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廣佛華嚴經疏卷第八
關燈
小
中
大
間中極雲積福德。
二修諸禅定。
三忍度偏多。
四聞持廣博。
四地四義。
一歎慧标名。
世無等故二了道品境異凡夫故。
二起慈悲異小乘故。
四淨身土離身見故。
五地四義。
一标入地。
謂積集福智故雲普藏。
十平等心故曰等門。
三标地名。
三真俗極違會令相順。
四谛法俗境無不等觀。
六地有四。
一歎行。
二标名。
三正顯行相。
即了緣起法。
四明地用。
得十空三昧故。
七地有四。
一先标果用。
二照達群機。
三雙行巧攝。
四寄行标名。
八地四義。
一别地行相。
二明淨土果。
三略釋地名。
四歎地結說。
九地四義。
一标地作用。
二善達教法。
三标示地名。
四廣行多劫。
十地有四。
一标起地名。
二含藏法雨。
三能蔽如空粗重。
四深廣難測。
故雲佛境。
諸偈多有結說文并可知。
第十善勇猛說頌儀中。
前文多皆觀衆會。
此觀十方者。
觀衆表無偏心。
觀方表說周遍。
二文影略。
十頌歎佛體用應機自在德。
文分為三。
初一總顯。
次八别明。
後一結歎歸佛。
一一頌中各有四義。
今初總歎佛令物悟入福智。
有四義者。
一多衆。
二心異。
三悟智。
四了福莊嚴即福也。
亦通二嚴。
皆佛令爾故顯衆德即為歎佛。
别中一見佛體用。
亦四義。
一起願。
二具行。
三見體。
四見用。
二見法身。
一勝故無等。
二淨故無礙。
三大故周遍。
四深廣故包含。
三見佛色身。
一色妙。
謂如金等。
二相具十華藏相等。
三光盛。
謂常放等。
四随機變。
謂三尺無邊等。
四見佛智身。
一無礙。
無二礙故。
真俗無礙故。
二等空稱法性故。
三知根。
四巧現。
五了佛音聲。
一音普遍。
二說應器。
三言同類。
四應無礙。
六見佛光明。
一多種。
二遍照。
三見佛。
四現變。
七見佛毛光。
一顯光名。
二明出處。
三示往因。
四令信悟。
八見佛福相。
一見福相。
二了福因。
三示因體。
四明見處。
後一結歎德廣。
一數多。
二深廣。
三用普。
四結說。
謂推功歸佛謙己無能。
上來總明第八大叚座内衆流竟。
自下第九明天地征祥。
謂動地興供即是顯證。
上來佛成正覺。
衆海雲集。
各申慶贊顯佛高深。
而下稱機情上協佛願。
故世主為之興供。
天地為之呈祥。
就文分二。
先動地後興供。
前中三。
一動處。
二動因。
三動相。
今初自陜之寬。
且雲華藏。
約下結通。
實周法界。
諸天重重并華藏之内。
故雲其地何所不該。
又染淨融故。
雖标摩竭而地震華藏。
二動因中就主顯勝。
但明佛力感應道交。
亦由物機。
然泛明動因。
總有其十。
今當轉法輪亦兼成道餘如别章。
三動相者。
其地下是震即是聲。
動即是形聲兼吼擊。
形兼起踴。
故有六種。
此六各三成十八相。
搖揚不安為動。
自下漸高為起。
忽然騰舉為踴。
隐隐出聲為震。
雄聲郁遏為吼。
砰磕發響為擊。
十八相者。
唯一方動直爾名動。
四方若次第。
若一時動者名為遍動。
若八方次第。
或一時動名普遍動。
又四方八方十方如次名三相動。
又一方獨動。
十方次第動。
十方同時動。
又為三相。
餘五例之。
然動何所為。
依勝思惟梵天經。
所為有七。
一令諸魔怖故。
二為說法時。
