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唯識論述記卷第九(本)

關燈
依義計義。

    五依二計二。

    顯揚十六。

    及七十三。

    說一種五與此同。

    七十三又有五。

    一計義自性。

    此有四謂計自相等。

    二計名自性。

    此有二謂無差别等。

    三計染自性。

    謂有貪等。

    四計淨自性。

    與染相違。

    五計非染淨自性。

    謂此色是能.所取等。

    複有五種。

    一貪。

    二嗔。

    三合會。

    四别離。

    五舍随與等。

    顯揚十六與此文同。

    複有五。

    一無常計常。

    二苦計樂。

    三不淨計淨。

    四無我計我。

    五于諸相中遍計所執自性執 六者顯揚十六說。

    一自性計。

    謂計色等實有相。

    二差别計。

    謂計色等實有色無色等。

    三覺悟計。

    謂善言者執。

    四随眠計。

    謂不善言者執。

    五加行計。

    此有五謂貪.嗔等。

    六名遍計。

    謂此有二。

    謂文字.非文字所起 七者即七分别。

    謂有相.無相.任運.尋求.伺察.染污.不染污。

    如瑜伽第一.對法第二說 八者即八分别生三事顯揚十六等說。

    八分别者。

    一自性分别。

    謂分别色等想事色等自性。

    二差别分别。

    三總執分别。

    四我分别。

    五我所分别。

    六愛分别。

    七不愛分别。

    八愛不愛俱相違分别。

    三事者。

    一謂戲論所依想色事。

    二見.我慢事。

    三貪.嗔.癡事。

    此等廣解八分别生三事。

    如瑜伽第三十六.顯揚十六說 九者以理為之即緣九品計。

    執九地亦然。

    九結俱品執亦是 十者即攝論第四說。

    對法第十四雖名分别非能遍計。

    一根本分别。

    第八識。

    二緣相分别。

    色等識。

    三顯相分别。

    眼等識并所依。

    四緣相變異分别。

    老等變異。

    五顯相變異分别。

    變異所有變異。

    六他引分别。

    聞不正法類。

    七不如理分别。

    外道類。

    八如理分别。

    聞正法類。

    九執著分别。

    我見類。

    十散動分别。

    即十散動。

    十散動亦為十。

    此能遍計分别之體。

    又對法第十二。

    說于見無見見等十。

    又十相十八空所除。

    如七十七說 十一者即十一識。

    謂身.身者識等。

    緣此十一生分别名十一分别。

    如攝論說 十二者十卷楞伽第四說。

    一言語分别。

    樂言語故。

    二可知分别。

    三相分别。

    四義分别。

    五實體分别。

    六因分别。

    七見分别。

    八建立分别。

    九生分别。

    十不生分别。

    十一和合分别。

    十二縛不縛分别。

    别緣十二處生分别亦是 十三者無也 十四者十四不可記事分别 十五者亦無 十六者十六空所除。

    或三空所除。

    顯揚十五雲一根縛.二有情縛等 十七者對法第十二說。

    謂相.見等 十八者十八空所除。

    乃至二十句我.我所見。

    二十空所除。

    二十五句我.我所見。

    對法第十二。

    二十八見.六十二見等。

    故此論中言十等也。

    七十四等說。

    随依他起爾所分量遍計亦爾。

    故無量種。

    此論言等。

    此一一皆如所引諸論各自廣分别。

    不别煩引。

     上來已廣初行第一句訖。

    自下廣第二句。

     論。

    次所遍計自性雲何。

     述曰。

    若言能遍計已問答訖。

    言所遍計自性是何。

     論。

    攝大乘說至所緣緣故。

     述曰。

    三性之中是依他起。

    言所緣緣必是有法。

    遍計心等以此為緣。

    親相分者必依他故。

    不以圓成而為境也。

    彼不相似故。

    攝論第四唯說依他性是所遍計。

