淨名玄論卷第一(名題上)

關燈
以如為法身。

    既同共一如。

    亦同一法身。

    故無自他異。

    若以不二二義。

    衆德均等。

    名同一法身。

    即悟緣衆德。

    顯即用悟法身。

    迷緣隐未現。

    故未有法身。

    即悟緣不得用。

     問。

    此經正明不二法門。

    雲何乃釋法身佛性。

    答。

    上引經論。

    明衆生是佛。

    稱為不二。

    将就此義以辨佛性法身。

    以衆生是佛。

    故六道即法身。

    于迷者恒非。

    故隐名為佛性。

    問。

    不二法門品。

    明衆生與佛俱空。

    故雲不二。

    中論明生死涅槃皆不可得。

    是知生死即涅槃。

    斯乃明真谛空義。

    雲何辨佛性法身。

    答。

    若見生死涅槃二。

    是故名生死。

    若了悟此二本無二。

    所以名涅槃。

    生死涅槃二法既爾。

    衆生與佛兩人亦然。

    見有衆生有佛二。

    即名為衆生。

    若了無佛無衆生。

    此乃為佛。

    是以不二法門。

    得辨法身佛性。

    問。

    涅槃門可說佛性隐顯。

    法身是常義。

    淨名經宗。

    何得已明斷義。

    答。

    下雲我觀身實相。

    觀佛亦然。

    乃明法身絕百非。

    體含于萬德。

    豈是明空。

    空可絕百非。

    真谛雲何含于萬德。

    以此詳之。

    明不二義。

    即是佛性法身義。

    又若言此經未明法身常者。

    何得複言佛身無漏諸漏已盡佛身無為不堕諸數。

    漏盡無複諸漏。

    無為即不生不滅。

    豈非常耶。

    又雲。

    但以名字故有三世。

    非謂菩提有去來今。

    即前文辨法身無為。

    此句明菩提常住。

    以二文征之。

    則五時之教土崩。

    四宗之說瓦解。

    宜改舊迷同栖不二矣。

     七釋入門義 今次釋入門不二之理。

    稱門凡有五義。

    一者至妙虛通常體為門。

    二欲簡别餘法門戶各異。

    今是不二法門。

    非餘門也。

    三欲引物悟入故稱為門。

    四通生觀智所以為門。

    五因理通教故名為門。

    此四皆從他受稱也。

     問。

    理既是門。

    因何得入。

    答。

    藉不二教。

    通不二理。

    即是以迹顯本教為理門。

    問。

    正應以教為門。

    雲何乃以理為門耶。

    答。

    文雲入不二法門。

    可言但入教耶。

    良以入理故稱為入。

    所以因理為門。

    問。

    常雲二谛為教門。

    為通不二理。

    何故不用二不為不二門。

    耶答。

    自有二通不二。

    以二為不二門。

    今此中雲入不二法門。

    不雲從二入不二。

    故不以二為門。

    問。

    二谛為門。

    遂入不二理者。

    亦應不二為門。

    應入非二非不二。

    若不二虛通當體名門。

    二谛無垂。

    亦當二名門。

    答。

    通即義例。

    但二谛未極。

    可得更從二入不二。

    今此不二既為究竟。

    不得雲從不二入非二非不二矣。

     問。

    不二當體是門。

    以何為證。

    答。

    其例甚多。

    如法界法門。

    不可從非法界入于法界。

    亦不可從法界更入非法界非不法界。

    故法界當體為門。

    問。

    法界何故不得更入非法界非不法界。

    答。

    經雲廣大如法界。

    歎法界圓滿究竟。

    故不得更有所入。

    問。

    法界與不二。

    何異耶。

    答。

    同是一道。

    但名字不同。

    何以知之。

    經雲。

    無盡平等妙法界。

    皆悉充滿如來身。

    法界平等即是不二。

    不二廣大。

    無法不含。

    即是法界也。

     問。

    今但稱不二。

    即唯攝不二。

    不攝于二。

    雲何同法界耶。

    答。

    若爾者。

    法界即但攝于法。

    不攝非法。

    雲何名廣大耶。

    今明無一法而非法界。

    亦無一法非是不二。

    但失不二。

    強謂為二。

    竟不曾二。

    如迷法界而成非法界。

    所以言出法界。

    竟無所出。

    問。

    誰入此門。

    答。

    無人入也。

