淨名玄論卷第一(名題上)

關燈


    而不在四句内外。

    問。

    此句與上一句四絕何異。

    答。

    前明假有絕性有四句。

    今辨絕假四句。

    前就世谛門絕。

    今就真谛門絕。

    是故異也。

    此之十門。

    乃是衆經之秘奧。

    群聖之良術。

    入道之内路。

    洗累之要門。

    坐禅之規模。

    敷講之弘範也。

     六迷悟門 問。

    若道超四句。

    至聖以之沖默。

    則非俗非真。

    無二不二。

    今以何因而辨不二。

    答。

    無名相中。

    假名相說。

    不知何以字之。

    故強名不二。

    問。

    既非二不二。

    何不強名為二。

    而名不二。

    答。

    失道之流。

    多滞二見。

    為泯斯二。

    故強名不二。

    不強名二。

    問。

    息何二見。

    強名不二。

    答。

    欲明一切衆生本來是佛。

    顯斯不二。

    泯于二見。

    故明不二。

    所以經雲。

    心佛及衆生。

    是三無差别。

    觀身實相。

    觀佛亦然。

    涅槃論雲。

    衆生即是佛。

    故名為。

    正觀論雲。

    生死涅槃本無二際。

    蓋是方等之良津。

    還源之要術。

    大士興于世者。

    在斯一門。

     難曰。

    衆生是法身。

    何由有六道。

    答。

    斯處幽微。

    難以言辨。

    必須觀悟。

    乃契玄宗。

    今仿佛言之。

    子宜空心領會。

    于道未始二。

    于緣未始一。

    于道未始二。

    故衆生即是佛。

    于緣未始一。

    故六道異法身。

    六道異法身。

    故六道覆法身。

    名為如來藏。

    如來藏者。

    謂如來胎。

    以失于不二。

    故起二見由斯二見。

    纏裹不二。

    不二道不得現前。

    故此二見為不二之胎。

    又不二之道。

    隐于二見。

    名如來藏。

    涅槃又稱為無明[穀-禾+卵]。

    胎與藏義殊體一。

    難曰。

    斯乃由來舊轍。

    何謂則曰靈宗。

    答。

    隐顯之說。

    親經聖口。

    斯言不可異。

    其意不可同。

    問。

    既同唱斯言。

    意雲何異。

    答。

    非别有一物以覆法身。

    亦非别有法身隐手胎内。

    若别有法身在于胎内。

    其猶内有柱。

    我在色中。

    蓋是身見之流。

    何名中道佛性。

    問。

    若非别有一物以覆法身。

    又非如來隐于胎内。

    能覆所覆。

    義雲何成。

    答。

    道本無二。

    衆生虛妄。

    失于不二。

    橫謂二。

    不悟橫二本無二。

    故二覆于無二。

    二覆于無二。

    故無二隐橫二。

    無二隐橫二。

    故名如來藏。

    若悟橫二本無二。

    無二顯現。

    名法身。

    隐顯大宗。

    其意若此。

    問。

    經雲佛性遍覆。

    猶如虛空。

    衆生可覆佛性。

    性雲何覆衆生。

    答。

    就佛性通之。

    小成難見今約法界。

    以釋此文。

    經雲。

    廣大如法界。

    究竟如虛空。

    以法界廣大。

    六道常在法界。

    于倒謂衆生常出法界。

    以常在法界故。

    法界覆衆生。

    于衆生常出法界。

    故衆生覆法界。

    佛性遍覆。

    義同于此。

    法界是佛性之異名。

    法身之别目。

    是故經曰。

    無盡平等妙法界。

    皆悉充滿如來身。

    法界既滿如來身如來身。

    亦滿于法界。

    故如來身即法界。

    法界即如來身矣。

     問。

    既得互覆應得互藏。

    如來為所藏故。

    名如來藏者。

    亦如來是能藏。

    衆生為所藏。

    應名衆生藏。

    答。

    亦有斯義。

    以衆生無二橫謂二。

    故二覆于無二。

    無二隐橫二。

    故衆生是能藏。

    如來為所藏。

    名為如來藏。

    雖複橫謂二。

    不出于無二。

    二常在無二。

    無二恒覆二。

    故如來為能藏。

    衆生為所藏。

    故名衆生藏。

    問。

    二覆于不二。

    不二既不現。

    不二覆于二。

    二亦應不現。

    答。

    二覆于不二。

    隐覆故名覆。

    故不二不現。

    不二覆于二。

    廣大故名覆。

    于緣二常現。

    問。

