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論疏卷下
關燈
小
中
大
脫因則失果義。
以果為因則名颠倒。
又涅槃若是因者。
道谛便應是果。
是亦颠倒。
又反并若涅槃能解脫非解脫。
亦生死能系縛非系縛。
注釋亦二。
初縱因破。
複次下奪因破。
外曰無煩惱果此第三計。
亦立涅槃與無煩惱異。
名由斷惑而得故是無煩惱果。
此是成實始有義。
故成實師斷五住惑盡二生死滅然後得大涅槃。
即地論方便淨義。
由息妄故然後顯真名無煩惱果。
注中三句。
初非初立。
二亦非無煩惱因下非第二立也。
第三句正釋偈本。
内曰縛可縛方便異此無用破上是無煩惱果也。
破中二。
初牒次破。
牒中又二。
縛可縛牒系縛也。
方便者牒斷縛之方便也。
異此無用者内破也。
破意雲。
有煩惱是系縛。
無煩惱得解脫。
故此解脫便是有用。
涅槃若是無煩惱果即無用也。
又涅槃非煩惱故不能系縛用。
非衆生故不能修道用。
非八正故不能斷滅用。
異此三法故名無用。
正意雲。
異縛可縛即涅槃非是生死縛。
異正觀故涅槃非是解脫用。
此何為邪。
注中有二。
前縱是果明無用過。
次奪明無煩惱。
既無因故涅槃不名無煩惱果。
外曰有涅槃是若無第四立斷無為涅槃。
即是立無餘也。
外雲。
有于身智故名為患。
若灰身滅智此即無患。
肇師立小乘涅槃義雲。
大患莫若于有身。
故滅身以歸無。
勞勤莫前于有智。
故絕智以淪虛。
若爾便是大用。
上何得雲離三法是無用耶。
又深取此立意者似三論義。
外人雲。
我涅槃異上二種。
即是大用。
異縛可縛非縛義。
異方便非脫義。
故非縛非脫非妄非真非衆生非佛名為深妙涅槃。
是大用。
所以然者。
但能除縛不能除解。
但能除妄不能息真。
此是非用。
今能兩忘故是大用。
内曰畏處何染。
無身無心是永死之坑大怖畏處。
汝等外道何故貪染。
正呵數論灰身滅智涅槃義也。
答後兩忘義。
汝無妄無真無縛無脫是大邪見。
現世斷善來世入地獄甚可怖畏。
雲何染著無耶。
注釋為二。
初破外道斷無涅槃。
從涅槃名離一切著下略申正涅槃破邪涅槃。
前是就緣假破。
今是對緣假破。
離一切著者外無所著。
滅一切憶想者内無有心。
即肇公雲。
于外無數于内無心。
彼已寂滅乃名涅槃。
非有非無者非上三家之有非第四家之無。
又非小乘涅槃斷無非大乘涅槃妙有。
又于外無數于内無心名為涅槃。
即有此涅槃。
是故雲非有。
非有即著無複雲非無。
非物非非物者。
既聞非有非無終言有于一切。
是故雲非物。
既聞非物便謂非物。
故明亦非非物。
以非物不物則心行處滅。
譬如燈滅明語言道斷。
外曰誰得涅槃。
自上已來破所得之法。
今破能得之人。
問有兩意。
一舉能得之人證有上所得四種之法。
二問論主正涅槃。
若言涅槃言斷心忘誰得之耶。
内曰無得涅槃亦有兩意。
一者前破無所得之法。
今破無能得之人。
若以神得求神無從。
又設令有神神是常遍不應有得。
若五陰得。
求五陰無從。
設有五陰無常失滅亦不應得。
若答外人問論主誰得正涅槃。
上明所得之法絕于四句。
今辨能得之人。
義亦如是。
是則無能得所得。
如中論明涅槃絕四句竟後明如來亦絕四句。
今亦爾。
問若爾應無得涅槃。
答若能不見能得所得便是得涅槃也。
故肇師雲。
大像隐于無形故不見以見之。
玄道存乎絕域故不得以得之。
如大品雲。
無所得即是得。
以是得無所得。
問文中何故破神及五陰。
答凡論得不出人法。
故人法并破。
又破人破外道得。
破法破内人得。
又破人明常無得。
破陰明無常亦不得。
今雲聞熏習故得報佛證法身者。
不出常無常等。
故并著今文破。
問若爾不應從佛聞法應得成佛耶。
答今明從佛聞法。
熏習得者息常無常見息能得所得報法等見方得佛耳。
百論疏卷下之中 百論疏卷下之餘 釋吉藏撰 破空品第十 此品非但是一論之玄宗。
亦方等之心髓。
言約而義顯。
辭巧而緻深。
用之通正則正無不通。
假之摧邪則邪無不屈。
可以降天魔制外道折小乘挫大見。
依之伐惑即累無不夷。
用之行道即觀無不照。
能發曚人之慧生讷者之辯。
實調心之要方亦忏洗之明術。
餘息慈之歲玩此希微。
将耳順之年秉為心鏡。
但疏記零落今存其大綱。
來意不同略明十義。
一者若就三段分之。
破神一品明衆生空。
破一已後竟于破常辨諸法空。
今此一品明空病亦空。
淨名以此三門為調心之術。
故略闡于前。
提婆亦以此三為練神之方。
廣敷于後。
二者若二段分之。
舍罪福有二。
一明舍罪二辨舍福。
破邪亦二。
一破有見二破空見。
從神訖常破有見也。
今此一品次破空見。
有無是衆見之根障中道之本。
故須破之。
則諸見根傾中實便顯也。
三者能破所破分之。
從論初已來破于所破。
今此一品次破能破。
令能所并夷破立俱泯則傥然靡據。
事不失真蕭焉無寄。
理自玄會。
四者若就緣觀分之。
自上已來明緣盡于觀。
今此一章明觀盡于緣。
緣盡于觀者。
謂若罪若福若法若人生死涅槃凡聖解惑求并無從。
盡于觀内故名緣盡于觀。
