維摩經玄疏卷第六

關燈
薩自行所證二谛三谛之理以辨權實也。

    還将一家明三種二谛。

    對之冷然。

    義推可解。

    今經所明備有三種二智。

    為國王長者諸聲聞用化他二智。

    為諸菩薩用自行化他二智。

    杜口無言是自行二智也。

    第四折伏攝受者即為二意。

    一略明折伏攝受。

    二正通此經文。

    一略明折伏攝受者。

    如勝鬘雲。

    應折伏者而折伏之。

    應攝受者而攝受之。

    以折伏攝受故為令正法得久住故。

    今淨名為令不思議法得久住故。

    是以以方便折伏實智攝受類。

    如戒序雲。

    老死至近佛法欲滅者。

    佛法湛然。

    何嘗有滅。

    若魔燒經卷。

    尚有二十億菩薩受持佛法。

    故知不滅。

    今言滅者約人壽盡故言其滅。

    如凡夫未得無漏慧命。

    未能秉持禁戒。

    身若無常戒法即謝。

    故佛法欲滅。

    戒定慧解脫解脫知見五分法身本依色身而起。

    色身既死。

    五分亦滅。

    即是身内佛法滅也。

    若能勤進發真得道共戒。

    此則一受不退常寂然。

    即有五分法身具足。

    假令七反人天雖生惡國。

    非但不失須陀洹果。

    此人必得阿羅漢果。

    是則陰身雖滅佛法不滅。

    五分法身無朽壞也。

    即是佛法久住。

    若大乘為義。

    雖複證羅漢盡無生智乃至辟支迦十種觀觀十二因緣能侵習氣。

    亦歸灰滅。

    如百二十人不堪付囑喪失财寶。

    若能開佛知見。

    得二十五三昧無方之用。

    住持佛法守護重寶。

    重寶者。

    即百斤金百句解脫真寶也。

    如盛壯之年二十五者堪可付囑。

    此人能折伏攝受令法得久住也。

    二明正通此經者。

    今淨名欲令釋迦正法久住。

    是故室外彈诃室内攝受。

    通論彈诃攝受處處皆得。

    如人诃罵是暫時長養是本心。

    而今或時用權智诃以實智攝。

    如彈國王長者即是權诃。

    當樂佛身是實攝也。

    如诃須菩提雲。

    于食等者于法亦等入八邪而得八正。

    是用實智诃還用權攝。

    雲如佛說幻人以是事诃甯有懼不。

    此即權攝。

    诃阿難亦爾。

    如诃彌勒等實智诃實智攝受。

    如诃迦旃延權彈權受。

    室内别義雲雲。

    故知淨名折伏攝受成于此教也。

    第五約觀心明權實者觀中道時以二觀為方便得入中道。

    是權折伏實智攝受。

    若觀中道而發二乘觀。

    即是實智折伏權智攝受。

    若觀二谛還發二觀。

    即是權折伏權攝受。

    若觀中道還發中道。

    即是實智折伏實智攝受。

    複次善将四随用心。

    如大止觀三十六轉解說。

    即是觀心折伏攝受正法得住也。

    大段第五明教相者。

    前大段四重釋此經一部正意略顯。

    但此經與衆經有同有異事須分别。

    而前明四教處處簡别教相辨衆經同異。

    大意略應可見。

    但恐散明教相同異。

    尋者或未明了。

    今須更釋此經同異之相。

    就此即為四意 第一明教相大意 第二略出諸師判教不同 第三研詳去取 第四正明判經教相 第一明教相大意者。

    諸經同明體宗用。

    赴緣利物而有同異者。

    但以禀教之徒根緣不一。

    時方有别。

    是以大聖設教名字不同。

    言方亦别也。

    故有頓漸赴機。

    至如華嚴廣明菩薩行位。

    三藏偏說小乘。

    方等破小顯大。

    大品曆法遣蕩會宗。

    法花結撮始終開權顯實。

    涅槃解釋衆經同歸佛性常住。

    今此經抑揚褒貶赴機說不思議解脫者。

    猶是方等之教。

    第二略出諸師判教不同者。

    若觀岌法師三時明義。

    一有相法輪。

    二無相法輪。

    三常住法輪。

    此經并屬第二時無相得道。

    未明佛性常住涅槃。

    若開善光宅判教有三種。

    一頓二漸三偏方不定。

    漸教分為五時。

    此經是第三時折挫聲聞褒揚菩薩之教。

    猶未會三歸一辨佛性常住。

    若是莊嚴四時明義。

    此經猶屬般若無相得道。

