淨名玄論卷第五(宗旨中)
關燈
小
中
大
用四時。
義雲大品淨名。
同為第二教。
但大品通說淺深。
淨名明八地以上然同辨照空為實鑒有為權也。
此二南土人釋也。
有人言。
維摩是圓教。
非染非淨。
染淨雙遊。
此北土論師釋也。
今謂不然。
智度菩薩母。
方便以為父。
一切衆導師。
無不由是生。
豈得局在波若。
不通淨名。
又鑒空照有。
故名般若漚和。
此多明菩薩自行。
知病識藥。
應病授藥。
蓋明大士化他之法。
夫為菩薩。
皆具斯二。
何得以化他而呈淨名。
自行以局大品。
故前釋為非也。
釋論列法華等十種大經。
而般若最大。
豈言大品通說淺深。
淨名獨明妙道。
若言淨名是八地以上之人。
故法深者。
如來為究竟果地。
于般若應為宗妙。
又身子善吉小人說之。
便非大法。
若雲淨名辨不思議。
巨細容入。
複為深者。
般若明指障風力。
毛舉大千。
豈不明耶。
又般若讴和。
不思議之本也。
借座請飯。
不思議之迹也。
大品盛明二慧。
則辨不思議本。
淨名現通。
乃顯不思議迹。
何得本通淺深。
而迹謂為妙。
若三乘通學般若。
故複般若通淺深。
淨名釋于智度菩薩母。
則是般若。
豈不通。
又雲。
是圓頓教者。
是亦不然。
般若等亦廣歎菩薩權道方便。
何故獨以淨名為圓頓教耶。
今明。
大品淨名明二惠有同異。
所言同者。
智度菩薩母。
方便以為父。
則知二經。
皆照空為實。
涉有為權也。
所言異者。
大品先明實慧。
後明方便。
九十章經。
開為二道。
六十六品。
明般若道。
餘二十四品。
辨方便道。
所以先明實慧。
後辨方便者。
實相為本。
諸法為末。
般若照實相。
故波若為本。
方便照諸法。
故方便為末。
此示二本二末。
從本至末。
從體起用。
故先明實慧。
後辨方便也。
又一切諸見。
凡有二種。
一者有見。
二者無見。
般若破其有見。
方便破其無見。
則顯中道。
遠離二邊。
故先明實慧。
後明方便。
則破見次第也。
又菩薩退有二事。
一貪三界。
二取小乘。
方便實慧故不著三界。
實慧方便故不堕二乘。
故入菩薩位。
得至佛道。
要須先離三界。
後離二乘。
故先明實慧。
後辨方便。
此如法華五百由旬險難惡道。
三界為三百。
二乘為二百。
先離三百。
後離二百。
故先明實慧。
後辨權慧。
故大品中。
以二乘合為一百。
但明四百。
開合為異。
與法華大同。
如彼廣說。
又睿公釋論序雲。
正覺知邪思之自起故。
阿含為之作。
鑒滞有之由惑故。
般若為之内照。
若然者。
波若則明破小乘之有。
故先明實慧。
雖破著有。
複恐證空。
故方便破空。
此約教之先後。
為次第也。
次就位明者。
前明般若道。
謂六地以還法門。
次明方便。
則七地以上無生忍。
此皆大判為言。
龍樹雲。
般若中非無方便。
方便中非無般若。
但前多明般若。
後多明方便。
次淨名經辨二慧者。
先明方便。
後辨于實。
所以然者。
此教所興。
正起于疾。
故雲其以方便現身有疾。
以有疾故。
便有方丈二集庵園兩會。
故前明方便。
後辨實也。
又成就衆生。
淨佛國土。
此是菩薩方便之用。
故佛國一品。
明淨佛國土。
方便以去。
辨成就衆生。
是以此經多明方便也。
又大品多明自行二慧。
淨名多辨外化權實。
何以知然。
大品明。
般若不著有。
漚和不證空。
此多是菩薩自行二慧。
淨名經。
内靜鑒根藥。
外則廣現神通。
故多明化他二慧。
又大品多明實慧方便慧。
淨名經多明權實二慧。
問權與方便。
有何異耶。
答。
通則無别。
皆是善巧之義也。
别而為言之。
方便則長。
權義則短。
今總明三意。
一者明實相為實。
鑒萬法為權。
二靜鑒萬法為實。
外變動為權。
三就動用。
