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譯華嚴經七處九會頌釋章一卷
關燈
小
中
大
響忍八如影忍九如化忍十如空忍。
此三法中初雲定者。
梵雲三昧此雲等持。
離于沉掉專注一境持心不散。
是定住義故以等持而名為定。
次雲通者亦名神通。
妙用難測曰神。
自在無礙名通。
同名智者緣境無壅名通。
通是智用故雲智通。
後雲忍者于所聞法忍解印可納受。
體即是智。
如是諸義如經廣說。
恐繁不具。
如上法門普機所入。
以何為門能入彼法。
此能入門略有十種。
頌曰。
同因秘微十 諸一諸随托 釋曰。
此半頌頌法門能入。
七處九會所說諸法皆以十門為彼能入。
故法門後方說十門。
何等為十。
一同時具足相應門。
二因陀羅網境界門。
三秘密隐顯俱成門。
四微細相容安立門。
五十世隔法異成門。
六諸藏純雜具德門。
七一多相容不同門。
八諸法相即自在門。
九随心回轉善成門。
十托事顯法生解門。
釋此十門略有二門。
一立義門二解釋門。
初立義門者略立十義門以顯無盡。
何者為十。
一教義即攝一乘三乘乃至五乘等一切教義餘可準之。
二理事即攝一切理事。
三解行即攝一切解行。
四因果即攝一切因果。
五人法即攝一切人法。
六分齊境位即攝一切分齊境位。
七師弟法智即攝一切師弟法智。
八主伴依正即攝一切主伴依正。
九随生根欲示現即攝一切随生根欲示現。
十逆順體用自在業等即攝一切逆順體用自在業等。
此等十門為首皆各總攝一切法成無盡也。
又有十義。
一色二心三時四處五身六方七教八義九行十位。
色者謂外器世間能造所造。
下至微塵上至廣刹及中一切所有事物。
心者謂佛菩薩及諸衆生所有染淨心及心法。
時者謂迦羅時三摩耶時。
大劫小劫九世十世下至一刹那等。
處者謂十方世界依色所顯大小分量。
上至廣刹下至一塵毛端等處。
身者謂佛身菩薩身二乘人身乃至一切衆生身。
下至一毛孔上至全身。
方者東方南方乃至上方。
上至盡十方虛空界下至一毛端量處。
教者謂能诠名句字聲及通一切。
下至一名一句一聲一光香等上至種種無量差别名句字等。
義者謂教之所诠一切法門。
下至一義上至一切。
行者謂諸菩薩所有修行無邊行海。
下至一行上至無盡。
位者謂三賢十地等。
上至滿位下至十住初心等。
此上二種十義文異義同。
後解釋門者亦以十門釋前十義以顯無盡。
問曰。
所以得知十數顯無盡者。
答曰。
依華嚴經中立十數為則以顯無盡義。
初同時具足相應門者。
此上十義同時相應成一緣起無有前後始終等别。
具足一切自在逆順參而不雜成緣起際。
海印定中炳然同時顯現成矣。
此經第七卷普賢三昧品雲。
能令一切國土微塵悉能容受無邊法界等。
釋曰此一普賢身遍十方一切世界塵内無邊佛會中。
一一毛孔現法界中所有諸法莫不皆令同時具足。
此且約業用門說也。
又第八卷華藏品雲。
華藏世界所有塵一一塵中見法界(雲雲)。
釋曰此約德相門說也。
二因陀羅網境界門者。
此但從喻異前耳。
此上諸義體相自在隐映互現重重無盡。
此經第七卷普賢三昧品雲。
佛身所現一切國土及此國土所有微塵一一塵中有世界海塵數佛刹。
一一刹中有世界海塵數諸佛。
一一佛前有世界海塵數普賢入此三昧(雲雲)。
釋曰此且約業用門說也。
三秘密隐顯俱成門者。
此上諸義隐覆顯了俱時成就也。
此經第十九卷夜摩宮中偈贊品雲。
十方一切處皆謂佛在此。
或見在人間或見在天宮(雲雲)。
釋曰此約德相門說也。
如佛身隐顯既爾當知。
言音依果所有及一切法門教義行位等亦然。
諸大菩薩成就如是法界體事德相者并準可知。
四微細相容安立門者。
此上諸義于一念中具足始終同時前後逆順等一切法門。
于一念中炳然同時齊頭顯現無不明了。
猶如束箭齊頭顯現耳。
此經第三十一卷十回向品雲。
此菩薩于一念中現一切衆生各不可說不可說念劫心等。
又第六十八卷入法界品雲。
一一毛孔内各現無數身。
一一毛孔内示現無量刹等(雲雲)。
釋曰此亦約業用門說也。
五十世隔法異成門者。
此上諸義遍十世中同時别異具足顯現。
