維摩經玄疏卷第六
關燈
小
中
大
體異者。
尋經論亦不分别宗體之文此出弘法法師之性。
但作義巧便欲開發經教令學者見意故須爾也。
非因非果真性為體。
因果為宗。
約因果以顯非因非果。
舉因則攝于萬行。
舉果則攝于萬德。
故以因果為宗。
如提綱目動。
又如君主是一輔臣有二。
二臣共輔一主能治天下。
今非因非果是一。
因果是多。
顯成一教利益有緣。
分宗體之别。
以佛國因果為宗也。
第二正明因果辨此經宗者。
以佛國因果當宗。
今故以佛國标名。
就此即為二意。
一正明因果為宗。
二料簡。
一明因果為宗者。
但非因非果既通為衆經之體。
而因而果亦通為衆經之宗。
宗則不定。
或單用因為宗。
或單用果為宗。
或因果合為宗。
如涅槃明涅槃常住四德之果。
文内非不明五行十功德之因果。
果正因傍。
但以果當宗。
若是大品明般若智照之因。
文中非無種智涅槃之果。
因正果傍。
但以因為宗。
若法華明一乘因果。
借蓮華為名。
是則因果俱為宗。
此經從人法得名。
人能行法。
即是因地行人。
法名不思議解脫。
解脫是斷德之果。
望果行因故以佛國因果為宗也。
二料簡者。
問曰。
若言非因非果而因而果。
今涅槃何故但果而不因。
大品但因而不果。
此經既是解脫之名何不但果。
答曰。
若通論亦得此義。
而義有傍正。
大涅槃果正因傍。
大品因正果傍。
今經雙舉佛國因果。
是故佛國因果以當宗也。
所以者何。
如長者子獻蓋雲。
願聞得佛國土清淨。
即問果。
唯願世尊說諸菩薩淨土之行。
即是問因。
佛答雲。
直心是菩薩淨土。
即是答因。
不谄衆生來生其國。
即是答果。
命宗之始雙問因果。
答亦俱答因果。
且淨名輔佛弘因果之教也。
如室外勸國王長者令厭此身。
即是弘因。
當樂佛身。
即是弘果。
乃至彈諸弟子菩薩等。
處處有明因果之文。
又如室内明十方佛土皆空。
即是明果。
有疾菩薩用三觀調心。
即是明因。
不思議品是果。
觀衆生品佛道品入不二法門品香積品是因。
出室掌擎大衆向庵羅園。
即表回因向果。
如來述成複宗明義具辨菩薩之行。
即是述因。
明諸佛土音聲為佛事寂滅為佛事等。
即是述果。
驗知一教始終皆明因果以成佛國。
故并用當宗也。
第三正明因果成佛國義者。
就此即為三意。
一略辨因果相。
二簡通别。
三正成佛國。
一略辨因果相者。
因是修行之法。
行本約理理即非因非果。
行即因果。
若離非因非果而辨因果。
是邪因果。
今約此理而明因果。
是正因果。
經雲。
隐名如來藏顯名為法身。
菩薩修行顯此藏理功用未圓故名為因。
藏理圓顯究竟解脫即是果也。
故大涅槃經雲。
是因非果。
如佛性。
是果非因。
如大涅槃。
非因非果名佛性。
非因非果名大涅槃也。
二明簡通别者。
就此即為二意。
一别簡不思議因果。
二通簡因果。
一别簡不思議因果者。
問曰。
二俱非因非果。
何故佛性但因非果。
涅槃但果非因。
答曰。
此明别教别義分别因果也。
若圓教通義俱得。
佛性是果者。
如大涅槃經雲。
佛性即佛。
一切衆生未成佛故。
雲何衆生而有佛性也。
涅槃即是因者。
又雲。
大般涅槃本自有之。
非适今也。
又雲。
佛性亦因亦因因亦果亦果果。
如無明緣行行緣識十二因緣亦因亦因因亦果亦果果。
初住望二住是因。
望三住是因因。
三住望二住是果。
望初住是果果。
乃至金剛望大涅槃為因因。
大涅槃望金剛為果果。
無上菩提但是因。
無上涅槃但是果。
故今明不思議解脫之因果亦如是。
二通簡因果者。
以世間因果即是苦集之法出世因果即是道滅。
一切因果不出四谛。
