維摩經玄疏卷第一
關燈
小
中
大
問曰。
若佛菩薩老子周孔皆是聖人。
人教有何差别。
答曰。
本地不可思議。
何可分别。
但迹教殊别高下深淺不可一槩也。
五明悉檀起聖說法聖默然者。
如思益經雲。
佛告諸比丘。
汝等當行二事。
若聖說法若聖默然。
今明以此四不可說有因緣故以四悉檀而為說法。
即是聖說。
此四種四谛并是三乘聖人證法。
非是凡夫之所能知。
故不可說也。
如為生盲說白色相而彼生盲終不能見。
以不見故故不可說。
不可說故名聖默然。
問曰。
聖說法者利益衆生若聖默然有利益不答曰如脅比丘默然而馬鳴論折如是等相即是利益也問曰聖說法用悉檀起聖默然雲何。
答曰。
默然既于物有利。
豈離悉檀也。
次曆教明聖說聖默之相者。
華嚴二番悉檀赴緣而說無量無作二種聖谛名聖說法。
不生生不生不生不可說故名聖默然。
三藏教一番悉檀赴緣說生滅四聖谛故名聖說法。
生生不可說故即是聖默然。
方等四番悉檀赴緣說四番聖谛故名聖說法。
生生生不生不生生不生不生不可說故名聖默然。
摩诃般若三番悉檀赴緣說三番四聖谛故名聖說法。
生不生不生生不生不生不可說故名聖默然。
法華一番悉檀赴緣說教名聖說法。
不生不生不可說故名聖默然。
故法華經雲。
是法不可示。
言辭相寂滅。
諸餘衆生類無有能得解。
大般涅槃四番悉檀赴緣說四番四聖谛故名聖說。
故大涅槃雲。
說法者諸佛境界。
非諸聲聞緣覺所知。
生生生不生不生生不生不生不可說故名聖默然故。
佛答文殊。
如來畢竟不轉法輪。
不轉法輪即聖默然也。
此淨名經即是大乘方等之教。
用四番悉檀赴緣為說名聖說法。
四種四谛皆不可說名聖默然。
如三十二菩薩用第四番悉檀說一實谛入不二法門名聖說法。
四一實谛皆不可說名聖默然。
如淨名杜口畢竟無說即是真默然也。
問曰。
止取不二法門為聖說者。
此經餘品應非聖說。
答曰。
舉一為例。
餘則可知。
此經畢竟皆不說而說法也。
問曰。
淨名杜口為聖默然者。
身子默然是聖默否。
答曰。
身子默者亦是聖默。
問曰。
既同默然何故淨名默然而文殊所歎。
身子不說而為天女所诃。
答曰。
身子是聲聞聖默然。
聲聞聖默然者即是思議解脫不可說相。
是故身子默然不說也。
以思議故是以被诃。
若淨名默然即是不思議。
不思議解脫故為文殊所歎。
問曰。
不二之理名之為默。
雲何分别有二默然。
答曰默者是不可說也。
一家明義有種種不可說。
雖俱言不可說而義有異。
今略分别有六種不可說相。
一者世間禅定不可說者。
若初禅内有覺觀。
猶是可說。
二禅已上無覺無觀。
是不可說。
二者外人見心明不可說相者。
如長爪梵志雲。
一切語可轉。
一切論可破。
一切執可除。
是諸法實相何等是性何等是相。
于久思惟不得一法可以入心。
是不可說也。
若類分别一切外人絕言之理。
可約此義辨同異也。
三者三藏聲聞經辨不可說相者。
如大集經歎憍陳如諸法第一義寂然無聲說也。
故舍利弗不說解脫之相即其義也。
四者明通教不可說者。
即是般若所明三乘之人同修般若。
用無生真谛無言說道斷煩惱也。
五者别教不可說。
即據佛性大涅槃不可說也。
如為盲人說白色相。
智人雖引諸相開曉。
而彼生盲終不見白相。
此譬佛性不可說也。
六者明圓教不可說相。
如涅槃經明六不可說相也。
此乃淨名杜口之意耳。
不可說者。
一往雖同。
解其義趣實不相混。
末代坐禅聽講于此不了。
聞不可說便生混亂。
此即鎮頭迦羅二果難分别也。
若别此義。
身子淨名尚不為類。
外道凡夫豈為等乎。
第七悉檀起此經者即為三别。
一起室外。
二起入室。
三起出室。
一明室外。
用四番悉檀起四種佛國。
即是佛國品也。
亦得兼起通别二序。
用前兩番悉檀起方便品。
次三番悉檀起弟子品。
次後一番悉檀起菩薩品。
二明入室六品。
三番悉檀起問疾品。
後一番悉檀起不思議解脫品。
第二番悉檀起觀衆生品。
大意與涅槃明四真谛意同。
第三番悉檀起佛道品。
第四番悉檀起不二法門及香積品。
三明出室正說兩品。
用四番悉檀起菩薩行品見阿閦佛品也。
流通法供養品屬累品還因四番悉檀通之也。
問曰。
室内明六品。
何故但以三番悉檀起。
未入室四品出室四品何故皆以四番悉檀起。
答曰。
室内但明摩诃衍義。
室外兼明三藏義也。
問曰。
三藏義何故在室外。
答曰。
以小隔大。
猶處門外止宿草庵。
問曰。
三藏既不入摩诃衍可在室外。
餘三番何意亦在室外說。
答曰。
不思議析伏攝受出入無閡也。
故法華雲。
出入息利乃遍他國。
問曰。
摩诃衍法可得出入自在無閡。
聲聞之法以小隔大。
何得前後說也。
答曰。
如法華經雲。
過此已後心相體信入出無難。
立經五義用四悉檀之意是也。
若佛菩薩老子周孔皆是聖人。