觀盡于緣者。
在緣既盡正觀便息。
緣盡于觀是則不緣。
觀盡于緣是則非觀。
故非緣非觀。
不知何以目之。
強名正觀。
亦假号波若佛性法身。
故随義目之。
如雲波若。
是一法佛說種種名。
随諸衆生力為之立異字。
五者賓主明之。
從破神竟于破常是外道立義提婆論義。
此之一品明提婆明宗外道論義。
外道立義提婆論義。
則難無不摧通無不屈。
提婆明宗外道論義。
難無不酬酬無不塞。
所以然者。
外道不依空問答。
故問不成問答不成答。
論主依空而問故難無不摧。
依空而答答無不塞。
以此示末代衆生。
明世間問答尚須依空。
況欲離苦求寂滅之道而存著有耶。
六者自上以來名為破邪。
今此一品稱為破正。
然本對外道之邪故有内之正。
邪既不立故正亦不留。
如是生死涅槃真之與妄乃至理外理内有得無得義并類然。
釋迦一期亦爾。
從初鹿苑逐諸外道。
窮至雙林六師邪道既亡。
釋迦之正亦息。
提婆亦爾。
故前除外邪今息内正。
如胡公之藥既隐即胡公亦藏事亦爾也。
七者上來别破諸師。
此品總破一切外道。
八約人論之。
上破有見外道今破空見外道。
上破薩婆多今破方廣。
上破愛多今破見多。
故智度論雲。
愛多者著有見多者著空。
九者上來正破外道。
今此一品名為釋破。
釋破者破妄見。
止于水想故名破耳。
實無水可破故名釋破。
十者上來正破今此一品名為簡破。
所以然者。
九十六種外道亦互相破。
小乘五百論師亦互相破。
乃至有所得大乘人亦互相破。
而智力強者則勝智力劣者堕負。
今提婆亦破外道異彼衆師。
衆師皆心有所得言有所住。
是故破他。
提婆心無所依言無所住。
故非破不破。
但為妄謂所存求之無從。
是故雲破。
實無所破故異彼衆師。
大業四年為對長安三種論師。
謂攝論十地地持三種師明二無我理及三無性為論大宗。
今立此一品正為破之。
應名破二無我品及破三無性品。
何以知之。
破神明人無我理。
破一已下明法無我理竟。
今言破空即是破人法二空。
豈非破二無我理耶。
此是提婆自爾。
勿咎講人。
言破三無性理品者。
汝以生死塵識等為分别依他二性。
以涅槃為真實性。
上并破此三性竟。
今複破空。
豈非破三無性耶。
亦是論主自明。
非餘橫造也。
問二無我三無性并破欲明何物耶。
答道豈是我無我性無性耶。
如是五句自可知也。
又序此品來意者。
非但結成提婆一期出世意。
亦是重結釋龍樹出世意。
以人講龍樹四論不識論意。
是故提婆破外道竟更撰斯論申明龍樹出世破申之意。
既叙提婆出世及龍樹意。
及釋迦一期并十方三世諸佛大意爾也。
又叙此品來意者。
明正論解惑義。
一切大小乘人言。
以空解斷惑。
惑即是所破解為能破。
故無礙正斷解脫證破。
又無礙正破解脫遮破。
乃至言佛智斷障。
是故今立此一品明不立不破。
即明無惑可斷。
有何解之能破。
故說此一品。
又辨諸方等經明忏悔意。
世間人皆雲。
無始世來所造衆罪今欲忏悔。
即謂罪為所破忏悔為能破。
如此忏悔者名為罪過忏悔。
何以知之。
有能破所破既是外道。
今複雲有忏為能破罪是可破。
豈非外道。
此言正可為入理人說耳。
昔山中大師雲。
出講堂不許人語。
意正在此。
恐聞之而起疑謗故也。
又序此品來者。
欲釋諸大乘經本性清淨不生滅義。
所言不生者。
本無人生本無法生。
何有立耶。
竟無有滅。
何所破耶。
故不立不破即不生不滅義也。
又釋諸方等經不斷煩惱亦不與俱。
以不立故不俱。
無所破不斷。
如是一切義類可知。
吉藏昔在江左陳此品有十七條。
老年多忘故略述一二數耳。
所言破空品者凡有二義。
一者諸外道等執萬化為有。
上求之無從。
故人法并空便堕空見。
今破外人橫謂之空故名破空。
故涅槃雲。
衆生起見凡有二種。
一斷二常。
又雲要因斷常。
所以然者。
要由常起斷見因斷起常見。
二者論主初品明依福舍罪依空舍福。
從破神竟破常求人法無從釋成空義。
空義既成舍福便顯。
若利根外道從此空門便入正道。
但鈍根之者更複著空。
則空便非門。
今此一品破除此空令得悟入故雲破空。
問空是無法。
何所破耶。
故外道呵提婆雲。
譬如愚人欲破虛空有徒勞之弊。
今何因緣言破空耶。
答破其執空之病故言破空。
實無空可破。
問若爾應雲破病品不應雲破空品。
答病是能執空是所執。
若言破病品者十品皆是破病。
今将所執之空顯其能執之病故雲破空品。
問論主上破外之有。
外既受屈。
今此一品外道難提婆之空。
提婆何故能通。
答外人有有可破。
是以受屈。
論主無無可責。
是故蕭然。
問此品但破于空亦破四句。
答空有四句皆破。
但對前八品破有故今明破空耳。
又有空有有有亦空亦有非空非有。
皆名為有。
無此四句乃稱為空。
作此論之破空即四句内外皆悉破也。
問若四句内外皆悉破者應無有申。
答破此内外諸見便悟諸法實相。
即是申也。
問若爾但申實相應不申教門。
答教本诠理。
既得見月何須指耶。
問若爾後應不明二谛。
答若了悟者亦無須二谛。
又上來破外道四句無遺。
壅障始除方得申明二谛。
品開為二。
一破外道斷滅空。
