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論疏卷中

關燈
攝二。

    雲何答上瓶攝二二不攝瓶也。

    答瓶攝瓶家二故瓶得即于二。

    通二不攝瓶故二不即于瓶。

    至此文通上三難始得分明。

    通有不成瓶。

    瓶有自成瓶。

    何得雲瓶有既成瓶謂通有亦成瓶。

    作一切成難也。

    何得聞通有不成瓶謂瓶有亦不成瓶。

    作一切不成難也。

    何得謂瓶有成通有即成。

    作一切颠倒難耶。

    問外人成二有義不。

    答隻是一總有約萬物便成萬有。

    如隻是一空約衆器故有衆器中空也。

    偈文瓶中瓶有定者有二種定。

    一者瓶中之有定不異瓶。

    此即瓶攝二二攝瓶。

    二者瓶中之有定異于衣物等。

    此即通二不攝瓶瓶不攝通二也。

    注中為二。

    前明異不異。

    次辨攝不攝。

    瓶中瓶有與瓶不異者。

    此明瓶中之有與瓶不異也。

    而異于衣物等者。

    瓶中之有與衣物等異也。

    是故下第二明攝不攝。

    初明瓶攝瓶家有有攝有家瓶也。

    非在在有處有瓶者。

    明通有不攝瓶。

    亦應明瓶不攝通有。

    但舉一則可知也。

    内曰不然瓶有不異故者。

    瓶家之有與總有不異故通名一大有。

    若爾即招四難。

    一者瓶既攝瓶家有亦攝于總有。

    二者總有既不攝瓶瓶家有亦不攝瓶。

    三者瓶家有不攝于總有則瓶家有異總有。

    四者總有不攝瓶則總有異瓶家有。

    注意明總則攝得别瓶别不攝得總。

    則總别體異不名為一。

    問此直明總别體異雲何釋偈本也。

    答天親釋偈本多種形勢。

    自有順偈而釋。

    偈既明不異注還釋論于不異。

    自有偈明不異注明其異。

    此有二義。

    一者欲反覆相成。

    偈明不異則應俱攝俱不攝。

    注意若有攝有不攝别總别體異。

    二者欲反下父子譬救。

    有攝得瓶瓶不攝有。

    則總别體異。

    不應言一故有父子譬生。

    外曰如父子者。

    一人而父子一體而有總别。

    以通上二難。

    一者偈本作不異難。

    二者注中作異難。

    今明總别有異不異。

    如雖有總别義異隻是一體。

    如雖有父子義異終是一人。

    不可聞父子體一謂父子義亦一。

    不可言父子義異謂體亦異。

    不可聞總攝别别不攝總。

    總别義異。

    便言體異。

    不可聞總别體一令攝不攝義亦一。

    内曰子故父者。

    世間父子凡有三事。

    一但是父而非子。

    謂無前父時也。

    二但子而非父。

    謂未生子時也。

    三亦子亦父形二處也。

    汝無有一物是總非别。

    是别非總。

    亦總亦别。

    故不得為喻。

    若言唯取第三亦父亦子為喻者。

    是亦不然。

    汝取婦生子竟方是父。

    爾前但是子。

    此子父不一時。

    汝總别一時。

    即總時有别。

    即别時有總。

    無有前别而非後總。

    後總而非别。

    故不得為喻。

    又汝若言時雖異體終一者。

    子生為父可父子一體。

    子未生決定是子不得是父。

    則父子異體便總别異體也。

    注釋為二。

    一者釋父子不一體。

    複次是喻同我者。

    我明父子體異破汝一體也。

    又子而為父父而為子。

    則父子無有定性。

    無有定性則空。

    乃同我上明空無相義。

    故明無相門無十相。

    謂五塵生住滅及男女也。

    外曰應有瓶皆信故。

    自上已來第一破自立三法一體竟。

    今第二破外人引他證立。

    今前立次破。

    立中不明三法一體直言有瓶者有三種義。

    一世人未必皆執三法一體。

    而世人皆執有瓶。

    故偏舉瓶。

    二者既秤有瓶。

    當知世人即信有是瓶。

    故知有即是瓶信瓶是一。

    不可二瓶故一即是瓶。

    故此文含一體之義。

    三者自上已來破大總别義。

    從此已後破細總别。

    總别中凡有二種。

    一者外瓶。

    二者内身。

    破此内外即明内外皆空。

    故今文偏舉瓶也。

    注中秤眼見者。

    上舌救辭理已窮。

    是故舉眼。

    内曰有不異故一切無。

    雖引世證終明一體。

    則自立他證一切不成。

    故雲一切無。

    二者自他同立三法一體。

    瓶與有一則失别。

    有與瓶一則失總。

    故一切無。

    又瓶與有不異有與萬物不異。

    汝用瓶盛水時應用一切物盛水。

    一切物不堪盛水則瓶亦應然。

    故瓶盛水義壞。

    故一切無。

    瓶義既壞餘物例然。

    故一切無。

    又以常于無常則無常不成無常。

