涅槃玄義發源機要卷第一

關燈
今經大力用也。

    前引置毒喻五時教。

    此引置毒喻五道機同引一文而用意各别。

    毒鼓如第九經。

    譬如有人以新毒塗鼓于衆人中擊。

    雖無心欲聞。

    聞之皆死。

    唯除不橫死者。

    是經亦爾。

    于諸行衆中有聞聲者。

    所有三毒悉皆滅盡。

    雖無心思念是經力故。

    能滅煩惱犯重造逆。

    聞已亦作菩提因緣。

    漸斷煩惱。

    除不橫死一闡提輩。

    八自在我者。

    一一多示一身以為多身。

    身數大小如微塵。

    充滿十方。

    如來身實非塵。

    以自在故現微塵身。

    二大小示一塵身滿大千界。

    三輕重以滿大千之身。

    輕舉飛空實無輕重。

    四色心如來一心安住不動。

    所可示化無量形類。

    五根六根互用。

    六得得一切法亦無得想。

    七說演一偈經無量劫義亦不盡。

    八見如來遍滿一切處。

    如虛空不可得見。

    具如第二十一經。

    常住二字者。

    壽命品雲。

    常當系心修此二字。

    佛是常住。

    若有修此二字。

    當知是人随我所行至我至處。

    四谛品雲。

    或聞常住二字音聲。

    若一經耳。

    即生天上。

    無上醍醐者。

    即經雲。

    從熟酥出醍醐如從摩诃般若出大涅槃也。

    二名含下結極教之相也者。

    聖人被下之言曰教。

    分别同異曰相。

    謂分别今經三德圓融。

    異偏小縱橫也。

    又望前諸部明圓雖同兼等則異。

    今雖重施同知佛性故與兼等其義永殊。

    天竺五處不同者。

    五國鹹名天竺。

    而言音各異。

    天竺或言身毒。

    或言賢豆。

    皆訛也。

    正言印度。

    印度月名。

    月有千名。

    斯一稱也。

    良以彼土賢聖相繼。

    開悟群生照臨如月。

    因以名也。

    奢切小殊者。

    謂言音大同。

    但奢緩親切小異。

    如中國雲摩诃。

    東南稱摩醯也。

    此間楚夏者。

    此則言音大異。

    如中國雲般涅。

    西北稱涅隸。

    淮南曰楚。

    中原曰夏。

    楚即蠻夷也。

    中原語正類彼中天。

    淮楚語訛。

    類彼西北。

    春秋後語曰。

    楚之先季連苗裔曰鬻熊。

    其子事周文王早卒。

    子熊任。

    任生熊繹。

    成王舉文武之勤。

    而封于楚蠻也。

    孔安國曰。

    大國曰夏。

    雙卷者。

    自有二經。

    一在王舍城鹞山中說。

    名佛般泥洹經上下兩卷。

    即西晉帛法祖譯。

    一在毗舍離國大林中重閣講堂說。

    名大般涅槃經。

    亦上下兩卷。

    即東晉釋法顯譯。

    而此二本皆是小乘。

    六卷名大般泥洹經。

    亦法顯所譯。

    大本即無谶所翻六卷。

    乃是大本前分耳。

    是義下斥古非也。

    肇論下彼涅槃。

    無名論雲。

    泥洹泥曰涅槃。

    此三名前後異出。

    蓋是楚夏不同耳。

    涅槃者正也。

    故今雲。

    為彼土正音。

    如言大者下以此方大含多義以例涅槃。

    不偏翻一切至于此者此即涅槃。

    大品雲。

    一切法中涅槃為第一。

    又大下名字功德品雲。

    所言大者。

    名之為常神通者。

    璎珞經雲。

    神名天心。

    通名慧性。

    天心慧性究竟開發。

    名之為大。

    故曰極号。

    常樂下總包四德故名為大。

    故曰都名。

    故不可翻也者。

    以涅槃多含故存梵語。

    是色聲之法者。

    手書故屬色。

    口說故屬聲。

    不可下累書是色疊說是聲。

    意雲。

    既書梵名不可更書華名也。