     論。

    圓成實性甯非彼境。

     述曰。

    此外人問。

    七十六說勝義無性。

    無如所執勝義相也。

    至下當知。

    亦以彼為疏所緣緣。

    非是相分。

    不相似故。

    極疏遠故。

     論。

    真非妄執至亦所遍計。

     述曰。

    依他是妄。

    可計少分為彼相分。

    此真不然。

    不相近故。

    遠亦不遮。

     論。

    遍計所執至故非所遍計。

     述曰。

    所執雖是遍計心境。

    而非所緣緣故非所遍計。

    所遍計者據有法故。

    境義同通無法名境。

    所緣緣局無法即非。

    故唯依他是所遍計。

    七十四說。

    由何故遍計。

    由依他起。

    即是此也。

     何故七十四。

    又說遍計所執非凡.聖智境以無相故言俱非境 似相分者非無法故。

    無法非所緣緣。

    所緣緣者必是有法。

    彼性可言所緣之境。

    故彼言境而非是緣。

    以無體故。

    非不對心說為非境。

    是故此性說為應知。

    若非對心雲何令知。

    又說遍計唯凡境故。

    此即廣前第二句頌訖。

    佛知無不。

    若知如何成所緣。

    若不知如何言遍智。

    此義應思如第七卷唯識中解。

     自下廣前第三四句。

    并解第二頌中初句。

     論。

    遍計所執其相雲何。

     述曰。

    問體相也。

     論。

    與依他起複有何别。

     述曰。

    問二差别合二問也。

     論。

    有義三界至遍計所執。

     述曰。

    此師有二。

    初立宗。

    後引證偏答初問。

    諸心.心所雖各體是一自證分。

    而似依他二分而生。

    謂見.相分。

    諸經論中說二取者。

    是此二也。

    如是二分雖似體有。

    理實無也。

    此之二相中邊等說為計所執。

     論。

    二所依體至緣所生故。

     述曰。

    答第二問顯二差别。

    此二所依識等體事。

    實從緣生。

    此性非無名依他起。

    從虛妄分别種子緣生故。

    此師意說。

    唯自證分是依他有。

    所取.能取見.相二分是計所執。

    如龜毛等是無法故。

     論。

    雲何知然。

     述曰。

    下引證。

    雲何知彼二分非有。

     論。

    諸聖教說至遍計所執。

     述曰。

    辨二差别。

    虛妄分别是依他起。

    舊中邊雲虛妄總類者三界心.心所。

    新翻論雲三界心.心所是虛妄分别。

    顯揚十六雲分别體性謂三界心.心所。

    瑜伽攝論等皆有此言。

    謂三界心.心所故依他起。

    從因緣生。

    其二取名遍計所執。

    舊中邊頌雲。

    無二有此無。

    長行雲。

    無二者謂無所取能取。

    有此無者有此二取無。

    新翻無二有無故。

    攝論.顯揚等此文非一。

     今此第一即安惠等多師并說此義。

    下護法等菩薩方更分别。

     論。

    有義一切至遍計所執。

     述曰。

    第二師說。

    文中有四。

    一标宗。

    二引證。

    三破斥。

    四結正。

    見.相二分因緣生者亦依他起。

    依此二分妄執定實為有為無亦有亦無非有非無。

    為一為異。

    為俱不俱等。

    此以有無為一偏句。

    一異為二偏句為首。

    俱不俱通二處。

    此二見.相方名遍計所執。

    非因緣生二法名遍計所執。

     因會前師次引文證。

     論。

    諸聖教說至依他起故。

     述曰。

    下引證也。

    攝大乘論第四卷說唯識二種種。

    彼雲唯識此言唯量彼言二者此名唯二。

    彼自解言。

    唯量者無境故。

    唯二者有見.相故。

    種種者種種行相而生起故。

    由有相.見得成二種。

    故見.相分是依他起。

    佛地經說。

    現身.土等。

    及前第二卷所引四至教。