    無常于常不成常。

    故雲一切無。

    外曰如足分等名身。

    前破外總别今破内總别。

    故外人舉内證外。

    救上一切無難。

    應言一切有也。

    攬頭足為身故總别一體。

    頭足相異故總别不同。

    故一體義成總别又立。

    即是一切有也。

    注中明二義。

    一辨内法二例外法。

    明内法有二。

    前辨總别一體故雲頭足分等雖不異身。

    非但足為身者。

    此明總别義異。

    此雲非但者。

    非是也足是别故非總。

    身總身故總别義異。

    如是瓶下次明外法亦二。

    初别不異總明總别一體。

    而瓶非總相第二明總别義異。

    内曰下破上總别一體義異也。

    初牒一體。

    何故足不為頭破一體也。

    足與身既一頭與身亦一。

    身既一頭足便一。

    則失别相。

    總别既一失别則失總。

    還随一切無也。

    外曰諸分異故無過。

    救上頭足不異之難也。

    我明頭足不異身。

    不言頭足自不異。

    故頭足相望恒别非總。

    頭足之别以成總身。

    恒總非别故二義俱成。

    不應偏難。

    内曰若爾無身。

    縱其頭足異義。

    則但見諸分無别總身也。

    總觀文前後可有六句。

    一以别從總。

    總一别則一。

    得總而失别。

    二以總從别。

    别總成别得别失總。

    三别不從總。

    别與總異。

    四總不從别。

    總與别異。

    五欲令總别體一而不相從。

    則堕亦一亦異。

    六反并之。

    汝總别一體而總一别不一。

    亦應别一總不一。

    外曰下救上無身難也。

    前法次譬。

    多因者謂頭足也。

    一果現一總身也。

    攬頭足多因成一總身果。

    何故言無身。

    如色等是瓶。

    前舉内證外。

    今舉外證内。

    注雲非但色為瓶者。

    色望香是别而非總。

    亦不離色為瓶者。

    攬色成瓶。

    攬色成瓶明總别一體。

    非但色為瓶明總别義異。

    故就體恒一就義常異。

    内曰如色等瓶亦不一。

    上舉外證内。

    今破外同内。

    亦有六難。

    一以總從别。

    得别失總。

    二以别從總。

    得總失别。

    次三四互不相從應互異。

    五欲令一體而不互從。

    則亦一亦異。

    次六總别一體。

    别多而總一亦應總多而别一。

    合此六難以為四過。

    初兩得一宗而失總别。

    次兩得總别而堕異義。

    第三俱得而成勒沙婆。

    第四颠倒并失三宗。

    尋僧佉總别常有二義。

    一者攬别成總總别不異。

    二者别别相望則是異義。

    如非但色為瓶。

    此是别别相望恒異義。

    不離色為瓶。

    此是别不異總義。

    論主始終還捉二義。

    破其二義。

    若别不異總則總一别亦一。

    便失别異義。

    若别别恒異則失總義。

    照此二條一品皆曉也。

    外曰如軍林救上瓶不多難也。

    外國象軍上有四人下一人。

    馬軍上一人下二人。

    車軍亦四人。

    步軍四人相著。

    從品初至此凡有四意。

    一者通立總别一體。

    二從外曰應有瓶皆信故别立外法總别一體。

    三者從如足分等名身别立内法總别一體。

    四今此文雙立内外。

    軍内林外。

    故是别立猶是一類。

    而翻覆四章者。

    但内外之法惑人多愚故随執破之。

    又淨名雲。

    何謂病本。

    謂有攀緣。

    雲何斷攀緣。

    謂無所得。

    雲何無所得。

    謂内見外見是無所得。

    令欲息其病本故曆法破之。

    内曰衆亦如瓶。

    此可二意讀之。

    一者衆終音明外人引事無究。

    今欲遮其後救。

    明如是衆多猶為一類并同瓶說。

    二者外雲軍林内略軍林。

    二言總名為衆。

    并同于瓶招六種過也。

    注文中具二意。

    從初是衆音。

    如松樹下是終音讀之也。

    外曰受多瓶。

    自上已來捉立為立。

    今捉破作立。

    汝上不許我一瓶者必欲受多瓶。

    若受多瓶豈無一瓶。

    内曰非色等多故瓶多。

    非我義立色多瓶多。

    此是汝立耳。

    汝未識彼我。

    呼之汝為我。

    豈不惑哉。

    又汝言我雲色多瓶亦多。

    此為是難為是立。

    此實是難。

    而汝謂立。

    汝乃不識破立。

    何猶解總别義耶。

    又汝既受一亦受于多。

    以破一故見多。

    破多故見一。

    破一多故見亦一亦多。

    乃至見非一非多。

    如破有見無破無見有等。