    又一梵名具含多義不可累說。

    由是不翻。

    義豈可多者。

    此師不許一名含多義也。

    但一下正示己義。

    還引此方息字為例。

    問多訓與多義。

    豈不同耶。

    答不同。

    如訓子息時。

    但有子息一義。

    故子息名下更無多義。

    此皆人師情見如此。

    蓋匪通方。

    或訓長息者。

    以生長訓息也。

    暫時消息者。

    此以調養為消息。

    報示消息者。

    此以音信為消息。

    一名四實者。

    先陀婆一名。

    而有鹽器水馬之四實。

    智臣善解者。

    菩薩品雲。

    如是四物共同一名。

    有智之臣善知此名。

    若王洗時索先陀婆即便奉水。

    若王食時索先陀婆即便奉鹽。

    欲飲奉器。

    欲行奉馬。

    經喻如來密語。

    唯大乘智臣應當善知。

    四等者。

    謂慈悲喜舍也。

    亦曰四無量。

    無量從境四等從心。

    境雖無量我心常等。

    以輕代重者。

    以智慧翻般若也。

    真丹者。

    或雲。

    震旦旃丹指那指難。

    皆梵音賒切也。

    若準華嚴翻為漢地。

    又婆沙論中有二音。

    一雲指那。

    此雲文物國。

    即贊美此方是衣冠文物之地也。

    二雲指難此雲邊鄙。

    即貶挫此方非中國也。

    西域記。

    翻摩诃支那為大漢國。

    或謂日出東隅其色如丹。

    故雲震旦。

    真丹者。

    此皆訛也。

    竺道生者。

    竺姓也。

    道生名也。

    本姓魏钜鹿人。

    幼而穎悟聰哲若神。

    後值沙門竺法汰遂改俗受業因姓竺也。

    言涅槃聖者。

    初生遊長安。

    從羅什請法關中。

    僧衆鹹謂神悟。

    後還建康住青園寺。

    寺即晉恭思皇後褚氏種青之處。

    因以為名。

    以六卷泥洹。

    先至京都。

    生剖析經理洞入幽微。

    乃說闡提皆得成佛。

    遂撰十四科。

    其第十衆生有佛性義雲。

    經言闡提無者。

    欲擊勵惡行之人。

    非實無也。

    以其見惡明無無惡。

    必有抑揚當時誘物之妙。

    豈可守文哉。

    于時大本未傳。

    孤明先發獨見忤衆。

    于是舊學以為邪說譏憤滋甚遂顯大衆擯而遣之。

    生于大衆中正容誓曰。

    若我所說反于經義者。

    請于現身即表疠疾。

    若與實相不相違背者。

    願舍壽之時踞師子座。

    言竟拂衣而遊。

    初投吳虎丘山。

    旬日之中。

    學徒數百。

    其年夏雷震青園佛殿。

    龍升于天光影西壁。

    因改寺名龍光。

    時人歎曰。

    龍既去已生必行矣。

    俄而投迹廬山銷影岩岫之中。

    僧衆鹹共敬服。

    後涅槃大本至于南京。

    果稱闡提悉有佛性。

    與前所說合若符契。

    既獲斯經尋即講說。

    以宋元嘉十一年冬十一月庚子。

    于廬山精舍升于法座。

    神色開明德音俊發。

    論議數番窮理盡妙。

    觀聽之衆莫不悟悅。

    法席将畢。

    忽見塵尾紛然而墜。

    端坐正容隐幾而卒。

    顔色不異似若入定。

    于是京邑諸僧内慚自疾。

    追而信伏其人鑒之至征瑞如此。

    嘗著涅槃記。

    事迹委如梁傳第九。

    其于涅槃獨見若此故。

    時人美之為聖。

    引下文引唱滅速滅。

    即是譯人翻涅槃為滅也。

    前家下今師判也。

    前謂生公後指莊嚴唱滅速滅但約生身故雲止滅。

    于生複滅滅者亦滅涅槃也。

    二邊俱滅故稱寂滅。

    白馬引第二文。

    長幹引第十五文。

    定林引第五文瘡疣即二死也。

    梁武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