大衆心不散亂故。
三令放逸者生覺知故。
四令衆生知法相故。
五令衆生觀說法處故。
六令成熟者得解脫故。
七令随順問正義故。
此上七緣正是今經所為。
地論有四。
非當此文。
上約外器。
若心地聖賢地法性地。
亦有震動等義可以虛求。
二興供中三。
一标數。
同生之衆亦得稱主。
為物依故。
二所謂下略列。
三此諸下結遍。
第十如此下結通無盡。
文分有二。
一結華藏内。
二結華藏外。
前中亦二。
先舉此界。
二其華藏下。
類華藏中一切世界。
于中三。
初類衆海興供。
一切世界者。
謂華藏中有十不可說佛刹微塵數世界種。
一一種中。
各有不可說不可說佛刹微塵數世界。
彼等一切諸世界中悉有世主而為供養。
二其一切下。
類佛坐道場。
然有二義。
一彼諸世主。
各供當處之佛。
二彼諸世主。
亦供此佛。
此佛亦坐彼界道場。
三一一下類結大衆得法。
于中有十一句。
為聞法得益。
得益有三。
一聞益。
各各信解故。
謂信其言而解其義。
二思益。
謂于所對審緣慮故。
三修益。
修益有七。
一修門。
謂三昧方便故。
二修法。
謂資糧助道故。
三修果契理成就故。
四修益。
随有所得成法喜故。
五修轉。
各各趣入無量乘門。
及衆生界故。
六修同悟解法門。
合先聖故。
七修極。
修極有三。
一大悲極。
入佛神通境。
入佛神通境。
但為益生故此成恩德。
二大智極。
入佛力境。
如來力境悲智超絕。
無能及故成佛智德。
三自在極。
入如來解脫門。
盡一切障心境自在。
成佛斷德。
亦即是前諸解脫門。
二如于此下。
結華藏外謂以華藏例于法界。
各有此會同為一大法界會。
方是華嚴無盡說耳。
上來十段。
總明教起因緣分竟
二修諸禅定。
三忍度偏多。
四聞持廣博。
四地四義。
一歎慧标名。
世無等故二了道品境異凡夫故。
二起慈悲異小乘故。
四淨身土離身見故。
五地四義。
一标入地。
謂積集福智故雲普藏。
十平等心故曰等門。
三标地名。
三真俗極違會令相順。
四谛法俗境無不等觀。
六地有四。
一歎行。
二标名。
三正顯行相。
即了緣起法。
四明地用。
得十空三昧故。
七地有四。
一先标果用。
二照達群機。
三雙行巧攝。
四寄行标名。
八地四義。
一别地行相。
二明淨土果。
三略釋地名。
四歎地結說。
九地四義。
一标地作用。
二善達教法。
三标示地名。
四廣行多劫。
十地有四。
一标起地名。
二含藏法雨。
三能蔽如空粗重。
四深廣難測。
故雲佛境。
諸偈多有結說文并可知。
第十善勇猛說頌儀中。
前文多皆觀衆會。
此觀十方者。
觀衆表無偏心。
觀方表說周遍。
二文影略。
十頌歎佛體用應機自在德。
文分為三。
初一總顯。
次八别明。
後一結歎歸佛。
一一頌中各有四義。
今初總歎佛令物悟入福智。
有四義者。
一多衆。
二心異。
三悟智。
四了福莊嚴即福也。
亦通二嚴。
皆佛令爾故顯衆德即為歎佛。
别中一見佛體用。
亦四義。
一起願。
二具行。
三見體。
四見用。
二見法身。
一勝故無等。
二淨故無礙。
三大故周遍。
四深廣故包含。
三見佛色身。
一色妙。
謂如金等。
二相具十華藏相等。
三光盛。
謂常放等。
四随機變。
謂三尺無邊等。
四見佛智身。
一無礙。
無二礙故。
真俗無礙故。
二等空稱法性故。
三知根。
四巧現。
五了佛音聲。
一音普遍。
