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唯識論述記卷第七(末)

關燈
言。

    八地等菩薩諸根互用。

    三識中聞香等。

    或二根處身根聞香等。

    于理無違 又解二識依上界根亦無有妨。

    如下地三識系雖有别仍别地依二識亦爾。

    諸論但依一切異生。

    二乘.七地以前菩薩多分為論。

    不言下二識依上界根。

    何妨定有。

    雖有此解由如是義前師解妨。

    然生無漏随何界身後即彼引生。

    若約後師二界皆得初起。

    二乘等或在欲界後。

    異生成佛唯在色後。

    善.無記性多唯善性。

    有通無記。

    此合八識入十二心為無間緣。

    第六意識三界三性心相生無間如别處說。

     論。

    三所緣緣至所慮所托。

     述曰。

    此中有三。

    一釋出體義。

    二辨差别。

    三八識分别。

    此出所緣緣體相 謂若有法者。

    謂非遍計所執。

    此中有二師釋。

    初或通緣假。

    次或唯緣實。

    前師即眼識緣長等。

    後師即不緣。

    故此但總言有法。

    不别定其假實體法。

    此則明非所執。

    所執無體不能發生能緣之識故非是緣。

    緣者必是依他.無為。

    可有力用發能緣識名為緣故。

    即簡經部眼識。

    緣和合色體是假法。

    識雖似彼有所緣義。

    而非是緣以無體故。

    今此必是有體方緣 是帶已相者。

    帶有二義若古西方師釋。

    己者境體。

    帶者是心似彼境相義。

    即能緣之心有似所緣之相名帶。

    相者相狀。

    小乘是行相。

    能緣體攝。

    大乘是相分所攝。

    以前第二卷中解謂能緣心等帶此色等己之相也。

    以此理故正量部師般若毬多造謗大乘論。

    遂破此雲。

    無分别智不似真如相起。

    應非所緣緣。

    我之大師戒曰大王為設十八日無遮會時。

    造制惡見論遂破彼雲。

    汝不解我義。

    帶者是挾帶義。

    相者體相。

    非相狀義。

    謂正智等生時。

    挾帶真如之體相起。

    與真如不一。

    不異。

    非相。

    非非相。

    若挾帶彼所緣之己以為境相者。

    是所緣故。

    若相言體。

    即有同時心.心所之體相。

    亦心挾帶而有。

    雖有所托。

    然非所慮故非所緣緣故。

    相者相分義。

    或體相義。

    真如亦名為相無相之相。

    所以經言皆同一相所謂無相 前句是緣。

    此句是所緣 緣生于誰誰帶己相。

    謂心。

    或此相應法。

    是所緣緣果。

    非與色.不相應為所緣故。

    三十八說唯望心.心所為所緣故 若爾古師.大師二釋皆有妨難。

    謂能為緣生能照法。

    能照法體若帶己相。

    說此名彼所緣緣者。

    即鏡水等所照外質。

    亦能為緣生鏡中影。

    鏡中影即是帶己之相。

    鏡等外質。

    應是鏡等所緣緣。

    為解此疑故。

    次說言所慮.所托。

    所慮即前所緣義。

    所托者即前緣義。

    設此為彼所慮非所托者。

    不名為緣。

    如和合假等。

    設為彼所托彼得生。

    亦須彼能慮于此方是所緣。

    謂鏡等不能慮。

    質非鏡等所慮。

    故便非鏡等所緣緣。

    不同心等。

    雖無分别亦能慮故。

    慮者緣慮義。

    佛地論雲。

    若無見分應非能緣。

    此中意說。

    若是有體之法。

    是帶己相之心。

    及心所法所慮.所托者是所緣緣故。

    一切有為.無為皆此緣攝。

    安惠等師既無見分。

    如何解所緣。

     論。

    此體有二至疏所緣緣。

     述曰。

    自下第二辨其差别。

    若與見分等體不相離者。

    簡他識所變。

    及自八識各各所緣别。

    唯是見分内所慮托。

    此有二種一是有為。

    即識所變名内所慮。

    二是無為。

    真如體不離識名所慮托。

    即如自證緣見分等并是此輩。

    空等雖是無為所攝。

    然若假變。

    即有為攝。

    若依本體。

    即是真如故無别說。

    此有為者四分中相分攝也。

    此說親已疏所緣緣與能緣心相離法是。

    謂即他識所變。

    及自身中别識所變杖為質者是。

    然雖眼.耳等非眼識親所緣緣。

    亦非疏所緣緣。

    不親取故。

    不杖為質故。

    要為本質能起内所慮托之相分名疏所緣緣。

    謂為質起故名緣。

    見分亦變内相分似本質法故名所緣。

    親所緣者。