    亦未明會三歸一佛性常住。

    若是地論四宗明義。

    此經即是真宗大乘緣起反出之教。

    若是流支半滿明義。

    此經即是滿字之說。

    不異華嚴涅槃。

    從來名義古今判教不同。

    法華玄義别當委出也。

    第三研詳去取者。

    若言此經是第二時教或第三時說未明佛性常住者。

    此經明不思議真性。

    真性豈非佛性。

    若言不明常住。

    此經雲。

    如來之身即是金剛之體。

    衆惡永盡衆善普會。

    當何有疾。

    豈非常住也。

    次若言此經是真宗之教過法華者。

    何故諸聲聞人于此經中不見佛性同法華涅槃也。

    次若言此經即是滿字明佛性常住者。

    何故涅槃判為生蘇之教。

    生蘇既不得。

    即是醍醐。

    此經何得即與涅槃滿字齊也。

    引諸經論檢核衆義。

    備出法華玄義也。

    第四正明判此經教相者。

    但如來經教乃遍滿三千。

    元其正意不出四種。

    一者頓教二者漸教三者不定教四者秘密教。

    一頓教者即華嚴經也。

    譬如日出前照高山。

    又如涅槃經雲。

    雪山有草名曰忍辱。

    牛若食者即得醍醐。

    即其義也。

    然雖雲頓教。

    為化菩薩不無兼開别教方便。

    故無量義經雲。

    摩诃般若華嚴海空宣說菩薩曆劫修行。

    而未曾宣說如是甚深無量義經。

    未同法華三乘同得開佛知見發本顯迹成道已來甚大久遠。

    如此即不與諸法師同也。

    二漸教者。

    即是五味相生。

    三藏初門所說事戒定即是從牛出乳。

    三藏教明生滅四谛即是從乳出酪。

    方等大乘最初說無生四谛。

    無量無作對破小乘诃責聲聞樂小法者。

    即是從酪出生蘇。

    摩诃般若亦說無生四谛。

    而具明無量四谛宣說曆劫修行。

    亦說無作四谛會小乘法皆是摩诃衍。

    令聲聞轉教。

    即是從生蘇出熟蘇。

    如法華說一實無作四谛為諸聲聞開佛知見悉受記莂成大果實如秋收冬藏更無所作。

    即是從熟蘇出醍醐。

    又涅槃經為諸比丘說三修佛性一實無作四谛。

    為諸聲聞開決慧眼見佛性安置諸子秘密之藏。

    亦是從熟蘇出醍醐。

    故無量義經明說大品在法華前。

    大智論雲摩诃般若在法華後。

    如此明五味之義與常塗一往似同。

    細心比并辨次解義不相關也。

    三明不定教者。

    亦不同舊解别有遍方不定之說。

    今但于五味教内利根之人不同教教悉皆得見佛性。

    故有滿字之義。

    故涅槃經雲。

    譬如有人置毒于乳乃至醍醐亦能殺人。

    所以梁武流支攝山三家此經大品皆是滿字明佛性辨常。

    意在此也。

    四秘密教者。

    大智論雲。

    佛初成道鹿苑轉四谛法輪。

    顯露教中明五人見谛得須陀洹果八萬人得法眼淨。

    秘密教無量菩薩聞說大乘得無生忍。

    複次始從得道至泥洹夜常說般若。

    或可即其義也。

    此經雲。

    佛以一音演說法。

    衆生随類各得解。

    此亦是秘密教之相。

    若時衆皆不得聞見即是秘密教也。

    問曰。

    若爾可無遍方不定說耶。

    答曰。

    五味次第尚得論不定。

    遍方設有異說此複何須論也。

    婆羅門将偈來此出四種論。

    所謂牛王論蝦蟆跳論師子論鳥眼論。

    今借便用此四種論通前四種教。

    牛王論通頓教。

    蝦蟆跳論通漸教。

    師子論通不定教。

    鳥眼論通秘密教。

    今判此經非是頓教乃至五味漸教生蘇之味。

    若約不定教即是置毒生蘇而殺人也。

    利根菩薩于此教入不二法門見佛性住不可思議解脫涅槃。

    即滿字之教若秘密即不可知也。

    此經意不主明教相。

    是故不須委曲也。

    但教相義多有所關最為難解難明。

    法華玄辨四教義方可得。

    略見大意耳 佛法不思議  唯教相難解 二乘及菩薩  尚所不能測 何況諸凡夫  而欲判此事 譬如生盲人  分别日輪相 欲判虛空界  一切諸色法 而言了達者  畢竟無是事 是故說法者  各生慚愧心 自責無明闇  舍戲論诤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