以不疾之身為實。
托疾方丈為權。
初照實相名為實慧。
自餘三門。
皆屬方便。
故方便長也。
權義短者。
但取靜鑒根藥為實。
外示變動以去。
皆屬于權。
故權智是方便中之别用。
所以言短。
問。
權與方便。
既有短長。
兩實亦得爾不。
答。
方便之實。
此實則長。
以方便既無所不為。
實慧亦無所不為。
照無為。
而實無所為。
是故長也。
權智但是有智中外變動用。
則實智但是有智中靜鑒之功。
故權實俱短也問。
外示變動為權則迹。
動無所動為實。
但立此二。
成權實義不。
答。
外示變動為權。
此是應病授藥。
必須内靜鑒根藥為實。
方成二慧。
空慧不知根藥故。
不成二慧也。
五短長門 總攝衆經。
具有四句。
一實智長權智短。
二權智長實智短。
三者俱長。
四者俱短。
實智長權智短者。
此約動靜分二智。
靜鑒空有為實。
實則通照空有。
所以為長。
外變動之用為權。
權但是有用。
所以為短。
問。
内靜鑒空有實智既長。
外變動用雙說空有。
如說二谛。
又雙現空有。
如文殊為世王現虛空之身。
是為現空。
示丈六千尺。
是為示有。
若爾動用亦通空有。
則二智俱應是長。
答。
外雖說空有及示空有。
但從鑒有智起。
以内鑒知病識藥故。
外示空有。
所以為短。
所言權長實短者。
此約鑒空為實。
照有為權。
分于二智。
照空為實。
實智唯是靜鑒而非變動。
故名為短。
照有為權。
權備動靜。
先照根藥為靜。
外應病授藥為動。
權通動靜。
所以長也。
此二句。
皆取動靜。
分其長短。
三者二智俱長者。
但就空有為判。
實智照空。
權智鑒有。
鑒有之中。
明動靜二有。
實智照空。
明動靜皆空。
是則二智無有短長也。
第四句二智俱短者。
俱就有智中分二智故。
二智俱短。
如以知病識藥為實。
應病授藥為權。
此二智皆有門所攝。
是故俱短。
要淨名不病之身為實。
示病之義為權也。
問。
但約有智開權實。
明其俱短。
亦就空智具于權實。
有短長耶。
答。
實智明二不二義。
又當其體。
故不開權實。
權智是不二二義。
又為其用。
是故所開。
若欲開之。
義亦為類。
照生空之淺為權。
照法空之深為實。
又照二乘之空名之為權。
所以然者。
實無二乘所見之空。
昭此權空。
故名為權。
照菩薩之空。
名之為實。
以菩薩所智之空是實空。
以照實空故。
名為實也。
六六智門 興皇和上講此經。
明六種二智為三雙。
謂方便實權實。
實方便權方便。
方便權實權。
故有兩實兩權兩方便。
方便實者。
對方便以辨于實。
以明知諸法實相。
故名為實也。
權實者。
凡有二義。
一就菩薩辨之。
如照有為權。
就此權中。
更複明實。
如内靜鑒根藥為實。
外變動為權。
故名權實。
又如不病之身。
為權中之實。
亦名權實也。
二約聲聞明權實者。
二乘照事之智為權。
照苦空之理為實。
今以大望小。
明一乘之實者。
蓋是權名實耳。
非究竟實也。
次雙雲。
實方便權方便者。
實方便。
謂照實相諸法之智故名實方便。
權方便權方便者。
則對上二乘之實。
明二乘方便。
此是權方便耳。
三雙雲。
實權方便權。
實權者。
從實起權。
故名實權。
則照空照有。
此皆是實。
但取外用。
名之為權。
又實權者。
二乘之權是虛。
權菩薩權是實權也。
方便權者。
此以照空為實。
照有為方便。
就方便中。
更複起權。
如内照有知于根藥。
及外現淨名長者之身。
皆名方便。
于此方便中。
更起權用。
如示病等。
此六門成上長短之義。
七開合門 二智具有開合四句。
一者開于二慧。
如前所明。
照諸法實相。
故名般若。
照實相諸法。
稱為讴和。
如來内照此二。
故有二慧。
佛從此二
義雲大品淨名。
同為第二教。
