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廣佛華嚴經疏卷第十

關燈


    此處入定。

    類通既然。

    法界入定類通亦爾。

    故約主定。

    佛前唯一普賢。

    一切一故。

    若就類通。

    佛前各有塵數一一切故。

    第二爾時一一下。

    加分有三。

    初口加。

    次意加。

    後身加。

    初中有四。

    一諸佛現前以此口加後無結通故。

    此總舉重重時處。

    一一普賢前也。

    二彼諸下。

    贊其得定。

    此雖果定菩薩門入。

    故雲菩薩三昧。

    三佛子下。

    明得定所由。

    所由有三。

    一伴佛同加。

    佛佛道同故。

    二主佛本願。

    此二為緣。

    三自修行願是入定因。

    又上三義。

    前前由于後後。

    餘豈無斯行耶。

    法門主故。

    表說普法故。

    四所謂下。

    辯加所為。

    此文二勢。

    一辯加所為。

    二顯上行願之相。

    故雲所謂也。

    所為謂何。

    為轉法輪故。

    有十一句。

    初總餘别。

    别中初一總攝十智。

    餘九即是十海。

    一即安立海。

    二即衆生及業海。

    三即世界海。

    四即佛海。

    五即名号壽量。

    及解脫海。

    變化大用皆功德故。

    六即波羅蜜海。

    到實相岸故。

    七即轉法輪海。

    八即根海。

    九即演說海。

    與下十智令知此十。

    二爾時下。

    明意加。

    于中有二。

    先加後釋。

    前中亦二。

    先此土後類通。

    前中與十種智。

    初一總。

    謂與果海之智。

    而言與者。

    佛力灌注令增長故。

    一切智性即果海也。

    智性即力無傾動故。

    具十力故。

    末後智字即能入也。

    餘九為别。

    即是成就品中十智。

    由與此智故。

    後能說彼智觀彼十海。

    而文少不次。

    一即第三法界安立海智。

    安立無邊量故。

    二即第四佛海。

    佛海唯佛分齊之境。

    三即第一。

    四即第二。

    衆生業海。

    業因微細故雲廣大。

    五含二句。

    一即第八佛神變海。

    解脫作用即是神變。

    神變依定加三昧言。

    二含三世智。

    下文一念知三世。

    由佛不思議解脫力故。

    由加總句故。

    合此二六即第五。

    七即第九。

    八即第七願海以願力故。

    入法界中一切世界。

    九即第十建立演說。

    又菩薩根更有多義。

    修十善道有三善根。

    修諸地度。

    精進為根。

    攝受正法。

    信慧為根。

    攝養衆生。

    慈悲為根。

    為成佛道。

    悲智為根。

    種種差别善知故。

    二如此下類通可知。

    第二何以故下。

    釋所因中二。

    先征。

    意雲諸佛有力能與。

    有慈能普。

    何以十智偏加普賢。

    釋雲。

    普賢得此三昧法爾應與。

    三是時下。

    身加中亦二。

    初此土。

    後如此下類通。

    前中複二。

    先佛手摩頂。

    明加彼攝受。

    又準梵本明十方佛身皆不來此舒臂不必長。

    而同時摩頂。

    各全觸頂互不相礙。

    皆是如來自在業用。

    二其手下。

    辯手相用。

    于中十句。

    以顯無盡。

    前五德相圓備。

    謂傭纖直等。

    故雲相好莊嚴。

    後複出下。

    五句明妙用自在。

    意明此手亘十方。

    而包三世。

    收因果而該人法。

    深廣體用無邊自在。

    非言能說也。

    後結通可知。

    第三爾時下。

    起定分。

    所作事竟故。

    于中二。

    初此界後類通十方。

    前中亦二。

    初起定後衆益。

    前中亦二。

    初起主定。

    二起眷屬定。

    于中亦二。

    初總謂一起一切起。

    由此妙定。

    即是一切三昧海故。

    餘定為門皆入此故。

    彼全同此。

    亦受海名。

    二所謂下别辯塵數既多略列其十。

    一即能知智三昧。

    謂無一念暫差。

    故雲念念無差。

    而不廢遍知為善巧智。

    二即所知塵境。

    上能所一對。

    三現廣刹。

    四現居處。

    即于世界總别一對。

    楞伽經雲。

    如來藏識。

    頓現一切身器。

    及諸受用器。

    即廣刹。

    受用即是舍宅。

    五知心念差别。

    六知身相名字。

    即衆生色心一對。

    七知廣處。

    八知廣身。

    即依正一對。

    雖說微塵。

    意彰佛廣虛空無方。

    有物處則現。

    唯如來藏是實物有。

    依此建立處所各别。

    随菩薩行。

    刹有淨穢。

    随衆生業趣類别故。

    微塵中佛複有一義。

    謂如來藏是真佛身。

    其體廣大無能知者。

    恒在六七微塵之中。

    一一有情各有藏識。

    故雲各有無邊大身。

    九從知一切法理趣者。

    上八約事别别門顯。

    此約理趣總該諸法。

    故雲一切。

    大般若經理趣分。

    說諸法皆空。

    無生無滅無自性性。

    離一切相不可願求。

    然第一義湛然常住。

    當知即是此如來藏。

    思益經說。

    處處避空皆不離空。

    深密經說理趣有六。

    一者真義理趣。

    謂二障淨智所行真實。

    二證得理趣。

    謂于真義得如實知。

    三教導理趣。

    謂自證已開示衆生。

    此三為本後三解釋。

    四離二邊理趣。

    謂有問言。

    雲何名為真義理趣。

    應答彼言。

    非有非無非常非斷。

    五不思議理趣。

    謂有問言。

    雲何證得。

    應答彼言。

    謂不思議。

    若于諸法遠離戲論。

    爾時證得真勝義性。

    故知言說皆非真義。

    六随衆生所樂理趣。

    謂有問言。

    雲何教導。

    應答彼言。

    随諸衆生意樂各異。

    順彼所欲方便開示。

    彼真義者。

    即此藏身。

    彼不思議即此三昧。

    無著菩薩說四意趣。

    釋一切經亦理趣也。

    如攝論辯。

    上來九句。

    唯第三四從現得名。

    餘七皆從所知立稱。

    如此等類。

    有一切世界海微塵數。

    合為一定。

    即知此定是一切定耳。

    二普賢下。

    大衆得益。

    初标益時分。

    亦是得益所由。

    後其諸下。

    正明得益。

    減數說九。

    初五得菩薩法門。

    句各一義。

    皆以前定含此諸義故。

    又此五句後後成前前。

    後四得佛果法。

    即如來三業。

    一得照藏身之實智。

    二得藏身力用之權智。

    三身毛現刹。

    四應垂八相義兼口轉。

    亦以藏身含此義故。

    普賢出定他人益者。

    感應道交故。

    如春萌芽陽氣久滿。

    東風一拂衆蕊齊敷。

    諸菩薩衆積善以深。

    久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