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論疏卷下

關燈
破于所破。

    品初二番複破能破。

    是則破能破所。

    觸法斯無。

    破法無道。

    故是破法人。

    又爾前破所破明無外邪義。

    品初已來破于能破則破内正義。

    若邪若正有得無得一切皆破。

    故名破法罪人。

    内曰汝破法人。

    明如我懷中無破可破故非破人。

    汝執法執破故汝是破人。

    又汝作此執破于實相。

    若破實相三寶四谛一切皆破。

    故是破人。

    我無所執與實相相應故不破實相。

    則一切不破故非破人。

    又汝欲自成破他故是破人。

    我不自成又不破汝故我非破法人。

    汝義本成可言我破名破法人。

    汝義本不成。

    本不成是汝不成故汝是破法人。

    又諸法非破不破。

    汝見破不破故汝是破人。

    我不見破不破亦非見不見故非破人。

    外曰破他法故自法成。

    論主上雲成己破他名為破人。

    我無所成故非破人。

    外今問内。

    夫勝必對負屈必對申。

    我既堕負汝則應勝。

    我義既破汝義自成。

    汝既破他自成故是破人。

    我但被破不成故非破人也。

    汝破他乃不言汝義成。

    但他法若壞汝法道理自成。

    又汝口破他義而心成汝義。

    若心不自成汝義何故口破他耶。

    又上來三問答明論主有破論主悉雲無破。

    外今雲。

    若無破則有成。

    此是對無明有。

    問上雲内無破則外有立與今何異。

    答上是内無破外有立。

    今是内若無破内則有立。

    故與上異。

    又并他破自不成應闇破明不成。

    明不成闇何猶破。

    解若不生惑何由滅。

    又外人回過還論主。

    論主上雲汝是破人。

    汝既詺我為破法人。

    我則為非。

    汝理數是。

    則自是非他。

    是非心生故汝是破法人也。

    我見汝破他故還述汝所說。

    我雲何是破法人也。

    又汝從來明因緣義。

    言無則召有言有則召無。

    汝既言無成則召成言不破則召破。

    若言無成不召成。

    言不破不召破。

    複堕自性之失。

    又汝破為有所申為無所申。

    若無所申應無所敬。

    那敬三寶。

    若有所申則有所成。

    内曰成破不一故。

    此中始末有三種答。

    此第一。

    汝若言汝義既破我義即成。

    成破便一。

    勝負屈申應是一。

    而成破不一。

    何得言汝義既破我即成。

    故外人反滞論主成破一難。

    而論主複離自執之失。

    成破若一則有四過。

    一俱是破。

    二俱是成。

    三成破若一而成是成破非成者。

    亦應破是成而成非成。

    四有成有破則非一也。

    又次第答上諸難。

    汝初雲他義若破自理數成者。

    則成破是一。

    汝立成破一義者。

    汝破我即破。

    雲何汝破我成。

    我成汝即成。

    雲何我成汝破。

    又現見一物。

    成時無破破時無成。

    雲何言破即成。

    汝言惑壞解即成。

    則惑壞是解成。

    猶著成破一難。

    若言惑自壞解即成如闇滅有燈生者。

    則成壞是異。

    雲何汝壞我即成耶。

    又現見闇滅燈成。

    今未曾有。

    汝義壞何時有我義成。

    又闇滅燈成。

    上亦破無。

    雲何更引。

    汝上雲我既無破應當有立者。

    在破既無。

    何有立耶。

    又破不有則不無立。

    不無則不有。

    何所待耶。

    汝上難雲。

    若有所申則有所成。

    若無所申應無所敬者。

    正由一無所成故無能申耳。

    又亦得例答之。

    本對邪故有申正。

    而未曾有邪可破。

    何曾有正可申。

    餘難并漏上諸答通之。

    複次成有畏第二重顯成破不一。

    成則有畏破則無畏。

    畏無畏殊故知成破不一。

    問此明何義。

    答斥外道也。

    汝上來欲成于法不能成。

    是故怖畏不複敢立。

    于我法不畏故欲破我。

    故知成破不一。

    故用此言以譏外道。

    非是論主成法有畏破無畏也。