    即謂見分是帶己相此即疏中。

    即影像相分是帶本質之相名所緣。

    故名能起内所慮.托。

    不言起内心。

    以起是緣義。

    起相分是所緣義。

     論。

    親所緣緣至亦得生故。

     述曰。

    前親所緣緣。

    但是能緣之心皆有。

    離内所慮.托之相分。

    一切心等必不行故。

    今大乘中。

    若緣無法不生心也。

    疏所緣緣能緣之法或有或無。

    以是心外法故。

    如執實我雖無本質。

    然離彼法心亦生故。

    餘如樞要。

     自下第三約識分别親疏有無。

     論。

    第八識品至任運轉故。

     述曰。

    第一師說。

    唯有親無疏。

    所以者何。

    此識由業。

    及自因力故。

    任運變境故。

    無疏所緣緣。

    疏所緣緣必強思心方可有故。

    異熟心無。

    然亦能變他依處者相似名變。

    不杖他生任運變故。

     論。

    有義亦定有至自方變故。

     述曰。

    第二師亦定有疏所緣緣。

    亦親所緣也。

    此第八識要杖他變為本質方能自變故。

    即種子等亦杖他變。

    望自身雖為本質。

    望他即為影像。

    即是變他根之師。

     論。

    有義二說至為自質故。

     述曰。

    第三說。

    前二師俱非。

    此難前第一師也。

    且如自身.他身自土.他土可互受用故須杖他變。

    謂前第二卷說。

    若不變他應無死後屍骸等事。

    互相受用。

    即以他所變為己第八之質。

    由前理故。

    以中邊文變他為定。

     論。

    自種于他至種皆等故。

     述曰。

    難第二師雲。

    自種子于他身無受用理。

    他變為此種。

    不應道理故。

    非諸有情種皆等故。

    謂或多。

    或少。

    謂有三乘.五姓差别。

    若此人多。

    彼人少者。

    如何相杖。

    若變多者少不變故。

    若彼救言等者相緣。

    不等者不緣。

    何故不許第八可受用者緣。

    不可用者不緣。

    此中且以種子為難。

    五根亦無受用之義。

    如何變他。

     論。

    應說此品至有無不定。

     述曰。

    此言品者通心.心所。

    其第八品此疏所緣緣。

    若因若果位有無不定。

    因中變他依處可受用故。

    不變他根及種。

    不可受用故。

    及死後無故。

    有色界變杖他。

    無色界無。

    即因中不定。

    在佛果位能緣無為.三世等法故有無不定。

    因中五數。

    唯托心王所變為質。

    心王唯能變實法故。

    佛果五數雖緣去.來等。

    亦托心王所變為質。

    自無力故與因相似。

    此中言品文雖總說。

    心所不爾。

     論。

    第七心品至無外質故。

     述曰。

    此識因中有漏者。

    是俱生起任運無力。

    必杖第八識。

    以為外質。

    自方變故。

    既非業果。

    體力須藉質起。

    無漏位不定有。

    緣真如.虛空.去來。

    無外質故。

    緣現在世.有為法等。

    有外質故。

     論。

    第六心品至有無不定。

     述曰。

    此識因果位能自在轉。

    或分别起。

    或是俱生。

    故一切種所杖本質有無不定。

     論。

    前五心品至無外質故。

     述曰。

    眼等五識。

    八識之中最居前故。

    因中一者粗。

    二者鈍。

    三者劣故。

    必杖第八。

    或第六所變外質方起。

    餘如樞要 得轉依位随在何處此疏所緣即不定有。

    或說亦緣真如。

    有說不得。

    但緣去.來等故。

    然今大乘至佛位已一切皆所緣。

    唯除見分非相所緣。

    因中五識諸根互用。

    唯除相應自體。

    亦是所緣緣故。

     論。

    四增上緣至或順或違。

     述曰。

    此中有三。

    初出體。

    次顯用果。

    後辨勝顯差别。

    此即初也。

    若有法亦是有體此簡所執 有勝勢用者。

    謂為緣義。

    即有為.無為有勝勢用。

    此用非是與果等用。

    但不障力 能于餘法者。

    簡其自體。

    顯不同前所緣緣故 或順或違。

    顯與違.順能為緣。

    與後生異法為緣非前滅法。

    謂且十因中前九是順。

    第十是違。

    亦是此緣故。

     論。

    雖前三緣至差别相故。

     述曰。

