維摩經玄疏卷第六

關燈
四門也。

    若明佛性如乳有酪性石有金性力士額珠即有門。

    若明石無金性乳無酪性衆生佛性猶如虛空大涅槃空迦毗羅城空即是空門也。

    涅槃又雲。

    佛性亦有亦無者。

    雲何為有。

    一切衆生悉皆有故。

    雲何為無。

    從善方便而得見故。

    又譬如乳中亦有酪性亦無酪性。

    即是亦有亦無門。

    若明佛性即是中道。

    百非雙遣。

    故經譬雲。

    乳中非有酪性。

    非無酪性。

    即是非空非有門也。

    别教菩薩别禀此四門之教因見佛性住大涅槃。

    故此四句之說即是别教之四門也。

    今一往約涅槃經文分别别教四門之相。

    但此經文或可圓教四門。

    至下圓教四門自當料簡同異也。

    問曰。

    若别教四門但出涅槃。

    爾前諸摩诃衍經何意無别教四門也。

    答曰。

    大涅槃經是解前經教之經。

    此前諸摩诃衍豈無别教四門。

    具出經文事成繁也。

    四明圓教四門者。

    四門明入佛性第一義。

    一往與别教四門入第一義谛見佛性得常住涅槃。

    名義是同。

    細尋意趣有異。

    問曰。

    以何相知異。

    答曰。

    分别有異意乃多塗。

    今略約圓教七義分别。

    即知别教四門與圓教四門有殊也。

    七義者。

    一若明一切法即真性實相佛性涅槃不可複滅而明四門者。

    即是圓教四門也。

    二明初心即開佛知見圓照而辨四門者。

    即圓教四門也。

    三若明不思議不斷煩惱而入涅槃辨四門者。

    即是圓教四門也。

    四若明圓行而辨四門者。

    即是圓教四門也。

    五若明圓位而辨四門者。

    即是圓教四門也。

    六若明圓體而辨四門者。

    即是圓教明四門也。

    七若明圓用而辨四門者。

    即是圓教明四門也。

    第二正明四門入體者。

    若外人四門心行理外。

    諸颠倒想與颠倒相應。

    不得入真性體。

    所以者何。

    随門異故見理亦異。

    是故各說謂得一究竟道起诤論也。

    今明佛法四門皆得入一體。

    但有兩種不同。

    一者三藏通教兩種四門同入偏真之理。

    二者别圓兩教四門同入圓真之理。

    一明三藏四門通教四門同入偏真之理者。

    各因四門同見第一義得二種涅槃。

    是同也。

    理雖是一而門有異者。

    既有巧拙兩度之殊故有兩種四門能通之别也。

    真理無二故所通至體是一也。

    譬如州城開四門使君是一。

    而從四門入者門雖有殊而所見使君隻是一也。

    三藏教四門如從州城四邊偏門而入。

    通教四門如從四正門而入。

    偏正雖殊入見偏真第一義谛得二種涅槃是一也。

    二明别教四門圓教四門入實相真性體者。

    各因四門而入見實相佛性得常住涅槃是一也。

    理雖是同而門有異者。

    教門既有偏圓之殊故有兩種四門能通之異也。

    佛性真理不二故。

    故所通至真性體是一也。

    譬如台城有四門門雖不同所見天子是一也。

    别教四門如從台城四邊偏門而入。

    圓教四門如從四正門而入。

    偏正雖殊入見真性解脫實相之體是一也。

    第三明用四悉檀起四門之教者。

    若外道四門皆不見根緣。

    執心取相定說。

    如舊醫常用乳藥治一切病。

    此不依四悉檀而起四門也。

    今佛法四門皆因四悉檀而起也。

    一明悉檀起三藏教四門。

    二明悉檀起通教四門。

    三明悉檀起别教四門。

    四明悉檀起圓教四門。

    一明四悉檀起三藏教四門者。

    即是生生不可說有四悉檀因緣亦可得說。

    一明用四悉檀起有門者。

    若衆生心樂有法即用世界悉檀說毗昙有門。

    若宜聞生善即用各各為人悉檀說于有門。

    若執無因緣邪因緣或執空取着起諸結業即用對治悉檀為說有門。

    若聞即悟見第一義即用第一義悉檀為說有門。

    如拘鄰五人聞說四谛即見第一義谛得須陀洹果。

    若不能用四悉檀起緣而說者。

    即是差機說。

    法是衆生怨天魔外道一手作諸勞侶。

    涅槃經雲。

    說法者諸佛境界非諸聲聞緣覺所知也。

    二明用四悉檀起空門者。

    類前有門。

    用四悉檀起空門義即成也。

    而諸成論師雲。

    毗昙有門但是調心不能得道。