    所以然者。

    有能入之人所入之法。

    即是人法二見。

    雲何入不二門。

    問。

    既不見人法。

    無能入所入。

    雲何稱入不二門。

    答。

    良以不見能入所入。

    方入此門。

    如般若開宗身子問。

    雲何菩薩行般若。

    如來答雲。

    若不見菩薩。

    不見波若。

    不見行。

    不見不行。

    如是菩薩行于波若。

    見能行所行。

    即是諸見。

    豈行波若耶。

    問。

    若了無入不入方入門者。

    二乘亦悟無入不入。

    何故不入此門。

    答。

    此門明二即不二。

    名入不二門。

    二乘在有不見空。

    在空則舍有。

    恒是二見中行。

    何猶得入不二。

    問。

    何文明二乘不入不二。

    答。

    釋論雲。

    唯摩诃衍中。

    明生死即是涅槃。

    三藏中無有此說。

    何猶入耶。

    問。

    經雲三乘同入法性。

    法性即是不二。

    何故言不入耶。

    答。

    二乘析法明空。

    得小分氣。

    是故雲入。

    以理言之。

    實不入也。

    此義後當具明。

     問。

    何位菩薩得入此門。

    答。

    五十二位。

    皆入此門。

    所以然者。

    十信則信不二。

    故名信入。

    十解解不二。

    名為解入。

    十行從解起行。

    名為行入。

    十回向解行純熟。

    名為順入。

    登地以上。

    名為證入。

    佛則究竟入也。

    問。

    外凡十信雲何已入。

    答。

    發心畢竟二不别。

    故從始發心。

    終乎後念。

    皆習中道。

    恒觀不二。

    是故能入。

    問。

    外凡尚入。

    二乘雲何不入。

    答。

    二乘法中。

    無有此說。

    何猶入耶。

    又十信一阿僧祇劫修行者。

    良為不二之觀難成。

    小乘極多雖至百劫者。

    取舍之心易習故也。

     問。

    佛入空觀。

    猶見如外有佛佛外有如不。

    答。

    若如佛為二。

    猶為二觀。

    何名不二。

    既不見二。

    亦不見一。

    如是不見五句。

    而如佛宛然。

    斯處幽微。

    唯佛境界。

    問。

    既不見五句。

    何名不二。

    答。

    良以見五明為二見。

    以不見五。

    故稱不二。

    問。

    如佛不異。

    可名不二。

    而境智宛然。

    何名不二。

    答。

    二常不二。

    故名不二。

     八攝法門 問。

    入不二法門。

    與三波若。

    三觀。

    中。

    觀。

    論。

    五佛性等諸法門何異。

    答。

    題雲入不二法門。

    含有三義。

    一不二教。

    次不二理。

    三不二觀。

    據能化為言。

    由不二理。

    發不二觀。

    由不二智。

    說不二教。

    就所化辨者。

    藉不二教。

    悟不二理。

    生不二智也。

    不二理謂實相般若。

    不二觀則觀照般若。

    不二教則是文字波若。

    此三眼目異名。

    更無别體也。

    不二理則義相觀。

    不二觀謂心行觀。

    不二教謂名字觀。

    不二理即中道。

    不二觀謂正觀。

    不二教則名為論。

    但為佛印定。

    故名不二經。

    菩薩所造。

    名不二論。

    更無别體也。

    不二理即因佛性。

    不二觀謂因因性。

    由不二境。

    發不二智。

    故是因因。

    但觀智圓滿。

    即是菩提。

    菩提無累。

    即是涅槃。

    以此因果。

    顯非因果。

    即是正性。

    故五性不二理。

    及不二觀。

    既不立文字性故。

    不二教不攝之也。

    問。

    不二法門雲何攝此耶。

    答。

    經雲。

    從癡有愛。

    則我病生。

    此之二句。

    總攝十方三世諸佛菩薩能化所化。

    事無不周。

    所以然者。

    由失不二道故名為癡。

    如成論雲。

    不見空者。

    常有無明。

    小論既然。

    大乘亦爾。

    由癡故所以起愛。