    若破他法下第三天親義生違言破也。

    外曰說他執過自執成。

    問此與上破他法故自法成何異。

    答前成為成立。

    今成為成破。

    是故異。

    汝乃言成破不一。

    故不自立法而終破他。

    若爾終應為成此破。

    若成此破則是自成法也。

    又更一義。

    汝乃言成破不一不言無有成破。

    若爾終有成破。

    若汝不成法則不破他。

    既破他。

    終為成立也。

    内曰破他法故自法成一切不成。

    外謂内為成于破。

    内今一往許之。

    破他法故則破義成。

    此破若成則一切不成。

    所以然者。

    夫論破者。

    自他一切皆破故名為破。

    此破若成則自他内外一切不成。

    既稱一切不成。

    我義在一切内。

    我雲何獨成耶。

    此破即是畢竟空之異名。

    故一切無成。

    又如以我不平破汝不平。

    令汝得平則是我平。

    故一切平也。

    又一義。

    夫破他明他不成者。

    即是自不成也。

    我以汝為他。

    汝又以我為他。

    故一切皆他。

    既雲他不成則一切不成也。

    此是勢破非正文意。

    又此就相待門破。

    破他法故自法成者。

    明他立被破則破義成也。

    所以須成此破者。

    正為外道有所得大小乘人有立病故也。

    一切不成者。

    本待立故有破。

    立既不成無立可待。

    故無有破。

    故雲一切不成。

    此正當文意也。

    外曰不然世間相違故。

    汝若言成破并空一切不成者。

    與世間相違。

    誰信此法。

    以内外唯有二義。

    一成二破。

    成者立己義破者破他義。

    如僧佉成一破異等。

    成實成空破毗昙有。

    大乘成大破小。

    又成己正破他邪。

    汝無成破。

    則與一切相違。

    誰信此法。

    内曰是法世間信。

    答此一問多種形勢。

    有時雲道與俗反。

    豈為俗信。

    信俗則不信道。

    信道則不信俗。

    如信波若則不信一切法。

    信一切法則不信波若。

    又答我所以與世間相違者。

    世間智淺見于有無見于破立。

    以如此見不見聖所見見聖所不見。

    不行聖所行行聖所不行。

    又答我不與世間同。

    亦無可與物異。

    何者是世人何者是我明同異耶。

    外即難雲。

    即此不同不異便是反于世人。

    即答雲。

    将何物反耶誰反耶反誰耶。

    而今論主不作餘答明為世人信者。

    此是破不信以明信也。

    外謂論主此言無道理不可信。

    是故今明因緣生法宛然而畢竟空。

    雖畢竟空因緣宛然了了可信。

    故中論雲。

    世間現見故世間眼見故。

    是故明世間信也。

    注釋為四。

    一明可信之法。

    二明不可信法。

    三結不可信。

    四結成可信。

    初如文。

    汝謂下第二出不可信法明五家義。

    皆不可信。

    第一明僧佉義。

    又除梁椽下第二出衛世義。

    或言因中有果下第三勒沙婆義。

    問何以知此是第三師義。

    答上已雲乳中有酪出因中有果義竟。

    今更說者當知是第三師義。

    或言離因緣諸法生者第四無因外道義。

    其實空不應言說世事者第五邪見外道義。

    如邪見人撥無諸法。

    是人所執誰當信受第三結所不信。

    我法不爾第四結所信。

    外曰汝無所執是法成。

    上來百方求覓論主一毫之義不得。

    而内遂雲我因緣法與世間同。

    若爾乃不執于自性遂執于因緣。

    則知有因緣義。

    為外之所捉得。

    二者汝若言不執于性亦不執因緣都無所執。

    若爾汝畏于執遂守無執。

    此乃不執于執遂執于無執。

    則知有執也。

    三者汝若言無執者不與世同亦不與世異。

    遂不與世異而與世同。

    世間既執。

    汝亦應執。

    内曰無執不名執如無。

    答中有二。

    一法說二譬說。

    無執不名執者法說也。

    我明執無故雲無執。

    言其無執者明其無有執。

    非謂有無執。

    故不執于執亦不執無執。

    如無者譬說也。

    如人口中言無物。

    其實無物。