以時與法不相離故。
言十世者過去未來現在三世各有過未及現在即為九世。
然此九世疊相即入故成一念。
總别合成十世也。
此十世具足别異同時顯現成緣起故得即入也。
此經第五十三卷離世間品雲。
佛子菩薩摩诃薩有十種說三世。
何等為十。
所謂過去世說過去世。
過去世說未來世。
過去世說現在世。
未來世說過去世。
未來世說現在世。
未來世說無盡。
現在世說過去世。
現在世說未來世。
現在世說平等。
現在世說三世即一念是為十。
菩薩以此普說三世。
又彼卷同品雲。
入可數劫即不可數劫。
入不可數劫即可數劫。
入一切劫即非劫。
入非劫即一切劫。
入一切劫即一念等(雲雲)。
六諸藏純雜具德門者。
此上諸義或純或雜。
如前人法等若以人門取即一切皆人故名為純。
又即此人門具含理事等一切差别法故名為雜。
此經第二卷妙嚴品說諸異生衆及餘同生各各唯得一解脫門是純門也。
第五卷同品中說普賢菩薩得不思議諸解脫門是雜門也。
六十五卷入法界品雲慈行童女見三十六恒河沙佛。
彼諸如來各以異門令慈行入般若波羅蜜普莊嚴門者此純雜無礙也。
七一多相容不同門者。
此上諸義随一門中即具攝前因果理事一切法門。
然此一中雖具有多仍一非即是其多耳。
餘一一門中皆悉如是重重無盡。
此經第二十卷十行品雲。
能于一一三昧中普入無數諸三昧。
乃至雲無量無邊諸國土悉令共入一微塵等(雲雲)。
八諸法相即自在門者。
此上諸義一即一切一切即一圓融自在無礙成耳。
所以然者圓融法界無盡緣起。
一若無時一切并無。
若得一時即得一切。
因果俱齊無前後别。
此經第十七卷發心功德品雲。
此初發心菩薩即是佛故。
舊經第九卷梵行品雲。
初發心時便成正覺。
知一切法真實之性具足慧身不由他悟等(雲雲)。
新經文異披勘可知。
九随心回轉善成門者。
此上諸義唯是一如來藏自性清淨心轉也。
但性起具德故異三乘耳。
此經第十九卷夜摩宮中偈贊品雲。
譬如工畫師分布諸彩色虛妄取異色大種無差别。
乃至雲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應觀法界性一切唯心造。
又第三十七卷十地品雲。
佛子此菩薩摩诃薩複作是念。
三界所有唯是一心。
如來于此分别演說十二有支皆依一心如是立等(雲雲)。
世親釋雲。
唯是一心者一切三界唯心轉故。
雲何世谛差别。
随順觀世谛即入第一義谛等(雲雲)。
十托事顯法生解門者。
此上諸義随托别事以顯别法。
謂諸理事等一切法門。
如見此華葉即是見于無盡法界。
此經第二十二卷升兜率天宮品雲。
有百萬億初發心菩薩。
才見此座倍更增長一切智心。
又彼卷同品雲。
無生法忍所生一切衣等(雲雲)。
釋曰一切供具皆悉從無盡法門所生。
是故見一法即通達一切法門。
是唯普眼境界非餘境界。
此上十門随一門中即攝餘門無不皆盡。
問曰。
此上十門以六相融其義雲何。
答曰。
一切十句皆有六相故可圓融。
謂相有六種。
一總相二别相三同相四異相五成相六壞相。
初一門中無門不攝故名總相。
後九種門于一開九故名别相。
十門相資各不相違同成一總故名同相。
十門相望其義各異故名異相。
攬九成一一門圓滿故名成相。
分一作九九外無一故名壞相。
問曰。
此上十門所建所以其義雲何。
答曰。
此上十門中各有十義。
一人法二教義三因果四理事五解行六分齊境位七師弟法智八主伴依正九逆順體用十随生根欲示現。
此等十義皆同時相應成一緣起。
故有同時具足相應門。
此上諸義随緣起力重重無盡。
故有因陀羅網境界門。
此上諸義緣起有無各不異。
故有秘密隐顯俱成門。
此上諸義同體門中攝法已盡。
故有微細相容安立門。
此上諸義各分三際。
故有十世隔法異成門。
此上諸義體用各隔猶有純雜。
故有諸藏純雜具德門。
此上諸義全力全無力。
故有一多相容不同門。
此上諸義各有空有義。
故有諸法相即自在門。
此上諸義緣起自性。
故有随心回轉善成門。
此上諸義各托事解。
故有托事顯法生解門。
今造如是 嗢陀南頌 為欲初學 易悟性海 若有見聞 必願力故 得無師智 登普賢道 新譯華嚴經七處九會頌釋章(終)