但大小明義不同。
故有二種四谛之别。
小乘明有作四聖谛。
大乘明無作四聖谛。
于是二間更立二種四谛。
謂無生四真谛無量四谛合為四種四谛。
并是明因果之義。
具出涅槃。
解釋顯在法華疏也。
三明因果成佛國為此經宗者。
約此四種因果以明佛國因果辨此經宗也。
若是有作集無生集此二集善惡五濁輕重約根利鈍同感凡聖同居淨穢土托生受報為苦谛也。
若是生滅無生二種道滅者同感方便有餘土托生即彼土之苦谛也。
此之道滅即是無作之苦集無量無作之道滅分成。
即得生實報無障閡淨土。
若無作智滿則無作集盡。
則無一生之報智冥心源。
此經雲。
心淨即佛土淨也。
仁王經雲。
唯佛一人居淨土。
故知四種四谛因果即是正報。
以正報故說于依報國土也。
問曰。
有作無生集共有淨不淨。
無量無作雲何。
答曰。
若無量無作因果亦有淨不淨。
三乘人斷三界子果兩縛盡。
俱得受法性身生變易土。
三藏二乘通别圓菩薩五人功德既有優劣利鈍不同。
亦應得橫論淨穢之别。
若别教蓮華國諸菩薩非生死人。
其土亦得。
豎論淨不淨。
諸地菩薩未窮性淨之源猶有分惑。
故三賢十聖住果報。
唯佛一人居淨土。
故知因果語通從凡至聖非正意。
但論佛國因果為此經正宗。
入文更當略分别也。
第四約觀心者。
下文雲。
随其心淨即佛國淨。
觀心性本淨猶如虛空。
即是性淨之境。
境即國也。
觀智覺悟此心。
名之為佛。
初觀名因。
觀成名果。
若論自行。
即是心主無染。
若論化他。
即是心數解脫智慧數為大臣。
能排諸數上惑以還心源清淨土也。
故雲心淨即佛土淨也。
第五通此經文者。
如佛為寶積說佛國因果。
即是當宗下文雖不自說。
而淨名即是法王大将。
助佛闡揚因果正教。
符成佛說佛國因果斷物緣縛。
令生佛國成菩薩淨佛國土之行也。
故室外品品皆有因果之說。
室内品品亦有因果之說。
出室亦有因果之說。
皆符成佛國之教。
着在此經文也。
大段第四權實善巧為用者。
不思議體宗既成此教必有功能。
功能者。
權實有利物之功能也。
亦為五意 第一簡權實用 第二明諸教權實不同 第三釋權實義 第四折伏攝受 第五約觀心 第一簡權實用者。
有人偏用權巧莫測為用。
此用明偏也。
今言權實悉得為用。
所以者何。
若論無言之道。
權實并無可說。
有因緣故俱可得說若說權有益。
權即是用。
說實令物得悟。
實即是用。
是故俱得為此經用也。
問曰。
若本是體。
從體起用乃可言權是用。
那得實亦是用。
若皆是用。
便無體用之殊。
亦無宗體之别。
答曰。
權實有多種。
若就自行化他明權實者。
前來權實但是用而非體。
今經正就化他明權實。
是故權實俱是用也。
第二明諸教權實不同者。
華嚴具有二教。
别教為權圓教為實。
三藏一向是權化城引接也。
方等備有四教。
三權一實。
般若廢三藏但有三教。
二權一實。
法華正直舍方便但有一實。
涅槃備釋四教。
在因三權一實。
辨果唯有一實同也。
問曰。
此與方等何異。
答曰。
方等二入實二不入實。
涅槃四俱入實。
此為大異。
今經是方等教攝。
因有三權。
果則一實。
二入二不入實也。
分别具在法華玄義。
第三釋權實義即有三種。
一者化他權實。
二者自行化他權實。
三者自行權實。
一明化他權實者。
諸佛菩薩所見三谛不可向凡人說示。
随他意語悉皆是權。
今約權而明實也。
此則有千萬種二智。
四悉檀赴緣不同。
衆家不善得此二智意。
随取經論所明二智而用之者執诤雲雲也。
二者自行化他權實者。
如諸佛菩薩随他意說并是權智。
随自意語皆實智也。
三自行權實者。
諸佛菩
尋經論亦不分别宗體之文此出弘法法師之性。