    今言無執其實無執。

    非是口中言無物便有于物。

    亦非是無執便是于執。

    又執既無無執亦無。

    如對有所得故有無所得。

    有所得既無無得亦無。

    答上因緣問者有多種形勢。

    一者即用因緣答。

    明因緣生法即寂滅性故無蹤迹處所。

    有所執著便非因緣。

    二者有時答雲。

    本對性故有因緣。

    既無性亦無因緣。

    亦性亦因緣如是五句。

    外曰汝說無相法故是滅法人。

    汝言不執于執亦不執無執。

    則執無執一切滅名滅法人。

    問與上破法人何異。

    答上明破立俱破名破法人。

    今明不見破立無所執著複無此無執。

    深上一階。

    是故為異。

    内曰破滅法人是名滅法人者。

    當我懷中無滅不滅故非滅法人。

    我實非滅不滅無所執著。

    汝謂我有所滅欲破我者。

    汝是滅法人。

    文正爾也。

    又我明因緣法。

    因緣法即是中道亦是假名。

    汝今欲滅因緣法。

    即破于中假乃至三寶四谛因果罪福。

    名滅法人。

    又雲。

    我今是滅法人。

    所以然者。

    我滅一切戲論諸法名滅法人。

    又我名斷見人。

    斷一切見故。

    又我名闡提。

    畢竟不信邪見法故。

    又我名無心。

    盡一切觀故。

    我名啞人。

    以滅一切語故。

    是故我名滅法人。

    此并勢破耳。

    外曰應有諸法相待有故。

    此品第三段破外人謂論主有所存法。

    此文來意有近有遠。

    若遠來者。

    随論主所明悉皆有法。

    若雲一切無所依必有依對之。

    論主若無言則有言對之。

    若非默非語則有語默對之。

    若有語默則有非語默對之。

    若雲未曾有如此事則有如此對之。

    此問實難答也。

    次近生者。

    論主上雲外是滅法人内非滅法人。

    若爾則有滅法人待非滅法人。

    既有所待則便有法。

    雲何言都無所執耶。

    若都無所執對誰論滅法耶。

    既無所對則無汝不滅無汝滅法。

    汝上不應謂我是滅法人汝非滅法人。

    内曰何有相待一破故。

    有人言。

    有是一邊。

    上已破竟。

    何所待耶。

    今謂非無此意。

    今明有一毫法求并無從。

    将何待耶。

    又汝有一毫法論其待者。

    此一物若在一内一中已破。

    若在異内異中已破。

    又一是數法。

    前已破無。

    既其無一。

    雲何有萬法欲明相待耶。

    又一切皆一。

    如二一名二三一名三。

    如是皆悉是一。

    則便無多無多故亦無一。

    何一耶。

    此答非是論主向前走避。

    外人但是向後退覓答。

    汝言有待者必應有物然後論待。

    今了未知何者是一物而作待問。

    故為失也。

    外曰汝無成是成。

    若依前答有之一邊上已破竟。

    汝乃不為成有。

    應當成無。

    故雲無成是成。

    二者汝言一毫法并已破竟。

    則都不為成一切法。

    如此則為成畢竟空。

    故雲無成是成。

    三者汝言一切無成。

    此終有成。

    如雲一切法不生。

    則波若之不住一切法則住般若。

    便有波若可住。

    甯得都無所住。

    四者若言畢竟無所依者。

    汝那能難我種種通令我通不通。

    那能通我種種難令我難不成難。

    既有難通之能。

    汝必懷一妙術耳。

    故若有此妙術則是成也。

    五者汝既有此妙悟終有所悟之一法。

    有此一法可學故有此能耳。

    又無成是成者。

    不可言成不可言不成。

    則是妙成。

    故經雲。

    非成非不成。

    始是好成。

    非苦非樂。

    乃是大樂。

    又以非成非不成方能知成不成。

    又無成是成者。

    汝乃無相待。

    應有絕待成。

    注釋雲。

    如言屋無馬者。

    智度論雲。

    如廟堂上無馬則有無馬法。

    汝雖無成則有此無成之成。

    故欣空者聞空則喜。

    惡空者聞空則憂。

    故知有此空法能生人心也。

    又若無此空法。

    則信之不得福。

    毀之應無罪。

    既能生罪福。

