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杖論一卷
關燈
小
中
大
彼得生起。
此義固無不生果失。
若爾功能與果滅。
猶若業功能。
彼諸貪等所有功能。
既酬果已并皆息滅。
如異熟業自有功能。
既生果已随即淪喪。
若異此者。
便成無盡之愆。
此亦如是。
縱爾何失以不許投餘種解脫不勞勤故。
貪等功能既其滅已。
離此所有貪等功能。
望自自果更不許其投新種子。
由種斷故。
縱不修習聖道便成圓寂。
此便符順。
善見天言。
苟出私懷贊揚非法。
如彼言曰。
我觀群衆類 彿心并彿身 離諸歡樂欲 别求除苦因 但須耽妙樂 何勞作餘見 即将貪染心 便招涅槃理 轉複生過業無用故。
如略诠雲。
有三種福業事。
所謂施性戒性修性。
于此發起勤勞修習。
誠無用耶。
何故如是。
以和合功能果自起故。
若諸福事将欲滅時。
于阿賴耶識置異熟熏。
後時此熏随其自用得助生因。
和合當生未來異熟。
爾者所用劬勞營彼福事果不虛也。
若也于先不修善業。
藉彼屬者為其緣故。
異熟功能忽然生起。
從此能生現法。
生後所有異熟苦身勤修同前無用。
又二種業思及思作善不善及以無記。
如斯等類并成虛設。
若言已後熏。
及除阿陀那識最初刹那。
乃至違緣未生已來。
于自相續熏其貪等。
如是便無所征諸過。
若如是者。
先時熏亦爾将其自熏習此并盡成陳。
若不爾者如何與彼作生因耶。
出世之智雖不曾得。
但以堕在自相續中。
所有似說二無性智。
共許從此熏習之處而作生因。
此聞之熏是極清淨。
法界等流之體性故。
法界即是如來法身。
我法二無性解。
是法界所流果。
法謂法身。
界即因也。
是出世間諸法之界。
謂能持彼熏習性故。
及斷煩惱所知二障所有餘習。
名極清淨。
其聞熏習。
是似彼果。
彼為增上緣而得生起故。
同彼體性故。
如有說雲。
諸初發心菩提薩埵所有正聞熏習種子。
雖曰世間。
應知即是法身所攝。
室羅縛迦缽羝迦佛陀應知即是解脫身攝。
是故定知。
雖是世間而能親作出世間心之種子也。
說法之義似相分識。
雖現是無。
而從其章依其句義。
顯彼所有相屬道理。
示以一篇類諸餘頌鹹亦同耳。
于此斷章雖無支分為令解了。
若爾何過此并成陳。
如于其後先亦同然。
但是堕在自相續中。
以其貪等而熏著之。
若如是者即從先生種子而得生起。
彼複從先。
彼更由先。
斯乃薩婆石揭。
盡從陳種而生。
所執新生便成無氏。
據此便能立有先世。
天授初眼識 定從餘識來 識性故應知 猶如于後識 假令滅定起 心彼亦攝居 宗内以理性 同無不定過 諸心心起法 共許四緣生 爾立最初心 何謂等無間 心心起法從四緣生。
阿毗達磨理成決定。
爾者汝之所許最初起心。
何者是其同無間緣。
亦非在他相續之中。
所有心聚與自心聚。
為緣應理。
少多不同故。
更有定理。
諸生有染論自地煩惱。
今汝所許生有染心。
便非自地煩惱。
縱于三世境生理不能成。
且非過去。
不曾經故。
亦非未來。
由想曾經起願求故。
複非現在。
由其意識自在而起。
便成無有聾盲等故。
複為五根及諸趣命根皆是異熟。
汝便非異熟。
奇異善談經。
然而說雲。
内五有熟養。
故知眼等五根異熟性成五趣。
亦是異熟體性。
略诠為量故。
有說。
具壽諸那洛迦。
由其漏惱現前力故。
遂便造作生捺洛迦業。
令數增長。
具壽謂身語意曲穢濁業。
命終便于可惡賤處令其異熟色受想行識被極煎煮。
異熟生已名那洛迦具壽。
此中離彼法外。
無别那洛迦而可得也。
言彼法者。
即是異熟生塞建陀義。
此處聚言。
非無差别。
此義即是遮其實。
我能馳諸趣義準應知。
意但攝取别異聚也。
所雲異熟生者。
有情名體。
雖不差殊為明有異熟者。
謂五聚内善惡無記不是趣性。
非是熟報。
若彼亦是趣體者。
即應現造生捺洛迦。
諸不善業或數增長。
此即應名那洛迦。
為此諸識趣之體性。
但是無覆無記。
名為有情。
于對法中亦如是說。
又雲。
命根是毗播迦。
思擇命根必定但唯是其異熟。
然瑜伽論要立諸法皆異熟識。
曾無一法越異熟性故。
然汝新起有情論者。
便成根等不是異熟。
彼新有情生受後受所有諸業。
先非有故。
現法受業。
當爾之時弗容有故。
由殊勝等因乃無故。
亦複便成餘所作業令他招報故。
奇異善談經者。
将斯戲調意欲道渠。
不善經論呈自胸臆。