    皆有二.三.四分故言種種。

    皆名依他起故。

    又種種者是見分.相分各有種種行相義。

    如攝論說。

     論。

    相等四法至依他起攝故。

     述曰。

    又五法中相等前四。

    唯除真如 十一識者。

    一身。

    二身者。

    三受者。

    四彼所受。

    五彼能受。

    六世。

    七數。

    八處。

    九言說。

    十自他别。

    十一善惡趣死生識。

    眼等五根名身。

    五識所依意界名身者。

    第六意識所依意界名受者識。

    此等三識以六内界為性。

    色等六塵名彼所受。

    六識界名能受。

    似三時影現名世。

    似一等算名數。

    似村等現名處。

    似見.聞等言說相現說名言說。

    起我.我所執名自他别。

    似五趣等相現名善惡趣死生識。

    此等門義如攝論說。

    此中既言身識.所受識.處識.言說識.善惡趣生死合五識名依他起故。

    相分亦依他也。

    瑜伽七十二三。

    顯揚十二.十六明五法。

    攝論第四明十一識及相.名等。

    彼皆說為依他起攝。

    故知二分非計所執。

    論言等者等相識等色處等。

     論。

    不爾無漏至遍計所執。

     述曰。

    下破斥中有五過難。

    此為第一。

    若諸相分非依他者。

    佛等無漏後得智品所變二分應名所執。

    應立量雲。

    有漏非染見.相二分。

    非計所執。

    是非染心現二分故。

    如無漏心現二分等。

     論。

    許應聖智至有漏亦爾。

     述曰。

    若許無漏見.相二分如二乘等亦計所執。

    則應聖智不緣自依他相分等生。

    若緣相生便計所執。

    能緣依他所有智品。

    應非道谛。

    有相分故。

    如有漏心。

    若不許聖智雖有二分非計所執。

    應知有漏心亦應爾有二分故。

    如無漏心。

     論。

    又若二分至體非有故。

     述曰。

    第二難也。

    若有漏二分皆是計所執者。

    應非所緣緣。

    彼言計所執許二非有故。

    如兔角等。

    彼計二分非所緣緣。

    所緣緣者陳那破他就他為論。

    我既唯識何藉緣生。

     論。

    又應二分至應無二分。

     述曰。

    第三難。

    所執二分。

    不熏成種。

    以無法故。

    如石女兒。

    即後識等應無二分。

    然彼所計。

    所有二分種生之時。

    但自證現行是依他起。

    種生二分便計所執。

    故為此難。

    不爾此文是逐他義。

    非謂極成。

     論。

    又諸習氣至能作因緣。

     述曰。

    第四難也。

    有漏習氣是識相分。

    相分既非有。

    豈體非有之法能作因緣。

    假法如無非因緣故。

    汝執相分體非有故。

    彼執種子非真有體。

    自證分緣仍非相分。

    今說自宗言相分攝故為此難。

     論。

    若緣所生至無異因故。

     述曰。

    第五難也。

    從緣所生不離于識内之二分非依他起。

    二分所依依他起識體。

    例亦應爾。

    無異所以彼此可别。

    若心外二分非因緣生可非依他起。

    然彼師計。

    能生之種有二。

    能生所生現行。

    及計所執。

    故以自證為例。

    例之應立量雲。

    因緣所生二分。

    是依他起。

    因緣種子生故。

    如自證分。

    又唯自證分。

    如何緣證自證。

    如何緣種。

    豈一心中亦量非量。

    得自緣故。

    許有見分即無此失。

    若更立分者。

    即初自證不自内緣亦見分攝。

     論。

    由斯理趣至皆依他起。

     述曰。

    結正也。

    解二句為二。

    若為初性。

    及依他起合為門者。

    此初師結。

    若分三性各别明。

    以下解依他。

    由斯理趣衆緣所生心.心所體。

    及相.見分。

    異生.二乘有漏.無漏皆依他起。