    故并是汝過。

    我一無所受一亦不受多。

    如是五句。

    又就汝覓一不得。

    何處有多。

    如是五句有無亦爾。

    外曰下品開三章。

    二段已竟。

    今是第三破總别因。

    若假實義上來破假今次破實。

    前問次答。

    外雲。

    汝上但明塵多故瓶多分多故身多。

    但是破果。

    今既有因。

    必應有果。

    注中複次者明色亦因亦果。

    望瓶為因望塵為果。

    内曰如果無因亦無者二義。

    一者汝謂因有故果有。

    我明果無故因無。

    果無已彰因有未顯。

    故外屈内申。

    二者征宗破。

    汝因果既一。

    果無即因無。

    複次三世為一。

    上立因果一法體壞。

    今立因果一三時壞。

    上破因成今破相續。

    因若即果無土可謝便無過去。

    果若即因瓶非未起故無未來。

    既無過未何有三世。

    又過未二時攝入現在故雲一也。

    已作今作當作者如是語壞者。

    上明體壞今辨名壞。

    外曰因果相待成故如長短。

    自上已來破因成相續。

    自此已後破相待。

    若具作三假分章者。

    初破因成三世為一破相續。

    今破相待。

    外舉長短救三世一也。

    如五尺形一丈為短。

    比三尺為長。

    一物而有長短。

    亦一物而有三世。

    注曰因長見短因短見長者。

    因一丈物見五尺為短也。

    觀瓶即是因者。

    觀猶望也。

    泥望瓶為因望土為果。

    數論皆有此義。

    數雲。

    一念有漏酬前為果望後為因。

    成論習因義亦如是。

    内曰下偈本為二。

    初标章門次釋章門。

    因他相違共過故者标三門也。

    因果之義已漏。

    前責外以長短為喻。

    今但破喻則所喻自亡。

    非長中長者釋上因他。

    長若自長何須因他。

    又若長在長中則長應待長。

    又若長自待長指還觸指。

    又若長自待長則長不待短。

    此則以不待為待待為不待。

    義成大亂。

    又長既待長長複待短。

    是則一切皆待無有不待。

    雲何有待。

    亦非短中釋上相違。

    若短中有長則長短相害。

    長在短中短者為長長者成短。

    是則颠倒。

    又長在短中終成短則無有長。

    以何待短。

    又由短故長。

    長在短中。

    由涅槃故生死。

    生死在涅槃中。

    淨穢等萬義皆爾。

    中假義雲。

    他有長可長。

    不由短故長。

    此是長在長中。

    今無長可長由短故長。

    此義堕在短中。

    若言長名由短起長體不由短。

    當知此長通在二處。

    入第三句破。

    又長名由短起長名在短中。

    則長名不自長。

    若長體不由短長體不待短。

    長體應自待長。

    若長名體俱待于短。

    則長名體俱在于短。

    若俱在短則長短并短無複有長。

    既無有長雲何有短。

    一切皆無及共中者釋上共過。

    若二處有長則具招兩失。

    注為二。

    初破長短二明無相待。

    初又二。

    前破長次例短。

    初又四。

    一牒二定三非四釋。

    若實有長初句牒。

    若長中有第二定也。

    是不可得第三非也。

    何以故第四釋也。

    餘文易知。

    開善有定待如色心。

    有不定待如長短。

    莊嚴雲有相開避待如色心。

    有相傾奪待如長短。

    并入今門所責。

     破異品第四 異有三種。

    一别異相。

    如此人彼人。

    二反異。

    如牛糞團反為灰團。

    三合異。

    如有一合成瓶。

    今破合異也。

    世師後立義者亦有三義。

    如神品初說之。

    一出世在後。

    二義不盛行。

    三約句次第異為第二也。

    彼立三法異體者略有五義。

    一約六谛異。

    瓶為主谛。

    一是依谛。

    有為總谛。

    二常無常異。

    瓶一無常。

    大有是常。

    三生了異。

    瓶一為生因所生。

    有是了因。

    四名字異。

    五能知智異。

    以有五異故三法異體。

    今破異者。

    上破一見。

    今破異見。

    又今破異為成無一。

    上破一為成無異。

    問外立總别一異與内何義同耶。

    答與内真俗一體異體。

    同外明大有是常而别法無常。

    常無常一體異體。

    何異内真常俗無常而真俗一異體耶。

    又外謂大有遍與萬法一異體。

    内真亦遍萬法一異體。

    又僧佉前計一。

    世師後立異。

    如開善前立一體。

    龍光後明異體。

