如名。
于我無我而不二。
是無我義。
諸佛或說我。
或說于無我。
諸法實相中無我無非我故。
無處所。
故庵提遮經。
說不生不滅是無常義。
生滅卻是常義等。
瑜伽四十六雲。
雲何菩薩觀一切行皆是無常。
謂觀一切行言說自性。
于一切時常無所有。
如是諸行常不可得。
若得斯意則入中道。
若依中邊論約三性說。
則初後二性不生不滅。
是無常義。
依他起性則生滅。
是無常義等。
又無作者。
非常非無常故。
無味者。
非苦非樂故。
不如名者。
非空非不空言不及故。
無處所者。
非我非無我。
不在生死及涅槃故。
無分别者。
念想無故。
無堅實者。
實與不實相待有故。
後勝進中是護小乘行。
小乘不求種智。
不欲廣知故。
十中初三是作佛事處。
衆生是所度。
法界是能度。
世界是度處。
次四界是起見處。
外道計大為諸法本。
小乘計大為諸色因。
又成身之體。
後三界是系縛處雲何觀耶。
一觀其相委細而知。
二觀其性甚深平等。
三征意雲。
但總觀無常何用廣知。
釋意雲。
觀空不礙廣有知見。
性相兼了法智增明故。
第四生貴住。
自分中有五。
謂釋名标征列結也。
從聖教生者。
謂多聞熏習。
等流無漏教法生其智故。
又下偈雲。
佛子于法如是觀。
從佛親生名佛子。
此約能說人也。
又偈雲。
了達諸有無所有。
超過彼法生法界。
此約理也。
上三義皆能生後一義。
兼顯所生之處。
又能說所說能诠所诠。
成此三異。
從此三生并可尊貴。
列中十事同四地。
十種法智但有開合耳。
既從聖教生成就四智。
教化衆生。
一自住處智。
不退轉故亦所生也。
二同敬智。
于佛淨信故亦能生也。
三真如智。
善觀察法故。
亦所生處也。
法即法界。
四分别所說智。
即餘七句。
謂了衆生空有。
佛土權實世界染淨。
行業善惡果報苦樂。
二種生死四種涅槃。
具如常釋。
後十勝進。
初三解了通于教理行果。
次三修集行法。
次三誓當滿果。
後一别了理法。
後征釋。
意欲進後位真俗平等故。
遍觀三世不殊方知平等故。
第五具足方便住者。
自分十心亦是方便也。
勝進十心亦具足也。
今自分中。
即第二住發起此心。
今以所修善根正向所為。
例前解釋文并可見。
今别為一勢。
謂初是總句。
救苦護善故。
雲何護善。
一授與樂因如經饒益故。
二令得樂果謂安樂故。
三哀愍妄樂不令着故。
四雲何救苦。
度一切苦得解脫故。
何者是苦。
苦有二種。
一三災八難。
二二種生死。
雲何能離。
一教生淨信。
二由淨信故授以三學。
令諸根煩惱皆得調伏。
雲何得樂。
謂鹹證涅槃。
究竟滅苦是真常樂。
初句九字流至于此。
後勝進中。
前六義含深廣後四唯顯甚深。
雲何廣耶。
一無涯畔。
二無分限。
三離算數。
四言思莫俦。
五色類非一。
六非稱量盡。
所言深者無邊。
謂非有非無非斷非常故。
無量者。
常一刹那無長短故。
無數者。
非一非異不堕數故。
不思議者。
即妄即真。
言語道斷心行處滅故。
無量色者頓現身器故。
不可量者。
出二量故。
後四中。
七為總句。
人法空故。
此雲何空。
八約能成。
非是自他共所作故。
九約所成。
内外推尋無所有故。
十無自性。
釋成上義。
無性故空。
無性故誰能作。
無性故無所有。
非斷無也。
又七八九是三脫門。
三征釋意雲。
雙明深廣。
性相交徹。
則轉複增勝形奪兩亡。
皆無染着成般若故。
第六正心住。
初自分内。
由成就般若了法性相故。
皆不動名為正心。
初四約所敬三寶。
由了法平等聲如谷響故。
于贊毀不生欣戚。
又在執應毀就理應贊故。
故商主天子經雲。
無有不毀語言。
而能至其解脫中故。
次三約所愍衆生。
有量無量是斷常邊菩薩不堕。
有垢無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