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廣佛華嚴經疏卷第九
關燈
小
中
大
立海。
起具因緣等故。
若因緣者。
賢首雲。
所化生法也。
亦是前二。
于法界中施設安立故。
諸經論皆說世谛。
為安立谛。
然安立言。
梵雲柰耶而義多含。
或雲理趣。
或雲方便。
或雲法式。
或雲法門。
或雲安立故。
知即安立法式也。
四佛海者。
能化主也。
如華藏品廣舉其名。
亦如不思議等。
品五波羅蜜海者。
化所成行如離世間品。
六佛解脫海者。
化所得果如法界品。
七佛變化海者。
臨機神變化難化衆生。
即身業化也。
如諸會不起而遍。
光明覺品長行身業阿僧祇等。
皆是其文。
八佛演說海者。
稱根說法語業化也。
如四谛品。
九佛名号海。
随機立稱如名号品。
十佛壽量海者。
随器所感住世修短。
如壽量品。
二及一切下。
問因德深廣中。
一創于生死立大誓願。
二勝進大心趣求佛果。
三積集菩提福智資糧。
四運諸菩薩從因至果。
五慈悲喜舍。
四菩薩行。
六謂永背業惑證契真理。
餘四可知。
然此十句有通有别。
别則初二寄十信。
次二十住。
次一十行。
次一十向。
以向出離故。
次三登地已上。
後一等覺。
此約橫論一切菩薩。
若約通說各通始終。
即豎論一切菩薩也。
故此十句文通行位。
然皆普攝法界深廣無邊。
故雲海也。
并如下諸會說。
二願佛下結請。
既是引例故緻亦言。
此四十句答文在何問有通局。
答亦如之。
通即諸會與此相應皆是答此。
上所引者居然當之。
謂前衆海既是九會常随。
豈得此問局于初會。
豈複衆海問不盡耶。
故知。
初會為總九會同答此問。
而為分意别故諸分初皆重舉諸問。
則顯分分之中皆通因果等故。
則從此盡光明覺答十海問。
問明已下答十因問。
不思議品下。
答二十句果。
至下當知。
又就四十問。
十海為總九會同答十海。
一世界成就品。
答世界安立海。
二華藏品。
答世界海。
遮那但引因釋成現相三昧。
但是說法由緻。
并非别答海問。
三名号品。
答如來名号海。
四四谛品答演說海。
五光明覺至十忍品。
别答十句因問。
通答衆生海。
修因之人即所化生故。
六阿僧祇品。
答變化海。
長行舉數。
欲顯化用難量故。
偈中廣明變化重重微細難說。
七壽量住處。
皆答壽量海。
八不思議等五品。
别答二十句果問。
總明佛海。
就德深廣以顯佛故。
九第八會答波羅蜜海。
總攝諸位皆成行故。
十第九會。
答解脫海。
證入法界起大用故。
問中為次與答異者。
問約本有修成自行化他。
而為次第。
謂先有世界衆生。
則有佛出修因得果故。
波羅蜜海是因。
解脫是果。
餘四皆大用。
謂臨機變化随宜說法稱物立名。
随物修短。
答中先人後己故。
大用四海居先。
自利因果二海居後。
又衆生一海。
亦可通在。
九海皆為生故。
種種随宜。
顯生多故。
若約局言當會答盡。
此複有二。
一現相答。
下文當示。
二者言說答。
此亦有二。
一經來未盡。
二答二兼餘成就品當引。
第二爾時下。
供聲偈請中分二。
先明因緣。
後正說偈。
今初前請在念。
佛雖已知今請彰言使大衆同曉。
前既為法興供。
今乃以供宣心。
不因拊擊。
故曰自然。
非無因緣。
即菩薩威力。
同異生衆皆菩薩也。
又表身口為供具故。
供具皆即法界體故。
二正說偈中。
十頌分二。
初三歎德請。
後七舉法請。
前中亦二。
初二歎佛明具說因。
後一歎衆明具說緣。
今初也。
前偈即悲之智已滿。
為物現身。
後偈即智之悲已圓。
能斷疑除苦。
有悲必普。
有智必能。
故應說也。
後一歎衆請中。
前半歎衆顯無異念。
後半結請明說則斷疑。
後舉法請中分三。
初四述前初十句問。
小有不次。
但取文便。
及餘一切廣大法者。
結例所餘。
謂二十句外佛無邊德。
亦願說之。
不思議品廣說餘門。
諸說果處皆答此也。
次一頌。
述前體相顯著十句。
略示可知。
後二頌述化用普周十句之問。
現文唯七。
以佛海中。
舍于神變壽量名号。
以此三海不離佛故不問因者。
長行名通諸會故列因疑。
今彰初分請當會答。
又顯此會因略果廣。
第二會果略因廣故。
第二爾時世尊下。
明光召有緣分。
長分為十。
一放光意。
以領念故。
供聲易了故。
略不明念但疑法。
何以放光現相答故。
答相雲何。
謂佛三昧力加持放光。
令菩薩來遠遠能為。
此即佛地境界。
是佛所行無攝無畏故。
此為總意。
若别明者。
如文思之。
又召來菩薩。
亦是言答。
上之十問。
至文當知。
二即于下。
明光依處。
面門即口。
言衆齒者。
表四十問。
教道遐舒。
口生真子故。
咀法滋味益法身故。
總處放者。
此會總故。
三放佛下。
顯光體随機多演故。
四所謂下列光明。
略列十名。
皆從體用立稱。
五如是下結光數。
六一一下彰眷屬。
七其光下。
辯色相。
衆寶隐映表教道含容。