但作義巧便欲開發經教令學者見意故須爾也。
非因非果真性為體。
因果為宗。
約因果以顯非因非果。
舉因則攝于萬行。
舉果則攝于萬德。
故以因果為宗。
如提綱目動。
又如君主是一輔臣有二。
二臣共輔一主能治天下。
今非因非果是一。
因果是多。
顯成一教利益有緣。
分宗體之别。
以佛國因果為宗也。
第二正明因果辨此經宗者。
以佛國因果當宗。
今故以佛國标名。
就此即為二意。
一正明因果為宗。
二料簡。
一明因果為宗者。
但非因非果既通為衆經之體。
而因而果亦通為衆經之宗。
宗則不定。
或單用因為宗。
或單用果為宗。
或因果合為宗。
如涅槃明涅槃常住四德之果。
文内非不明五行十功德之因果。
果正因傍。
但以果當宗。
若是大品明般若智照之因。
文中非無種智涅槃之果。
因正果傍。
但以因為宗。
若法華明一乘因果。
借蓮華為名。
是則因果俱為宗。
此經從人法得名。
人能行法。
即是因地行人。
法名不思議解脫。
解脫是斷德之果。
望果行因故以佛國因果為宗也。
二料簡者。
問曰。
若言非因非果而因而果。
今涅槃何故但果而不因。
大品但因而不果。
此經既是解脫之名何不但果。
答曰。
若通論亦得此義。
而義有傍正。
大涅槃果正因傍。
大品因正果傍。
今經雙舉佛國因果。
是故佛國因果以當宗也。
所以者何。
如長者子獻蓋雲。
願聞得佛國土清淨。
即問果。
唯願世尊說諸菩薩淨土之行。
即是問因。
佛答雲。
直心是菩薩淨土。
即是答因。
不谄衆生來生其國。
即是答果。
命宗之始雙問因果。
答亦俱答因果。
且淨名輔佛弘因果之教也。
如室外勸國王長者令厭此身。
即是弘因。
當樂佛身。
即是弘果。
乃至彈諸弟子菩薩等。
處處有明因果之文。
又如室内明十方佛土皆空。
即是明果。
有疾菩薩用三觀調心。
即是明因。
不思議品是果。
觀衆生品佛道品入不二法門品香積品是因。
出室掌擎大衆向庵羅園。
即表回因向果。
如來述成複宗明義具辨菩薩之行。
即是述因。
明諸佛土音聲為佛事寂滅為佛事等。
即是述果。
驗知一教始終皆明因果以成佛國。
故并用當宗也。
第三正明因果成佛國義者。
就此即為三意。
一略辨因果相。
二簡通别。
三正成佛國。
一略辨因果相者。
因是修行之法。
行本約理理即非因非果。
行即因果。
若離非因非果而辨因果。
是邪因果。
今約此理而明因果。
是正因果。
經雲。
隐名如來藏顯名為法身。
菩薩修行顯此藏理功用未圓故名為因。
藏理圓顯究竟解脫即是果也。
故大涅槃經雲。
是因非果。
如佛性。
是果非因。
如大涅槃。
非因非果名佛性。
非因非果名大涅槃也。
二明簡通别者。
就此即為二意。
一别簡不思議因果。
二通簡因果。
一别簡不思議因果者。
問曰。
二俱非因非果。
何故佛性但因非果。
涅槃但果非因。
答曰。
此明别教别義分别因果也。
若圓教通義俱得。
佛性是果者。
如大涅槃經雲。
佛性即佛。
一切衆生未成佛故。
雲何衆生而有佛性也。
涅槃即是因者。
又雲。
大般涅槃本自有之。
非适今也。
又雲。
佛性亦因亦因因亦果亦果果。
如無明緣行行緣識十二因緣亦因亦因因亦果亦果果。
初住望二住是因。
望三住是因因。
三住望二住是果。
望初住是果果。
乃至金剛望大涅槃為因因。
大涅槃望金剛為果果。
無上菩提但是因。
無上涅槃但是果。
故今明不思議解脫之因果亦如是。
二通簡因果者。
以世間因果即是苦集之法出世因果即是道滅。
一切因果不出四谛。
但大小明義不同。
故有二種四谛之别。
小乘明有作四聖谛。
大乘明無作四聖谛。
