維摩經略疏卷第四
關燈
小
中
大
斷德無累解脫減盡也。
十五種智斷者。
三十心為三智斷。
十地為十智斷。
等覺為一智斷。
妙覺為一智斷。
合為十五智斷。
故從初一日至十五日以月為譬也。
月體即譬法身。
法身是一。
光明漸增譬般若智德不生而生。
光明漸減譬解脫斷德不減而減。
故涅槃經明。
從初安置諸子秘密之藏三德涅槃。
然後我亦當于此秘密藏中而般涅槃。
此最後究竟涅槃名為不生不生。
般若畢竟不生不滅。
更無惑可斷也。
又法華經明開示悟入。
南嶽師解雲。
即是圓教四十心也。
又大品經明四十二字門。
初阿字門亦具四十二字門。
後茶字門亦攝四十二字門。
南嶽師解。
即是圓教四十二地之異名也。
仁王經明。
三賢十聖忍中行唯佛一人能盡源。
即是說圓通之位相也。
璎珞經雲。
三賢菩薩自然流入薩婆若海。
即其義也。
華嚴經雲。
從初一地即具足一切諸地功德。
大智度論雲。
菩薩從初發心觀涅槃行道。
乃至坐道場。
如此等經論所明豈可備述。
引證解釋具在四教大本。
第三約圓教位釋淨無垢稱義者。
維摩大士若是位在法身補處。
即是等覺金剛無垢之位。
智慧将圓如十四日月。
無明将盡如二十九日月。
故智度論雲。
普賢文殊亦有十力四無所畏。
如十四日月。
佛亦具足十力四無所畏。
如十五日月也。
法性理顯故名為淨。
無明惑垢将盡故稱無垢。
等覺智慧稱理。
圓明稱機。
而照故言淨無垢稱也。
是則位鄰妙覺。
若論圓應。
乃至十方佛土現十法界身八相成道。
此土宜見補處之形。
故居無動佛所為補處菩薩。
來遊忍界诃諸菩薩。
皆稱不任問疾者。
正以圓破偏也。
又說入不二法門而獨默然者。
表圓教内證法門不可說示也。
第五約五味譬顯四教位者。
大涅槃經明五味譬不同。
以成四教辨位不同之相也。
經雲。
凡夫如乳。
須陀洹如酪。
斯陀含如生酥。
阿那含如熟酥。
阿羅漢辟支佛如醍醐。
此譬意恐是顯三藏教明位也。
經又雲。
凡夫如乳。
聲聞如酪。
辟支佛如生酥。
菩薩如熟酥。
佛如醍醐。
此譬意恐顯通教明位也。
經又雲。
凡夫如雜血乳。
羅漢如清淨乳。
辟支佛如酪。
菩薩如生熟酥。
佛如醍醐。
此譬意恐顯别教明位也。
經又雲。
雪山有草名曰忍辱。
牛若食者即得醍醐。
忍辱草者谕八聖道。
乳谕十二部經。
随有能修八聖道者。
即見佛性住大涅槃。
此即譬于圓教菩薩從初發心即開佛知見見佛性住大涅槃也。
涅槃經明此之四譬譬四教明位。
其義宛然。
若不信四教明位不同者。
雲何消釋此五味四種譬也。
今用前四教明位合此四譬。
一往似如目睹。
隻自聖人蜜意難知。
何可定執。
又涅槃經雲。
譬如有人置毒于乳。
乃至醍醐亦能殺人。
此譬應得兩用。
若對經教六味明義。
處處皆得見佛性入涅槃也。
此即是不定教門事在下釋。
若是約位明殺人義。
四位五味根緣不定随其大乘機發。
即皆以如來滅度而滅度之。
故同殺人之義也。
第四明權實者。
就此即為三意。
一略明權實。
二格位。
三明興廢。
第一明權實者。
權是暫用之名。
實以永施為義。
方便波羅蜜随情近益故名為權。
智波羅蜜稱理究竟故名為實也。
是則三教暫赴物情故名為權。
圓教究竟利物故名為實。
分别權實應須四義。
一明一切非權非實。
二明一切皆權。
三明一切皆實。
四明一切有權有實。
一明一切非權非實者。
若論四不可說無說。
則無四教可分。
無三教即非權。
無圓教則非實。
是則一切佛法皆非權非實也。
二明一切皆權者。
若論四不可說有因緣而說。
是則四教皆是權巧化物也。
故佛言。
我坐道場時不得一法實。
空拳诳小兒。
以度于一切也。
三明一切皆實者。
無說而說。
說必應機。
赴緣之益其義皆實。
是故四教皆名實也。
故智度論雲。
有世界對治為人故實。
有第一義故實。
此即皆實不虛之義也。
四明一切有權有實。
至論佛法非權非實而能權能實四不可說。
則無權實而可分。
故言非權非實。
不說而說。
三教即是權也。
圓教即是實也。
但一家明權實有三種義。
一化他權實。
二自行化他權實。
三自行權實。
若是化他權實。
前三教非但是權。
就此權中亦各說權實也。
若明自行化他權實。
即是前三教并是權用。
圓教所明一向是實。
若論自行權實。
即就圓教之位辨。
