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廣佛華嚴經疏卷第十三

關燈
故無無。

    真故無有則雖無而有。

    俗故無無則雖有而無。

    雖有而無則不累于有。

    雖無而有則不滞于無。

    不滞于無則斷滅見息。

    不存于有則常着冰消。

    俱不俱等何由而有。

    諸邊都寂故雲皆離。

    次一美往因行。

    次一慈力降魔。

    次一智斷緻用。

    後一法鼓警機文相并顯。

    後四令物思齊者。

    斯即佛因。

    能如是行得諸佛道。

    四偈顯四種行。

    一遊刹無著。

    謂不壞其相故能普遊。

    了刹性空故于有無著。

    二念佛生喜。

    上半所念法身顯故。

    如空永常。

    解脫累亡如空清淨。

    下半能念憶持明記。

    故喜生願足。

    三亡苦濟物。

    四護法輕身文并可知。

    第三重光照百界。

    偈中顯佛八相菩提。

    十偈分二。

    初偈标德充滿。

    後九别廣調生。

    今初。

    謂了俗即真故。

    如幻本虛真不礙俗。

    故達諸法相性相無礙。

    是真通達。

    無二礙着則轉依心淨。

    大悲同體故。

    調伏衆生則三德備矣。

    故能攝化。

    後九中即悲願自在調伏普周。

    雖數越塵沙略。

    論其九。

    皆言或見者。

    然有多義。

    一或多機異處各感見。

    二或同處。

    各見。

    三或異時别見。

    四或同時異見。

    五或同時異處見。

    六或同處異時見。

    七或異時異處見。

    八或同時同處見。

    九或一人于同異交互時處。

    見多人所見。

    十或一人于同異俱時處。

    見一切人所見。

    以是普眼機故。

    然佛不分身無思普現也。

    一初生時身如夜月皎鏡可觀智猶滿月清涼照物。

    故雲永作。

    二行七步時顯其具德。

    三顧眄時觀方現笑。

    四師子吼時說我獨尊。

    五出家時解縛修寂六坐道場時障盡德圓。

    七轉法輪時因悲度物。

    八顯神道時調彼難調。

    九示入涅槃不妨神用。

    又下二句亦總結前九。

    皆是神通并有深意。

    如第八會。

    第四重光照千界。

    頌中顯菩提體性。

    十頌分三。

    初偈雙具悲智為菩提體。

    次四三德内圓。

    後五即體悲用。

    今初上半智深下。

    半悲濟。

    次四偈中一歎菩提永絕。

    二我德。

    謂二我之見必因于身。

    今觀于身若我即陰。

    我即生滅。

    若我異陰以何相知。

    故但妄情曾未暫有。

    既無有我誰是我所。

    我我所空身從何有。

    無身之身顯法身德。

    二顯解脫般若德。

    涅槃二十五雲。

    貪嗔癡心永斷滅故心善解脫。

    于一切法知無障礙。

    故慧善解脫。

    涅槃略有一百八句。

    以顯深廣。

    言明行者。

    即般若德。

    若作明行足釋即禅慧德。

    瑜伽三十八雲。

    明謂三明。

    行諸止觀二品。

    涅槃十六又雲。

    明者三明。

    一菩薩明。

    二佛明。

    三無明明。

    菩薩明者。

    即是般若波羅蜜。

    佛明者。

    即是佛眼。

    無明明者。

    即畢竟空。

    然皆般若因果理智異耳。

    足有二義一腳足義約因。

    二圓足義約果。

    此文略無。

    無數下。

    顯其離過非有為故。

    無數超下位故。

    無等豈是因明能求其過。

    因明立量依世俗分别定有定無。

    故曰世間。

    今體絕有無。

    故彼莫能過也。

    如說佛聲非定有故。

    不同外道立常。

    從法性生離造作故。

    不同菩薩所立無常。

    三科皆爾。

    豈将佛德判屬無常。

    諸因量者。

    謂諸因諸量。

    及自他共等三種比量。

    比量雖有三支。

    五分因是量主故曰因量。

    三一偈歎佛超絕三科德。

    蘊者聚義。

    謂是有為生死果相。

    界者種族義。

    謂是愛着生死因相。

    處者生門義。

    謂諸識内外緣相。

    然不離色心。

    俱舍論雲。

    愚根樂三故說蘊處界三。

    蘊等有二。

    一者有漏是世數法佛非此成。

    二是無漏則佛非無因。

    滅無常色等獲常色等故。

    如來妙色常安隐故。

    四歎佛超離根境德。

    境智雙寂契彼性空。

    根塵兩亡内外解脫。

    亦常照内外脫于無知。

    空尚不存妄從何起。

    又上四偈初一法身故常二無過故樂。

    三數不能成。

    故自在稱我。

    四解脫故淨。

    後五即體悲用中。

    初偈不動普應德。

    上半不動下半普應。

    二我永亡稱性不動。

    智周法界何有去來。

    次偈動寂無二德。

    三句入寂一句起用。

    一相是表所謂無相。

    無二是遮體不可分。

    又無二者。

    非對有說無也。

    觀無始終故心不增減。

    三輪之化雲無量神力。

    次偈。

    無染了機。

    次偈度心平等。

    後偈無生現生智契非有。

    悲心遍生随機引之。