    此緣最廣前三亦是。

    然今此緣。

    除彼前三取三外之餘法為此緣體。

    雖無一法非所緣緣。

    所緣緣外更無增上。

    然彼正緣時是所緣緣。

    餘不緣者是此緣故。

    以此别體明四緣故。

     論。

    此順違用至四事别故。

     述曰。

    此顯用.果。

    其順違用于何處起。

    即此果法謂于四處轉。

    謂一法生。

    生已住及成。

    即一切有為法得中通有.無為。

    生者如大論第五。

    顯揚十八說。

    自種為先餘法色.無色為建立。

    助伴.所緣為和合三界法生。

    住者如對法第五。

    謂風輪于水輪等。

    成者大論第五等。

    雲謂成立成辨。

    即攝彼二。

    成謂所知勝解愛樂為先。

    宗.因.譬喻為建立。

    大衆.敵論者為和合。

    所立義成。

    既以宗為能立。

    便以義為所立。

    若陳那以後。

    以因.喻為建立。

    宗為所成立。

    成辨者。

    謂工巧智為先。

    劬勞為建立。

    處具為和合。

    工巧業成辨等。

    得者彼雲。

    三乘種姓為先。

    内分力為建立。

    外分力為和合。

    證得涅槃。

    内分如理作意等是也。

    外分佛興世等也。

    彼且約無為說。

    實亦通有為。

    二十七賢皆名得故。

    論說得法通三性故。

    或前三是有為。

    第四唯是無為。

    彼論又說何法作用者。

    今此中意。

    即此四法更無别法。

    四體上用也。

    或唯第三。

    第四無為無作用故。

    又彼無住略不說也。

    此攝法周。

    彼但影略。

    今此所說是順所生此緣之果。

    若違之果一切皆通。

    令不生不住不成不得故。

     論。

    然增上緣至二十二根。

     述曰。

    下辨勝顯差别。

    于中有三。

    一總标。

    二出體。

    三例指。

    此即初也。

    如大論第五十七.九十已去對法第五等廢立者。

    偈雲取境.續家族。

    活命.受業果。

    世間.出世淨。

    依此量立根。

    餘如樞要說。

     論。

    前五色根至少分為性。

     述曰。

    此出七體色。

    文可知也。

     論。

    命根但依至而為自性。

     述曰。

    命根如前第一卷說。

    五受言随應者。

    即遍行中受各别五受配也。

    或通八識。

    或不爾故言随應也。

    或體各各随其五别。

    故言随應 信等即以信等.及善念等為體者。

    信等等取精進。

    取二法全故。

    言即以信等者也 及善念等者。

    等取定.惠。

    此别境中法通三性。

    此取一分故。

    言及善念等。

     論。

    未知當知至可當知故。

     述曰。

    體謂體性。

    位謂五位。

    體性居位故名體位。

    根本位者。

    五十七雲。

    幾不系。

    答後三.九少分。

    三者即三無漏根也。

    不取前位故。

    見道中如對法第九有十六心。

    此除末後心 問何故見道通十六心。

    此根唯在十五心時 見道據見觀谛行故。

    即十六心皆是。

    此根有所未知而當知根。

    唯前十五心。

    以第十六無所未知可當知故。

    此中類忍皆緣前心。

    其第十五心已緣前心遍成訖。

    第十六心泛觀類忍。

    不同小乘證無為故。

    唯取十五心為此根也 問此相見道在真見道後。

    真見道中已有無間。

    及解脫道。

    解脫道中已得初果。

    何故相見至十五心猶此根攝。

    豈預流果亦此根耶 答此不然。

    其預流果至相見道第十六心。

    見相谛圓方始建立。

    非真解脫可名初果。

    故十五心猶此根攝。

    而非初果得有初根。

    義唯菩薩從真見後亦不出觀即入相見。

    至第二心猶此根攝。

    至第三心相.見既圓。

    方極見滿。

    乃非此根。

    第二根攝。

     論。

    二加行位至根本位故。

     述曰。

    此義亦辨決擇分善。

    近能引發根本位故。

    此中加行.資糧之言。

    不唯取彼亦攝根本。

    今顯兼取加行等故。

    但舉加行等也。

    如五十七雲。

    一色界系.及不系。

    一切系.不系為義。

    義者境也。

    此根唯取決擇分已來。

    決擇分善唯色界系故。

    對法第十亦爾。

     論。

    三資糧位至根本位故。

     述曰。

    此謂大乘者入劫已去。

