涅槃玄義發源機要卷第一

關燈
進否非一。

    顯性錄備明之。

    二辨能诠興由二。

    初通舉一化利鈍不同者。

    一切衆生無不本具三德平等無殊。

    但由熏習淺深故。

    成利鈍差别。

    利根者于華嚴座席即悟圓常。

    故法華雲。

    始見我身聞我所說。

    悉皆信受入如來慧。

    其鈍根者如聾如啞全生如乳。

    故須三味次第調熟。

    來至今經方歸秘藏。

    故法華雲。

    除先修習學小乘者。

    如是之人我今亦令得聞是經入于佛慧。

    其有不定根性。

    則于三味得悟妙理。

    對前名鈍對後名利。

    由此根機不等故。

    有五時之教差别故雲。

    是以大聖赴緣等也。

    頓即華嚴。

    漸即三味。

    鹿苑漸始。

    方等漸中。

    般若漸終。

    法華涅槃會前頓漸歸非頓非漸。

    頓則下征下經文證成其義。

    忍草等者。

    第二十五雲。

    雪山有草。

    名曰忍辱。

    牛若食者。

    即得醍醐。

    雪山譬佛。

    忍草譬教。

    牛譬機緣。

    食譬修行。

    得譬入位。

    頓機扣佛說圓頓教。

    聞教修行解發入住。

    此證利根。

    于華嚴會悟三德理。

    彼雖兼别且約圓說。

    漸則下第十三雲。

    從牛出乳。

    譬從佛出十二部經。

    即華嚴也。

    從乳出酪。

    譬從十二部出九部。

    即阿含也。

    從酪出生酥。

    譬從九部出方等。

    從生酥出熟酥。

    譬從方等出般若。

    從熟酥出醍醐。

    譬從般若出大涅槃。

    法華與涅槃開顯義同。

    故經省之。

    此證鈍根。

    既于華嚴全生如乳。

    故須曆三味漸次調熟。

    至于今經方悟三德。

    故雲次第圓滿。

    因前四味次第。

    得至今經三德圓滿。

    故雲次第圓滿。

    喻之下二十七雲。

    置毒乳中乳即殺人。

    酪及二酥置毒亦爾。

    宿習了因名為置毒。

    藉今聞教毒發不同。

    若昔于二酥下圓乘種。

    故今再聞無明即滅。

    名為殺人。

    此證不定根性味味得入也。

    皆是下總結也。

    釋迦。

    此雲能仁。

    妙窮權實者。

    五時增減不出四教。

    教教所诠豈離十界。

    藏通诠六。

    别圓诠十。

    由即不即故分四殊。

    今能仁究竟顯理。

    十界唯心九權一實。

    權實理等故雲妙窮。

    巧赴下亦由衆生理具權實。

    故感如來施權實教。

    權實雖異理常平等。

    故不二門雲。

    由衆生理具非權非實為權實機。

    佛亦果具非權非實為權實應。

    罄盡也。

    爽失也。

    二今此下别彰。

    此經開通往昔等者。

    開諸權門顯今實義。

    故法華雲。

    開方便門示真實相也。

    密義者。

    佛若不說偏小不知。

    故名密義。

    又已前顯施方便。

    而密意在圓。

    今談此意故雲顯發如來方便密義也。

    畢竟不入涅槃者。

    偏小之機。

    謂佛灰滅圓頓之機。

    知佛常住。

    二此經下别序五章玄義。

    初序二。

    初廣序釋名二。

    初翻名釋義二。

    初約三德釋二。

    初通舉梵文。

    二随文翻譯二。

    初釋别名三。

    初翻對開章。

    二依章正釋。

    二種煩惱生死者。

    界内見思煩惱感分段生死。

    界外無明煩惱感變易生死。

    免斯因果者。

    因謂煩惱。

    果謂生死。

    通釋下包廣曰大。

    三德圓融包括百界故。

    俱受大名圓融故。

    俱無二邊之喧動故。

    皆稱寂滅圓融故。

    俱超二死之暴流故。

    悉名究竟。

    三别通下結意。

    顯題無上至極果者。

    即約究竟所顯涅槃。

