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廣佛華嚴經疏卷第九
關燈
小
中
大
。
遍身毛孔皆爾。
十二上來所明。
十一重作用。
方論來此一會。
如此一會。
于餘佛會亦複如是。
此後一段偈文具之。
又上十二重。
一一開之為二。
便成二十四重。
且如一念望一切念。
即是二義。
類例相似合之為一。
餘十一重準此思之。
如是重疊無盡。
各周法界。
唯智頓觀非心識境。
華嚴海會大用皆然。
第三光聲自述。
前既光聲召命。
今亦光聲自述。
菩薩位極用窮深廣。
若非自述時衆難知。
十頌分二。
初一總明。
兼陳說處。
後九别顯德用殊勝。
文分為三。
初三通顯體用自在。
初偈悲智相導。
度衆生而不疲。
次偈空有雙觀。
入法門而常寂。
後偈物我無滞。
故化他而自清。
次五頌。
别叙前現自在與前影略。
一身遍十方智觀寂滅。
即顯不唯來此會也。
二身光普入智眼遍觀。
三住一毛端遍動諸刹。
況乎于上處寶蓮華。
四塵塵多身。
門門化異。
舉一殁生門可以例諸。
五念劫無礙結由證深。
念劫既融故。
于念念能作法性無礙者。
分與無分皆無礙故。
謂證理不唯無分。
故在一切處而全在一法。
一切法亦然。
各有四句身等不唯分。
故常在此而無不在思之。
後一偈結廣有歸。
普賢勝行皆入。
非獨向來所陳故。
能光中演斯自在。
大文第四現瑞表法。
上所現相。
但召有緣衆集。
将陳故重現斯瑞。
瑞文有三。
初光示法主。
二現華表義。
三現衆表教。
法藉人弘故先明主義。
為教本故在教前。
今初示主。
文分為六。
一意。
二體。
三名。
四相。
五展。
六收。
今初可知。
二放眉間光即光體也。
眉間者。
表離二邊故。
于體不計有無二邊。
于義不着常無常等諸法相邊。
于行不習苦樂二邊。
于道不住邪正二邊。
于人不執因果二邊。
于教不說世出世二邊。
于谛不見真俗二邊。
于化不定權實二邊。
是故為衆放眉間光。
三此光下辯光名。
菩薩智光者。
令得能知智也。
普照十方藏者。
令照所知境也。
藏有三義。
一智光含德無盡故。
二以十方刹海各于塵内重含諸刹故。
三亦通于五藏。
以言智光故。
照初二藏令菩薩證。
照次二藏令菩薩成。
證則得于涅槃。
成則得于菩提。
照第五藏令化令淨。
三中後二如下業中。
四其狀下顯相。
謂色如燈雲猶日月。
洞照周遍潤澤雨法雨故。
具如相海品。
五遍照下展即光業用。
于中分五。
一所照分齊。
謂盡十方一切佛刹。
二光所現。
謂土及衆生。
三動刹網。
以諸世界重疊影現。
交互相當。
猶如網孔。
四塵現如來。
五随機雨法。
略舉三法皆下所顯。
初法輪雲示其所行。
二出離雲示其所度。
三大願雲示說法主。
謂将說普法。
令知法主大願。
普周刹塵内故。
第六作是下。
收則示有終歸。
證從佛流。
眉間出光修因順果故須右繞。
自下升高故從足入。
履佛所行方證入故。
第二爾時佛前下。
現華表義文有二别。
一總标華現為坐。
所現中方衆。
故通表所诠佛華嚴故。
别表華藏佛所淨故。
故于佛前出此蓮華。
既通表華嚴亦具同時具足等十門及教義等。
而其本意正表義耳。
忽然現者。
依理起事難測量故。
二其華下顯具德嚴。
文亦有二。
先标十種顯德無盡。
後所謂下。
别列十句。
前六體備衆德。
後四妙用自在。
今初。
蓮子住處。
有含藏之義。
故名為藏表示法門。
一含一切。
華藏之名由此而立。
後妙用中。
一念況多摩尼寶王。
即前藏體。
影現佛身。
即依正無礙。
既發多聲聲皆演法。
第三此華生下。
現衆表教。
文略有三。
一現衆時。
言一念者華生無間表教義相應。
二現衆處。
謂白毫中表教從所證淨法界所流。
為衆教源。
如白為色本。
三有菩薩下。
正明衆現。
亦分為三。
一主屬齊現遍诠諸法。
故雲一切所诠圓滿。
是曰勝音圓教法門。
必攝眷屬故。
下文雲。
世界海微塵數修多羅。
以為眷屬。
權實無礙故曰俱時。
二右繞下。
申敬就座。
主伴雖殊并修因順果。
故右繞如來。
文義相随故。
依華坐。
正助不等台須有差。
上義依理明故忽然而現。
今教由人立。
故衆從佛流。
亦如涅槃從牛出乳。
三其一切下。
彰其德業。
主教是宗故偏歎主。
文有十句。
略為二解。
一豎配十地。
此明普攝十地功德。
一句一地。
初地歡喜得智證如。
二地性戒。
是佛所行。
三地多聞入法身海。
四行道品。
善友是依。
五地總行現通利物。
六觀法界般若現前。
七功用已終。
故佛與力。
八無生無動住三昧心。
九為法師見無邊法。
十具于大盡三昧等圓。
初地尚攝諸地功德。
況于後後不具前前。
二橫就極位釋者。
一理智了真。
二量智入行。
三證窮法身。
四常觀受用。
五毛現神變。
六念觀法門七外感佛加。
八内安身定。
九豎見來際。
十橫無不圓。
故此十句攝為五對。