照中道為實。
雙照二谛為權也。
第二明格位者即為三意。
一約三藏教位格後三教。
二約通教位格後二教。
三約别教位格後圓教。
一約三藏教位格後三教者即為三意。
一明三藏教位格通教。
二約三藏教位格别教。
三明三藏教位格圓教。
一明三藏教位格通教者。
若論聲聞緣覺。
與通教明二乘不殊。
若約大乘明位。
此則大為殊别。
所以者何。
三藏教明三阿僧祇劫修行乃至補處即是淨無垢位。
止得齊于通教柔順忍性地忍法中忍。
若是三藏之佛但得齊于通教佛地。
正習俱盡以相齊也。
傍論三藏佛。
是析法智為拙。
通教佛是體法故為巧。
如智度論雲。
阿羅漢地于聲聞經中名之為佛。
俱得二種涅槃。
今謂皆除正使已辨地齊。
若取二谛滿習氣盡羅漢豈得佛齊也。
二明用三藏教位格别教位者。
三藏明一生補處淨無垢位。
格别教與鐵輪十信第十願心齊。
佛地但與别教初地齊也。
此乃正意。
傍論類通教可知也。
三明三藏教格圓教位者。
三藏補處淨無垢稱位但與圓教五品弟子第五品齊。
佛地與十住初發心住齊。
正義如此。
傍論互有優劣。
三藏佛正習俱盡。
此乃為齊。
不明見佛性斷無明。
此為劣也。
故華嚴經歎初發心住菩薩雲。
初發心已過于牟尼也。
二明用通教位格後二教位即為二。
一格别教二格圓教。
一明格别教位者。
通教明補處淨無垢位。
往格但與别教十行齊。
通教佛果但與十地初歡喜地齊。
正義如此。
傍論有劣者無相似中道智伏無明也。
二明通教位格圓教者。
若通教明補處淨無垢位。
但與圓教鐵輪位十信第十願心齊。
明佛果但與初發心住齊。
此是一往格之。
正論優劣。
初發心住以初發心能顯中道法身斷無明一品為勝也。
三明别教格圓教位者。
若别教明法身法雲一生補處淨無垢稱。
但與圓教十住第十灌頂住齊。
佛地斷十一品無明。
但與十行初歡喜行齊。
若依仁王經開十地為三十生。
是則無垢與法界無量回向位齊。
佛地與十地初歡喜地齊。
是則别教明一生補處望圓教位。
若依前釋以義往推。
猶有三十一品無明。
若依後引仁王經。
即猶有十一品無明。
是則别圓
十五種智斷者。
三十心為三智斷。
十地為十智斷。
等覺為一智斷。
妙覺為一智斷。
合為十五智斷。
故從初一日至十五日以月為譬也。
月體即譬法身。
法身是一。
光明漸增譬般若智德不生而生。
光明漸減譬解脫斷德不減而減。
故涅槃經明。
從初安置諸子秘密之藏三德涅槃。
然後我亦當于此秘密藏中而般涅槃。
此最後究竟涅槃名為不生不生。
般若畢竟不生不滅。
更無惑可斷也。
又法華經明開示悟入。
南嶽師解雲。
即是圓教四十心也。
又大品經明四十二字門。
初阿字門亦具四十二字門。
後茶字門亦攝四十二字門。
南嶽師解。
即是圓教四十二地之異名也。
仁王經明。
三賢十聖忍中行唯佛一人能盡源。
即是說圓通之位相也。
璎珞經雲。
三賢菩薩自然流入薩婆若海。
即其義也。
華嚴經雲。
從初一地即具足一切諸地功德。
大智度論雲。
菩薩從初發心觀涅槃行道。
乃至坐道場。
如此等經論所明豈可備述。
引證解釋具在四教大本。
第三約圓教位釋淨無垢稱義者。
維摩大士若是位在法身補處。
即是等覺金剛無垢之位。
智慧将圓如十四日月。
無明将盡如二十九日月。
故智度論雲。
普賢文殊亦有十力四無所畏。
如十四日月。
佛亦具足十力四無所畏。
如十五日月也。
法性理顯故名為淨。
無明惑垢将盡故稱無垢。
等覺智慧稱理。
圓明稱機。
而照故言淨無垢稱也。
是則位鄰妙覺。
若論圓應。
乃至十方佛土現十法界身八相成道。
此土宜見補處之形。
故居無動佛所為補處菩薩。
來遊忍界诃諸菩薩。
皆稱不任問疾者。
正以圓破偏也。
又說入不二法門而獨默然者。
表圓教内證法門不可說示也。
第五約五味譬顯四教位者。
大涅槃經明五味譬不同。
以成四教辨位不同之相也。
經雲。
凡夫如乳。
須陀洹如酪。
斯陀含如生酥。
阿那含如熟酥。
阿羅漢辟支佛如醍醐。
此譬意恐是顯三藏教明位也。
經又雲。
凡夫如乳。
聲聞如酪。
辟支佛如生酥。
菩薩如熟酥。
佛如醍醐。
此譬意恐顯通教明位也。
經又雲。
凡夫如雜血乳。
羅漢如清淨乳。
辟支佛如酪。
菩薩如生熟酥。
佛如醍醐。
此譬意恐顯别教明位也。
經又雲。
