維摩經玄疏卷第二

關燈
此觀觀生相。

    畢竟不可得。

    乃至複四見具足四見不可說。

    見皆不可得。

    豁然開悟。

    六十二見八十八使皆滅得須陀洹故。

    大品經雲。

    須陀洹若智若斷是菩薩無生法忍。

    此即巧度不斷而斷。

    不同拙度之定斷也。

    二體愛假入空者。

    分别愛假。

    猶如前說。

    今明修道體三界愛皆如夢幻。

    三假即空。

    四句檢生。

    并不可得是名體三界愛假以入空。

    空即是真智增長。

    諸法不生而般若生者斷三界結也。

    若欲愛六品盡名斯陀含。

    斯陀含若智若斷是菩薩無生法忍。

    次斷三品下分結盡名阿那含。

    阿那含若智若斷是菩薩無生法忍。

    斷上二界愛五上分結盡是阿羅漢。

    阿羅漢若智若斷是菩薩無生法忍。

    乃至辟支佛侵除習氣。

    若智若斷亦是菩薩無生法忍。

    此皆巧度不斷而斷。

    是觀因緣即空。

    不生生無生四谛入空之觀其功齊此。

    亦名一切智亦名慧眼也。

    二明從空入假觀者亦為三意。

    一明入假之意。

    二明修入假之觀。

    三明觀成化物。

    一明入假之意者。

    此觀正為觀俗谛破塵沙無知。

    若二乘不為化物。

    不須此觀。

    菩薩弘濟必須此觀。

    所言從空入假者。

    若滞于空堕二乘地。

    如大品經雲。

    我以天眼觀十方世界。

    恒沙菩薩學菩薩道。

    少得入菩薩位。

    多堕二乘地。

    是故通教菩薩須從空入假用道種智入菩薩位。

    若不滞空。

    如空中種樹。

    分别藥病化衆生也。

    二明修入假觀者。

    入假有二種。

    一者入見假一切法。

    二者入愛假一切法。

    一明入見假一切法者。

    菩薩住深禅定知空非空。

    具大慈悲觀假見假。

    假有四種。

    從此四見出無量見。

    一自生見。

    二他生見。

    三共生見。

    四無因生見。

    此四見各有執诤之病也。

    複次執有二重。

    一執外人邪因緣無因緣四生之見。

    所謂從冥初生覺。

    從微塵生自在天生時生自然生也。

    二執佛法正因緣生自他共無因四生之見。

    執自生見者。

    若計意根生意識。

    是則心能生心。

    故正法念經雲。

    心如工畫師作種種五陰。

    一切世間法無不從心造。

    亦如唯識論之所明也。

    他生者。

    經言。

    心不孤生。

    必籍緣而起故。

    大品經雲。

    有緣思則生。

    無緣思不生。

    當知一切法皆從外緣生也。

    共生者。

    有言。

    如經所說。

    六觸因緣生六受。

    得一切法也。

    自然者。

    如龍王經雲。

    一切皆自然而生。

    大品經雲。

    十二因緣非佛天人修羅作。

    性自爾也。

    佛有四種之說。

    皆是悉檀方便入假利物。

    而諸衆生颠倒不了。

    或執外人邪說四邊。

    或執佛法經論四邊而生見着。

    故智度論雲。

    般若譬如大火炎。

    四邊不可取。

    邪見火所燒。

    今明随所執見即苦集。

    若能知苦斷集。

    必須修道證滅。

    皆是假名如幻化而知。

    次明入愛假一切法可知也。

    三明觀成化物者。

    菩薩從空入假修證。

    即是觀因緣假。

    名生不生無量四谛亦名道種智亦名法眼。

    過二乘地。

    用道種智入菩薩位入假修證。

    道種智有三種。

    一生滅道種。

    二無生道種。

    三依藏識道種。

    菩薩住是位。

    為降伏天魔及其眷屬即入愛假現諸神通。

    乃至同事利物說諸愛論。

    如此土三墳五典安國育民之經書也。

    為降伏外道及其眷屬即入見假顯示智慧。

    乃至同事利物說諸見論。

    如十八種六師。

    皆稱一切智也。

    深知愛見苦集之病無量。

    道滅之藥亦複無量。

    皆如無量夢幻用四悉檀赴其根緣随病設藥。

    複次菩薩為度如是無量衆生故遊戲神通。

    淨佛國土成就衆生入假修無量願行。

    是為觀成化物也。

    三明中道第一義觀者即為三意。

    一明所觀境。

    二明修觀心。

    三明證成。

    一明所觀境者。

    前二觀是方便。

    雖有照二谛之智。

    未破無明不見中道。

    真俗别照。

    即是智障。