但大品通說淺深。
淨名明八地以上然同辨照空為實鑒有為權也。
此二南土人釋也。
有人言。
維摩是圓教。
非染非淨。
染淨雙遊。
此北土論師釋也。
今謂不然。
智度菩薩母。
方便以為父。
一切衆導師。
無不由是生。
豈得局在波若。
不通淨名。
又鑒空照有。
故名般若漚和。
此多明菩薩自行。
知病識藥。
應病授藥。
蓋明大士化他之法。
夫為菩薩。
皆具斯二。
何得以化他而呈淨名。
自行以局大品。
故前釋為非也。
釋論列法華等十種大經。
而般若最大。
豈言大品通說淺深。
淨名獨明妙道。
若言淨名是八地以上之人。
故法深者。
如來為究竟果地。
于般若應為宗妙。
又身子善吉小人說之。
便非大法。
若雲淨名辨不思議。
巨細容入。
複為深者。
般若明指障風力。
毛舉大千。
豈不明耶。
又般若讴和。
不思議之本也。
借座請飯。
不思議之迹也。
大品盛明二慧。
則辨不思議本。
淨名現通。
乃顯不思議迹。
何得本通淺深。
而迹謂為妙。
若三乘通學般若。
故複般若通淺深。
淨名釋于智度菩薩母。
則是般若。
豈不通。
又雲。
是圓頓教者。
是亦不然。
般若等亦廣歎菩薩權道方便。
何故獨以淨名為圓頓教耶。
今明。
大品淨名明二惠有同異。
所言同者。
智度菩薩母。
方便以為父。
則知二經。
皆照空為實。
涉有為權也。
所言異者。
大品先明實慧。
後明方便。
九十章經。
開為二道。
六十六品。
明般若道。
餘二十四品。
辨方便道。
所以先明實慧。
後辨方便者。
實相為本。
諸法為末。
般若照實相。
故波若為本。
方便照諸法。
故方便為末。
此示二本二末。
從本至末。
從體起用。
故先明實慧。
後辨方便也。
又一切諸見。
凡有二種。
一者有見。
二者無見。
般若破其有見。
方便破其無見。
則顯中道。
遠離二邊。
故先明實慧。
後明方便。
則破見次第也。
又菩薩退有二事。
一貪三界。
二取小乘。
方便實慧故不著三界。
實慧方便故不堕二乘。
故入菩薩位。
得至佛道。
要須先離三界。
後離二乘。
故先明實慧。
後辨方便。
此如法華五百由旬險難惡道。
三界為三百。
二乘為二百。
先離三百。
後離二百。
故先明實慧。
後辨權慧。
故大品中。
以二乘合為一百。
但明四百。
開合為異。
與法華大同。
如彼廣說。
又睿公釋論序雲。
正覺知邪思之自起故。
阿含為之作。
鑒滞有之由惑故。
般若為之内照。
若然者。
波若則明破小乘之有。
故先明實慧。
雖破著有。
複恐證空。
故方便破空。
此約教之先後。
為次第也。
次就位明者。
前明般若道。
謂六地以還法門。
次明方便。
則七地以上無生忍。
此皆大判為言。
龍樹雲。
般若中非無方便。
方便中非無般若。
但前多明般若。
後多明方便。
次淨名經辨二慧者。
先明方便。
後辨于實。
所以然者。
此教所興。
正起于疾。
故雲其以方便現身有疾。
以有疾故。
便有方丈二集庵園兩會。
故前明方便。
後辨實也。
又成就衆生。
淨佛國土。
此是菩薩方便之用。
故佛國一品。
明淨佛國土。
方便以去。
辨成就衆生。
是以此經多明方便也。
又大品多明自行二慧。
淨名多辨外化權實。
何以知然。
大品明。
般若不著有。
漚和不證空。
此多是菩薩自行二慧。
淨名經。
内靜鑒根藥。
外則廣現神通。
故多明化他二慧。
又大品多明實慧方便慧。
淨名經多明權實二慧。
問權與方便。
有何異耶。
答。
通則無别。
皆是善巧之義也。
别而為言之。
方便則長。
權義則短。
今總明三意。
一者明實相為實。
鑒萬法為權。
二靜鑒萬法為實。
外變動為權。
三就動用。
以不疾之身為實。
托疾方丈為權。
初照實相名為實慧。
自餘三門。
皆屬方便。
