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廣佛華嚴經疏卷第十三

關燈
所來。

    菩薩即前菩薩。

    故并全同。

    次有妨雲。

    光照百億百億何不照此釋雲。

    此為主故。

    若彼為主則說彼照。

    又疑雲。

    下光既窮法界。

    金色更在何許。

    當刹當刹有本會處。

    皆去十刹主伴遍故。

    第五釋文。

    大分為二。

    初如來放光。

    二照此下。

    光至分齊今初。

    足下放者。

    表信四義。

    一自下而上信最初故。

    二最卑微故。

    三為行本故。

    智度論第九雲。

    足下放光者。

    身得住處皆由于足。

    四顯信該果海已滿足故。

    輪義亦然。

    圓無缺故。

    言百億光者。

    以遍法界所照之刹皆百億故。

    第二光至分齊者。

    此中光照大數約其現文。

    且有二十六節。

    前九别名。

    後十七同辨。

    即為十段。

    若據實義應有等法界無盡之節。

    節節有偈。

    中上本經必應廣說。

    然非多度放光。

    亦非一度放光。

    次第照于多節。

    唯一放光。

    同時頓照盡空世界。

    但為言不并彰說有前後。

    随機心現節節各見。

    則如來光明節節而照。

    金色文殊節節而至。

    乃至法界各見亦爾。

    在佛文殊節節皆遍。

    如月普照百川各見。

    若法界機頓見。

    前來諸類所見信會既爾。

    住行等會同遍亦然。

    十段之中文各有二。

    皆長行。

    佛以身光照現事境。

    令衆目睹。

    偈頌文殊智光贊述事理。

    令衆悟入。

    十段依答文三。

    初五答菩提即分為五。

    初一總顯菩提超情。

    二通顯菩提因果。

    三顯八相菩提。

    四顯菩提體性。

    五體菩提之因。

    今初長行中二。

    先照本界染淨。

    二如此處下。

    現自法會普遍之相。

    前中三。

    初總标分齊。

    二百億閻浮下。

    别顯所照。

    三其中下。

    類結明顯。

    今初言三千大千者。

    俱舍論雲。

    四大洲日月蘇迷盧欲天梵世各一千。

    名一小千界。

    此小千千倍說名一中千。

    此千倍大千。

    皆同一成壞。

    梵世謂即初禅。

    故雲同一成壞。

    以三度積故曰三千。

    略去小中舉其末後。

    故雲大千。

    長阿含十八。

    雜阿含十六。

    正理三十一。

    及瑜伽智論雜集顯揚。

    亦不殊此。

    有雲然顯揚第一明三千世界三災所壞。

    故知初禅小千。

    二禅中千。

    三禅大千。

    若金光明直至非想。

    皆雲百億意在遍諸天。

    故此經文中。

    但至色頂約無色無處故。

    今依二經。

    二别顯所照中。

    初現人中。

    二現八相。

    三現諸天。

    初中閻浮提者。

    新雲贍部。

    俱舍雲。

    阿耨達池岸有樹名贍部。

    因以名洲。

    提者。

    此雲洲也。

    東弗婆提者。

    此雲勝身。

    身勝餘洲故。

    西衢耶尼。

    此雲牛貨。

    以牛貨易故。

    北郁單越。

    此雲勝生。

    以定壽千歲衣食自然故。

    大海者。

    即外堿海也。

    百億輪圍者。

    一四天下一小鐵圍故。

    中者有千。

    大者唯一。

    皆雲百億者。

    此方黃帝算法數有三等。

    謂上中下。

    下等數法十十變之。

    中等百百變之。

    上等倍倍變之。

    今此三千。

    若以小數計有萬億。

    今約中數。

    從千已上百百變之。

    則有百億。

    故唐三藏譯為百億俱胝。

    測公深密記第六雲。

    俱胝相傳釋有三種。

    一者十萬。

    二者百萬。

    三者千萬。

    由此三千以俱胝數。

    或至百數。

    或至千數。

    或至百千。

    唐三藏譯是千萬也。

    故至百數。

    又依俱舍譯洛叉為億。

    此譯俱胝為億故。

    下光照一億十億等。

    梵本皆雲俱胝。

    總由俱胝之數不同故也。

    二現八相中文有五相受生含三。

    佛成道後始放光明。

    卻現初生及後涅槃者。

    約微細門融三世故。

    亦非能照是報所照是化。

    以放光身在摩竭故。

    此經報化融故。

    大菩薩等化處見報。

    下位之機報處見化。

    二不并故。

    能照所照唯是一佛。

    顯佛自在超思議故。

    三百億須彌下。

    現諸天中舉須彌者。

    二天所依故。

    二現自法會中二。

    先現本會。

    此是一會遍一切處。

    非是多處各别有會。

    乃至法界亦如是遍。

    此圓融法非思之境。

    二悉以佛神力下。

    現新集衆。

    言佛神力者。

    亦即是前各随其類現神通也。

    文有四段謂總顯列名。

    刹号佛名皆同名号品中。

    但增百億為異耳。

    偈文分二。

    先彰說人後顯偈辭。

    今初。

    言一切處文殊者。

    略申三義。

    一約當節。