    又設令義異者。

    提婆既用一異破外道。

    亦将一異以破内也。

    舊十地論師謂真常妄無常。

    亦得以一異破之。

    可以意得也。

    品開為四。

    第一破外總别異體義。

    二破内總别異體。

    第三破内外總别之因。

    第四破外人橫過論主。

    此四即成次第。

    初外人牒論主明三法異體為過請陳其失。

    又外謂三法一體是則有過。

    三法異體謂其無過。

    汝言有者可為出之。

    又上借異破一。

    外謂一法有過異法無失。

    所以問也。

    又一異相待有過無過相待一。

    有過故異宗無過。

    問此外曰何故無修妒路。

    答提婆百偈每存要略。

    但明破異。

    則知立異。

    故略于外立。

    天親為欲發起義生外問。

    亦可實是本問。

    但易解不釋。

    故無修妒路。

    内曰若有等異一一無。

    前破三法一體互望有于三過。

    謂成不成及以颠倒。

    今破三法異體亦三法互望亦有三過。

    謂都無三法。

    若瓶與兩異用何為瓶。

    一與兩異以何為一。

    有與兩異用何為有。

    故都無三法。

    注釋前品多一番往複釋。

    此品多以雙雙相對。

    今有二難。

    一都失難。

    複次下第二互失難。

    三法異體互有去留。

    望前應具四句。

    一俱去。

    二俱留。

    三四互有去留。

    外曰不然救都失也。

    三法體異若不共合則三法都失。

    以三法雖異而共合故三法都成。

    外人正取不得相離為合。

    非三物各離而後共合。

    注釋為二。

    一明三法共合救都失難。

    汝言瓶失下救互失難。

    又開四别。

    一牒難。

    是語非也第二總非。

    何以故下第三釋非。

    以異合故下第四結成彼義。

    彼謂論主不解異義執于别異難彼合異。

    是故今舉合異簡除别異。

    内曰若爾多瓶。

    前明三法若異都無三法。

    今明三法若合則堕多三也。

    有與瓶合名為有瓶。

    一與瓶合一複為瓶。

    當瓶又瓶。

    故成三瓶。

    所以作三瓶難者。

    彼有三物體。

    以二物與一物合從一物受名故成三也。

    在瓶既三。

    有一亦三。

    成九法也。

    注中為二。

    一釋多瓶難。

    汝言下破上第二合異。

    雖有兩異不同終是于異。

    若合不名異。

    則是不異今合猶是異。

    以異救異。

    如以神救神。

    應更說因者。

    因名所以也。

    外曰總故求那故有一非瓶。

    救多瓶難也。

    三法之中二是義合。

    是故非瓶。

    瓶是主谛。

    唯瓶是瓶故無多瓶亦無有多有一。

    又答上應更說因。

    明二非瓶即是義理名為說因。

    故以一答答前二難。

    内曰若爾無瓶。

    若簡除二法以何為瓶。

    故雲無瓶。

    亦應雲若爾無有若爾無一。

    前即得有堕多。

    今則免多堕無。

    亦是破其說因。

    汝雖作此說因終非義理。

    不名說因。

    外曰受多瓶。

    上來以立為立。

    今捉破為立。

    上以立為立中唯有二難。

    一有則多。

    二者不多則無。

    但外無以更救故執破為立。

    問論主有多無二難。

    外何故謂内瓶多不言論主執無。

    答外謂論主受彼多瓶則瓶義成。

    外人不立無瓶故不謂論主受彼無瓶。

    又是答因。

    以汝立多必知有一名為所以也。

    内曰一無故者亦無此有二破。

    初明體一無故無多。

    次明數一無故無多。

    今體一無故無多者。

    外人立三法體異而共合則成多瓶。

    故本無一瓶。

    一瓶無故則無有多。

    前明無一故論主不受其一。

    亦無有多故不受其多。

    若有一多然後方受。

    竟無一多何所受耶。

    複次初數無故者。

    第二明數一無故無多。

    此破與前異者。

    前明立一瓶體不成故無一。

    無一即無多。

    今明瓶與一數本異。

    即瓶體上無一數。

    一數無故亦無多。

    故前是無瓶體。

    今縱有瓶體但瓶體上原無有一數。

    所以為異也。

    外曰瓶有有合故。

    上來至此翻[雨/復]遂三。

    初以立為立義既不成。

    次捉破為立義亦不成。

    今還更捉立故有此文來也。

    又初立一瓶。

    論主破一無不成。

    次救多瓶。

    論主不受其多。

    今還立一也。

    問今立一瓶與前何異。

    答上雖翻[雨/復]多開大宗有二。

    一者若立有瓶則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