    以立題也。

    二指通名聖教之總名者。

    大小偏圓總名經故。

    事在别釋者。

    如法華玄義中約有翻無翻各有五義也。

    無翻五者。

    以彼語多含此方單淺。

    不可以單翻複。

    應留本音。

    既不可翻而含五義。

    一法本。

    二微發。

    亦雲顯示。

    三湧泉。

    四繩墨。

    五結鬘。

    有翻五者。

    一翻為經。

    二翻為契。

    三翻法本。

    四翻線。

    五翻善語教。

    昔佛法初度梵漢未明。

    故有無翻之說。

    乃是河西群學所傳晚人承用耳。

    有翻之家雖具五義。

    以經為正。

    以此方先聖之語悉名經故以佛語為經。

    此義翻也。

    是以三藏中但有經藏。

    十二部中但有經部而無線藏線部等名。

    二若具下約三谛釋。

    然三德三谛同體異名故。

    前約三德。

    次約三谛。

    文分為二。

    初重翻别名。

    二再釋三字。

    初約真俗中俱名大也。

    初明真谛。

    遍蕩相著故。

    大故雲大若虛空。

    次明俗谛。

    體具三千故。

    大故雲其性廣博。

    後名中谛。

    遮照不二故。

    大故雲又名不思議等。

    不因小相者。

    虛空絕待非對小名大也。

    二約真俗中俱名滅也。

    初約真谛自行名滅。

    滅凡夫生死故雲滅。

    二十五有滅二乘涅槃故。

    雲及虛僞物。

    次約俗谛化他明滅。

    則随類現形滅彼三惑故。

    雲得二十五三昧也。

    二十五三昧如聖行品說。

    後明中谛。

    滅真滅俗故。

    雲生滅滅已。

    生即是俗。

    滅即是真。

    二邊俱滅故雲滅已。

    是則中谛名寂滅樂。

    三約真俗中俱名度者。

    度以過越為義。

    三谛無著悉是過越。

    鹹得度名。

    不著于俗故雲度于不度。

    不著于真故雲又度于度。

    又度此彼下約中谛明度也。

    不著雙照故雲度。

    此彼之彼岸不著雙遮故。

    雲亦度非彼非此等。

    此即生死俗。

    彼即涅槃真。

    神龜者。

    中華古今注雲靈龜者。

    玄文五色神龜之精也。

    上隆法天下平法地。

    能見存亡明于吉兇。

    水陸俱度者。

    譬中道度于二邊也。

    水喻生死。

    陸喻涅槃。

    二總攬結歸三法等者。

    哀歎品雲。

    何等名為秘密之藏。

    猶如伊字三點。

    若并則不成伊。

    縱亦不成。

    如摩醯首羅面上三目。

    乃得成伊。

    我亦如是。

    解脫之法亦非涅槃。

    如來之身亦非涅槃。

    摩诃般若亦非涅槃。

    三法各異亦非涅槃。

    故知即一而三。

    即三而一。

    方是涅槃也。

    二金剛下略序餘四。

    然釋名總論三法體宗用。

    别論三法。

    總既含别。

    别不離總。

    故體即是大。

    宗即是度。

    用即是滅。

    教相分别總别之三法耳。

    是故五章不出三法。

    金剛寶藏等者。

    二十一經雲。

    譬如寶藏多諸珍異種種具足。

    佛道甚深奧藏。

    亦複如是。

    多諸奇異具足無缺。

    名大涅槃。

    二邊不壞故曰金剛。

    含攝三千故名寶藏。

    無二死遷變故曰恒安。

    無三惑熱惱故曰清涼。

    不老不死即常住不變也。

    置毒佛性者。

    毒喻佛性。

    五味喻五道。

    二十七經雲。

    譬如有人置毒乳中乃至醍醐皆悉有毒。

    名字雖變毒性不失。

    若服醍醐亦能殺人。

    衆生佛性亦爾。

    雖處五道受别異身。

    而是佛性常一無變。

    應以見性破惑名為殺人。

    即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