    成實見空乃得道耳。

    諸數論師雲。

    我用小乘明義見有得道。

    汝探用大乘明義故說見空得道。

    今謂此并不得三藏教意。

    大集經雲。

    常見之人說異念斷。

    斷見之人說一念斷。

    二見雖殊得道無異。

    大智論雲。

    聲聞經中處處明法空義。

    豈得言見空得道探明大乘。

    今約此四悉檀意作成壞義。

    數人四義成成論四義壞。

    成論四義成數人四義壞。

    是則成壞敵等。

    何者是成論成。

    何者是數人壞。

    若解三藏教巧拙兩度。

    則成論空門義成。

    數人有門義壞者也。

    三明用悉檀起有無門。

    類前有門用四悉檀意。

    則有空門得起。

    故為昆勒論所通也。

    四明用悉檀起非有非無門者。

    用四悉檀。

    亦類前有門用四悉檀意。

    可見也。

    二明用四悉檀起通教四門。

    類三藏教可解。

    三明用四悉檀起别教四門。

    類三藏教可知。

    四明用四悉檀起圓教四門。

    類三藏教可知。

    具釋并在四教大本。

    第四一法異名者。

    諸經異名說真性實相或言一實谛。

    或言自性清淨心。

    或言如來藏。

    或言如如。

    或言實際。

    或言實相般若。

    或言一乘。

    或言即是首楞嚴。

    或言法性。

    或言法身。

    或言中道。

    或言畢竟空。

    或言正因佛性性淨涅槃。

    如是等種種異名此皆是實相之異稱。

    故大智論雲。

    般若是一法。

    佛說種種名。

    随諸衆生類為之立異字。

    大涅槃經雲。

    如天帝釋有千種名。

    解脫亦爾。

    多諸名字。

    又雲。

    言佛性者有五種名。

    故皆是赴機利物為立異名也。

    而法體是一未曾有異。

    如帝釋千名名雖不同終是目于天主。

    豈有聞異名故而言非實相理。

    如人供養帝釋毀憍屍迦供養憍屍迦毀于帝釋。

    如此供養未必得福。

    末代弘法者亦爾。

    或信黎耶自性清淨心而毀畢竟空。

    或言畢竟空無所有毀黎耶識自性清淨心。

    或言般若明實相法花明一乘皆非佛性。

    此之求福豈若慮禍。

    若知名異體一則随喜之善遍于法界。

    何所诤乎。

    第五為衆經體者。

    諸摩诃衍經皆用實相不思議真性解脫為體也。

    問曰。

    諸經或有無實相真性之名。

    何得備為衆經體乎。

    答曰。

    如向所辨。

    一法異名。

    諸經雖不作實相名說。

    若說中道法界如來藏正因佛性本有涅槃。

    皆是實相異名即為衆經作體也。

    第六約觀心者。

    若小乘行人持戒坐禅發背舍勝處一切法門若不得無常無我寂滅之印入此觀中皆成邪倒。

    不能悟理成無漏也。

    大乘觀法亦複如是。

    若不得法性實相印者。

    多成魔業堕于二邊。

    豈得入不二法門住不思議解脫也。

    問曰。

    凡夫初心豈得即修。

    答曰。

    譬如人射的的作着意。

    此至放箭已有丈尺之疏。

    發轸奢漫何能得着。

    學正觀心亦複如是。

    第七通此經者。

    此經品品皆異名說真性解脫。

    其道機純熟之者聞此得道也。

    大段第三明佛國因果為宗者。

    宗即是一教之綱維。

    如有王處必有輔臣共治。

    經既立體。

    必須明宗以成教也。

    今明此義略為五重 第一分别宗體不同 第二正明因果辨宗義 第三明因果成佛國義 第四約觀心 第五通此經文 第一分别宗體不同者即為二意。

    一先核宗體不異。

    二正明宗體不同 一先核宗體不異者。

    有師雲。

    此經權實為宗。

    宗即是體。

    今問。

    若宗體是一。

    體是此經主。

    是則此教唯有二法無不二之理。

    則無諸法實相印。

    若無諸法實相印教則無主。

    何得諸經皆雲此經衆經之王也。

    複次若以權實二法為體者。

    亦應以二法為印也。

    是事已如前釋。

    譬如國但得有一主不應立兩主也。

    若一經教有二體。

    亦應國有二君也。

    二正明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