第二申二谛中道結論旨歸。
所以有此二者。
自上已來破其有病。
今此品次破空病。
然此想謂空有障佛二谛。
要須前破壅障始得申明二谛也。
又前破空有明非空非有。
即是中實義。
以非空非有然後始得假說空有。
此假名空有為欲顯非空非有不二之道故明二谛中道。
又前破空有外人便起斷見。
故次說二谛接其斷心。
又前明空有等四句畢竟無所有。
即是第一義谛。
次明無所有有名為世谛。
故如來依二谛說法。
論主學佛亦依二谛。
若離二谛發言即是虛妄。
是故前明第一義後明世谛。
但宜熟觀文勿信人語。
然總括一論有五節意。
論初已來破外所立一節意也。
品初破破二節意也。
次破他法故汝是破人已下明不成不破三節意也。
次應有諸法相待有故已下破外謂内終有所存四節意也。
次若空不應有說已下外沒于斷無不識二谛五節意也。
此五節非止是斯論所用。
觀一切佛法六根所對四儀動靜皆須用之。
所以有此五節者。
須精密取之能離菩薩微細礙相。
裁起一毫人法生死涅槃等見即心行道外。
名為外道。
即是立也。
自論初已來破如此立故名破立。
即初節意也。
次謂有一無生正觀破上來所立。
言上來所立是所破。
無生正觀是能破。
作此想謂則堕能所見中。
破立心起。
故第二節明本不曾生死涅槃等為所破。
亦未曾有無生正觀是能破。
能破所破并出謂情故有第二節意。
外人複謂。
若無生死涅槃是所破。
亦無無生正觀是能破。
此則無正無邪無内無外。
破滅一切法是大邪見人也。
是故明諸法本不曾成何所論破。
汝橫謂言成橫謂言破。
以過内者則翻是破法之人。
故有第三節不成不破意來也。
外人複謂。
若言都無成破。
雲何能無難不通無通不難。
既能無難不通無通不難。
必應有一妙術。
則終有所存。
故論主明。
若有一法不存可有其存。
竟無一法不存。
雲何有一法可存。
故有第四節來意也。
外又雲。
若言不得有一毫可存。
複不得無一毫可存。
三世諸佛雲何說十二部經八萬法藏教化人耶。
是故次明雖未曾有無非有非無為衆生故随俗而說。
故有第五明于二谛。
就五節意中。
初節屬前九品。
第五屬此品内第二段。
餘三節在初段中。
即為三意。
此論本是長安舊義。
昔在江左常雲。
關河相承晚有所得人不學斯論。
多是相著。
今為對此病亦作四節生起之。
初節正破二無我及三無性。
第二節外人便雲。
空品前破三性。
空品破三無性。
若三性三無性二我二無我一切破。
則是破法人及滅佛法人。
是故答雲。
汝見有成法及破法生法與滅法。
汝是破法人耳。
我不曾成法亦不破法。
不曾生法亦不滅法故我非破法人也。
第三節雲。
汝若言我有成破及生滅我義為非。
汝無成破及生滅汝義為是。
則終有所得所依。
雲何言無依無得。
是故答雲。
汝自謂我有所依得。
我未曾有一毫法可依得也。
第四節雲。
若無依得不依得。
雲何經雲從法身流出十二部經八方法藏教化衆生習因成佛。
是故答雲。
此是佛随俗言耳。
至道未曾一言。
況複八萬法藏。
像法決疑經雲。
從初成道乃至涅槃。
不曾說一句亦不度一人。
而衆生自見說法度人耳。
此是用長安舊義答晚攝論師等人也。
就初二問答明破于破即為二意。
第一破外人謂論主用空破有。
故破外空破。
次問答破外人謂論主用有破諸法。
明無有此破。
又初問答破外謂内用就緣假破。
次問答破外謂内用對緣假破。
又初問答破外謂内用正破邪。
次問答破外謂内借邪破邪。
夫一切能破所破不出此之三雙。
今明實未曾有此所破。
亦未曾有斯能破。
初番前問次答。
問有二意。
外曰應有諸法破有故。
此就有門破能破也。
凡有五義。
一者既有能破則有所破。
故一切法有不應言空。
二汝有能破我有所破。
二俱是有我所破既被汝能破。
破汝能破亦被破。
若爾則提婆與衆人無異。
雲何謂外為所破内為能破。
三者能破所破二俱是有。
若以能破所亦應用所破能。
則内為所破外為能破。
四者能破所破二俱是有。
俱是所破。
則無能破。
既無能破則無所破。
若爾則無能無所。
何有屈申。
五者若能所俱有則虛設三空。
舍福義壞。
若舍福壞則一切不成。
若無破餘法有故者。
次就無門以破能破亦有五義。
一者若無能破以何破我。
既無能破則我義還成。
二者若無能破有無相對。
待于無能則便有所。
三者若無能破我有所破。
我有所破我是有見。
汝無能破汝是空見。
則我是薩衛汝為方廣。
則二俱有過。
四者我有所破則不失因果。
汝無能破便無罪福。
故甯起身見不惡取空。
不以是見堕惡道中。
故有過義輕無執最重。
五者若無能破亦無能申。
汝雲何建立三論欲申正教耶。
内曰破如可破答上有無難也。
今不作有答無答。
若作有答還著其有難。
若作無答還著其無難。
亦不作非有無答。
堕愚癡論故。
又平鈍故。
亦不默然答。
以外見默然謂無答故。
今答者反擲還外人也。
汝上來見立今見有破。
故擲此破立還于外人。
今言如者有二種如。
一計如二破如。
計如者。
汝上計可破今計能破。
二破如者。
上就汝覓可破無從。
今就汝覓能破亦不可得。
又今過甚于上。
上計有可破。