雪山有草名曰忍辱。
牛若食者即得醍醐。
忍辱草者谕八聖道。
乳谕十二部經。
随有能修八聖道者。
即見佛性住大涅槃。
此即譬于圓教菩薩從初發心即開佛知見見佛性住大涅槃也。
涅槃經明此之四譬譬四教明位。
其義宛然。
若不信四教明位不同者。
雲何消釋此五味四種譬也。
今用前四教明位合此四譬。
一往似如目睹。
隻自聖人蜜意難知。
何可定執。
又涅槃經雲。
譬如有人置毒于乳。
乃至醍醐亦能殺人。
此譬應得兩用。
若對經教六味明義。
處處皆得見佛性入涅槃也。
此即是不定教門事在下釋。
若是約位明殺人義。
四位五味根緣不定随其大乘機發。
即皆以如來滅度而滅度之。
故同殺人之義也。
第四明權實者。
就此即為三意。
一略明權實。
二格位。
三明興廢。
第一明權實者。
權是暫用之名。
實以永施為義。
方便波羅蜜随情近益故名為權。
智波羅蜜稱理究竟故名為實也。
是則三教暫赴物情故名為權。
圓教究竟利物故名為實。
分别權實應須四義。
一明一切非權非實。
二明一切皆權。
三明一切皆實。
四明一切有權有實。
一明一切非權非實者。
若論四不可說無說。
則無四教可分。
無三教即非權。
無圓教則非實。
是則一切佛法皆非權非實也。
二明一切皆權者。
若論四不可說有因緣而說。
是則四教皆是權巧化物也。
故佛言。
我坐道場時不得一法實。
空拳诳小兒。
以度于一切也。
三明一切皆實者。
無說而說。
說必應機。
赴緣之益其義皆實。
是故四教皆名實也。
故智度論雲。
有世界對治為人故實。
有第一義故實。
此即皆實不虛之義也。
四明一切有權有實。
至論佛法非權非實而能權能實四不可說。
則無權實而可分。
故言非權非實。
不說而說。
三教即是權也。
圓教即是實也。
但一家明權實有三種義。
一化他權實。
二自行化他權實。
三自行權實。
若是化他權實。
前三教非但是權。
就此權中亦各說權實也。
若明自行化他權實。
即是前三教并是權用。
圓教所明一向是實。
若論自行權實。
即就圓教之位辨。
照中道為實。
雙照二谛為權也。
第二明格位者即為三意。
一約三藏教位格後三教。
二約通教位格後二教。
三約别教位格後圓教。
一約三藏教位格後三教者即為三意。
一明三藏教位格通教。
二約三藏教位格别教。
三明三藏教位格圓教。
一明三藏教位格通教者。
若論聲聞緣覺。
與通教明二乘不殊。
若約大乘明位。
此則大為殊别。
所以者何。
三藏教明三阿僧祇劫修行乃至補處即是淨無垢位。
止得齊于通教柔順忍性地忍法中忍。
若是三藏之佛但得齊于通教佛地。
正習俱盡以相齊也。
傍論三藏佛。
是析法智為拙。
通教佛是體法故為巧。
如智度論雲。
阿羅漢地于聲聞經中名之為佛。
俱得二種涅槃。
今謂皆除正使已辨地齊。
若取二谛滿習氣盡羅漢豈得佛齊也。
二明用三藏教位格别教位者。
三藏明一生補處淨無垢位。
格别教與鐵輪十信第十願心齊。
佛地但與别教初地齊也。
此乃正意。
傍論類通教可知也。
三明三藏教格圓教位者。
三藏補處淨無垢稱位但與圓教五品弟子第五品齊。
佛地與十住初發心住齊。
正義如此。
傍論互有優劣。
三藏佛正習俱盡。
此乃為齊。
不明見佛性斷無明。
此為劣也。
故華嚴經歎初發心住菩薩雲。
初發心已過于牟尼也。
二明用通教位格後二教位即為二。
一格别教二格圓教。
一明格别教位者。
通教明補處淨無垢位。
往格但與别教十行齊。
通教佛果但與十地初歡喜地齊。
正義如此。
傍論有劣者無相似中道智伏無明也。
二明通教位格圓教者。
若通教明補處淨無垢位。
但與圓教鐵輪位十信第十願心齊。
明佛果但與初發心住齊。
此是一往格之。
正論優劣。
初發心住以初發心能顯中道法身斷無明一品為勝也。
三明别教格圓教位者。
若别教明法身法雲一生補處淨無垢稱。
但與圓教十住第十灌頂住齊。
佛地斷十一品無明。
但與十行初歡喜行齊。
若依仁王經開十地為三十生。
是則無垢與法界無量回向位齊。
佛地與十地初歡喜地齊。
是則别教明一生補處望圓教位。
若依前釋以義往推。
猶有三十一品無明。
若依後引仁王經。
即猶有十一品無明。
是則别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