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譯華嚴經七處九會頌釋章一卷
關燈
小
中
大
力至于一切三寶之所一切世界衆生之所作諸供養利益之事。
譬如實際無處不至名至一切處回向。
五此位修悔過善根離一切業障。
于諸如來一切衆生所有善根皆悉随喜。
以此善根悉皆回向莊嚴一切諸佛淨刹。
常作佛事善巧方便具諸功德離諸虛妄。
而無所著由回向已得無盡善根。
名無盡藏功德回向。
六此位以内外财随衆生意而惠施之。
見諸苦者悲以身代堅固安住自在功德。
以如是等諸善功德而回向已。
令一切生得大智慧除滅大苦。
名随順一切堅固善根回向。
七此位而能增長一切善根修習究竟安住忍力。
閉惡趣門永離颠倒不著諸行。
一切善根皆悉回向為一切衆生作功德藏。
普覆一切拔出生死令得衆善等無差異。
名等心随順一切衆生回向。
八此位成就念智安住不動。
心無所依寂然不亂。
不違一切平等正法嚴刹度生。
所修諸善皆順如相而為回向。
名如相回向。
九此位所攝善根離憍慢等所有縛著。
得解脫心行普賢行。
所習諸善不執為已及以他人。
以無縛著解脫之心回向饒益品物一切。
故名無縛無著解脫心回向。
十此位菩薩離垢缯系頂。
受大法師記法施化生。
嚴淨世界出生智等。
悉同虛空而無限量。
凡有善根修于回向悉等法界。
故名法界無量回向。
問曰。
此位初首而有十信。
謂信進念慧定施戒護願回向。
計心四十。
何故但言三十心耶。
答曰。
即十住中初住離出。
以初發心而甚難故故離出也。
設有聖教言四十心當知即據總别說也。
理實三十。
如四善根十回向中第十離出。
謂法界無量回向也。
已說藏向。
十地雲何。
頌曰。
極離發焰極 現遠不善法 釋曰。
謂十地中修十勝行斷十重障證十真如。
菩薩萬行皆十地攝。
十行十障十真如等如唯識論中廣說應知。
雲何十地。
一極喜地二離垢地三發光地四焰慧地五極難勝地六現前地七遠行地八不動地九善慧地十法雲地。
釋此地名亦有二種。
初總後别。
初總名者與所修行為勝依持令得生長故名為地。
攝大乘雲法無我智分位名為地等。
後别名者一此地菩薩始入于聖證二空理。
能利自他生大喜樂。
是故此地名極喜地。
二此地具清淨戒棄破戒非。
破戒惑法染污行人名之為垢。
此地能舍名離垢地。
三此地由得勝定及殊妙教四種總持。
以此為因能起三慧。
三慧而能照法顯現名之為光。
此地定等能起慧光所以此地名發光地。
四此地妙慧殊勝能斷煩惱如火焚薪。
是故此地名焰慧地。
五此地能令俗谛有分别智而與真谛無分别智同時起。
以互違法令不相違一時并生。
此行勝前故名極難勝地。
六此地能起勝智觀十二緣。
不作染淨二差别行有此勝智生起。
故名現前地。
七此地唯修無相不起功用。
功用之行創絕斯地。
是以此地無相之行逾于二乘世間等行。
故名遠行地。
八此地妙無相智。
不被一切有相功用及諸煩惱而能鼓擊。
故名不動地。
九此地得勝妙智能善說法以利含識。
故名善慧地。
十此地而有勝智能藏衆德。
能斷諸障能遍法身。
義同于雲能蔽于空而含于水。
故名法雲地。
此十地義如瑜伽唯識等中廣說應知。
問曰。
有聖教中說幹慧等十地。
與此十地有何差别耶。
答曰。
幹慧等十三乘共行。
今此十地唯菩薩行。
是故差别。
雲何為十。
一幹慧地謂暖前位。
二性地謂暖等位。
三八人地謂見道十五心。
四見地謂第十六心。
五薄地謂斯陀含。
六離欲地謂阿那含。
七已辦地謂無學果。
八獨覺地。
九菩薩地。
十如來地。
問曰。
如上所說十地菩薩。
誰住幾佛國誰作何等王誰修幾法門耶。
答曰。
初地菩薩住百佛國作閻浮四天王。
修百法門二谛平等心化一切衆生。
二地住千佛國作忉利天王修千法門。
三地住十萬佛國作炎天王修十萬法門。
四地住百億佛國作兜率天王修百億法門。
五地住千億佛國作化樂天王修千億法門。
六地住十萬億佛國作他化自在天王修十萬億法門。
七地住百萬億佛國作初禅王修百萬億法門。