我就汝覓無從。
汝今計能破。
汝自将有無破之。
故此能破自無。
不須我破也。
又汝将有無乃破立能破家。
不問我也。
我立能破可受汝問。
我不立能破故不受汝問。
如十二門懸構責中說也。
又汝問為有能破為無能破。
今将有無還問于汝。
汝為有所破為無所破。
若有所破上求何故無從。
若無所破隻汝是所破。
所破既無誰問能破。
又能破若有還是汝有。
能破若無還是汝無。
汝有所破所破既被破。
能破是有還是所破。
汝便無能破亦無所破。
何所問耶。
又上來實不成。
今何有破。
汝本不成。
我何曾破。
今忽問能破之有無。
如人言汝以兔角刀斷我馬角。
既失兔角。
今問覓馬角也。
又破如可破者。
能破若有如可破有。
能破若無如可破無。
如是五門皆如可破。
又破如可破者。
汝計有破可破。
皆是汝計。
則皆是可破。
故雲破如可破。
又本有物然後論破可破耳。
未曾有物論何破可破耶。
如空中華論何物破可破耶。
問乃無法可破而汝破病則有病可破。
乃無水可破而止水想則應有破。
答汝言想水是無水想是有。
故作是問。
隻汝水想還如想水。
論何破可破耶。
注釋為二。
一序外情二答外難。
汝著破故者。
明外人上來實無可破而著可破。
亦實無能破今著能破。
即是罪重鈍根也。
又釋。
明外道有四癡。
一者是無立謂立是一癡。
二者此品複無破謂有破是二癡。
二者複将有無二破欲破此破是三癡。
四者此三并是外道自謂。
而今安置論主上。
此是四癡也。
此四癡并各反擲答。
次天親還用外道二難即為論主雙答。
此是不動尺兵寸刀而令外軍土崩瓦解。
現在注文。
以有無法欲破是破。
明外人自計有破。
複自将有無還破外破。
是為失中之失。
倒中起倒。
竟不關我。
汝不知耶下第二答外難。
始終有六轉意。
初縱有能破答。
明破義既成則一切皆空。
所以然者。
既稱為破則能破所破一切皆破。
則一切皆空。
以破是空之異名故也。
是破若有者第二句。
外人即雲。
若破成者便有此破。
則著我有難。
是故今明。
此破若有則已堕可破中。
雲何更問有耶。
是破若無者第三意。
外人即雲。
若能破堕可破中便無能破。
則著我無難。
是故今明。
能破既無則所破亦無。
則無外無内。
誰欲難耶。
如說無第二頭者第四意。
外雲。
若言能破所破皆悉無者。
汝上來何故破我神耶。
乃至破我法耶。
既破我人法。
則知有人法可破。
便有能破。
雲何言破可破相與俱無。
是故今明。
如說無第二頭。
不以破故便言有頭。
第二頭本來自無。
汝神法亦爾。
不以破故便有神法。
神法本來無。
既本來無所破何有能破。
如人言無者第五意。
外人雲。
若第二頭本來無者能破亦本來無。
若爾則不應言無。
今遂言無即有能無之無。
以無前物。
若爾即有諸法可無複有能無之無。
是故有能破可破也。
故今明。
如人言無此是實無。
以無能無所故名為無。
非是将一無以無前物。
破可破亦如是者第六總答合上義。
外曰應有諸法執此彼故。
上來一番破外人謂論主用空破有。
今第二破外人謂論主用有破有。
前問次答。
問有二。
應有諸法此立所破也。
執此彼故立能破也。
我謂汝以空破有。
汝遂言無空。
是為上來用有破有。
又我言汝用汝義破我。
汝遂言無汝義以破于我。
若爾應還用我義破我義。
如是有得無得内外等亦類然。
又有二破。
一就緣假。
謂就外覓外無從。
即初問答也。
二對緣假。
即今文是也。
問何故不言執一破異執異破一。
而言執此彼耶。
答一異語局彼此語該。
此常彼無常此生死彼涅槃。
如是一切也。
注中但偏計一異。
以一異是彼大宗故。
内曰一非所執異亦爾。
上明不以空破有汝自謂空。
今不以有破有亦出汝謂情。
上不以正破邪。
今不以邪破邪。
又我就汝覓一異不得。
何所執耶。
又我若執一則同僧佉。
執異便同衛世。
執亦一亦異同勒沙婆。
執不一不異同若提子。
非是四師故無所執。
又提婆不與四師同故言不一。
不與四師異故言不異。
求四師得可論同異。
求竟無從。
雲何同異。
又本無一異。
妄見一異。
我上來欲止妄情故借妄破妄。
實無妄可借亦無妄可破。
問若言借妄破妄者。
誰借妄耶。
若有能借必有所借。
答若作此問應雲借如所借。
由汝故謂汝義為所借。
謂我為能借。
并出汝之謂情。
我未曾有能借。
問若爾上何得言借。
答心生于有心。
像出于有像。
借見于有借。
注釋為二。
前釋内通。
複次下教作難。
若有人言汝無所執者。
假設有人明他無執也。
我執一異法者。
彼自立一異也。
若有此問應如是破者。
應将一異破有執家也。
此意欲明論主不執一異故不應将一異難論主。
若餘人執一異。
可用一異以破之耳。
又釋。
若有人言汝無所執。
我執一異假設。
外問内言。
汝無所執耶。
内言。
我無所執。
外言。
恐汝執法破我。
汝若無執我自執一異。
何懼汝破我耶。
若有是問應如是破者。
教内答外也。
我雖無執非不借一異以破于汝。
汝甯得無懼。
外曰破他法故汝是破法人。
自上已來第一破外人謂有能破。
今第二破外人謂論主是破法人。
