淨名玄論卷第六(宗旨下)
關燈
小
中
大
是有所無義耳。
今明五句不可得者。
此是無所有義。
故不相關也。
問。
同明五句不可得。
雲何一是有所無。
。
一是無所有。
答。
可細心觀之。
前明五句不可得。
無有理外法。
今明五句不可得者。
此目于正道。
故先有所無。
今是無所有無。
是故異也。
問。
此二有次第不。
答。
要先破洗理外諸法。
明五句不可得。
然後始得辨因緣二谛。
由二谛始得表不二正道。
約悟入者。
有如此次第也。
若就佛菩薩明。
正道本非有無。
為衆生故說有無。
始得有二谛。
而此二谛。
絕性有無五句。
故次明無性有無。
此據出用次第故。
須識山門。
辨得失之精要。
亦是經論之心骨也。
四者顯道不顯道門明得失 有所得有無定住有無。
故有不須表于非有。
無定住無。
故無不得表于非無。
如此有無。
既不顯非有非無不二正道。
故名為失。
因緣假名有無。
則有不住有。
有表不有。
無不住無故。
無表不無。
如此有無。
能表不二正道。
故名為得。
考宗。
問。
何故明表道耶。
答。
諸佛菩薩。
既體道本非有無。
欲令物悟。
是故知非有無。
假說有無。
假說有無。
還表非有無。
前是從道起用。
今是以用開道。
前是能化方便。
今是令物悟入。
有所得有無。
則無從道起用。
以用開道。
亦無能化方。
及别□物還原故。
是失得之大宗也。
五者理教門分得失 有所得有無是理。
無所得有無是教。
舊雲二谛是二理。
四絕為真谛理。
三假為俗谛理。
二理則有佛無佛性相常然。
迷之而成六道。
悟之而有三乘。
今明既是二理則不可改轉。
則有無根深。
事如盡石。
因此決定有無。
故起二見。
所以然者。
既其道理。
實有有無。
而有無二見。
甯得不生耶。
又設有二理生。
一異則不成。
若二理是一。
則俗假真亦假。
真絕俗亦絕。
若有假有不假。
有絕有不絕。
則非二理為一也。
若二理不一。
則色不是空。
空亦不是色。
相即之言則壞。
既立二理名。
須受一異之問。
又僧佉謂。
大有是常萬法無常。
常與無常一體。
衛世師謂。
大有是常。
萬法無定。
是故常無常二體。
論主直破常無常。
一體而異體。
而有與萬法自壞。
詳此義。
與二谛常無常。
豈一體二體。
令同為失也。
如開善雲。
真谛是常。
萬法無常。
常無常一體。
龍光雲。
真谛常。
萬法無常。
常無常二體。
令同二外道義。
對失明得。
二谛是教。
所言教者。
以理本不二。
而為物說二。
故名為教。
考宗。
問。
何故以二谛為教。
答。
以有無為教。
略有五義。
一對理明二谛。
是教。
以至理無二故。
非有非無。
今說有說無。
故有無為教。
二者聖緣。
聖人體道未曾有無。
今說有無。
此為教物。
故有無為教。
三為見。
舊義執有無。
是理。
由來既久。
則二見其根深。
難可傾拔。
攝嶺大師。
對緣斥病。
欲拔二見之根。
令舍有無兩執。
故說有無能通不二理。
非是究竟。
不應住有無中。
故有無為教。
四者以有無是諸見根本。
一切經論。
盛二見。
斥于有無。
如凡夫著有。
二乘著無。
又愛多者著有。
見多者著無。
又四見多者有。
邪見多者執無。
又佛法中五百論師執有。
聞畢竟空。
如刀傷心。
方廣執無。
不信因果。
又九十六種外道所執。
不出有無。
諸佛出世。
複雲有無。
是二理者。
便增諸見心。
何由可秡。
故今明有無是教門能。
能通不二之理。
不應住有無中。
以欲息諸見故。
經論明有無。
是教門也。
五者禀教之徒。
聞有無是教之能。
能通正道。
虛心不染有無教廢發意即起乎凡聖。
故有無為教生意得矣。
問。
以何文證二谛是教。
答。
文處甚多。
且各舉一經一論。
論雲。
諸佛依二谛說法。
故二谛為教。
大品雲。
菩薩住二谛中。
為衆生說法。
為著有者說空。
為著空者說有。
故知二谛是教。
論舉佛說經明菩薩說。
故經論佛菩薩皆明二谛是教也。
問。
若以五義二文證二谛為教者。
今亦以五難二文。
明二谛非教。
一者若聞說二谛是教者佛說教門。
則有二谛。
不說則應無二谛。
若爾本以二谛生于二智。
佛不說二谛。
則無二谛。
既無二谛。
佛何所照有耶。
二者若二谛是教。
六度等行。
皆是世谛。
佛不說世谛。
則無世谛。
便無六度等行。