若橫若豎能證必具。
故為二釋
遍身毛孔皆爾。
十二上來所明。
十一重作用。
方論來此一會。
如此一會。
于餘佛會亦複如是。
此後一段偈文具之。
又上十二重。
一一開之為二。
便成二十四重。
且如一念望一切念。
即是二義。
類例相似合之為一。
餘十一重準此思之。
如是重疊無盡。
各周法界。
唯智頓觀非心識境。
華嚴海會大用皆然。
第三光聲自述。
前既光聲召命。
今亦光聲自述。
菩薩位極用窮深廣。
若非自述時衆難知。
十頌分二。
初一總明。
兼陳說處。
後九别顯德用殊勝。
文分為三。
初三通顯體用自在。
初偈悲智相導。
度衆生而不疲。
次偈空有雙觀。
入法門而常寂。
後偈物我無滞。
故化他而自清。
次五頌。
别叙前現自在與前影略。
一身遍十方智觀寂滅。
即顯不唯來此會也。
二身光普入智眼遍觀。
三住一毛端遍動諸刹。
況乎于上處寶蓮華。
四塵塵多身。
門門化異。
舉一殁生門可以例諸。
五念劫無礙結由證深。
念劫既融故。
于念念能作法性無礙者。
分與無分皆無礙故。
謂證理不唯無分。
故在一切處而全在一法。
一切法亦然。
各有四句身等不唯分。
故常在此而無不在思之。
後一偈結廣有歸。
普賢勝行皆入。
非獨向來所陳故。
能光中演斯自在。
大文第四現瑞表法。
上所現相。
但召有緣衆集。
将陳故重現斯瑞。
瑞文有三。
初光示法主。
二現華表義。
三現衆表教。
法藉人弘故先明主義。
為教本故在教前。
今初示主。
文分為六。
一意。
二體。
三名。
四相。
五展。
六收。
今初可知。
二放眉間光即光體也。
眉間者。
表離二邊故。
于體不計有無二邊。
于義不着常無常等諸法相邊。
于行不習苦樂二邊。
于道不住邪正二邊。
于人不執因果二邊。
于教不說世出世二邊。
于谛不見真俗二邊。
于化不定權實二邊。
是故為衆放眉間光。
三此光下辯光名。
菩薩智光者。
令得能知智也。
普照十方藏者。
令照所知境也。
藏有三義。
一智光含德無盡故。
二以十方刹海各于塵内重含諸刹故。
三亦通于五藏。
以言智光故。
照初二藏令菩薩證。
照次二藏令菩薩成。
證則得于涅槃。
成則得于菩提。
照第五藏令化令淨。
三中後二如下業中。
四其狀下顯相。
謂色如燈雲猶日月。
洞照周遍潤澤雨法雨故。
具如相海品。
五遍照下展即光業用。
于中分五。
一所照分齊。
謂盡十方一切佛刹。
二光所現。
謂土及衆生。
三動刹網。
以諸世界重疊影現。
交互相當。
猶如網孔。
四塵現如來。
五随機雨法。
略舉三法皆下所顯。
初法輪雲示其所行。
二出離雲示其所度。
三大願雲示說法主。
謂将說普法。
令知法主大願。
普周刹塵内故。
第六作是下。
收則示有終歸。
證從佛流。
眉間出光修因順果故須右繞。
自下升高故從足入。
履佛所行方證入故。
第二爾時佛前下。
現華表義文有二别。
一總标華現為坐。
所現中方衆。
故通表所诠佛華嚴故。
别表華藏佛所淨故。
故于佛前出此蓮華。
既通表華嚴亦具同時具足等十門及教義等。
而其本意正表義耳。
忽然現者。
依理起事難測量故。
二其華下顯具德嚴。
文亦有二。
先标十種顯德無盡。
後所謂下。
别列十句。
前六體備衆德。
後四妙用自在。
今初。
蓮子住處。
有含藏之義。
故名為藏表示法門。
一含一切。
華藏之名由此而立。
後妙用中。
一念況多摩尼寶王。
即前藏體。
影現佛身。
即依正無礙。
既發多聲聲皆演法。
第三此華生下。
現衆表教。
文略有三。
一現衆時。
言一念者華生無間表教義相應。
二現衆處。
謂白毫中表教從所證淨法界所流。
為衆教源。
如白為色本。
三有菩薩下。
正明衆現。
亦分為三。
一主屬齊現遍诠諸法。
故雲一切所诠圓滿。
是曰勝音圓教法門。
必攝眷屬故。
下文雲。
世界海微塵數修多羅。
以為眷屬。
權實無礙故曰俱時。
二右繞下。
申敬就座。
主伴雖殊并修因順果。
故右繞如來。
文義相随故。
依華坐。
正助不等台須有差。
上義依理明故忽然而現。
今教由人立。
故衆從佛流。
亦如涅槃從牛出乳。
三其一切下。
彰其德業。
主教是宗故偏歎主。
文有十句。
略為二解。
一豎配十地。
此明普攝十地功德。
一句一地。
初地歡喜得智證如。
二地性戒。
是佛所行。
三地多聞入法身海。
四行道品。
善友是依。
五地總行現通利物。
六觀法界般若現前。
七功用已終。
故佛與力。
八無生無動住三昧心。
九為法師見無邊法。
十具于大盡三昧等圓。
初地尚攝諸地功德。
況于後後不具前前。
二橫就極位釋者。
一理智了真。
二量智入行。
三證窮法身。
四常觀受用。
五毛現神變。
六念觀法門七外感佛加。
八内安身定。
九豎見來際。
十橫無不圓。
故此十句攝為五對。
若橫若豎能證必具。
故為二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