問意雲。
從論初已來
以果為因則名颠倒。
又涅槃若是因者。
道谛便應是果。
是亦颠倒。
又反并若涅槃能解脫非解脫。
亦生死能系縛非系縛。
注釋亦二。
初縱因破。
複次下奪因破。
外曰無煩惱果此第三計。
亦立涅槃與無煩惱異。
名由斷惑而得故是無煩惱果。
此是成實始有義。
故成實師斷五住惑盡二生死滅然後得大涅槃。
即地論方便淨義。
由息妄故然後顯真名無煩惱果。
注中三句。
初非初立。
二亦非無煩惱因下非第二立也。
第三句正釋偈本。
内曰縛可縛方便異此無用破上是無煩惱果也。
破中二。
初牒次破。
牒中又二。
縛可縛牒系縛也。
方便者牒斷縛之方便也。
異此無用者内破也。
破意雲。
有煩惱是系縛。
無煩惱得解脫。
故此解脫便是有用。
涅槃若是無煩惱果即無用也。
又涅槃非煩惱故不能系縛用。
非衆生故不能修道用。
非八正故不能斷滅用。
異此三法故名無用。
正意雲。
異縛可縛即涅槃非是生死縛。
異正觀故涅槃非是解脫用。
此何為邪。
注中有二。
前縱是果明無用過。
次奪明無煩惱。
既無因故涅槃不名無煩惱果。
外曰有涅槃是若無第四立斷無為涅槃。
即是立無餘也。
外雲。
有于身智故名為患。
若灰身滅智此即無患。
肇師立小乘涅槃義雲。
大患莫若于有身。
故滅身以歸無。
勞勤莫前于有智。
故絕智以淪虛。
若爾便是大用。
上何得雲離三法是無用耶。
又深取此立意者似三論義。
外人雲。
我涅槃異上二種。
即是大用。
異縛可縛非縛義。
異方便非脫義。
故非縛非脫非妄非真非衆生非佛名為深妙涅槃。
是大用。
所以然者。
但能除縛不能除解。
但能除妄不能息真。
此是非用。
今能兩忘故是大用。
内曰畏處何染。
無身無心是永死之坑大怖畏處。
汝等外道何故貪染。
正呵數論灰身滅智涅槃義也。
答後兩忘義。
汝無妄無真無縛無脫是大邪見。
現世斷善來世入地獄甚可怖畏。
雲何染著無耶。
注釋為二。
初破外道斷無涅槃。
從涅槃名離一切著下略申正涅槃破邪涅槃。
前是就緣假破。
今是對緣假破。
離一切著者外無所著。
滅一切憶想者内無有心。
即肇公雲。
于外無數于内無心。
彼已寂滅乃名涅槃。
非有非無者非上三家之有非第四家之無。
又非小乘涅槃斷無非大乘涅槃妙有。
又于外無數于内無心名為涅槃。
即有此涅槃。
是故雲非有。
非有即著無複雲非無。
非物非非物者。
既聞非有非無終言有于一切。
是故雲非物。
既聞非物便謂非物。
故明亦非非物。
以非物不物則心行處滅。
譬如燈滅明語言道斷。
外曰誰得涅槃。
自上已來破所得之法。
今破能得之人。
問有兩意。
一舉能得之人證有上所得四種之法。
二問論主正涅槃。
若言涅槃言斷心忘誰得之耶。
内曰無得涅槃亦有兩意。
一者前破無所得之法。
今破無能得之人。
若以神得求神無從。
又設令有神神是常遍不應有得。
若五陰得。
求五陰無從。
設有五陰無常失滅亦不應得。
若答外人問論主誰得正涅槃。
上明所得之法絕于四句。
今辨能得之人。
義亦如是。
是則無能得所得。
如中論明涅槃絕四句竟後明如來亦絕四句。
今亦爾。
問若爾應無得涅槃。
答若能不見能得所得便是得涅槃也。
故肇師雲。
大像隐于無形故不見以見之。
玄道存乎絕域故不得以得之。
如大品雲。
無所得即是得。
以是得無所得。
問文中何故破神及五陰。
答凡論得不出人法。
故人法并破。
又破人破外道得。
破法破内人得。
又破人明常無得。
破陰明無常亦不得。
今雲聞熏習故得報佛證法身者。
不出常無常等。
故并著今文破。
問若爾不應從佛聞法應得成佛耶。
答今明從佛聞法。
熏習得者息常無常見息能得所得報法等見方得佛耳。
百論疏卷下之中 百論疏卷下之餘 釋吉藏撰 破空品第十 此品非但是一論之玄宗。
亦方等之心髓。
言約而義顯。
辭巧而緻深。
用之通正則正無不通。
假之摧邪則邪無不屈。
可以降天魔制外道折小乘挫大見。
依之伐惑即累無不夷。
用之行道即觀無不照。
能發曚人之慧生讷者之辯。
實調心之要方亦忏洗之明術。
餘息慈之歲玩此希微。
将耳順之年秉為心鏡。
但疏記零落今存其大綱。
來意不同略明十義。
一者若就三段分之。
破神一品明衆生空。
破一已後竟于破常辨諸法空。
今此一品明空病亦空。
淨名以此三門為調心之術。
故略闡于前。
提婆亦以此三為練神之方。
廣敷于後。
二者若二段分之。
舍罪福有二。
一明舍罪二辨舍福。
破邪亦二。
一破有見二破空見。
從神訖常破有見也。
今此一品次破空見。
有無是衆見之根障中道之本。
故須破之。
則諸見根傾中實便顯也。
三者能破所破分之。
從論初已來破于所破。
今此一品次破能破。
令能所并夷破立俱泯則傥然靡據。
事不失真蕭焉無寄。
理自玄會。
四者若就緣觀分之。
自上已來明緣盡于觀。
今此一章明觀盡于緣。
緣盡于觀者。
謂若罪若福若法若人生死涅槃凡聖解惑求并無從。
盡于觀内故名緣盡于觀。
觀盡于緣者。
在緣既盡正觀便息。
緣盡于觀是則不緣。
觀盡于緣是則非觀。
故非緣非觀。
不知何以目之。
強名正觀。