    善順聖教不違理故。

     解第二頌初句。

    及遍計所執體性非有答問其相。

    二師異說有體無體寬狹不同。

    辨二性别答第二問。

    總是廣前第一頌訖。

    并解第二頌初句。

    因結上文兼生下故。

    自下解第二頌第二句。

     論。

    依他衆緣而得起故。

     述曰。

    釋頌中緣所生之三字也。

    釋依他義。

     論。

    頌言分别至亦圓成故。

     述曰。

    釋分别字唯局有漏。

    兼顯不說淨分所由。

    或從此下方解第二句。

    以上總解第一句也。

    今此頌中應知且說染分依他。

    謂分别法因緣所生。

    雜染諸法名為分别。

    依他因緣之所生故。

    或染依他為分别緣之所生故。

    唯雜染故。

    此中依他唯說染分。

    淨分依他亦圓成故。

    顯通二性。

    明淨依他不名分别。

    染依他起唯依他故。

    顯此頌中唯明染分。

     論。

    或諸染淨至依他起攝。

     述曰。

    第二又解。

    或諸染.淨心.心所法皆名分别。

    能緣慮故。

    此中通說。

    非由淨故便不緣慮。

    言能緣故。

    是則一切染.淨依他。

    是此頌中依他起攝。

    皆名分别故 若爾染.淨色.不相應。

    應非此中依他起攝。

    不能緣慮非分别故 答曰不然。

    說心等時彼亦此攝。

    不離心故。

    唯識門故 問若爾何故緻能緣言 答顯能緣心遍諸染淨皆名分别。

    并能慮故。

    非緣慮言簡除色等。

    色等雖不能緣。

    不離心等故亦此攝。

     次下解圓成實性。

    先解第二頌第三句。

     論。

    二空所顯至名圓成實。

     述曰。

    依二空門所顯真理。

    一圓滿。

    二成就。

    三法實性。

    具此三義名圓成實。

     如何真如具此三義。

     論。

    顯此遍常體非虛謬。

     述曰。

    由此真如一者體遍。

    無處無故。

    即是圓滿義。

    二者體常。

    非生滅故。

    即是成就義。

    三者體非虛謬。

    諸法真理。

    法實性故。

    即此體言貫通三處。

    論影略故通上常.遍也。

     且言體遍欲顯何義。

     論。

    簡自共相虛空我等。

     述曰。

    遍簡自相。

    諸法自相局法體故。

    不通于餘。

    若通于餘便非自相。

    故唯真如能遍諸法 常顯何義。

    常簡共相。

    諸法無常.空.無我等雖遍諸法。

    體非實有。

    謂諸法上無體無用名空.無我。

    非有實體貫通諸法。

    唯有觀心無共相體如前已說。

    既爾不應說彼體性是常法。

    故言真如常簡彼共相 又非虛謬言。

    意顯何等義。

    非虛謬簡虛空.我等。

    小乘.外道執虛空.我亦體是常。

    能遍諸法。

    說彼虛謬非法實性。

    故非虛言簡異虛空。

    非謬之言即簡我等。

    等妄執故。

    又言等者。

    等衛世師大有.和合。

    僧佉自性。

    雖彼計遍。

    又體是常。

    今言彼體是虛謬性非定有體故複言等。

    即唯真如具此三義。

    圓成實言如次配屬。

     問曰若爾淨分依他體非常.遍。

    如何亦是圓成實攝。

     論。

    無漏有為至亦得此名。

     述曰。

    淨分有為亦具三義。

    一者離倒。

    體非染故。

    是實義。

    二者究竟。

    諸有漏法加行善等。

    不能斷惑非究竟故。

    諸無漏法體是無漏。

    能斷諸染是究竟故。

    是成義。

    三者勝用周遍。

    謂能普斷一切染法。

    普緣諸境緣遍真如。

    故言第三勝用周遍。

    是圓義。

    由具三義與真如同。

    故淨依他亦得稱為圓成實性。

    舊中邊上亦說。

    無為無變無倒成就入真實性。

    一切有為皆道所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