八地住百萬微塵數佛國作二禅梵王修百萬微塵數法門。
九地住百萬億阿僧祇微塵數佛國作三禅大梵王修百萬億阿僧祇微塵數法門。
十地菩薩住不可說不可說佛國中作第四禅大靜天王三界主。
修不可說不可說法門得理盡三昧。
盡三界原化一切衆生。
此義如仁王般若經中廣說應知。
問曰。
第五地中真俗并觀故名難勝。
何故仁王經菩薩教化品。
說善覺菩薩四天王。
雙照二谛平等道。
權化衆生遊百國。
始登一乘無相道。
此文則說初地菩薩照二谛平等道。
如是違文當得會釋耶。
答曰。
雙照有二義。
一前後雙照。
二同時雙照。
今約第二故名難勝。
故無有失。
問曰。
約位有六。
一資糧位二加行位三見道位四修道位五等覺位六妙覺位。
如上諸位與此六位相攝雲何。
答曰。
地前所有三十心中。
前二十九心全第三十少分屬資糧攝。
三十少分屬加行攝。
于初地中有入住滿。
入位屬見。
住滿以上屬修道攝。
金剛心中有二刹那。
無間道位屬等覺位。
解脫道位屬妙覺位。
問曰。
六位名體其相雲何。
答曰。
言資糧者資益己身之糧名為資糧。
欲趣菩提要資于行。
此位創修入佛之因名資糧位。
即此位亦名順解脫分。
言解脫者所謂涅槃。
離煩惱縛名為解脫。
即所求果。
順者不違。
分者因義。
即所修行不違于果。
是果之因名解脫分。
言加行者加功用而行趣見道故名加行。
即此位亦名順決擇分。
言決擇者體即是智。
決簡于疑疑不決故。
擇簡于見見不擇故。
智異于彼故名決擇。
分者支分。
此決擇體即是見道。
七覺支中是其一支。
故名為分。
順者趣向欣求之義。
加行位暖等善根欣求趣向彼決擇分。
故暖等善名順決擇。
此之二位克性皆以有漏加行智為其體性。
然加行位有四别位。
一暖二頂三忍四世第一法。
言暖者此位菩薩初得見道火之前相故名為暖。
見道體即能斷煩惱。
如火燒薪故喻于火。
暖位菩薩未得火體而得火相故名暖也。
頂者此位菩薩依尋思智觀所取空。
此位功極故名為頂。
頂者極義。
如山之頂上之極也。
忍者印可達悟之義。
此位菩薩知妄執識及心外境其體皆空故名為忍。
世第一法者此位菩薩所得智等。
一切世間所有法中無先此者名世第一。
言見道者亦名通達位。
菩薩無漏之智了證真如故名通達。
初照理故亦名見道。
道遊履義。
行人遊履趣于極果。
或通運義通運行人至于極果故名為道。
然此見道有其二種。
一真見道體離虛妄親能證理實能斷障故名為真。
又真者是理。
見者是智。
證真之智名真見道。
二相見道相者類似之義。
真見道後而起于此。
行解安模仿像真見所有功能。
不能證理及斷于障類似于真故名相見。
言修道位者具雲修習。
此位菩薩而更進修無分别智斷所餘障故名修習。
即極喜等十地名修習位。
前真相二道克性出體根本後得無漏二智為其體性。
後修習位皆以有為無為諸功德法以為自體。
言等覺位者等者相似義。
此位所作皆似佛果故名等覺。
覺者佛果勝智也。
言妙覺者妙者最勝之義。
二乘所得菩提涅槃非最勝妙。
唯佛獨能所作皆辦功德最勝故名妙覺。
前等覺位以菩薩勝智為體。
後妙覺位以佛果四智為體。
舉能取所故且論智。
理實涅槃亦是二位之體也。
如是已說十地差别。
十定通忍其相雲何。
頌曰。
普妙次清知 智了衆法無 他天宿知成 住善出一一 音順無如如 如如如如如 釋曰。
頌中上半頌十定法。
次半如次頌十通法。
後半如次頌十忍法。
此定等法十地勝進。
故十地後方說十定。
即六位中第五位也。
言六位者一十住位二十行位三十向位四十地位五無垢地六妙覺地。
此義如本業經等廣說應知。
雲何十定。
一普光大三昧二妙光大三昧三次第遍往諸佛國土大三昧四清淨深心行大三昧五知過去莊嚴藏大三昧六智光明藏大三昧七了知一切世界佛莊嚴大三昧八衆生差别身大三昧九法界自在大三昧十無礙輪大三昧。
雲何十通。
一他心智通二天眼智通三宿住随念智通四知未來際劫智通五成就無礙清淨天耳六住無體性神智通七善分别一切衆生言音智通八出生無量阿僧祇色身莊嚴智通九一切法智通十一切法滅盡三昧智通。
雲何十忍。
