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論序疏

關燈
義。

    二字三字乃至十字或默然論義。

    或動眼論義。

    或閉眼論義。

    或舉手論義。

    或鳥眼疾轉。

    或師子反擲。

    巧難萬端妙通千勢。

    非可逆陳。

    至文當現。

    故言窮制作之美也。

    然至趣幽簡下第六述注論人也。

    前發起稱歎。

    次正明注人。

    至趣者謂理也。

    幽深也。

    簡略也。

    其理窮深其文極略。

    故鮮得其門戶。

    鮮即小也。

    古疏傳雲。

    注百論衆人非一。

    合集論之有十餘家也。

    有二人注最行于世。

    一波數。

    二僧佉斯那次天親也。

    有婆薮下第二正出注人。

    外國亦名和順。

    付法藏經雲。

    婆數槃陀善解一切修多羅義。

    婆數雲天親。

    天親者本是天帝弟。

    遣其生閻浮提伏修羅也。

    其是割那舍阇人。

    雲丈夫國也。

    開士者。

    天親本小乘學造五百部小乘論。

    方等遂沒翳而不傳。

    兄阿僧伽是大乘人。

    見弟盛弘小乘。

    恐覆障大道欲引誘化之。

    故為之現病。

    弟聞兄有病來參慰之。

    弟問兄曰。

    何故病哉。

    答雲。

    為汝故病。

    弟問曰。

    何故爾耶。

    答汝弘小乘障覆大道。

    罪過深重故為汝病也。

    弟曰。

    若爾此是舌過。

    當斷其舌。

    兄曰。

    不須。

    汝可更造大乘論令大道宣流。

    于是造大乘五百部論。

    時人呼為千部論主。

    開士之稱從後時得名也。

    彰于徽翰者。

    古人以雞毛為筆故稱翰也。

    其為論也言而無當破而不執下第七叙論大宗。

    問何故至此方叙大宗。

    答天親未注。

    論宗未顯。

    訓釋既竟論宗始彰。

    故就此而釋也。

    就文為二。

    初明論宗。

    次辨利益。

    初中二句。

    可就二義釋之。

    一者初句明論主申教意異餘論之申。

    次句明論主破病異餘論之破。

    二者初明學此論者能無難而不通。

    次明學此論者能無通而不難。

    斯之兩對雖是一章之方言。

    實為天下之要用也。

    言而無當者。

    明此論之中異餘論申教也。

    論主言教也。

    無當者是無住。

    無著之異名。

    無依無得之别秤也。

    問雲何是言而無當異餘論耶。

    答今略舉衆家義釋之。

    一者外道略論四宗。

    廣九十六術。

    皆是言有所當。

    為論主所屈不能通論主之難。

    略四宗者。

    僧佉當一。

    世師當異。

    勒沙婆當亦一亦異。

    若提子當非一非異。

    以定住一解也。

    就一中便難破之。

    彼不能答。

    餘三例爾。

    四宗既爾。

    九十六術亦然也。

    二就小乘略明數論。

    廣五百部。

    數論者。

    毗昙定見有得道。

    成實睹空成聖。

    并定住空有不能通他難也。

    問雲何定住空有。

    答毗昙決不信人法并空。

    成實定無見有得道。

    即定住也。

    廣五百部者。

    智度論雲。

    佛滅度後有五百部。

    各執諸法有決定相。

    不知佛意為解脫故。

    聞大乘法說畢竟空如刀傷心。

    即是言有所當。

    三就南方大乘義略明佛果内外。

    廣例一切相違。

    略明佛果内外者。

    開善師佛果定為二谛攝定不得出外。

    莊嚴定二谛外不得在内。

    即言有所當也。

    廣一切相違者。

    莊嚴假有體。

    開善假無體。

    開善無礙定伏。

    莊嚴定斷。

    一切相違義。

    皆是言有當也。

    四北土略論當現二常。

    廣論滅不滅等。

    略論二常者。

    一雲定現常。

    一雲定當常。

    廣論滅不滅者。

    一雲聞薰習滅。

    一雲定不滅。

    等如此皆言有當也。

    問佛果内外當現兩常言有當有何過耶。

    答略明二過。

    一進不冥乎實相。

    二退失無方之用。

    傷此體用二義也。

    問此事雲何。

    答實相何曾當現亦當亦現非當非現四句耶。

    内外等亦爾。

    退失無方者。

    諸大乘論皆明一切諸法無決定相。

    佛有無量方便或說一切實一切不實亦實亦不實非實非不實。

    适緣利物。

    豈可秉執規矩以局大方耶。

    次言破而不執明論主破異餘破者。

    還例前内外大小。

    餘有所得内外大小破他義自立義。

    如僧佉破他異自立一。

    謂破有所執。

    成實破他有自立空。

    乃至大乘破他佛果二谛攝自立雲出二谛外。

    皆是破有所執也。

    問自執破他有何過。

    答中論五陰品出此過。

    明内道執瓶無常破外道常。

    外道反難内無常。

    若執瓶無常有二種過。

    一者泥既滅前。

    誰生瓶果。

    則失因果。

    二者眼既無常。

    誰能見色。

    色念念滅。

    雲何為眼所見。

    故反著外道難也。

    餘空有内外當現滅不滅亦反著他破。

    又大小内外有所得人破他立而反存有破。

    今且寄長爪梵志一人論之。

    長爪至佛所雲。

    一切語可破。

    一切執可轉。

    故雲一切不忍。

    佛反質之。

    汝言一切不忍者。

    是見忍不。

    此凡有粗細兩負。

    言粗負者。

    若一切不忍遂有不忍之見。

    則違一切不忍之言也。

    違理負者。

    若一切不忍是見亦不忍。

    為細負。

    細負者。

    一切法不忍一切被破。

    是見亦不忍則不忍之見亦被破。

    一切被破則衆人被破。

    不忍之智亦被破。

    則長爪亦被破。

    又不忍之智既被破則無長爪智。

    以何故破他便受屈也。

    提婆則不爾。

    所破既除能破亦舍。

    故言破如可破。

    破可破既去亦破可破非破可破四句内外一切不依。

    亦不見無依。

    故蹤迹不可尋得也。

    故能言無所住則無難而不通。

    若破而不執則無通而不難也。

    若言而無當則解一切佛教立意。

    若破而不立則解一切佛教破意。

    傥然靡據事不失真者第二結歎上二句意。

    傥者惕傥也。

    靡者無也。

    據者著。

    心無所著義耳。

    以能心無依則觸事恒不失真道也。

    次句明所以。

    蕭然無寄猶是不住之名。

    以無不住與理玄會。

    前辨事符于真。

    今明與理冥會也。

    下句明事理既會能還原反本。

    著者顯也。

    明無當無執能令六道還原三乘反本也。

    有天竺沙門第八叙翻論人。

    自上但化流天竺。

    今明傳來震旦。

    是什師之功也。

    羅什父本是天竺人。

    為彼國相。

    國破遠投龜茲。

    龜茲者亦雲丘茲國也。

    丘茲國王以妹妻什父而生什。

    什即丘茲王之外孫也。

    今還考本處故雲天竺也。

    什姓天竺。

    即長安猶有其孫也。

    沙門者雲乏道亦雲息心。

    乏道者。

    以道斷于貧乏也。

    息心者。

    經雲息心達本原。

    故雲沙門也。

    雜心明有沙門沙門果。

    沙門正是無礙道。

    沙門果有二種。

    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