亦假号波若佛性法身。
故随義目之。
如雲波若。
是一法佛說種種名。
随諸衆生力為之立異字。
五者賓主明之。
從破神竟于破常是外道立義提婆論義。
此之一品明提婆明宗外道論義。
外道立義提婆論義。
則難無不摧通無不屈。
提婆明宗外道論義。
難無不酬酬無不塞。
所以然者。
外道不依空問答。
故問不成問答不成答。
論主依空而問故難無不摧。
依空而答答無不塞。
以此示末代衆生。
明世間問答尚須依空。
況欲離苦求寂滅之道而存著有耶。
六者自上以來名為破邪。
今此一品稱為破正。
然本對外道之邪故有内之正。
邪既不立故正亦不留。
如是生死涅槃真之與妄乃至理外理内有得無得義并類然。
釋迦一期亦爾。
從初鹿苑逐諸外道。
窮至雙林六師邪道既亡。
釋迦之正亦息。
提婆亦爾。
故前除外邪今息内正。
如胡公之藥既隐即胡公亦藏事亦爾也。
七者上來别破諸師。
此品總破一切外道。
八約人論之。
上破有見外道今破空見外道。
上破薩婆多今破方廣。
上破愛多今破見多。
故智度論雲。
愛多者著有見多者著空。
九者上來正破外道。
今此一品名為釋破。
釋破者破妄見。
止于水想故名破耳。
實無水可破故名釋破。
十者上來正破今此一品名為簡破。
所以然者。
九十六種外道亦互相破。
小乘五百論師亦互相破。
乃至有所得大乘人亦互相破。
而智力強者則勝智力劣者堕負。
今提婆亦破外道異彼衆師。
衆師皆心有所得言有所住。
是故破他。
提婆心無所依言無所住。
故非破不破。
但為妄謂所存求之無從。
是故雲破。
實無所破故異彼衆師。
大業四年為對長安三種論師。
謂攝論十地地持三種師明二無我理及三無性為論大宗。
今立此一品正為破之。
應名破二無我品及破三無性品。
何以知之。
破神明人無我理。
破一已下明法無我理竟。
今言破空即是破人法二空。
豈非破二無我理耶。
此是提婆自爾。
勿咎講人。
言破三無性理品者。
汝以生死塵識等為分别依他二性。
以涅槃為真實性。
上并破此三性竟。
今複破空。
豈非破三無性耶。
亦是論主自明。
非餘橫造也。
問二無我三無性并破欲明何物耶。
答道豈是我無我性無性耶。
如是五句自可知也。
又序此品來意者。
非但結成提婆一期出世意。
亦是重結釋龍樹出世意。
以人講龍樹四論不識論意。
是故提婆破外道竟更撰斯論申明龍樹出世破申之意。
既叙提婆出世及龍樹意。
及釋迦一期并十方三世諸佛大意爾也。
又叙此品來意者。
明正論解惑義。
一切大小乘人言。
以空解斷惑。
惑即是所破解為能破。
故無礙正斷解脫證破。
又無礙正破解脫遮破。
乃至言佛智斷障。
是故今立此一品明不立不破。
即明無惑可斷。
有何解之能破。
故說此一品。
又辨諸方等經明忏悔意。
世間人皆雲。
無始世來所造衆罪今欲忏悔。
即謂罪為所破忏悔為能破。
如此忏悔者名為罪過忏悔。
何以知之。
有能破所破既是外道。
今複雲有忏為能破罪是可破。
豈非外道。
此言正可為入理人說耳。
昔山中大師雲。
出講堂不許人語。
意正在此。
恐聞之而起疑謗故也。
又序此品來者。
欲釋諸大乘經本性清淨不生滅義。
所言不生者。
本無人生本無法生。
何有立耶。
竟無有滅。
何所破耶。
故不立不破即不生不滅義也。
又釋諸方等經不斷煩惱亦不與俱。
以不立故不俱。
無所破不斷。
如是一切義類可知。
吉藏昔在江左陳此品有十七條。
老年多忘故略述一二數耳。
所言破空品者凡有二義。
一者諸外道等執萬化為有。
上求之無從。
故人法并空便堕空見。
今破外人橫謂之空故名破空。
故涅槃雲。
衆生起見凡有二種。
一斷二常。
又雲要因斷常。
所以然者。
要由常起斷見因斷起常見。
二者論主初品明依福舍罪依空舍福。
從破神竟破常求人法無從釋成空義。
空義既成舍福便顯。
若利根外道從此空門便入正道。
但鈍根之者更複著空。
則空便非門。
今此一品破除此空令得悟入故雲破空。
問空是無法。
何所破耶。
故外道呵提婆雲。
譬如愚人欲破虛空有徒勞之弊。
今何因緣言破空耶。
答破其執空之病故言破空。
實無空可破。
問若爾應雲破病品不應雲破空品。
答病是能執空是所執。
若言破病品者十品皆是破病。
今将所執之空顯其能執之病故雲破空品。
問論主上破外之有。
外既受屈。
今此一品外道難提婆之空。
提婆何故能通。
答外人有有可破。
是以受屈。
論主無無可責。
是故蕭然。
問此品但破于空亦破四句。
答空有四句皆破。
但對前八品破有故今明破空耳。
又有空有有有亦空亦有非空非有。
皆名為有。
無此四句乃稱為空。
作此論之破空即四句内外皆悉破也。
問若四句内外皆悉破者應無有申。
答破此内外諸見便悟諸法實相。
即是申也。
問若爾但申實相應不申教門。
答教本诠理。
既得見月何須指耶。
問若爾後應不明二谛。
答若了悟者亦無須二谛。
又上來破外道四句無遺。
壅障始除方得申明二谛。
品開為二。
一破外道斷滅空。
第二申二谛中道結論旨歸。
所以有此二者。
自上已來破其有病。
今此品次破空病。
然此想謂空有障佛二谛。
要須前破壅障始得申明二谛也。