一音聲忍二順忍三無生法忍四如幻忍五如焰忍六如夢忍七如
譬如實際無處不至名至一切處回向。
五此位修悔過善根離一切業障。
于諸如來一切衆生所有善根皆悉随喜。
以此善根悉皆回向莊嚴一切諸佛淨刹。
常作佛事善巧方便具諸功德離諸虛妄。
而無所著由回向已得無盡善根。
名無盡藏功德回向。
六此位以内外财随衆生意而惠施之。
見諸苦者悲以身代堅固安住自在功德。
以如是等諸善功德而回向已。
令一切生得大智慧除滅大苦。
名随順一切堅固善根回向。
七此位而能增長一切善根修習究竟安住忍力。
閉惡趣門永離颠倒不著諸行。
一切善根皆悉回向為一切衆生作功德藏。
普覆一切拔出生死令得衆善等無差異。
名等心随順一切衆生回向。
八此位成就念智安住不動。
心無所依寂然不亂。
不違一切平等正法嚴刹度生。
所修諸善皆順如相而為回向。
名如相回向。
九此位所攝善根離憍慢等所有縛著。
得解脫心行普賢行。
所習諸善不執為已及以他人。
以無縛著解脫之心回向饒益品物一切。
故名無縛無著解脫心回向。
十此位菩薩離垢缯系頂。
受大法師記法施化生。
嚴淨世界出生智等。
悉同虛空而無限量。
凡有善根修于回向悉等法界。
故名法界無量回向。
問曰。
此位初首而有十信。
謂信進念慧定施戒護願回向。
計心四十。
何故但言三十心耶。
答曰。
即十住中初住離出。
以初發心而甚難故故離出也。
設有聖教言四十心當知即據總别說也。
理實三十。
如四善根十回向中第十離出。
謂法界無量回向也。
已說藏向。
十地雲何。
頌曰。
極離發焰極 現遠不善法 釋曰。
謂十地中修十勝行斷十重障證十真如。
菩薩萬行皆十地攝。
十行十障十真如等如唯識論中廣說應知。
雲何十地。
一極喜地二離垢地三發光地四焰慧地五極難勝地六現前地七遠行地八不動地九善慧地十法雲地。
釋此地名亦有二種。
初總後别。
初總名者與所修行為勝依持令得生長故名為地。
攝大乘雲法無我智分位名為地等。
後别名者一此地菩薩始入于聖證二空理。
能利自他生大喜樂。
是故此地名極喜地。
二此地具清淨戒棄破戒非。
破戒惑法染污行人名之為垢。
此地能舍名離垢地。
三此地由得勝定及殊妙教四種總持。
以此為因能起三慧。
三慧而能照法顯現名之為光。
此地定等能起慧光所以此地名發光地。
四此地妙慧殊勝能斷煩惱如火焚薪。
是故此地名焰慧地。
五此地能令俗谛有分别智而與真谛無分别智同時起。
以互違法令不相違一時并生。
此行勝前故名極難勝地。
六此地能起勝智觀十二緣。
不作染淨二差别行有此勝智生起。
故名現前地。
七此地唯修無相不起功用。
功用之行創絕斯地。
是以此地無相之行逾于二乘世間等行。
故名遠行地。
八此地妙無相智。
不被一切有相功用及諸煩惱而能鼓擊。
故名不動地。
九此地得勝妙智能善說法以利含識。
故名善慧地。
十此地而有勝智能藏衆德。
能斷諸障能遍法身。
義同于雲能蔽于空而含于水。
故名法雲地。
此十地義如瑜伽唯識等中廣說應知。
問曰。
有聖教中說幹慧等十地。
與此十地有何差别耶。
答曰。
幹慧等十三乘共行。
今此十地唯菩薩行。
是故差别。
雲何為十。
一幹慧地謂暖前位。
二性地謂暖等位。
三八人地謂見道十五心。
四見地謂第十六心。
五薄地謂斯陀含。
六離欲地謂阿那含。
七已辦地謂無學果。
八獨覺地。
九菩薩地。
十如來地。
問曰。
如上所說十地菩薩。
誰住幾佛國誰作何等王誰修幾法門耶。
答曰。
初地菩薩住百佛國作閻浮四天王。
修百法門二谛平等心化一切衆生。
二地住千佛國作忉利天王修千法門。
三地住十萬佛國作炎天王修十萬法門。
四地住百億佛國作兜率天王修百億法門。
五地住千億佛國作化樂天王修千億法門。
六地住十萬億佛國作他化自在天王修十萬億法門。
七地住百萬億佛國作初禅王修百萬億法門。
八地住百萬微塵數佛國作二禅梵王修百萬微塵數法門。
九地住百萬億阿僧祇微塵數佛國作三禅大梵王修百萬億阿僧祇微塵數法門。
十地菩薩住不可說不可說佛國中作第四禅大靜天王三界主。
