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論序疏

關燈


    馬鳴破小病故出世弘大。

    亦可旃延逗于時小緣而明小。

    令凡學小即回凡取聖。

    次馬鳴出世破小。

    令回小悟大教。

    故二人俱弘道利物也。

    六百年初五百羅漢于北天竺罽賓國釋八健度造毗婆沙。

    龍樹于此時而出。

    具前二義。

    爾時五百部盛興執小違拒大乘。

    故智度論雲。

    五百部各執諸法有決定相。

    聞畢竟空如刀傷心。

    龍樹欲破此小迷申乎大教。

    二者諸部弘小令凡入小。

    龍樹破小令回小悟大也。

    次八百年時有法勝等弘小。

    提婆申大。

    亦具二義。

    但提婆出世正為外道盛興故出世破斥。

    而兼除小迷及大乘有所得見也。

    文稱泥曰者肇公雲。

    泥曰泥洹涅槃并外國音不同。

    而以涅槃為正。

    又相傳雲。

    涅槃通餘無餘。

    泥曰正是無餘之稱也。

    有出家大士第三歎造論人。

    文有四。

    初出家簡在家。

    二大士異小乘。

    三标名。

    四贊德。

    出家者。

    四依出世實大小兼弘道俗俱化。

    必須出家。

    出家有四。

    一出形家不出心家凡夫出家人也。

    二出心家不出形家在家聖人也。

    三俱出家出家聖人。

    四俱不出在家凡夫也。

    今是第三也。

    大士者。

    前雖出家恐濫小道。

    故明大士。

    又前明出家形同小乘。

    今辨大士謂心是菩薩。

    問何故不明心形俱是菩薩。

    答釋迦法中無别出家菩薩僧。

    皆入聲聞衆攝故。

    文殊彌勒住在祇洹依聲聞高下次第也。

    又形是聲聞得弘小教引小義。

    便心為菩薩宣揚大乘。

    厥名提婆者第三出名簡異餘人。

    厥者其也。

    提婆者天也。

    故金光明雲。

    摩诃提婆名為大天。

    大品雲。

    恒河提婆品亦雲河天品。

    恒河者河也。

    提婆天也。

    蓋是其本名。

    末稱加那提婆。

    伽那者小一目。

    以一目施天神故以為名。

    複傳雲。

    提婆曾乞食。

    有女人應發道心。

    于提婆眼生愛。

    提婆出眼示之但是不淨。

    因以發心故小一目也。

    玄心獨悟下第四贊德。

    有三歎。

    一歎天然德。

    二歎禀教德。

    三歎護法德。

    此三次第由有天然德故解教。

    由解教故護法也。

    玄心者玄妙之心即正觀也。

    獨悟二義。

    一八百年時群生皆迷。

    而提婆獨悟。

    二龍樹多有門人。

    而提婆最為标領。

    故睿師雲。

    提婆是龍樹上足弟子。

    德與知機诤行。

    才将玄師并照。

    道映當時者。

    照蓋于當時亦現當時也。

    神超世表者。

    世以有所得為懷。

    提婆以無所得為悟。

    莊子雖超世表終日域中。

    與今何異。

    釋雲。

    彼意聖人雖居無為不舍域中。

    如佛雖超四流之外恒在三界之内今正歎獨出物外。

    與彼為異。

    故能辟三藏下第二歎解教德。

    初歎解小乘三藏。

    次美通方等十二。

    而三藏亦有十二。

    但明九部故直雲三藏也。

    三藏教關節難了。

    提婆并照達之故雲辟。

    辟者開通之義也。

    又佛說三藏。

    為明不三而方便說三。

    說三明不三。

    明權以開實。

    不三而明三。

    從實以起權。

    提婆并開達此二義。

    故雲重關。

    小乘人聞三作三解。

    不知三不三。

    亦不知不三三。

    故失三藏意也。

    又于時有二種關于三藏。

    一外道邪言。