    必有此空法也。

    内曰不然有無一切無故者。

    若答為成空問有無一切皆無。

    既不成有。

    豈成無耶。

    答生心問者。

    既有無皆無。

    以何生心。

    如中論雲。

    有無既已無。

    知有無者誰。

    故有無皆無。

    緣觀俱寂。

    答終有所成問者。

    既無不成。

    雲何有成。

    亦成不成非成不成。

    既無諸法之不住。

    甯有波若之可住。

    答絕待問者。

    若有相待可有絕待。

    竟無相待何有絕待。

    答終有妙術問者。

    竟不見汝之無術。

    豈有我之妙術。

    故雲有無一切無。

    外曰破不然自空故。

    此難來有近遠。

    遠來者。

    總難論主三空也。

    我法空及本性自空則不應破。

    若破則非本空。

    二者若不空而破則違法相。

    若空而破便是癡人。

    又若不空而破雖破終不可空。

    如雖空而不可破。

    若空而破有應不破。

    近來意者。

    從上有無一切無故生。

    若有無本空何事破有無耶。

    若本不空汝雲何說有無皆空。

    不空而破則有違理之負。

    若空而破則有徒勞之弊也。

    内曰雖自性空取相故縛答進退難也。

    雖自性空答其一難。

    然諸法本性自空實無所破。

    但為汝等外道取相故所以須破。

    雖破倒想實無所破。

    故雖破而空雖空而破。

    義不相違。

    注為三。

    謂法譬合。

    法說如文。

    譬說中舉愚人者。

    對上外道呵論主若空而破是為癡人。

    是故今明。

    愚人見炎生于水想。

    外道颠倒無神見神。

    無法見法無空見空。

    今欲止其水想。

    實無水可破。

    此是但除其病而不除法。

    謂病故見法。

    無法可除名不除法。

    此一問答大明三義。

    一者論道。

    謂一切法本性空寂。

    性空是正道之異名衆經之要意。

    睿師歎釋道安。

    鑿荒塗以開轍标玄旨于性空。

    唯性空之宗最得其實。

    此今問答正論性空。

    外道謂。

    性若本空則不應破。

    破故非本性空。

    則未解性空意。

    論主答雖性空應須破。

    雖破而是性空。

    此釋成性空意也。

    二者釋六道三乘人起迷意。

    謂是性空實無六道亦無三乘。

    無六謂六無三謂三。

    故有九道之異。

    即是釋起迷意。

    次釋十方三世佛菩薩出世破病意。

    昔破六道今破三乘者。

    實無六道三乘可破。

    但止其想謂故言破耳。

    故是釋諸佛菩薩破病意也。

    問乃無所謂六道三乘有能謂之性不。

    答能謂若有不名為妄及以颠倒。

    既名為妄則無一毫。

    故能謂同所謂也。

    問能謂所謂是無不。

    答本不有。

    雲何有無。

    如是五句也。

    外曰無說法大經無故。

    自上已來就内難内。

    此之一番以外難内。

    難意有二。

    初牒内九品破有明非有。

    空品破空明非空。

    非空不可說空。

    非有不可說有。

    名無說。

    問實相四句不可說。

    雲何言非有非無不可說。

    答諸外道等多滞空有二邊。

    今欲破其二邊故明非空非有。

    而意在舍于二。

    是不存兩非令悟入實相也。

    大經無故者引外難内。

    三種大經此是舊義。

    無有此法。

    故不可信。

    内曰有第四。

    然答外此問多有形勢。

    若涅槃經德王品中明聞不聞義。

    謂外道大經無有此法。

    唯方等有之。

    是故名為昔所不聞而今得聞。

    而今此中引彼經。

    二有第四者。

    以諸外道著于有無不信非有非無。

    今欲令舍于有無信非有無。

    故還引彼經明有此法。

    汝若不信非有無。

    非但不信于内。

    亦不信外。

    如中論及大品欲令小乘人信諸法空故還引小乘中明法空以化小乘。

    三者又欲恥諸外道明癡如小兒。

    非但不識于内亦自迷于外。

    内外無識癡無所知。

    四者論主欲除第四明非好法是愚癡論耳。

    如是粗法汝上有之。

    雲何不信。

    五者欲顯外偷得佛法非有非無安置己典。

    提婆今還奪取故。