又前破空有明非空非有。
即是中實義。
以非空非有然後始得假說空有。
此假名空有為欲顯非空非有不二之道故明二谛中道。
又前破空有外人便起斷見。
故次說二谛接其斷心。
又前明空有等四句畢竟無所有。
即是第一義谛。
次明無所有有名為世谛。
故如來依二谛說法。
論主學佛亦依二谛。
若離二谛發言即是虛妄。
是故前明第一義後明世谛。
但宜熟觀文勿信人語。
然總括一論有五節意。
論初已來破外所立一節意也。
品初破破二節意也。
次破他法故汝是破人已下明不成不破三節意也。
次應有諸法相待有故已下破外謂内終有所存四節意也。
次若空不應有說已下外沒于斷無不識二谛五節意也。
此五節非止是斯論所用。
觀一切佛法六根所對四儀動靜皆須用之。
所以有此五節者。
須精密取之能離菩薩微細礙相。
裁起一毫人法生死涅槃等見即心行道外。
名為外道。
即是立也。
自論初已來破如此立故名破立。
即初節意也。
次謂有一無生正觀破上來所立。
言上來所立是所破。
無生正觀是能破。
作此想謂則堕能所見中。
破立心起。
故第二節明本不曾生死涅槃等為所破。
亦未曾有無生正觀是能破。
能破所破并出謂情故有第二節意。
外人複謂。
若無生死涅槃是所破。
亦無無生正觀是能破。
此則無正無邪無内無外。
破滅一切法是大邪見人也。
是故明諸法本不曾成何所論破。
汝橫謂言成橫謂言破。
以過内者則翻是破法之人。
故有第三節不成不破意來也。
外人複謂。
若言都無成破。
雲何能無難不通無通不難。
既能無難不通無通不難。
必應有一妙術。
則終有所存。
故論主明。
若有一法不存可有其存。
竟無一法不存。
雲何有一法可存。
故有第四節來意也。
外又雲。
若言不得有一毫可存。
複不得無一毫可存。
三世諸佛雲何說十二部經八萬法藏教化人耶。
是故次明雖未曾有無非有非無為衆生故随俗而說。
故有第五明于二谛。
就五節意中。
初節屬前九品。
第五屬此品内第二段。
餘三節在初段中。
即為三意。
此論本是長安舊義。
昔在江左常雲。
關河相承晚有所得人不學斯論。
多是相著。
今為對此病亦作四節生起之。
初節正破二無我及三無性。
第二節外人便雲。
空品前破三性。
空品破三無性。
若三性三無性二我二無我一切破。
則是破法人及滅佛法人。
是故答雲。
汝見有成法及破法生法與滅法。
汝是破法人耳。
我不曾成法亦不破法。
不曾生法亦不滅法故我非破法人也。
第三節雲。
汝若言我有成破及生滅我義為非。
汝無成破及生滅汝義為是。
則終有所得所依。
雲何言無依無得。
是故答雲。
汝自謂我有所依得。
我未曾有一毫法可依得也。
第四節雲。
若無依得不依得。
雲何經雲從法身流出十二部經八方法藏教化衆生習因成佛。
是故答雲。
此是佛随俗言耳。
至道未曾一言。
況複八萬法藏。
像法決疑經雲。
從初成道乃至涅槃。
不曾說一句亦不度一人。
而衆生自見說法度人耳。
此是用長安舊義答晚攝論師等人也。
就初二問答明破于破即為二意。
第一破外人謂論主用空破有。
故破外空破。
次問答破外人謂論主用有破諸法。
明無有此破。
又初問答破外謂内用就緣假破。
次問答破外謂内用對緣假破。
又初問答破外謂内用正破邪。
次問答破外謂内借邪破邪。
夫一切能破所破不出此之三雙。
今明實未曾有此所破。
亦未曾有斯能破。
初番前問次答。
問有二意。
外曰應有諸法破有故。
此就有門破能破也。
凡有五義。
一者既有能破則有所破。
故一切法有不應言空。
二汝有能破我有所破。
二俱是有我所破既被汝能破。
破汝能破亦被破。
若爾則提婆與衆人無異。
雲何謂外為所破内為能破。
三者能破所破二俱是有。
若以能破所亦應用所破能。
則内為所破外為能破。
四者能破所破二俱是有。
俱是所破。
則無能破。
既無能破則無所破。
若爾則無能無所。
何有屈申。
五者若能所俱有則虛設三空。
舍福義壞。
若舍福壞則一切不成。
若無破餘法有故者。
次就無門以破能破亦有五義。
一者若無能破以何破我。
既無能破則我義還成。
二者若無能破有無相對。
待于無能則便有所。
三者若無能破我有所破。
我有所破我是有見。
汝無能破汝是空見。
則我是薩衛汝為方廣。
則二俱有過。
四者我有所破則不失因果。
汝無能破便無罪福。
故甯起身見不惡取空。
不以是見堕惡道中。
故有過義輕無執最重。
五者若無能破亦無能申。
汝雲何建立三論欲申正教耶。
内曰破如可破答上有無難也。
今不作有答無答。
若作有答還著其有難。
若作無答還著其無難。
亦不作非有無答。
堕愚癡論故。
又平鈍故。
亦不默然答。
以外見默然謂無答故。
今答者反擲還外人也。
汝上來見立今見有破。
故擲此破立還于外人。
今言如者有二種如。
一計如二破如。
計如者。
汝上計可破今計能破。
二破如者。
上就汝覓可破無從。
今就汝覓能破亦不可得。
又今過甚于上。
上計有可破。
我就汝覓無從。
汝今計能破。
汝自将有無破之。
故此能破自無。
不須我破也。
又汝将有無乃破立能破家。
不問我也。