違阿笈摩故。
手杖論一卷
此義固無不生果失。
若爾功能與果滅。
猶若業功能。
彼諸貪等所有功能。
既酬果已并皆息滅。
如異熟業自有功能。
既生果已随即淪喪。
若異此者。
便成無盡之愆。
此亦如是。
縱爾何失以不許投餘種解脫不勞勤故。
貪等功能既其滅已。
離此所有貪等功能。
望自自果更不許其投新種子。
由種斷故。
縱不修習聖道便成圓寂。
此便符順。
善見天言。
苟出私懷贊揚非法。
如彼言曰。
我觀群衆類 彿心并彿身 離諸歡樂欲 别求除苦因 但須耽妙樂 何勞作餘見 即将貪染心 便招涅槃理 轉複生過業無用故。
如略诠雲。
有三種福業事。
所謂施性戒性修性。
于此發起勤勞修習。
誠無用耶。
何故如是。
以和合功能果自起故。
若諸福事将欲滅時。
于阿賴耶識置異熟熏。
後時此熏随其自用得助生因。
和合當生未來異熟。
爾者所用劬勞營彼福事果不虛也。
若也于先不修善業。
藉彼屬者為其緣故。
異熟功能忽然生起。
從此能生現法。
生後所有異熟苦身勤修同前無用。
又二種業思及思作善不善及以無記。
如斯等類并成虛設。
若言已後熏。
及除阿陀那識最初刹那。
乃至違緣未生已來。
于自相續熏其貪等。
如是便無所征諸過。
若如是者。
先時熏亦爾将其自熏習此并盡成陳。
若不爾者如何與彼作生因耶。
出世之智雖不曾得。
但以堕在自相續中。
所有似說二無性智。
共許從此熏習之處而作生因。
此聞之熏是極清淨。
法界等流之體性故。
法界即是如來法身。
我法二無性解。
是法界所流果。
法謂法身。
界即因也。
是出世間諸法之界。
謂能持彼熏習性故。
及斷煩惱所知二障所有餘習。
名極清淨。
其聞熏習。
是似彼果。
彼為增上緣而得生起故。
同彼體性故。
如有說雲。
諸初發心菩提薩埵所有正聞熏習種子。
雖曰世間。
應知即是法身所攝。
室羅縛迦缽羝迦佛陀應知即是解脫身攝。
是故定知。
雖是世間而能親作出世間心之種子也。
說法之義似相分識。
雖現是無。
而從其章依其句義。
顯彼所有相屬道理。
示以一篇類諸餘頌鹹亦同耳。
于此斷章雖無支分為令解了。
若爾何過此并成陳。
如于其後先亦同然。
但是堕在自相續中。
以其貪等而熏著之。
若如是者即從先生種子而得生起。
彼複從先。
彼更由先。
斯乃薩婆石揭。
盡從陳種而生。
所執新生便成無氏。
據此便能立有先世。
天授初眼識 定從餘識來 識性故應知 猶如于後識 假令滅定起 心彼亦攝居 宗内以理性 同無不定過 諸心心起法 共許四緣生 爾立最初心 何謂等無間 心心起法從四緣生。
阿毗達磨理成決定。
爾者汝之所許最初起心。
何者是其同無間緣。
亦非在他相續之中。
所有心聚與自心聚。
為緣應理。
少多不同故。
更有定理。
諸生有染論自地煩惱。
今汝所許生有染心。
便非自地煩惱。
縱于三世境生理不能成。
且非過去。
不曾經故。
亦非未來。
由想曾經起願求故。
複非現在。
由其意識自在而起。
便成無有聾盲等故。
複為五根及諸趣命根皆是異熟。
汝便非異熟。
奇異善談經。
然而說雲。
内五有熟養。
故知眼等五根異熟性成五趣。
亦是異熟體性。
略诠為量故。
有說。
具壽諸那洛迦。
由其漏惱現前力故。
遂便造作生捺洛迦業。
令數增長。
具壽謂身語意曲穢濁業。
命終便于可惡賤處令其異熟色受想行識被極煎煮。
異熟生已名那洛迦具壽。
此中離彼法外。
無别那洛迦而可得也。
言彼法者。
即是異熟生塞建陀義。
此處聚言。
非無差别。
此義即是遮其實。
我能馳諸趣義準應知。
意但攝取别異聚也。
所雲異熟生者。
有情名體。
雖不差殊為明有異熟者。
謂五聚内善惡無記不是趣性。
非是熟報。
若彼亦是趣體者。
即應現造生捺洛迦。
諸不善業或數增長。
此即應名那洛迦。
為此諸識趣之體性。
但是無覆無記。
名為有情。
于對法中亦如是說。
又雲。
命根是毗播迦。
思擇命根必定但唯是其異熟。
然瑜伽論要立諸法皆異熟識。
曾無一法越異熟性故。
然汝新起有情論者。
便成根等不是異熟。
彼新有情生受後受所有諸業。
先非有故。
現法受業。
當爾之時弗容有故。
由殊勝等因乃無故。
亦複便成餘所作業令他招報故。
奇異善談經者。
将斯戲調意欲道渠。
不善經論呈自胸臆。
違阿笈摩故。
手杖論一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