故方便長也。
權義短者。
但取靜鑒根藥為實。
外示變動以去。
皆屬于權。
故權智是方便中之别用。
所以言短。
問。
權與方便。
既有短長。
兩實亦得爾不。
答。
方便之實。
此實則長。
以方便既無所不為。
實慧亦無所不為。
照無為。
而實無所為。
是故長也。
權智但是有智中外變動用。
則實智但是有智中靜鑒之功。
故權實俱短也問。
外示變動為權則迹。
動無所動為實。
但立此二。
成權實義不。
答。
外示變動為權。
此是應病授藥。
必須内靜鑒根藥為實。
方成二慧。
空慧不知根藥故。
不成二慧也。
五短長門 總攝衆經。
具有四句。
一實智長權智短。
二權智長實智短。
三者俱長。
四者俱短。
實智長權智短者。
此約動靜分二智。
靜鑒空有為實。
實則通照空有。
所以為長。
外變動之用為權。
權但是有用。
所以為短。
問。
内靜鑒空有實智既長。
外變動用雙說空有。
如說二谛。
又雙現空有。
如文殊為世王現虛空之身。
是為現空。
示丈六千尺。
是為示有。
若爾動用亦通空有。
則二智俱應是長。
答。
外雖說空有及示空有。
但從鑒有智起。
以内鑒知病識藥故。
外示空有。
所以為短。
所言權長實短者。
此約鑒空為實。
照有為權。
分于二智。
照空為實。
實智唯是靜鑒而非變動。
故名為短。
照有為權。
權備動靜。
先照根藥為靜。
外應病授藥為動。
權通動靜。
所以長也。
此二句。
皆取動靜。
分其長短。
三者二智俱長者。
但就空有為判。
實智照空。
權智鑒有。
鑒有之中。
明動靜二有。
實智照空。
明動靜皆空。
是則二智無有短長也。
第四句二智俱短者。
俱就有智中分二智故。
二智俱短。
如以知病識藥為實。
應病授藥為權。
此二智皆有門所攝。
是故俱短。
要淨名不病之身為實。
示病之義為權也。
問。
但約有智開權實。
明其俱短。
亦就空智具于權實。
有短長耶。
答。
實智明二不二義。
又當其體。
故不開權實。
權智是不二二義。
又為其用。
是故所開。
若欲開之。
義亦為類。
照生空之淺為權。
照法空之深為實。
又照二乘之空名之為權。
所以然者。
實無二乘所見之空。
昭此權空。
故名為權。
照菩薩之空。
名之為實。
以菩薩所智之空是實空。
以照實空故。
名為實也。
六六智門 興皇和上講此經。
明六種二智為三雙。
謂方便實權實。
實方便權方便。
方便權實權。
故有兩實兩權兩方便。
方便實者。
對方便以辨于實。
以明知諸法實相。
故名為實也。
權實者。
凡有二義。
一就菩薩辨之。
如照有為權。
就此權中。
更複明實。
如内靜鑒根藥為實。
外變動為權。
故名權實。
又如不病之身。
為權中之實。
亦名權實也。
二約聲聞明權實者。
二乘照事之智為權。
照苦空之理為實。
今以大望小。
明一乘之實者。
蓋是權名實耳。
非究竟實也。
次雙雲。
實方便權方便者。
實方便。
謂照實相諸法之智故名實方便。
權方便權方便者。
則對上二乘之實。
明二乘方便。
此是權方便耳。
三雙雲。
實權方便權。
實權者。
從實起權。
故名實權。
則照空照有。
此皆是實。
但取外用。
名之為權。
又實權者。
二乘之權是虛。
權菩薩權是實權也。
方便權者。
此以照空為實。
照有為方便。
就方便中。
更複起權。
如内照有知于根藥。
及外現淨名長者之身。
皆名方便。
于此方便中。
更起權用。
如示病等。
此六門成上長短之義。
七開合門 二智具有開合四句。
一者開于二慧。
如前所明。
照諸法實相。
故名般若。
照實相諸法。
稱為讴和。
如來内照此二。
故有二慧。
佛從此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