    如涅槃雲。

    狂故生貪。

    以貪愛故受身。

    受身則有死生。

    以失不二故。

    有六道四生。

    是以不二為生死本也。

    諸佛菩薩體悟不二。

    故有波若。

    見衆生失于不二。

    無二謂二。

    而起大悲。

    此則空悲二道。

    以空觀故。

    則體其二不曾二。

    以大悲門。

    傷衆生無二橫謂二。

    既大悲内充。

    故散身六道。

    方便誘引。

    令歸不二。

    是故不二為衆聖之根。

    豈但斯一教。

     問。

    經雲。

    波若為母。

    方便為父。

    故生衆聖。

    悟不二。

    但有波若。

    無有方便。

    雲何衆聖皆由不二。

    答。

    餘昔亦疑此言。

    今已悟矣。

    夫論悟不二者。

    必由識二宛然而是不二。

    方名悟不二耳。

    既識二即不二。

    便具二慧。

    何者。

    二既宛然不二。

    即不二宛然而二。

    既識二即不二。

    名為波若。

    即解不二而二。

    名為方便。

    波若與方便。

    猶是一觀。

    如二不二。

    猶是二法。

    由悟二即是不二故。

    波若即是方便。

    問。

    既其即是。

    雲何分于二慧。

    答。

    一觀兩照。

    故開權實。

    照二不二。

    名為波若。

    照不二二。

    故稱方便也。

    問。

    波若照何法不二。

    方便照何法二耶。

    答。

    波若照六道颠倒二是不二。

    亦照佛菩薩不颠倒二是不二。

    方便照六道無二謂二。

    亦照佛菩薩随緣故二。

    問。

    不颠倒二。

    應是不二二。

    颠倒二雲何亦是不二二耶。

    答。

    颠倒無二橫謂二故。

    亦是不二二。

    但于自成二故二耳。

    故了不二。

    則具二慧。

    二慧生一切賢聖。

    淨名由二慧而生。

    二慧由不二故有。

    所以不二是淨名之本。

    故雲立道本也。

     九體用門 問不二既為本。

    應最初則說。

    不爾最後方陳。

    何故非初非後。

    中間說耶。

    答。

    欲收用歸體。

    從體起用。

    故處中說也。

    收用歸體者。

    謂攝經初二用。

    歸于不二也。

    又淨名說二。

    本意令悟不二。

    欲示從二入不二。

    故初明二。

    後方明不二。

    次從不二更起二用。

    即是香積品等諸奇特之事。

    非但一經如此。

    衆教皆然。

    但此經文約意含。

    故偏說耳。

    若最初即說。

    但得從體起用。

    最後說者。

    唯得收用歸體。

    以處中明之。

    故義得兩兼也。

    又衆教所起。

    各自有原。

    此經之興。

    事由于疾。

    統六道以癡愛為原。

    總群聖以大悲樹本。

    拔癡愛故。

    托疾毗耶。

    有緣之徒。

    皆來問疾。

    即說生死過患法身四德。

    令厭已體求于佛身。

    即初集意也。

    佛在庵園。

    為其集衆。

    遣使慰之。

    至門疾品。

    還論二疾。

    一菩薩大悲之疾。

    二衆生癡愛之病。

    說此二病。

    名說法門。

    不可思議品現神通門。

    觀衆生品明所化非有。

    故興無緣大悲。

    佛道品辨能化菩薩無方妙用。

    反常會道。

    此四品兩雙。

    并未得論于不二。

    今始收此二。

    歸乎不二。

    次從不二方更興二矣。

     十共釋門 問。

    不二既攝前生後。

    何不自說。

    乃與衆共談。

    答。

    凡有十義。

    欲示不二衆教同歸千聖共轍。

    故命異人令同說不二。

    在人雖異。

    所悟是同。

    即是顯不二義。

    二托人優劣顯入有三根。

    三者示惑病非一教門不同。

    四顯不二義廣非止一法。

    五示階級次第令從淺入深。

    六顯淨名入深令尊人重法。

    七将欲散席各陳妙悟。

    八上已歎淨名文殊德。

    今次彰大衆之德。

    九明一切菩薩能說能入。

    小乘之流阙此二用。

    十明諸菩薩與物各有因緣。

    顯非由一人所能化也。

     淨名玄論卷第一(名題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