    彼經有于第四猶是佛說。

    又外道設有此法。

    如蟲食木耳。

    然震旦玄儒但有有無二句無非有無。

    天竺外道三外道。

    三大經文亦無之。

    今言有者直有不可說之言。

    非是非有無不可說。

    若有此言便即自見。

    不應責論主也。

    三外道之外六十二見及十四難中有第四兩非之言。

    如非常非無常。

    此與論主非有無意異也。

    問涅槃經言外道三種經無。

    提婆雲何言外道有。

    答如前釋之。

    涅槃明無者無有顯了辨非有非無中道。

    論言其有者如聲不名大小等也。

    又涅槃明無據理實無。

    今言有者據盜得耳。

    又涅槃言無如蟲不知字。

    今言有者偶得成字。

    注雲聲非大小者。

    一解雲。

    聲及大小俱是求那。

    求那不自相依皆依陀羅骠。

    故雲聲非大小也。

    又釋于聽者聲不名小。

    重聽人聲不名大。

    又釋如鐘比雷不名為大。

    比磬不名為小。

    泥團非瓶非非瓶者。

    泥形異瓶形故言非瓶。

    更無别體故非非瓶。

    光非明非闇者。

    月光比日故非明。

    比星故非闇。

    又釋寸炎為光滿室稱明。

    而光異闇複殊于明也。

    外曰若空不應有說。

    此第二大段明中道二谛結會旨歸。

    生起具如品初。

    今更示一勢。

    此文來意有近有遠。

    遠來者。

    九品破有空品破空明非空非有。

    此是洗颠倒有所得性有無。

    今明從非有非無始得假說有無名依二谛說法。

    此假有無為欲表非有非無不二中道。

    是故有此章也。

    次近來者。

    上破有無明非有無。

    外人著非有無。

    今破非有無明假有無。

    欲顯正道未曾非有無亦未曾有無。

    是故有此章也。

    外問意雲。

    若言内外二經并以無說法為至極者。

    汝師何故說善惡法以化物耶。

    若有所說即不應明于無說。

    若辨無說即不應說。

    又若有說即不應明有無皆空。

    如其不說則受啞法。

    内曰随俗故無過者。

    外道不解二谛。

    我上不說此是第一義谛。

    今明說者随俗故說。

    即會通前語也。

    又諸佛體道非說不說。

    今随俗說。

    何失說耶。

    雖随俗說實無所說。

    何曾說耶。

    注雲常依二谛說者。

    凡夫以有為實故稱為谛。

    聖人達空為實故稱為谛。

    以依二實說故二說皆實。

    問何須明依二實說耶。

    答欲防外難。

    上既雲諸法不可說。

    今遂雲說。

    便是妄語。

    是故今明。

    依二實說故二語皆實非妄語也。

    外曰俗谛無不實故。

    外道聰明懸知二谛義有相違。

    真有三義可得是谛。

    一者空是真實故名實相。

    可得是谛。

    二者空于聖人為實。

    此亦是谛。

    三既名為真。

    真故是谛。

    俗有三義不應名谛。

    一者有是虛妄不應名谛。

    二于凡為實不足稱實。

    三名中無真不得稱谛。

    故雲俗谛無不實故。

    俗若是谛便入于真。

    又若二種俱谛則二俱應真。

    又開真俗異應開谛不谛異。

    又若俗遂谛真則不谛。

    又直難雲。

    若谛則不俗若俗則不谛。

    雲何言有于俗谛。

    内曰相待故如大小答上俗是谛義也。

    可作二義明之。

    一者真唯是谛無非谛。

    二者俗亦得是谛亦得非谛。

    俗于凡是實故稱谛。

    于聖不實故不名谛。

    是故此俗亦谛不谛。

    如大小者。

    如奈形于瓜棗大小皆實。

    問奈定譬何物。

    答異三論師雲。

    奈譬虛實谛不谛瓜棗譬凡聖二緣。

    又雲奈譬一色瓜棗譬兩緣。

    今謂文義俱不然。

    奈正譬俗也。

    如奈望瓜實小。

    形棗實大。

    形棗實大譬俗于凡是谛。

    望瓜實小譬俗于聖非谛。

    文意正爾。

    不得改易一言。

    問奈譬一色。

    何故非耶。

    答外人正難俗應非谛。

    今正答俗是谛非谛。

    故不得譬一色。

    問若奈望瓜棗大小皆實者。

    本以實名為谛。

    大小皆實則皆應是谛。

    答譬意不爾。

    如前釋之。