    故攝大乘論雲。

    智障甚盲闇謂真俗分别。

    智障者依阿黎耶識識即是無明住地。

    無明住地即是生死根本。

    故此經雲。

    從無住本立一切法。

    無住本者即是無始無明更無别惑所依住也。

    二明修觀心者。

    若修此觀還用前二觀雙忘雙照之方便也。

    雙忘方便者。

    初觀知俗非俗。

    即是俗空。

    次觀知真非真。

    即是真空。

    忘俗非俗忘真非真。

    非真非俗即是中道。

    因是二空觀入中道第一義谛。

    雖觀中道而不見者。

    皆是無明之所障也。

    當觀實相修三三昧。

    大智度論雲。

    聲聞經中說三三昧緣四谛十六行。

    摩诃衍明三三昧但緣諸法實相。

    今初修空三昧。

    觀此無明不自生不從法性生也。

    不他生。

    非離法性外别有依他之無明生。

    不共生。

    亦非法性共無明生。

    非無因緣生。

    非離法性離無明而有生也。

    若四句檢。

    無明本自不生。

    生源不可得即是無始空。

    是名空三昧。

    空無住之本一切法也。

    若爾豈全同地論師計真如法性生一切法。

    豈全同攝大乘師計黎耶識生一切法也。

    問曰。

    各計何失。

    答曰。

    理無二。

    是二大乘論師俱禀天親。

    何得诤同水火。

    次觀無相三昧者。

    即觀無生實相非有相。

    不如闇室瓶盆之有相也。

    非無相。

    非如乳内無酪性也。

    非亦有亦無相。

    不如智者見空及不空。

    非非有。

    非非無相。

    取着即是愚癡論。

    若不取四邊之定相即是無相三昧入實相也。

    若爾豈全同地論師用本有佛性如闇室瓶盆。

    亦不全同三論師破乳中酪性畢竟盡淨無所有性也。

    問曰。

    各計何失。

    答曰。

    若無失者。

    二大乘論師何得诤同水火也。

    次明修無作三昧。

    觀真如實相。

    不見緣修作佛。

    亦不見真修作佛。

    亦不見真緣二修合故作佛。

    亦不離真緣二修而作佛也。

    四句明修即是四種作義。

    若無四修即無四依。

    是無作三昧也。

    若爾豈同相列北道明義緣修作佛南土大小乘師亦多用緣修作佛也。

    亦不同相州南道明義用真修作佛。

    問曰偏用何過。

    答曰。

    正道無诤。

    何得诤同水火。

    今明用三三昧修一實谛。

    開無明顯法性。

    忘真緣離诤論。

    言語法滅無量罪除。

    清淨心一水若澄清。

    佛性寶殊自然現也。

    見佛性故即得住大涅槃。

    問曰。

    若爾者今雲何說。

    答曰。

    大涅槃經雲。

    不生不生名大涅槃。

    以修道得故故不可說。

    豈如諸大乘論師偏執定說也。

    今以因緣故亦可得說者。

    若解四悉檀意如前異說。

    皆大利益衆生興顯佛法也。

    三明證成者。

    若觀無明因緣入不二法門住不思議解脫也。

    故此經明入不二法門。

    即是中道雙照二谛。

    自然流入薩婆若海。

    此是觀因緣即一實谛不生不生。

    證無作四實谛。

    亦名一切種智亦名佛眼。

    即是入初地見佛性住大涅槃也。

    第二辨一心三觀者。

    正是圓教利根菩薩之所修習。

    所以者何。

    不思議心因緣之理甚深微妙。

    其觀慧門難解難入。

    今明此一心三觀亦為三意。

    一明所觀不思議之境。

    二明能觀三觀。

    三明證成。

    一明不思議之觀境者即是一念無明心因緣所生十法界以為境也。

    問曰。

    一人具十法界。

    次第經無量劫。

    雲何止在一念無明心内無妨閡也。

    答曰。

    此經明不思議須彌入芥子不相妨閡。

    無情之物尚得如此。

    心神微妙一念具一切三世諸心諸法。

    何足緻疑。

    譬如眠法覆心一念之内夢見一切諸心諸事。

    若正眠夢之時謂經無量劫。

    如法華經說。

    夢見初發心乃至成佛無量諸事。

    比其覺時反觀隻是一念眠心也。

    心譬自性清淨心。

    眠法覆心譬于無明。

    無量夢事譬恒沙無知覆一切恒沙佛法。

    夢事不實善惡憂喜譬見思惑覆真空也。

    若不細尋夢譬不思議之疑。

    終無決理。

    故諸大乘經多說十喻但諸法師不圓取譬意。

    止偏得虛僞空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