    二小乘性執。

    今破此二執申明三藏。

    故開二關也。

    又小乘人二關三藏。

    一得語失意。

    二語義俱失。

    今除此二執故開兩關也。

    又三藏幽隐難明即是三關故雲重也。

    十二幽路者。

    于時外道邪言小乘異執及有所得大迷三種隐覆方等。

    今并坦蕩之也。

    又十二文言皆是入理所由。

    故路也。

    而十二文言幽隐難了。

    今悉悟之故雲坦也。

    有人言。

    辟三藏破聲聞坦十二除緣覺。

    為弘一乘故也。

    今不同此釋。

    如向明之。

    檀步迦夷下第三歎護法德也。

    内由明達大小故外能弘護。

    檀者獨也。

    謂獨步迦夷羅。

    迦夷羅者雲赤澤國也。

    所以作此歎者。

    佛處中天竺降天魔伏外道。

    提婆爾。

    作如佛而歎也。

    為法城塹者二義。

    一佛大小乘法如城。

    提婆出世降邪護正。

    與城為深塹也。

    二者大小乘教法也。

    提婆為法作于高城深塹。

    又二義。

    一令天魔外道不能窺逾。

    二令大法弘顯如城塹。

    又二義。

    一防外難。

    二安王民。

    于時外道紛然下第四明邪興。

    即提婆所為緣。

    有邪故有正。

    邪去正不留。

    生死涅槃真妄等皆例也。

    就文為二。

    初明邪興。

    二破邪造論。

    問邪障于正。

    雲何能感提婆。

    答此等外道凡有三時。

    一過去本習大乘正道。

    二中途忘正學邪。

    今第三舍邪從正時。

    以此邪将傾正觀将發故感提婆出世。

    以大乘法破彼邪見。

    令回邪悟入大道。

    若非此邪不感正。

    惡感佛亦爾。

    具此三義也。

    邪辯逼真者二義。

    一逼斥真道。

    二逼似之逼。

    故下文雲。

    殆亂正法。

    如精石亂于白玉好鍮似于黃金。

    故外道立三寶。

    内教亦然。

    外道立二十五谛六七谛十六谛。

    内法亦然也。

    乃仰慨下第二提婆出世破邪顯正。

    前叙内壞。

    次以外吐言造論。

    慕上曰仰。

    臨下為府。

    言縱惑者。

    外道内無正觀以制邪心。

    外阙善師以遮其惡。

    故縱起此邪惑之心也。

    遠極沉淪者第二吐言作論。

    論主運懷曠遠。

    極救外道沉沒苦海回流惡趣也。

    所以防正閑邪者。

    防正者護正法也。

    閑邪者閑或訓解。

    今用訓靜。

    令外道紛然悉靜息也。

    是以正化以之隆。

    隆興也。

    邪道以之而替。

    替廢也。

    非夫領括衆妙者。

    結歎論主也。

    老子雲。

    玄之又玄衆妙之門。

    今借此語歎論主體悟重玄妙道。

    故能顯正摧邪也。

    論有百偈第五釋論名也。

    為三。

    初釋名。

    次歎理。

    三歎文。

    偈有二。

    一通偈即首盧偈。

    有三十二字。

    釋道安雲。

    胡人數經法也。

    莫問長行偈但令三十二字滿。

    便是一偈。

    龍樹傳亦爾。

    故雲。

    龍樹乳哺之中誦四違陀。

    四違陀十萬偈。

    偈有三十二字。

    智度論雲。

    摩诃波若十萬偈。

    三百二十萬言。

    故知定三十二字為一偈也。

    今從百偈得名者。

    正言由此百偈無邪不摧無正不顯。

    故以偈數為目也。

    理緻下第二歎理。

    淵玄深也。

    統群籍之要。

    要者大也。

    可謂窮深極大也。

    攝一切理盡也。

    文旨下第三歎文。

    此論或一字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