    于緣二常現。

    二可覆不二。

    于道未嘗二。

    應不覆于二。

    答二常在不二。

    故不二恒抱二。

    如虛空含萬像。

    法性外無法。

     問。

    于迷恒見二。

    于悟恒不二。

    于迷恒見二。

    六道異法身。

    于悟恒不二。

    即衆生恒是佛。

    答。

    子妙語誠如所言。

    難曰。

    于迷恒見二。

    不見悟不二。

    于悟恒見不二。

    應不見迷二。

    答。

    既了悟不二。

    即不見迷二。

    是以經雲。

    我有五眼。

    不見菩提。

    凡夫無目。

    豈有所睹。

    問。

    迷不見不二。

    凡不睹于聖。

    悟不見迷二。

    即無聖應不接凡。

    将非凡聖絕交感應便隔。

    答。

    蓋是未領不見之宗。

    故興絕交之難耳。

    上雲了悟不二。

    則無複迷二。

    故不見二。

    若猶見二。

    即猶有迷二。

    何名為悟。

    雖了悟不二。

    見于迷恒是二。

    故凡聖道交感應不絕。

    難曰。

    若不見迷二。

    可得異于迷。

    若見于迷恒是二。

    即應與迷同是惑。

    答。

    雖複見于迷。

    不如迷所見。

    是故不同迷。

    故法華雲。

    不如三界見于三界。

    華嚴雲。

    随順衆生故。

    普入諸世間。

    智慧常寂然。

    不同世所見。

    問。

    悟人見不二。

    複見于迷恒是二。

    此之二照。

    是何智耶。

    答。

    即波若與方便。

    般若。

    恒照不二。

    見六道常是法身。

    方便。

    即照于迷恒二。

    故衆生異佛。

    問。

    于迷恒見二。

    不見恒不二。

    可無有般若。

    既見恒是二。

    應有于方便。

    答。

    迷人不見迷。

    亦不見不迷。

    故無有二慧。

    見迷見不迷。

    皆是悟人見。

    是故有權實。

    問悟人入不二。

    可得見不二。

    不入于二門。

    雲何得見二。

    答。

    由悟二不二。

    名為悟不二。

    既悟二不二。

    名為悟不二。

    既悟二不二。

    則了不二二。

    是以悟人具有二慧。

    迷緣既不悟二不二。

    亦不了不二二。

    故無二慧。

    即稱為無明。

    如大品雲。

    諸法無所有。

    如是有。

    如是有無所有。

    是事不知。

    名為無明。

    即其事也問經雲。

    若無明轉。

    即變為明。

    甯言衆生即是佛耶。

    如其是佛。

    複何所轉。

    二文相害。

    請為會通。

    答。

    無二橫謂二。

    故稱為無明。

    若悟橫二本無二。

    所以名為轉。

    橫二本無二。

    雖轉無所轉。

    故名為即是。

    義實冥符。

    不相害也。

    問。

    佛名為覺。

    若衆生即是佛。

    應衆生即是覺。

    答。

    覺名為悟。

    了悟橫二本無二。

    是故名為覺。

    橫二本無二故。

    衆生即是覺。

    又緣觀俱寂。

    乃為妙覺。

    衆生緣觀本來寂滅。

    故即是覺。

    是以經雲。

    一切衆生即菩提相。

    本來寂滅。

    不複更滅。

    法華雲。

    諸法從本來。

    常自寂滅相。

    故知衆生本來寂滅即是佛也。

    又如即是佛也。

    一切衆生本來是如。

    亦本來是佛。

    故此經雲。

    夫如者不二不異。

    不異者。

    三世豎論。

    故大品雲。

    如名為實不虛如教。

    中後亦爾。

    以三世雖殊。

    如體無改變。

    故雲不異。

    不二者。

    此則橫論。

    雖有凡聖。

    同皆一如。

    名為不二。

    故雲彌勒亦如也衆生亦如也。

    以無二故。

    衆生是佛。

    問。

    既凡聖同一如。

    一人得見如。

    一切亦應見。

    答。

    雖複同一如。

    有悟有未悟。

    是故有見有不見。

    問。

    迷悟異于如。

    可有見有未見。

    迷悟既同如。

    亦應得同見。

    答。

    如常不異迷。

    迷常與如異。

    故迷不見如。

    問。

    雖引衆經明衆生是佛。

    但即是之言。

    猶未可領。

    為衆生與佛俱空故。

    衆生是佛。

    為有佛有衆生。

    以衆生即佛故。

    名為即是。

    若無佛無衆生。