二說應器。
三言同類。
四應無礙。
六見佛光明。
一多種。
二遍照。
三見佛。
四現變。
七見佛毛光。
一顯光名。
二明出處。
三示往因。
四令信悟。
八見佛福相。
一見福相。
二了福因。
三示因體。
四明見處。
後一結歎德廣。
一數多。
二深廣。
三用普。
四結說。
謂推功歸佛謙己無能。
上來總明第八大叚座内衆流竟。
自下第九明天地征祥。
謂動地興供即是顯證。
上來佛成正覺。
衆海雲集。
各申慶贊顯佛高深。
而下稱機情上協佛願。
故世主為之興供。
天地為之呈祥。
就文分二。
先動地後興供。
前中三。
一動處。
二動因。
三動相。
今初自陜之寬。
且雲華藏。
約下結通。
實周法界。
諸天重重并華藏之内。
故雲其地何所不該。
又染淨融故。
雖标摩竭而地震華藏。
二動因中就主顯勝。
但明佛力感應道交。
亦由物機。
然泛明動因。
總有其十。
今當轉法輪亦兼成道餘如别章。
三動相者。
其地下是震即是聲。
動即是形聲兼吼擊。
形兼起踴。
故有六種。
此六各三成十八相。
搖揚不安為動。
自下漸高為起。
忽然騰舉為踴。
隐隐出聲為震。
雄聲郁遏為吼。
砰磕發響為擊。
十八相者。
唯一方動直爾名動。
四方若次第。
若一時動者名為遍動。
若八方次第。
或一時動名普遍動。
又四方八方十方如次名三相動。
又一方獨動。
十方次第動。
十方同時動。
又為三相。
餘五例之。
然動何所為。
依勝思惟梵天經。
所為有七。
一令諸魔怖故。
二為說法時。
大衆心不散亂故。
三令放逸者生覺知故。
四令衆生知法相故。
五令衆生觀說法處故。
六令成熟者得解脫故。
七令随順問正義故。
此上七緣正是今經所為。
地論有四。
非當此文。
上約外器。
若心地聖賢地法性地。
亦有震動等義可以虛求。
二興供中三。
一标數。
同生之衆亦得稱主。
為物依故。
二所謂下略列。
三此諸下結遍。
第十如此下結通無盡。
文分有二。
一結華藏内。
二結華藏外。
前中亦二。
先舉此界。
二其華藏下。
類華藏中一切世界。
于中三。
初類衆海興供。
一切世界者。
謂華藏中有十不可說佛刹微塵數世界種。
一一種中。
各有不可說不可說佛刹微塵數世界。
彼等一切諸世界中悉有世主而為供養。
二其一切下。
類佛坐道場。
然有二義。
一彼諸世主。
各供當處之佛。
二彼諸世主。
亦供此佛。
此佛亦坐彼界道場。
三一一下類結大衆得法。
于中有十一句。
為聞法得益。
得益有三。
一聞益。
各各信解故。
謂信其言而解其義。
二思益。
謂于所對審緣慮故。
三修益。
修益有七。
一修門。
謂三昧方便故。
二修法。
謂資糧助道故。
三修果契理成就故。
四修益。
随有所得成法喜故。
五修轉。
各各趣入無量乘門。
及衆生界故。
六修同悟解法門。
合先聖故。
七修極。
修極有三。
一大悲極。
入佛神通境。
入佛神通境。
但為益生故此成恩德。
二大智極。
入佛力境。
如來力境悲智超絕。
無能及故成佛智德。
三自在極。
入如來解脫門。
盡一切障心境自在。
成佛斷德。
亦即是前諸解脫門。
二如于此下。
結華藏外謂以華藏例于法界。
各有此會同為一大法界會。
方是華嚴無盡說耳。
上來十段。
總明教起因緣分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