    如初節中。

    百億佛前有百億文殊。

    為一切也。

    各各皆說當節之偈。

    故文皆雲各于佛所。

    二一文殊從一處東來。

    即從一切處東來。

    至一法會。

    即至一切法會故。

    雖東來而即一切處。

    以是法界即體之用身故。

    三約表法。

    文殊乃是不動智之妙用。

    觸境斯了。

    六根三業盡是文殊。

    實相體周萬像森羅無非般若。

    何有一處非文殊哉。

    下九節中皆有二段。

    仿此可知。

    二正顯偈辭。

    然釋此偈有通有别。

    通者此明菩提超情。

    别謂顯前光中所見之事。

    于中又二。

    一約境。

    謂融前所照顯理法故。

    二約觀。

    謂令大衆泯絕諸見。

    于所照事不生執取。

    然觀資理成理由觀顯故。

    通而釋之。

    即明菩提超情。

    大分為二。

    初一反顯餘九順釋。

    今初。

    反顯違理之失。

    謂菩提體德超絕一切。

    佛地論明佛非漏非無漏。

    亦應于世非着非無著。

    今乃見佛。

    内離諸漏外不着世。

    則有漏可離有世不着。

    取舍未亡此見違理。

    故非道眼。

    證道眼者。

    無分别故。

    餘偈順顯見理之益。

    皆上三句觀相。

    下句觀益。

    于中九偈各是一義。

    且分為四。

    初六觀佛。

    次一趣求。

    次一觀生。

    後一了法。

    初中初偈正顯佛菩提性本來自空。

    稱此而知則無上失。

    體謂真性。

    相謂德相。

    并性無所有竟何所離。

    本無有着誰為無著。

    如是知者。

    名為正解。

    修習明了斯為正行。

    下句觀益。

    言疾作佛者約文殊門情盡理現。

    即名作佛。

    約普賢門信終圓收。

    約行布說則不見此理。

    成佛未期他皆仿此。

    次一偈依正等。

    觀佛菩提性依正無二故。

    亦顯光所照處以明離見。

    謂上半于前所見世界。

    令離妄動。

    知真法界不應動故。

    次句例前八相。

    佛身亦同。

    平等不動而了故。

    成勝智。

    次偈佛法等觀了同體故。

    二念豈生一亦不存。

    得難思果。

    次偈生佛等觀言身即衆生。

    以梵本中雲佛及我故。

    我即行人之身稱理普周。

    雲平等住。

    平等則無能所故曰無住。

    我即法性。

    更不證入法性無性。

    複何所入。

    如是知者曠世難逢故。

    般若文殊分雲。

    若知我性即知無法。

    若知無法即無境界。

    若無境界即無所依。

    若無所依即無所住也。

    又本會即住無所住。

    新集則入無所入。

    問若皆平等。

    雲何分别有三寶耶。

    智論答雲。

    平等即是三寶。

    謂平等即法寶。

    法寶即是佛以未得法不名佛故。

    得平等法。

    分别有須菩提等。

    次偈會通平等。

    謂上來主伴依正不離五蘊。

    五蘊性空即是平等。

    有相差别總名為數。

    即同無為故非數法。

    離數超世成寂靜果。

    次偈拂上出世。

    謂真出世者。

    超越入出不礙照知。

    故成光耀又上第三偈佛即是法。

    第四偈法即是衆。

    第五偈明是三寶皆無為相。

    此偈與虛空等。

    二有一偈。

    趣求者。

    以上雖離見而知。

    猶恐帶寂故。

    上半勸求。

    次句又觀性離。

    謂了回向心本自不生。

    是離相回向也。

    離相求佛得名稱果。

    三次一偈。

    所見衆生亦皆稱真。

    故無生壞知無衆生。

    是無上道故。

    下經雲。

    無上摩诃薩遠離衆生想。

    末後一偈知法。

    即成前法會周遍所由。

    上半标門。

    即十玄門中。

    一多相容不同門也。

    次一句釋所由。

    即十種所由中緣起相由門也。

    并如義分齊中。

    謂一與多互相生起。

    且一依多起。

    則一是所起而無力也。

    多是能起故有力也。

    以多有力能攝一。

    以一無力。

    入于多。

    是故此一恒在多中。

    多依一起準上知之。

    是則此多恒在一中也。

    以俱有力及俱無力。

    各不并故。

    無彼不相在也。

    以一有力一無力不相違故。

    有此恒相在也。

    緣起法界理數常爾。

    稱斯而見何所畏哉。

    由此緣起成前平等。

    由前平等成此緣起。

    文理昭然不許事事無礙。

    恐未着深思。

    第二重光照十方各十佛土者。

    是娑婆鄰次之十刹也十偈通顯菩提因果。

    分三。

    初偈菩提之因。

    次五菩提果用。

    後四令物思齊。

    今初上半所為。

    謂無明造業愛能潤業。

    故生死無窮。

    如泥中刺不覺其傷。

    如瘡中刺為其所毒。

    下半能為。

    即從癡有愛。

    菩薩悲生非大菩提莫之能拔。

    無此悲智非佛法故。

    次五菩提果用中。

    初偈悲智雙滿。

    智見諸法悲以轉授。

    普見通于性相故。

    離二邊謂真故無有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