于是二間更立二種四谛。
謂無生四真谛無量四谛合為四種四谛。
并是明因果之義。
具出涅槃。
解釋顯在法華疏也。
三明因果成佛國為此經宗者。
約此四種因果以明佛國因果辨此經宗也。
若是有作集無生集此二集善惡五濁輕重約根利鈍同感凡聖同居淨穢土托生受報為苦谛也。
若是生滅無生二種道滅者同感方便有餘土托生即彼土之苦谛也。
此之道滅即是無作之苦集無量無作之道滅分成。
即得生實報無障閡淨土。
若無作智滿則無作集盡。
則無一生之報智冥心源。
此經雲。
心淨即佛土淨也。
仁王經雲。
唯佛一人居淨土。
故知四種四谛因果即是正報。
以正報故說于依報國土也。
問曰。
有作無生集共有淨不淨。
無量無作雲何。
答曰。
若無量無作因果亦有淨不淨。
三乘人斷三界子果兩縛盡。
俱得受法性身生變易土。
三藏二乘通别圓菩薩五人功德既有優劣利鈍不同。
亦應得橫論淨穢之别。
若别教蓮華國諸菩薩非生死人。
其土亦得。
豎論淨不淨。
諸地菩薩未窮性淨之源猶有分惑。
故三賢十聖住果報。
唯佛一人居淨土。
故知因果語通從凡至聖非正意。
但論佛國因果為此經正宗。
入文更當略分别也。
第四約觀心者。
下文雲。
随其心淨即佛國淨。
觀心性本淨猶如虛空。
即是性淨之境。
境即國也。
觀智覺悟此心。
名之為佛。
初觀名因。
觀成名果。
若論自行。
即是心主無染。
若論化他。
即是心數解脫智慧數為大臣。
能排諸數上惑以還心源清淨土也。
故雲心淨即佛土淨也。
第五通此經文者。
如佛為寶積說佛國因果。
即是當宗下文雖不自說。
而淨名即是法王大将。
助佛闡揚因果正教。
符成佛說佛國因果斷物緣縛。
令生佛國成菩薩淨佛國土之行也。
故室外品品皆有因果之說。
室内品品亦有因果之說。
出室亦有因果之說。
皆符成佛國之教。
着在此經文也。
大段第四權實善巧為用者。
不思議體宗既成此教必有功能。
功能者。
權實有利物之功能也。
亦為五意 第一簡權實用 第二明諸教權實不同 第三釋權實義 第四折伏攝受 第五約觀心 第一簡權實用者。
有人偏用權巧莫測為用。
此用明偏也。
今言權實悉得為用。
所以者何。
若論無言之道。
權實并無可說。
有因緣故俱可得說若說權有益。
權即是用。
說實令物得悟。
實即是用。
是故俱得為此經用也。
問曰。
若本是體。
從體起用乃可言權是用。
那得實亦是用。
若皆是用。
便無體用之殊。
亦無宗體之别。
答曰。
權實有多種。
若就自行化他明權實者。
前來權實但是用而非體。
今經正就化他明權實。
是故權實俱是用也。
第二明諸教權實不同者。
華嚴具有二教。
别教為權圓教為實。
三藏一向是權化城引接也。
方等備有四教。
三權一實。
般若廢三藏但有三教。
二權一實。
法華正直舍方便但有一實。
涅槃備釋四教。
在因三權一實。
辨果唯有一實同也。
問曰。
此與方等何異。
答曰。
方等二入實二不入實。
涅槃四俱入實。
此為大異。
今經是方等教攝。
因有三權。
果則一實。
二入二不入實也。
分别具在法華玄義。
第三釋權實義即有三種。
一者化他權實。
二者自行化他權實。
三者自行權實。
一明化他權實者。
諸佛菩薩所見三谛不可向凡人說示。
随他意語悉皆是權。
今約權而明實也。
此則有千萬種二智。
四悉檀赴緣不同。
衆家不善得此二智意。
随取經論所明二智而用之者執诤雲雲也。
二者自行化他權實者。
如諸佛菩薩随他意說并是權智。
随自意語皆實智也。
三自行權實者。
諸佛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