    甯言衆生即是佛。

    若有衆生有佛。

    複何猶即是。

    答。

    察子之情。

    有無二門。

    俱非即是。

    所以然者。

    有佛有衆生。

    斯則有見。

    何猶是佛。

    無衆生無佛。

    複為無執。

    豈是佛耶。

    若能息此二見。

    故衆生即是佛。

    是以經雲。

    寂滅是菩提相。

    滅諸相故。

    難曰。

    若非有非無。

    亦非佛非不佛。

    非衆生非不衆生。

    何得雲衆生是佛。

    答。

    良由悟非佛非不佛。

    所以名為佛。

    若見佛見非佛。

    乃是佛見非佛見。

    何名為佛耶。

    問。

    若息佛見非佛見。

    即了非衆生非不衆生。

    方是佛者。

    斯乃佛是佛耳。

    未息諸見。

    即名衆生。

    若爾衆生非佛。

    何得衆生即是佛。

    答。

    不言息見方名無見。

    以無見名為佛。

    良由諸見本來無故。

    衆生本是佛。

    問。

    若諸見本來無故衆生本是佛。

    何得複雲一切衆生皆有佛性未是佛耶。

    答若悟諸見本無見。

    即衆生本是佛。

    不名為佛性。

    但無見而起見。

    不見本無見故。

    無見隐于見。

    故稱為佛性。

    未得名性佛。

    問。

    佛性與如。

    為同為異。

    若言一者。

    經雲。

    凡聖皆一如。

    不言凡聖一佛性。

    若言異者。

    複何得雲如即是佛。

    答。

    此義紛綸。

    由來久矣。

    今略叙之。

    會通異說。

    若不二二義。

    開如佛二門。

    如是二不二義。

    佛性名不二二義。

    以如是二不二義故。

    凡聖皆一如。

    佛性是不二二義故。

    不得凡聖同一佛性。

    問。

    何故爾耶。

    答。

    佛名為覺。

    覺是智照之名。

    衆生有佛性。

    即有于覺性。

    故照用不同。

    不可全一。

    釋論雲。

    如無所知。

    是所照空境。

    空無有異。

    故得凡聖一如。

    此是不二二義故。

    開境智不同。

    空有為異。

    若二不二義。

    如即佛性。

    佛性即如。

    故論雲。

    亦名如法性涅槃。

    涅槃豈是無知。

    亦非空境。

    若了斯二門。

    則異說同歸。

    義無違背。

    矣。

    問。

    十方諸如來。

    同共一法身。

    為就如門。

    為約智用。

    答。

    北土以如為法身佛。

    凡聖一如故。

    同一法身。

    南方雲。

    如是頑境。

    佛即是靈智。

    以衆德均等故。

    雲同共一法身。

    詳其得失。

    餘科已明。

    今略陳之。

    大品雲。

    如無去來。

    如即是佛。

    此則以如為法身。

    凡聖同一如故。

    同共一法身。

    若雲如無所知。

    佛名為覺。

    則衆德均等故。

    同共一法身。

    故各舉一門。

    亦無相背。

    問。

    在經何故有二說耶。

    答。

    由體如故名為如來。

    故用如為法身。

    若言佛名為覺。

    覺是智照。

    即智。

    可軌名法。

    故用智為法身。

    是以二文各舉一義。

    此皆不二二義。

    故開二門。

    若二不二義。

    智即是如。

    如即是智。

    但照義名智。

    如實名如。

    更無二也。

    故般若雲。

    如無去來。

    如即是佛。

    離是之外。

    更無有佛。

    豈可以如為境。

    佛自是心也。

    問。

    不二二義。

    不得凡聖同一佛性。

    故無一人見佛性即一切皆見。

    唯凡聖同一如。

    若一人見如。

    一切應并見。

    答。

    以迷悟不同故。

    有見有不見。

    問。

    迷悟異于如。

    可有見有不見。

    迷悟既同如。

    亦應得同見。

    答。

    如常不異迷。

    迷常與如異。

    故迷不見如。

    問。

    迷悟同一如。

    悟人既得于悟如。

    亦證于迷如。

    答既是一。

    如則更無二證。

    故證如之時。

    凡聖并皆如。

    如外無凡聖異也。

    問。

    如即是佛。

    了自是如。

    既其自佛。

    了他亦是如。

    應用他法身。

    答若二不二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