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部陀羅尼目一卷
關燈
小
中
大
速疾成就。
息災增益降伏敬愛。
所請火天各各不同。
寂靜熙怡忿怒喜怒。
次第應知。
若蘇悉地經。
教中依三部。
所謂佛部(五佛頂等)蓮花部種類甚多。
金剛部金剛薩埵等。
變化無量。
有三種三昧耶。
佛部蓮花部金剛部。
有三部心真言。
爾那爾迦(半音呼一)阿嚧力(二)嚩日啰(二合)地叨(二合)(三) 部主有三種。
金輪王佛頂佛部主。
蓮花部主馬頭觀自在。
金剛部主三世勝金剛。
三種部母。
佛部佛眼以為部母。
蓮花部白衣觀自在以為部母。
金剛部忙麼雞菩薩以為部母。
三種明妃。
佛部無能勝菩薩以為明妃。
蓮花部多羅菩薩以為明妃。
金剛部金剛孫那利菩薩以為明妃。
三種忿怒。
不動尊佛部忿怒。
忿怒鈎蓮花部忿怒。
軍茶利金剛部忿怒。
有四種界。
金剛橛地界。
金剛牆八方界。
金剛網上方界。
密縫。
阿三莽拟你界。
又有四種界。
結護曼茶羅。
金剛索護東方。
金剛幢幡護西方。
金剛迦利護南方。
金剛峰護北方。
又大界名商羯羅。
設佛頂輪王等鄰近。
不被障礙。
此經中。
修真言者成就世間悉地。
依時依處。
時者謂三時。
處謂本尊像前。
有供養五種。
除阏伽。
一者塗香。
二者花鬘。
三者燒香。
四者飲食。
五者燈明。
白(北)黃(東)黑(南)赤(西)随息災增益降伏敬愛。
所求應知。
成就者十八種物随身。
廣如經說。
三時澡浴三時換衣。
一月分為四時。
從月生一日至八日。
應作息災。
從九日至十五日。
應作增益。
從十六日至二十三日。
應作降伏。
從二十四日至月盡日。
為敬愛法。
[麩-夫+主]呬耶經亦同蘇悉地。
說分布曼茶羅。
及絣地法。
此經中極微細。
不可具錄。
又八方。
其護持帝王營從兵法。
五天竺國深敬信佛法。
于帝王可傳。
蘇婆呼童子經。
此經中說辦求成就人護摩。
杵金銀銅鐵石水精佉陀羅木等。
無量種各不同杵。
五股三股一股。
長十六指為上。
十二指為中。
八指為下。
乃至一指節者為下。
此經中說。
不持金剛杵。
念誦者無由得成就。
金剛鈴者。
是般若波羅蜜義金剛杵者是。
菩提心義。
能壞斷常二邊。
契合中道。
有十六菩薩位。
亦表十六空為中道。
兩邊各有五股。
五佛五智義。
亦表十波羅蜜。
能摧十種煩惱。
成十種真如。
便證十地。
證金剛三摩地獲金剛智。
坐金剛座。
亦是一切智智。
亦名如來自覺聖智。
若不修此三摩地智。
得成佛者。
無有是處。
恐文繁不能廣述。
若廣釋。
窮劫不可說盡。
怚唎三昧耶經。
同毗盧遮那集會。
所有聖衆修行教法。
自性成就。
此教中修行者。
但住菩提心。
大悲志願。
不舍無盡衆生界。
所不應事不可建不可食若為者犯三摩耶。
此經中。
說誦大輪金剛真言。
不染諸愆過。
以為方便。
現生一切真言速疾成就。
此經中不動尊等。
四十二如來僮仆使者。
若修真言行菩薩。
堅持菩提心。
我等承事供養擁護。
食彼修行者殘食。
彼等至無上菩提諸有作障者毗那夜迦不。
得其便。
速證無上菩提。
都部陀羅尼目一卷
息災增益降伏敬愛。
所請火天各各不同。
寂靜熙怡忿怒喜怒。
次第應知。
若蘇悉地經。
教中依三部。
所謂佛部(五佛頂等)蓮花部種類甚多。
金剛部金剛薩埵等。
變化無量。
有三種三昧耶。
佛部蓮花部金剛部。
有三部心真言。
爾那爾迦(半音呼一)阿嚧力(二)嚩日啰(二合)地叨(二合)(三) 部主有三種。
金輪王佛頂佛部主。
蓮花部主馬頭觀自在。
金剛部主三世勝金剛。
三種部母。
佛部佛眼以為部母。
蓮花部白衣觀自在以為部母。
金剛部忙麼雞菩薩以為部母。
三種明妃。
佛部無能勝菩薩以為明妃。
蓮花部多羅菩薩以為明妃。
金剛部金剛孫那利菩薩以為明妃。
三種忿怒。
不動尊佛部忿怒。
忿怒鈎蓮花部忿怒。
軍茶利金剛部忿怒。
有四種界。
金剛橛地界。
金剛牆八方界。
金剛網上方界。
密縫。
阿三莽拟你界。
又有四種界。
結護曼茶羅。
金剛索護東方。
金剛幢幡護西方。
金剛迦利護南方。
金剛峰護北方。
又大界名商羯羅。
設佛頂輪王等鄰近。
不被障礙。
此經中。
修真言者成就世間悉地。
依時依處。
時者謂三時。
處謂本尊像前。
有供養五種。
除阏伽。
一者塗香。
二者花鬘。
三者燒香。
四者飲食。
五者燈明。
白(北)黃(東)黑(南)赤(西)随息災增益降伏敬愛。
所求應知。
成就者十八種物随身。
廣如經說。
三時澡浴三時換衣。
一月分為四時。
從月生一日至八日。
應作息災。
從九日至十五日。
應作增益。
從十六日至二十三日。
應作降伏。
從二十四日至月盡日。
為敬愛法。
[麩-夫+主]呬耶經亦同蘇悉地。
說分布曼茶羅。
及絣地法。
此經中極微細。
不可具錄。
又八方。
其護持帝王營從兵法。
五天竺國深敬信佛法。
于帝王可傳。
蘇婆呼童子經。
此經中說辦求成就人護摩。
杵金銀銅鐵石水精佉陀羅木等。
無量種各不同杵。
五股三股一股。
長十六指為上。
十二指為中。
八指為下。
乃至一指節者為下。
此經中說。
不持金剛杵。
念誦者無由得成就。
金剛鈴者。
是般若波羅蜜義金剛杵者是。
菩提心義。
能壞斷常二邊。
契合中道。
有十六菩薩位。
亦表十六空為中道。
兩邊各有五股。
五佛五智義。
亦表十波羅蜜。
能摧十種煩惱。
成十種真如。
便證十地。
證金剛三摩地獲金剛智。
坐金剛座。
亦是一切智智。
亦名如來自覺聖智。
若不修此三摩地智。
得成佛者。
無有是處。
恐文繁不能廣述。
若廣釋。
窮劫不可說盡。
怚唎三昧耶經。
同毗盧遮那集會。
所有聖衆修行教法。
自性成就。
此教中修行者。
但住菩提心。
大悲志願。
不舍無盡衆生界。
所不應事不可建不可食若為者犯三摩耶。
此經中。
說誦大輪金剛真言。
不染諸愆過。
以為方便。
現生一切真言速疾成就。
此經中不動尊等。
四十二如來僮仆使者。
若修真言行菩薩。
堅持菩提心。
我等承事供養擁護。
食彼修行者殘食。
彼等至無上菩提諸有作障者毗那夜迦不。
得其便。
速證無上菩提。
都部陀羅尼目一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