此三法中初雲定者。
梵雲三昧此雲等持。
離于沉掉專注一境持心不散。
是定住義故以等持而名為定。
次雲通者亦名神通。
妙用難測曰神。
自在無礙名通。
同名智者緣境無壅名通。
通是智用故雲智通。
後雲忍者于所聞法忍解印可納受。
體即是智。
如是諸義如經廣說。
恐繁不具。
如上法門普機所入。
以何為門能入彼法。
此能入門略有十種。
頌曰。
同因秘微十 諸一諸随托 釋曰。
此半頌頌法門能入。
七處九會所說諸法皆以十門為彼能入。
故法門後方說十門。
何等為十。
一同時具足相應門。
二因陀羅網境界門。
三秘密隐顯俱成門。
四微細相容安立門。
五十世隔法異成門。
六諸藏純雜具德門。
七一多相容不同門。
八諸法相即自在門。
九随心回轉善成門。
十托事顯法生解門。
釋此十門略有二門。
一立義門二解釋門。
初立義門者略立十義門以顯無盡。
何者為十。
一教義即攝一乘三乘乃至五乘等一切教義餘可準之。
二理事即攝一切理事。
三解行即攝一切解行。
四因果即攝一切因果。
五人法即攝一切人法。
六分齊境位即攝一切分齊境位。
七師弟法智即攝一切師弟法智。
八主伴依正即攝一切主伴依正。
九随生根欲示現即攝一切随生根欲示現。
十逆順體用自在業等即攝一切逆順體用自在業等。
此等十門為首皆各總攝一切法成無盡也。
又有十義。
一色二心三時四處五身六方七教八義九行十位。
色者謂外器世間能造所造。
下至微塵上至廣刹及中一切所有事物。
心者謂佛菩薩及諸衆生所有染淨心及心法。
時者謂迦羅時三摩耶時。
大劫小劫九世十世下至一刹那等。
處者謂十方世界依色所顯大小分量。
上至廣刹下至一塵毛端等處。
身者謂佛身菩薩身二乘人身乃至一切衆生身。
下至一毛孔上至全身。
方者東方南方乃至上方。
上至盡十方虛空界下至一毛端量處。
教者謂能诠名句字聲及通一切。
下至一名一句一聲一光香等上至種種無量差别名句字等。
義者謂教之所诠一切法門。
下至一義上至一切。
行者謂諸菩薩所有修行無邊行海。
下至一行上至無盡。
位者謂三賢十地等。
上至滿位下至十住初心等。
此上二種十義文異義同。
後解釋門者亦以十門釋前十義以顯無盡。
問曰。
所以得知十數顯無盡者。
答曰。
依華嚴經中立十數為則以顯無盡義。
初同時具足相應門者。
此上十義同時相應成一緣起無有前後始終等别。
具足一切自在逆順參而不雜成緣起際。
海印定中炳然同時顯現成矣。
此經第七卷普賢三昧品雲。
能令一切國土微塵悉能容受無邊法界等。
釋曰此一普賢身遍十方一切世界塵内無邊佛會中。
一一毛孔現法界中所有諸法莫不皆令同時具足。
此且約業用門說也。
又第八卷華藏品雲。
華藏世界所有塵一一塵中見法界(雲雲)。
釋曰此約德相門說也。
二因陀羅網境界門者。
此但從喻異前耳。
此上諸義體相自在隐映互現重重無盡。
此經第七卷普賢三昧品雲。
佛身所現一切國土及此國土所有微塵一一塵中有世界海塵數佛刹。
一一刹中有世界海塵數諸佛。
一一佛前有世界海塵數普賢入此三昧(雲雲)。
釋曰此且約業用門說也。
三秘密隐顯俱成門者。
此上諸義隐覆顯了俱時成就也。
此經第十九卷夜摩宮中偈贊品雲。
十方一切處皆謂佛在此。
或見在人間或見在天宮(雲雲)。
釋曰此約德相門說也。
如佛身隐顯既爾當知。
言音依果所有及一切法門教義行位等亦然。
諸大菩薩成就如是法界體事德相者并準可知。
四微細相容安立門者。
此上諸義于一念中具足始終同時前後逆順等一切法門。
于一念中炳然同時齊頭顯現無不明了。
猶如束箭齊頭顯現耳。
此經第三十一卷十回向品雲。
此菩薩于一念中現一切衆生各不可說不可說念劫心等。
又第六十八卷入法界品雲。
一一毛孔内各現無數身。
一一毛孔内示現無量刹等(雲雲)。
釋曰此亦約業用門說也。
五十世隔法異成門者。
此上諸義遍十世中同時别異具足顯現。
以時與法不相離故。
言十世者過去未來現在三世各有過未及現在即為九世。
然此九世疊相即入故成一念。
總别合成十世也。
此十世具足别異同時顯現成緣起故得即入也。