若爾但有诠教法。
便無善業法寶。
三者二谛為境。
發生二智。
二谛名境界法寶。
二谛是教。
但有诠教法寶。
亦無境界法寶。
若言教生智故轉名境者。
佛不說教。
則無教可轉。
便無有境也。
四者若二谛是教。
色等萬法皆是世谛。
世谛既是教者。
色等萬法。
亦應是教。
若爾佛不說世谛。
即無色等萬法。
五者世谛是教者。
世谛唯有教火。
應無實火用。
若火唯是教。
口中說火。
則應燒口。
次引二文。
證二谛非教。
若言真谛是教者。
經雲。
有佛無佛性相常住。
而教則有佛方有。
無佛則無。
何得常住。
經雲。
十二因緣有佛無常自有之。
故知世谛非教。
答。
谛有二種。
一于谛。
二教谛。
于谛者。
色未曾有無。
而于凡是有。
名俗谛。
于聖是空。
名真谛。
以于凡是有名俗谛故。
萬法不失。
于聖是空名真谛故。
有佛無佛性相常住。
教谛者。
諸佛菩薩了色未曾有無。
為化衆生故。
說有無為二谛。
欲令因此有無悟不有無。
是教。
而舊義明二谛是理者。
此是二于谛耳。
于谛望教谛。
非但失不二理。
亦失能表之教耳。
問。
于凡是有既失者。
于聖是無亦是失不。
答。
一對凡夫。
明聖為得。
若望教谛。
皆是失也。
以色未曾有無。
而作有無解。
豈非失也。
問。
經雲。
一切世谛。
若于如來。
即是第一義谛。
亦是失。
答。
一往對凡之有為失。
歎聖之空為得。
若望教谛者。
于谛非但不得表不二理。
亦不得能表之教。
但是謂情所見耳。
然如來了色實未曾空有也。
若識兩種二谛。
則五難自[方*立]。
問。
難有此通。
猶未可見。
今說色有無是教谛者。
不說色有無教谛。
答。
以說為教者。
佛不說則無教谛也。
問。
若爾者。
唯恒有二于谛。
則無因緣有無。
答。
一切法常是二于有無。
亦恒是因緣有無。
若于二緣即是二于谛有無。
諸佛菩薩了此色即是因緣有無。
然于與教。
未曾二。
于二緣則教成。
于了悟即于成教。
問。
若于二緣即是二于有無。
望佛菩薩即是因緣有無。
此因緣有無。
此因緣即是因緣境。
雲何言是教。
答。
因緣
今明五句不可得者。
此是無所有義。
故不相關也。
問。
同明五句不可得。
雲何一是有所無。
。
一是無所有。
答。
可細心觀之。
前明五句不可得。
無有理外法。
今明五句不可得者。
此目于正道。
故先有所無。
今是無所有無。
是故異也。
問。
此二有次第不。
答。
要先破洗理外諸法。
明五句不可得。
然後始得辨因緣二谛。
由二谛始得表不二正道。
約悟入者。
有如此次第也。
若就佛菩薩明。
正道本非有無。
為衆生故說有無。
始得有二谛。
而此二谛。
絕性有無五句。
故次明無性有無。
此據出用次第故。
須識山門。
辨得失之精要。
亦是經論之心骨也。
四者顯道不顯道門明得失 有所得有無定住有無。
故有不須表于非有。
無定住無。
故無不得表于非無。
如此有無。
既不顯非有非無不二正道。
故名為失。
因緣假名有無。
則有不住有。
有表不有。
無不住無故。
無表不無。
如此有無。
能表不二正道。
故名為得。
考宗。
問。
何故明表道耶。
答。
諸佛菩薩。
既體道本非有無。
欲令物悟。
是故知非有無。
假說有無。
假說有無。
還表非有無。
前是從道起用。
今是以用開道。
前是能化方便。
今是令物悟入。
有所得有無。
則無從道起用。
以用開道。
亦無能化方。
及别□物還原故。
是失得之大宗也。
五者理教門分得失 有所得有無是理。
無所得有無是教。
舊雲二谛是二理。
四絕為真谛理。
三假為俗谛理。
二理則有佛無佛性相常然。
迷之而成六道。
悟之而有三乘。
今明既是二理則不可改轉。
則有無根深。
事如盡石。
因此決定有無。
故起二見。
所以然者。
既其道理。
實有有無。
而有無二見。
甯得不生耶。
又設有二理生。
一異則不成。
若二理是一。
則俗假真亦假。
真絕俗亦絕。
若有假有不假。
有絕有不絕。
則非二理為一也。
若二理不一。
則色不是空。
空亦不是色。
相即之言則壞。
既立二理名。
須受一異之問。
又僧佉謂。
大有是常萬法無常。
常與無常一體。
衛世師謂。
大有是常。
萬法無定。
是故常無常二體。
論主直破常無常。
一體而異體。
而有與萬法自壞。
詳此義。