修不可說不可說法門得理盡三昧。
盡三界原化一切衆生。
此義如仁王般若經中廣說應知。
問曰。
第五地中真俗并觀故名難勝。
何故仁王經菩薩教化品。
說善覺菩薩四天王。
雙照二谛平等道。
權化衆生遊百國。
始登一乘無相道。
此文則說初地菩薩照二谛平等道。
如是違文當得會釋耶。
答曰。
雙照有二義。
一前後雙照。
二同時雙照。
今約第二故名難勝。
故無有失。
問曰。
約位有六。
一資糧位二加行位三見道位四修道位五等覺位六妙覺位。
如上諸位與此六位相攝雲何。
答曰。
地前所有三十心中。
前二十九心全第三十少分屬資糧攝。
三十少分屬加行攝。
于初地中有入住滿。
入位屬見。
住滿以上屬修道攝。
金剛心中有二刹那。
無間道位屬等覺位。
解脫道位屬妙覺位。
問曰。
六位名體其相雲何。
答曰。
言資糧者資益己身之糧名為資糧。
欲趣菩提要資于行。
此位創修入佛之因名資糧位。
即此位亦名順解脫分。
言解脫者所謂涅槃。
離煩惱縛名為解脫。
即所求果。
順者不違。
分者因義。
即所修行不違于果。
是果之因名解脫分。
言加行者加功用而行趣見道故名加行。
即此位亦名順決擇分。
言決擇者體即是智。
決簡于疑疑不決故。
擇簡于見見不擇故。
智異于彼故名決擇。
分者支分。
此決擇體即是見道。
七覺支中是其一支。
故名為分。
順者趣向欣求之義。
加行位暖等善根欣求趣向彼決擇分。
故暖等善名順決擇。
此之二位克性皆以有漏加行智為其體性。
然加行位有四别位。
一暖二頂三忍四世第一法。
言暖者此位菩薩初得見道火之前相故名為暖。
見道體即能斷煩惱。
如火燒薪故喻于火。
暖位菩薩未得火體而得火相故名暖也。
頂者此位菩薩依尋思智觀所取空。
此位功極故名為頂。
頂者極義。
如山之頂上之極也。
忍者印可達悟之義。
此位菩薩知妄執識及心外境其體皆空故名為忍。
世第一法者此位菩薩所得智等。
一切世間所有法中無先此者名世第一。
言見道者亦名通達位。
菩薩無漏之智了證真如故名通達。
初照理故亦名見道。
道遊履義。
行人遊履趣于極果。
或通運義通運行人至于極果故名為道。
然此見道有其二種。
一真見道體離虛妄親能證理實能斷障故名為真。
又真者是理。
見者是智。
證真之智名真見道。
二相見道相者類似之義。
真見道後而起于此。
行解安模仿像真見所有功能。
不能證理及斷于障類似于真故名相見。
言修道位者具雲修習。
此位菩薩而更進修無分别智斷所餘障故名修習。
即極喜等十地名修習位。
前真相二道克性出體根本後得無漏二智為其體性。
後修習位皆以有為無為諸功德法以為自體。
言等覺位者等者相似義。
此位所作皆似佛果故名等覺。
覺者佛果勝智也。
言妙覺者妙者最勝之義。
二乘所得菩提涅槃非最勝妙。
唯佛獨能所作皆辦功德最勝故名妙覺。
前等覺位以菩薩勝智為體。
後妙覺位以佛果四智為體。
舉能取所故且論智。
理實涅槃亦是二位之體也。
如是已說十地差别。
十定通忍其相雲何。
頌曰。
普妙次清知 智了衆法無 他天宿知成 住善出一一 音順無如如 如如如如如 釋曰。
頌中上半頌十定法。
次半如次頌十通法。
後半如次頌十忍法。
此定等法十地勝進。
故十地後方說十定。
即六位中第五位也。
言六位者一十住位二十行位三十向位四十地位五無垢地六妙覺地。
此義如本業經等廣說應知。
雲何十定。
一普光大三昧二妙光大三昧三次第遍往諸佛國土大三昧四清淨深心行大三昧五知過去莊嚴藏大三昧六智光明藏大三昧七了知一切世界佛莊嚴大三昧八衆生差别身大三昧九法界自在大三昧十無礙輪大三昧。
雲何十通。
一他心智通二天眼智通三宿住随念智通四知未來際劫智通五成就無礙清淨天耳六住無體性神智通七善分别一切衆生言音智通八出生無量阿僧祇色身莊嚴智通九一切法智通十一切法滅盡三昧智通。
雲何十忍。
一音聲忍二順忍三無生法忍四如幻忍五如焰忍六如夢忍七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