    令歸常寂。

    第五重光照十千界。

    頌中明等菩提因行文有十行。

    皆三句辨相。

    一句勸修。

    雖皆作業而展轉深細略分為五初一大悲下。

    救業不求自利。

    故雲永出人天。

    次四修智上攀業。

    一信二樂三念四學。

    又初一長時修常信不轉故。

    次一殷重修志樂不退故。

    清涼慧者。

    無惑熱故。

    次偈無間修不暫斷故。

    後偈無餘修常遍學故。

    三有一偈。

    内照業觀。

    身實相者。

    如淨名觀佛前際不來等。

    又如法華不颠倒等。

    中論法品雲。

    諸法實相者。

    心行言語斷無生亦無滅。

    寂滅如涅槃即上半也。

    又雲。

    諸佛或說我或說于無我。

    諸法實相中無我無非我。

    即下半也。

    又離我者。

    超凡夫。

    離無我者。

    超二乘故能悲濟。

    然我無我通有四句。

    一唯有我。

    二唯無我。

    三者雙辨。

    即生死無我涅槃有我。

    四雙非上二互形奪故。

    四一偈等觀業。

    大悲同體所以等觀。

    見真息妄不起分别。

    妄盡契如名入真實。

    五後三偈大用業。

    初偈神足通。

    後二法智通。

    于中初一知土。

    法性土為非色。

    餘皆為色。

    此二融即皆悉委知。

    後一知佛。

    又十展轉者。

    初悲欲救生當雲何救。

    信樂近佛。

    樂其何法。

    樂佛功德。

    佛以功德成其身故。

    空樂何益。

    當念念修學。

    學他不如自觀。

    自觀不及物我齊緻。

    入真滞寂當起大用。

    用何所為當拟。

    窮十方界入諸佛海。

    第六重照百千界。

    即第二答佛威德問。

    威德約身故。

    前五法身後五智身。

    前中分二。

    初一揀迷。

    謂以威德則自在熾盛。

    色相則端嚴吉祥。

    種族則名稱尊貴。

    雖是薄伽而見從外來。

    取相乖于最勝故。

    為倒見猶眼有病故。

    見外空華執内為外。

    謂空為有。

    後四示悟顯最勝法。

    初偈明如來色相無邊故。

    起情莫測。

    無邊有二。

    一深故随一一相稱真無邊。

    二廣故。

    謂具十蓮華藏塵數之相。

    次偈釋上二義。

    前半釋深相。

    即無相故。

    後半釋廣無相之相故。

    廣複有二。

    一無限因成。

    二應機普現。

    謂色無定色。

    若金剛之合朱紫形無定形。

    猶光影之任修短相無定相。

    似明鏡之對妍媸故随樂皆見。

    三一偈明所證超情。

    以成前義。

    前半正顯。

    謂欲言其有體相寂滅。

    欲言其無色相無邊。

    故止言顯妙唯智方契故。

    心慮叵量理圓言偏故。

    言說莫及。

    後半重釋。

    謂應緣非不合。

    住體非和合。

    又緣起修成非不合。

    契真相盡非和合。

    又緣即非緣故非和合。

    非緣即緣故非不合。

    合相離故無諸相非合亦離體寂滅也。

    四有一偈明能證超絕。

    結歸佛身。

    上來體性寂滅遣有。

    身相具足遣無。

    非合不合遣俱有無。

    而複謂佛是非有非無。

    還成戲論。

    中論雲。

    戲論破慧眼是皆不見佛。

    故次遣之。

    謂妄惑不生故非蘊聚。

    起心則生便成戲論。

    決定見者。

    不随境相名自在力。

    有無不能累其神。

    故無畏也。

    非言行處為絕言道。

    後五智身中。

    初知解脫智。

    謂外身非業系。

    内心無取着。

    為皆解脫。

    常契等理故雲正念。

    又内脫二障外用無羁。

    此明自住。

    下四大用自在展轉相釋。

    初一以寂照智利生。

    意淨寂也。

    光明照也。

    淨故無著。

    明故智周。

    故能大作佛事。

    次一雲何利生。

    謂變化智自在。

    上半一多無礙。

    下半随器普現。

    次偈明一多所從。

    以無生智随物而感。

    謂一身多身但由衆生分别心起故。

    無積無從其猶并安千器數步而千月不同。

    一道澄江萬裡而一月孤映。

    情隔則法身成異。

    心通而玄旨必均。

    雲雲自他于佛何預。

    後偈複拂前迹。

    謂即前分别之器。

    亦無所有。

    妄見之身。

    豈當可得。

    此法是佛所知當依此理見佛。

    此後二句兼通結上。

    第七重光照十方百萬世界。

    此下四段答法性問。

    佛以功德為法性故。

    即分為四。

    初一總顯内外包攝德。

    二方便幹能德。

    三大悲救攝德。

    四因果圓遍德。

    今初。

    偈中分二。

    前五歎佛法難思。

    後五示入方便。

    今初分三。

    初三直就佛明。

    次一對機以辨。

    後一約法以明。

    今初。

    初一句所緣。

    及一切種智清淨。

    于所緣所知中。

    無礙智自在轉故。

    次句所依清淨。

    煩惱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