我立能破可受汝問。
我不立能破故不受汝問。
如十二門懸構責中說也。
又汝問為有能破為無能破。
今将有無還問于汝。
汝為有所破為無所破。
若有所破上求何故無從。
若無所破隻汝是所破。
所破既無誰問能破。
又能破若有還是汝有。
能破若無還是汝無。
汝有所破所破既被破。
能破是有還是所破。
汝便無能破亦無所破。
何所問耶。
又上來實不成。
今何有破。
汝本不成。
我何曾破。
今忽問能破之有無。
如人言汝以兔角刀斷我馬角。
既失兔角。
今問覓馬角也。
又破如可破者。
能破若有如可破有。
能破若無如可破無。
如是五門皆如可破。
又破如可破者。
汝計有破可破。
皆是汝計。
則皆是可破。
故雲破如可破。
又本有物然後論破可破耳。
未曾有物論何破可破耶。
如空中華論何物破可破耶。
問乃無法可破而汝破病則有病可破。
乃無水可破而止水想則應有破。
答汝言想水是無水想是有。
故作是問。
隻汝水想還如想水。
論何破可破耶。
注釋為二。
一序外情二答外難。
汝著破故者。
明外人上來實無可破而著可破。
亦實無能破今著能破。
即是罪重鈍根也。
又釋。
明外道有四癡。
一者是無立謂立是一癡。
二者此品複無破謂有破是二癡。
二者複将有無二破欲破此破是三癡。
四者此三并是外道自謂。
而今安置論主上。
此是四癡也。
此四癡并各反擲答。
次天親還用外道二難即為論主雙答。
此是不動尺兵寸刀而令外軍土崩瓦解。
現在注文。
以有無法欲破是破。
明外人自計有破。
複自将有無還破外破。
是為失中之失。
倒中起倒。
竟不關我。
汝不知耶下第二答外難。
始終有六轉意。
初縱有能破答。
明破義既成則一切皆空。
所以然者。
既稱為破則能破所破一切皆破。
則一切皆空。
以破是空之異名故也。
是破若有者第二句。
外人即雲。
若破成者便有此破。
則著我有難。
是故今明。
此破若有則已堕可破中。
雲何更問有耶。
是破若無者第三意。
外人即雲。
若能破堕可破中便無能破。
則著我無難。
是故今明。
能破既無則所破亦無。
則無外無内。
誰欲難耶。
如說無第二頭者第四意。
外雲。
若言能破所破皆悉無者。
汝上來何故破我神耶。
乃至破我法耶。
既破我人法。
則知有人法可破。
便有能破。
雲何言破可破相與俱無。
是故今明。
如說無第二頭。
不以破故便言有頭。
第二頭本來自無。
汝神法亦爾。
不以破故便有神法。
神法本來無。
既本來無所破何有能破。
如人言無者第五意。
外人雲。
若第二頭本來無者能破亦本來無。
若爾則不應言無。
今遂言無即有能無之無。
以無前物。
若爾即有諸法可無複有能無之無。
是故有能破可破也。
故今明。
如人言無此是實無。
以無能無所故名為無。
非是将一無以無前物。
破可破亦如是者第六總答合上義。
外曰應有諸法執此彼故。
上來一番破外人謂論主用空破有。
今第二破外人謂論主用有破有。
前問次答。
問有二。
應有諸法此立所破也。
執此彼故立能破也。
我謂汝以空破有。
汝遂言無空。
是為上來用有破有。
又我言汝用汝義破我。
汝遂言無汝義以破于我。
若爾應還用我義破我義。
如是有得無得内外等亦類然。
又有二破。
一就緣假。
謂就外覓外無從。
即初問答也。
二對緣假。
即今文是也。
問何故不言執一破異執異破一。
而言執此彼耶。
答一異語局彼此語該。
此常彼無常此生死彼涅槃。
如是一切也。
注中但偏計一異。
以一異是彼大宗故。
内曰一非所執異亦爾。
上明不以空破有汝自謂空。
今不以有破有亦出汝謂情。
上不以正破邪。
今不以邪破邪。
又我就汝覓一異不得。
何所執耶。
又我若執一則同僧佉。
執異便同衛世。
執亦一亦異同勒沙婆。
執不一不異同若提子。
非是四師故無所執。
又提婆不與四師同故言不一。
不與四師異故言不異。
求四師得可論同異。
求竟無從。
雲何同異。
又本無一異。
妄見一異。
我上來欲止妄情故借妄破妄。
實無妄可借亦無妄可破。
問若言借妄破妄者。
誰借妄耶。
若有能借必有所借。
答若作此問應雲借如所借。
由汝故謂汝義為所借。
謂我為能借。
并出汝之謂情。
我未曾有能借。
問若爾上何得言借。
答心生于有心。
像出于有像。
借見于有借。
注釋為二。
前釋内通。
複次下教作難。
若有人言汝無所執者。
假設有人明他無執也。
我執一異法者。
彼自立一異也。
若有此問應如是破者。
應将一異破有執家也。
此意欲明論主不執一異故不應将一異難論主。
若餘人執一異。
可用一異以破之耳。
又釋。
若有人言汝無所執。
我執一異假設。
外問内言。
汝無所執耶。
内言。
我無所執。
外言。
恐汝執法破我。
汝若無執我自執一異。
何懼汝破我耶。
若有是問應如是破者。
教内答外也。
我雖無執非不借一異以破于汝。
汝甯得無懼。
外曰破他法故汝是破法人。
自上已來第一破外人謂有能破。
今第二破外人謂論主是破法人。
問意雲。
從論初已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