    正取俗。

    于凡實是谛。

    于聖不實非是谛。

    取谛不谛二實不言。

    二實以譬二谛。

    是故文雲。

    俗谛于世人為實。

    于聖人為不實。

    故以大小之譬不得作餘釋也。

    又于聖不實。

    不實故空。

    以空為聖實者。

    此亦得雲此二皆實即是二谛義也。

    問俗于凡是谛于聖非谛。

    亦得雲真于聖是實為谛。

    于凡不實故非谛不。

    答衆師并雲。

    此是一例義。

    今謂通可例之。

    凡實是聖虛。

    聖實是凡虛。

    凡虛是聖實聖虛是凡實。

    别則不例。

    俗有谛不谛義。

    真唯谛無不谛。

    以俗是颠倒不實故非是實。

    但于俗是谛耳。

    真是實相故是谛。

    又名之為真。

    複為聖所證知故唯谛無不谛也。

    文正爾。

    不得作餘釋之。

    問今明二谛與他雲何異。

    答就二于論者。

    然一色未曾真俗。

    于凡聖二解故成二谛耳。

    他則道理有真俗二境。

    是故為異也。

    又于二緣成二。

    色未曾二不二。

    如是五句。

    亦未曾谛不谛。

    亦如是五句。

    問俗于凡稱谛。

    是何等凡耶。

    答此文是總想說。

    世俗凡夫謂有瓶衣地柱。

    言實有此物故名為谛。

    問大品雲。

    凡夫不知世谛。

    若知則是須陀洹。

    今雲何言凡夫有俗谛。

    答今文就二于論之。

    于凡是實故名谛。

    故涅槃雲。

    世人知者名為世谛。

    大品雲不知者。

    不知此有是空有故不知俗谛。

    聖人達有無所有即知無所有有。

    故聖人知世谛也。

    又有四種義。

    一者二谛義。

    二依二谛說法義。

    三說二谛義。

    四二谛說義。

    二谛義者。

    如前有于凡是實為谛。

    空于聖為實是谛。

    依二谛說者。

    若說空是實依真谛說。

    說有是實依世谛說。

    說二谛者。

    依二谛還說二谛也。

    二谛說者。

    一往言于無言名說真谛。

    言于言名說世谛。

    此則世谛說得說世谛得說真谛。

    真谛不可說。

    如中論四谛品言說是世俗也。

    然世谛雖言言而常絕。

    故世谛雖說即是不說。

    真谛雖無說而不礙說。

    故得真谛說。

    問此事雲何。

    答非但所诠之真絕言。

    即诠真之言常絕。

    故此言即無言言。

    既得即是言無言。

    無言豈不得即是言。

    故真谛得說。

    若爾具得四句俱說俱不說互說互不說也。

    外曰知是過得何利。

    論有三分。

    二分前竟。

    今是第三回邪入正請求利益。

    就文為二。

    初番明得益。

    次番辨益相。

    今前外問。

    始舍罪福終訖破空橫摧萬法豎窮五句。

    作是知者有何利耶。

    内曰如是舍我名得解脫正答利也。

    問上來橫窮豎破無一可存。

    何故偏言舍我。

    答外道欲令舍我得解脫故偏言舍我。

    又上明三空。

    一我空二法空三空空。

    我為其初。

    舉初攝後。

    又諸外道用我為主谛。

    今舉主例依。

    又我見攝六十二見。

    舉本例末。

    又我為觀主。

    言我能作三空之觀。

    故偏明舍我。

    興皇大師每登高座常雲。

    不畏煩惱唯畏于我。

    所以然者。

    他雲。

    斷除煩惱留衆生置故令衆生作佛。

    以此見難除故衆生可畏。

    興皇大師借李耳之言。

    為學者曰增。

    為道者曰損。

    損之又損之。

    終至于無損。

    内外并泯緣觀俱寂。

    乃得道也。

    外曰何以言名得解脫第二辨得益相。

    外謂實應得道。

    雲何言假名解脫耶。

    如小乘實斷見思實得解脫。

    大乘人實斷五住二障實得解脫。

    今外道亦然。

    内曰畢竟清淨故。

    此是偈本。

    而今無者文脫落故。

    非脫非縛不所不能。

    不知何以目之。

    強稱為脫故雲名得解脫耳。

     百論疏卷下餘(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