此經第五十三卷離世間品雲。
佛子菩薩摩诃薩有十種說三世。
何等為十。
所謂過去世說過去世。
過去世說未來世。
過去世說現在世。
未來世說過去世。
未來世說現在世。
未來世說無盡。
現在世說過去世。
現在世說未來世。
現在世說平等。
現在世說三世即一念是為十。
菩薩以此普說三世。
又彼卷同品雲。
入可數劫即不可數劫。
入不可數劫即可數劫。
入一切劫即非劫。
入非劫即一切劫。
入一切劫即一念等(雲雲)。
六諸藏純雜具德門者。
此上諸義或純或雜。
如前人法等若以人門取即一切皆人故名為純。
又即此人門具含理事等一切差别法故名為雜。
此經第二卷妙嚴品說諸異生衆及餘同生各各唯得一解脫門是純門也。
第五卷同品中說普賢菩薩得不思議諸解脫門是雜門也。
六十五卷入法界品雲慈行童女見三十六恒河沙佛。
彼諸如來各以異門令慈行入般若波羅蜜普莊嚴門者此純雜無礙也。
七一多相容不同門者。
此上諸義随一門中即具攝前因果理事一切法門。
然此一中雖具有多仍一非即是其多耳。
餘一一門中皆悉如是重重無盡。
此經第二十卷十行品雲。
能于一一三昧中普入無數諸三昧。
乃至雲無量無邊諸國土悉令共入一微塵等(雲雲)。
八諸法相即自在門者。
此上諸義一即一切一切即一圓融自在無礙成耳。
所以然者圓融法界無盡緣起。
一若無時一切并無。
若得一時即得一切。
因果俱齊無前後别。
此經第十七卷發心功德品雲。
此初發心菩薩即是佛故。
舊經第九卷梵行品雲。
初發心時便成正覺。
知一切法真實之性具足慧身不由他悟等(雲雲)。
新經文異披勘可知。
九随心回轉善成門者。
此上諸義唯是一如來藏自性清淨心轉也。
但性起具德故異三乘耳。
此經第十九卷夜摩宮中偈贊品雲。
譬如工畫師分布諸彩色虛妄取異色大種無差别。
乃至雲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應觀法界性一切唯心造。
又第三十七卷十地品雲。
佛子此菩薩摩诃薩複作是念。
三界所有唯是一心。
如來于此分别演說十二有支皆依一心如是立等(雲雲)。
世親釋雲。
唯是一心者一切三界唯心轉故。
雲何世谛差别。
随順觀世谛即入第一義谛等(雲雲)。
十托事顯法生解門者。
此上諸義随托别事以顯别法。
謂諸理事等一切法門。
如見此華葉即是見于無盡法界。
此經第二十二卷升兜率天宮品雲。
有百萬億初發心菩薩。
才見此座倍更增長一切智心。
又彼卷同品雲。
無生法忍所生一切衣等(雲雲)。
釋曰一切供具皆悉從無盡法門所生。
是故見一法即通達一切法門。
是唯普眼境界非餘境界。
此上十門随一門中即攝餘門無不皆盡。
問曰。
此上十門以六相融其義雲何。
答曰。
一切十句皆有六相故可圓融。
謂相有六種。
一總相二别相三同相四異相五成相六壞相。
初一門中無門不攝故名總相。
後九種門于一開九故名别相。
十門相資各不相違同成一總故名同相。
十門相望其義各異故名異相。
攬九成一一門圓滿故名成相。
分一作九九外無一故名壞相。
問曰。
此上十門所建所以其義雲何。
答曰。
此上十門中各有十義。
一人法二教義三因果四理事五解行六分齊境位七師弟法智八主伴依正九逆順體用十随生根欲示現。
此等十義皆同時相應成一緣起。
故有同時具足相應門。
此上諸義随緣起力重重無盡。
故有因陀羅網境界門。
此上諸義緣起有無各不異。
故有秘密隐顯俱成門。
此上諸義同體門中攝法已盡。
故有微細相容安立門。
此上諸義各分三際。
故有十世隔法異成門。
此上諸義體用各隔猶有純雜。
故有諸藏純雜具德門。
此上諸義全力全無力。
故有一多相容不同門。
此上諸義各有空有義。
故有諸法相即自在門。
此上諸義緣起自性。
故有随心回轉善成門。
此上諸義各托事解。
故有托事顯法生解門。
今造如是 嗢陀南頌 為欲初學 易悟性海 若有見聞 必願力故 得無師智 登普賢道 新譯華嚴經七處九會頌釋章(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