人教有何差别。
答曰。
本地不可思議。
何可分别。
但迹教殊别高下深淺不可一槩也。
五明悉檀起聖說法聖默然者。
如思益經雲。
佛告諸比丘。
汝等當行二事。
若聖說法若聖默然。
今明以此四不可說有因緣故以四悉檀而為說法。
即是聖說。
此四種四谛并是三乘聖人證法。
非是凡夫之所能知。
故不可說也。
如為生盲說白色相而彼生盲終不能見。
以不見故故不可說。
不可說故名聖默然。
問曰。
聖說法者利益衆生若聖默然有利益不答曰如脅比丘默然而馬鳴論折如是等相即是利益也問曰聖說法用悉檀起聖默然雲何。
答曰。
默然既于物有利。
豈離悉檀也。
次曆教明聖說聖默之相者。
華嚴二番悉檀赴緣而說無量無作二種聖谛名聖說法。
不生生不生不生不可說故名聖默然。
三藏教一番悉檀赴緣說生滅四聖谛故名聖說法。
生生不可說故即是聖默然。
方等四番悉檀赴緣說四番聖谛故名聖說法。
生生生不生不生生不生不生不可說故名聖默然。
摩诃般若三番悉檀赴緣說三番四聖谛故名聖說法。
生不生不生生不生不生不可說故名聖默然。
法華一番悉檀赴緣說教名聖說法。
不生不生不可說故名聖默然。
故法華經雲。
是法不可示。
言辭相寂滅。
諸餘衆生類無有能得解。
大般涅槃四番悉檀赴緣說四番四聖谛故名聖說。
故大涅槃雲。
說法者諸佛境界。
非諸聲聞緣覺所知。
生生生不生不生生不生不生不可說故名聖默然故。
佛答文殊。
如來畢竟不轉法輪。
不轉法輪即聖默然也。
此淨名經即是大乘方等之教。
用四番悉檀赴緣為說名聖說法。
四種四谛皆不可說名聖默然。
如三十二菩薩用第四番悉檀說一實谛入不二法門名聖說法。
四一實谛皆不可說名聖默然。
如淨名杜口畢竟無說即是真默然也。
問曰。
止取不二法門為聖說者。
此經餘品應非聖說。
答曰。
舉一為例。
餘則可知。
此經畢竟皆不說而說法也。
問曰。
淨名杜口為聖默然者。
身子默然是聖默否。
答曰。
身子默者亦是聖默。
問曰。
既同默然何故淨名默然而文殊所歎。
身子不說而為天女所诃。
答曰。
身子是聲聞聖默然。
聲聞聖默然者即是思議解脫不可說相。
是故身子默然不說也。
以思議故是以被诃。
若淨名默然即是不思議。
不思議解脫故為文殊所歎。
問曰。
不二之理名之為默。
雲何分别有二默然。
答曰默者是不可說也。
一家明義有種種不可說。
雖俱言不可說而義有異。
今略分别有六種不可說相。
一者世間禅定不可說者。
若初禅内有覺觀。
猶是可說。
二禅已上無覺無觀。
是不可說。
二者外人見心明不可說相者。
如長爪梵志雲。
一切語可轉。
一切論可破。
一切執可除。
是諸法實相何等是性何等是相。
于久思惟不得一法可以入心。
是不可說也。
若類分别一切外人絕言之理。
可約此義辨同異也。
三者三藏聲聞經辨不可說相者。
如大集經歎憍陳如諸法第一義寂然無聲說也。
故舍利弗不說解脫之相即其義也。
四者明通教不可說者。
即是般若所明三乘之人同修般若。
用無生真谛無言說道斷煩惱也。
五者别教不可說。
即據佛性大涅槃不可說也。
如為盲人說白色相。
智人雖引諸相開曉。
而彼生盲終不見白相。
此譬佛性不可說也。
六者明圓教不可說相。
如涅槃經明六不可說相也。
此乃淨名杜口之意耳。
不可說者。
一往雖同。
解其義趣實不相混。
末代坐禅聽講于此不了。
聞不可說便生混亂。
此即鎮頭迦羅二果難分别也。
若别此義。
身子淨名尚不為類。
外道凡夫豈為等乎。
第七悉檀起此經者即為三别。
一起室外。
二起入室。
三起出室。
一明室外。
用四番悉檀起四種佛國。
即是佛國品也。
亦得兼起通别二序。
用前兩番悉檀起方便品。
次三番悉檀起弟子品。
次後一番悉檀起菩薩品。
二明入室六品。
三番悉檀起問疾品。
後一番悉檀起不思議解脫品。
第二番悉檀起觀衆生品。
大意與涅槃明四真谛意同。
第三番悉檀起佛道品。
第四番悉檀起不二法門及香積品。
三明出室正說兩品。
用四番悉檀起菩薩行品見阿閦佛品也。
流通法供養品屬累品還因四番悉檀通之也。
問曰。
室内明六品。
何故但以三番悉檀起。
未入室四品出室四品何故皆以四番悉檀起。
答曰。
室内但明摩诃衍義。
室外兼明三藏義也。
問曰。
三藏義何故在室外。
答曰。
以小隔大。
猶處門外止宿草庵。
問曰。
三藏既不入摩诃衍可在室外。
餘三番何意亦在室外說。
答曰。
不思議析伏攝受出入無閡也。
故法華雲。
出入息利乃遍他國。
問曰。
摩诃衍法可得出入自在無閡。
聲聞之法以小隔大。
何得前後說也。
答曰。
如法華經雲。
過此已後心相體信入出無難。
立經五義用四悉檀之意是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