八普照下。
明光應遠。
起具因緣等故。
若因緣者。
賢首雲。
所化生法也。
亦是前二。
于法界中施設安立故。
諸經論皆說世谛。
為安立谛。
然安立言。
梵雲柰耶而義多含。
或雲理趣。
或雲方便。
或雲法式。
或雲法門。
或雲安立故。
知即安立法式也。
四佛海者。
能化主也。
如華藏品廣舉其名。
亦如不思議等。
品五波羅蜜海者。
化所成行如離世間品。
六佛解脫海者。
化所得果如法界品。
七佛變化海者。
臨機神變化難化衆生。
即身業化也。
如諸會不起而遍。
光明覺品長行身業阿僧祇等。
皆是其文。
八佛演說海者。
稱根說法語業化也。
如四谛品。
九佛名号海。
随機立稱如名号品。
十佛壽量海者。
随器所感住世修短。
如壽量品。
二及一切下。
問因德深廣中。
一創于生死立大誓願。
二勝進大心趣求佛果。
三積集菩提福智資糧。
四運諸菩薩從因至果。
五慈悲喜舍。
四菩薩行。
六謂永背業惑證契真理。
餘四可知。
然此十句有通有别。
别則初二寄十信。
次二十住。
次一十行。
次一十向。
以向出離故。
次三登地已上。
後一等覺。
此約橫論一切菩薩。
若約通說各通始終。
即豎論一切菩薩也。
故此十句文通行位。
然皆普攝法界深廣無邊。
故雲海也。
并如下諸會說。
二願佛下結請。
既是引例故緻亦言。
此四十句答文在何問有通局。
答亦如之。
通即諸會與此相應皆是答此。
上所引者居然當之。
謂前衆海既是九會常随。
豈得此問局于初會。
豈複衆海問不盡耶。
故知。
初會為總九會同答此問。
而為分意别故諸分初皆重舉諸問。
則顯分分之中皆通因果等故。
則從此盡光明覺答十海問。
問明已下答十因問。
不思議品下。
答二十句果。
至下當知。
又就四十問。
十海為總九會同答十海。
一世界成就品。
答世界安立海。
二華藏品。
答世界海。
遮那但引因釋成現相三昧。
但是說法由緻。
并非别答海問。
三名号品。
答如來名号海。
四四谛品答演說海。
五光明覺至十忍品。
别答十句因問。
通答衆生海。
修因之人即所化生故。
六阿僧祇品。
答變化海。
長行舉數。
欲顯化用難量故。
偈中廣明變化重重微細難說。
七壽量住處。
皆答壽量海。
八不思議等五品。
别答二十句果問。
總明佛海。
就德深廣以顯佛故。
九第八會答波羅蜜海。
總攝諸位皆成行故。
十第九會。
答解脫海。
證入法界起大用故。
問中為次與答異者。
問約本有修成自行化他。
而為次第。
謂先有世界衆生。
則有佛出修因得果故。
波羅蜜海是因。
解脫是果。
餘四皆大用。
謂臨機變化随宜說法稱物立名。
随物修短。
答中先人後己故。
大用四海居先。
自利因果二海居後。
又衆生一海。
亦可通在。
九海皆為生故。
種種随宜。
顯生多故。
若約局言當會答盡。
此複有二。
一現相答。
下文當示。
二者言說答。
此亦有二。
一經來未盡。
二答二兼餘成就品當引。
第二爾時下。
供聲偈請中分二。
先明因緣。
後正說偈。
今初前請在念。
佛雖已知今請彰言使大衆同曉。
前既為法興供。
今乃以供宣心。
不因拊擊。
故曰自然。
非無因緣。
即菩薩威力。
同異生衆皆菩薩也。
又表身口為供具故。
供具皆即法界體故。
二正說偈中。
十頌分二。
初三歎德請。
後七舉法請。
前中亦二。
初二歎佛明具說因。
後一歎衆明具說緣。
今初也。
前偈即悲之智已滿。
為物現身。
後偈即智之悲已圓。
能斷疑除苦。
有悲必普。
有智必能。
故應說也。
後一歎衆請中。
前半歎衆顯無異念。
後半結請明說則斷疑。
後舉法請中分三。
初四述前初十句問。
小有不次。
但取文便。
及餘一切廣大法者。
結例所餘。
謂二十句外佛無邊德。
亦願說之。
不思議品廣說餘門。
諸說果處皆答此也。
次一頌。
述前體相顯著十句。
略示可知。
後二頌述化用普周十句之問。
現文唯七。
以佛海中。
舍于神變壽量名号。
以此三海不離佛故不問因者。
長行名通諸會故列因疑。
今彰初分請當會答。
又顯此會因略果廣。
第二會果略因廣故。
第二爾時世尊下。
明光召有緣分。
長分為十。
一放光意。
以領念故。
供聲易了故。
略不明念但疑法。
何以放光現相答故。
答相雲何。
謂佛三昧力加持放光。
令菩薩來遠遠能為。
此即佛地境界。
是佛所行無攝無畏故。
此為總意。
若别明者。
如文思之。
又召來菩薩。
亦是言答。
上之十問。
至文當知。
二即于下。
明光依處。
面門即口。
言衆齒者。
表四十問。
教道遐舒。
口生真子故。
咀法滋味益法身故。
總處放者。
此會總故。
三放佛下。
顯光體随機多演故。
四所謂下列光明。
略列十名。
皆從體用立稱。
五如是下結光數。
六一一下彰眷屬。
七其光下。
辯色相。
衆寶隐映表教道含容。
八普照下。
明光應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