與二谛常無常。
豈一體二體。
令同為失也。
如開善雲。
真谛是常。
萬法無常。
常無常一體。
龍光雲。
真谛常。
萬法無常。
常無常二體。
令同二外道義。
對失明得。
二谛是教。
所言教者。
以理本不二。
而為物說二。
故名為教。
考宗。
問。
何故以二谛為教。
答。
以有無為教。
略有五義。
一對理明二谛。
是教。
以至理無二故。
非有非無。
今說有說無。
故有無為教。
二者聖緣。
聖人體道未曾有無。
今說有無。
此為教物。
故有無為教。
三為見。
舊義執有無。
是理。
由來既久。
則二見其根深。
難可傾拔。
攝嶺大師。
對緣斥病。
欲拔二見之根。
令舍有無兩執。
故說有無能通不二理。
非是究竟。
不應住有無中。
故有無為教。
四者以有無是諸見根本。
一切經論。
盛二見。
斥于有無。
如凡夫著有。
二乘著無。
又愛多者著有。
見多者著無。
又四見多者有。
邪見多者執無。
又佛法中五百論師執有。
聞畢竟空。
如刀傷心。
方廣執無。
不信因果。
又九十六種外道所執。
不出有無。
諸佛出世。
複雲有無。
是二理者。
便增諸見心。
何由可秡。
故今明有無是教門能。
能通不二之理。
不應住有無中。
以欲息諸見故。
經論明有無。
是教門也。
五者禀教之徒。
聞有無是教之能。
能通正道。
虛心不染有無教廢發意即起乎凡聖。
故有無為教生意得矣。
問。
以何文證二谛是教。
答。
文處甚多。
且各舉一經一論。
論雲。
諸佛依二谛說法。
故二谛為教。
大品雲。
菩薩住二谛中。
為衆生說法。
為著有者說空。
為著空者說有。
故知二谛是教。
論舉佛說經明菩薩說。
故經論佛菩薩皆明二谛是教也。
問。
若以五義二文證二谛為教者。
今亦以五難二文。
明二谛非教。
一者若聞說二谛是教者佛說教門。
則有二谛。
不說則應無二谛。
若爾本以二谛生于二智。
佛不說二谛。
則無二谛。
既無二谛。
佛何所照有耶。
二者若二谛是教。
六度等行。
皆是世谛。
佛不說世谛。
則無世谛。
便無六度等行。
若爾但有诠教法。
便無善業法寶。
三者二谛為境。
發生二智。
二谛名境界法寶。
二谛是教。
但有诠教法寶。
亦無境界法寶。
若言教生智故轉名境者。
佛不說教。
則無教可轉。
便無有境也。
四者若二谛是教。
色等萬法皆是世谛。
世谛既是教者。
色等萬法。
亦應是教。
若爾佛不說世谛。
即無色等萬法。
五者世谛是教者。
世谛唯有教火。
應無實火用。
若火唯是教。
口中說火。
則應燒口。
次引二文。
證二谛非教。
若言真谛是教者。
經雲。
有佛無佛性相常住。
而教則有佛方有。
無佛則無。
何得常住。
經雲。
十二因緣有佛無常自有之。
故知世谛非教。
答。
谛有二種。
一于谛。
二教谛。
于谛者。
色未曾有無。
而于凡是有。
名俗谛。
于聖是空。
名真谛。
以于凡是有名俗谛故。
萬法不失。
于聖是空名真谛故。
有佛無佛性相常住。
教谛者。
諸佛菩薩了色未曾有無。
為化衆生故。
說有無為二谛。
欲令因此有無悟不有無。
是教。
而舊義明二谛是理者。
此是二于谛耳。
于谛望教谛。
非但失不二理。
亦失能表之教耳。
問。
于凡是有既失者。
于聖是無亦是失不。
答。
一對凡夫。
明聖為得。
若望教谛。
皆是失也。
以色未曾有無。
而作有無解。
豈非失也。
問。
經雲。
一切世谛。
若于如來。
即是第一義谛。
亦是失。
答。
一往對凡之有為失。
歎聖之空為得。
若望教谛者。
于谛非但不得表不二理。
亦不得能表之教。
但是謂情所見耳。
然如來了色實未曾空有也。
若識兩種二谛。
則五難自[方*立]。
問。
難有此通。
猶未可見。
今說色有無是教谛者。
不說色有無教谛。
答。
以說為教者。
佛不說則無教谛也。
問。
若爾者。
唯恒有二于谛。
則無因緣有無。
答。
一切法常是二于有無。
亦恒是因緣有無。
若于二緣即是二于谛有無。
諸佛菩薩了此色即是因緣有無。
然于與教。
未曾二。
于二緣則教成。
于了悟即于成教。
問。
若于二緣即是二于有無。
望佛菩薩即是因緣有無。
此因緣有無。
此因緣即是因緣境。
雲何言是教。
答。
因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