    小乘亦爾。

    于谛現觀發起決定勝善法欲。

    六現觀中是信現觀也。

    非無漏信。

    然大乘者入劫已去于谛決定。

    不同外道于谛生疑故。

    乃至未起決擇分善已前。

    在順解脫分位。

    以能遠資益生見道根本位故。

    五十七說。

    問未知根何義。

    答修谛現觀者。

    從善法欲已去。

    于一切方便道中。

    即信等五根義是此義。

    故此根亦通解脫分位也。

    此不望涅槃為名者。

    至下當知。

     論。

    于此三位至故多不說。

     述曰。

    于前三位九根為性。

    然加行位。

    及資糧位。

    于後涅槃勝法。

    求證未知愁戚。

    欲證亦有憂根。

    即以十根為性。

    安惠菩薩集糅對法。

    多順同彼。

    以不通無漏複是戚行。

    非正根攝。

    根本位中必憂不起。

    瑜伽等中故多不說。

    然解脫.加行分位。

    非無此憂根。

    然資助法。

    非正根法。

    若入無漏彼漏滅故 然此無漏根通三界地。

    五十七說。

    七根入無色。

    後三有一能入。

    有一不能入。

    彼前文複雲。

    空處等十一根可得。

    非想地唯八。

    即三無漏非想皆無。

    前三無色有此初根。

    餘二根可知。

    此相難故所以别說。

     論。

    前三無色至傍修得故。

     述曰。

    謂有菩薩見道。

    先時曾異生位修習。

    得彼定已後入見道。

    傍修彼以前所起世俗智種子故。

    種子得根名。

    說彼為有。

    後亦許起。

    既非見道起亦無失。

    對法第十三解真現觀雲。

    又于見道中得現觀邊安立谛世俗智。

    由出世智增上緣力。

    長養彼種子故名得此智。

    而不現前。

    以見道十六心刹那無有間斷。

    不容現起世間心故。

    于修道位此世俗智方現在前。

    此根非加行.及無漏根現行于彼有。

    以彼地無四善根故 又解二乘人亦有先修習者。

    後入見道名勝見道亦傍修彼。

    然此修道亦得現起。

    非如小乘三類智邊所修等智畢竟不起。

    以功德法故須修。

    此不應爾。

    以助與力令其殊勝。

    彼地此種法爾有故。

    此中說修唯得修修。

    非行修修。

    必不起故。

    唯相見道修。

    以差别谛觀順世俗智故。

    非真見道不相順故 又解真見道亦修。

    以時促無差别所以不說。

    此中說下亦得修上。

    先離色界欲。

    及菩薩得故。

    雲有勝見道。

    非一切見道皆爾。

    若依對法第十。

    上唯修下依決定說。

    漸離欲說。

    非實道理 又解菩薩三無色地。

    亦有無漏見道。

    但修種增畢竟不起。

    如下三靜慮見道亦畢竟不起。

    此義應思修用何為。

    甯知彼地有其見道。

    見道何故依唯于定。

    非惠地故 或說既許善法欲已去名此根者。

    即菩薩解脫分者亦生于彼。

    故作此說。

    二乘人劫數近故。

    不可說有彼解脫分。

     論。

    或二乘位至此根攝故。

     述曰。

    第二義言。

    此或是二乘第三果已去回趣大者。

    為證初地法空。

    地前亦起九地所攝生空無漏智。

    九地者六色界.三無色。

    彼先生空智。

    為菩薩觀起。

    順菩薩觀故皆此根攝。

    說彼有此根非違理也。

    然二乘人未證法空觀起無漏故。

    此中不說。

     論。

    菩薩見道至以時促故。

     述曰。

    前言三位皆二乘根。

    如五十七下說。

    菩薩三根于勝解行地立初根。

    十地立第二根。

    佛地立第三。

    為釋此疑雲菩薩見道亦有此根。

    但說勝解行者。

    以見道中時促不說。

    謂初地有三。

    入.住.出地。

    此唯入地少時故時促也。

    雖二乘亦爾。

    以見道前促于菩薩。

    所以說彼見道亦有。

    菩薩不然。

    不可為例。

     論。

    始從見道至故多不說。

     述曰。

    此第二根三乘位同。

    九根.十根皆如前解。

    今依此解初二根亦通有漏。

    此與對法第十同也。

     論。

    諸無學位至具知根性。

     述曰。

    其無學中無漏九根。

    皆第三根攝。

     問何故有頂如入滅定前心亦有無漏。

    非此三根攝也。

     論。

    有頂雖有至非後三根。

     述曰。

    雖有遊觀而不明利。

    想微細故非後三根。

    然說彼是已知.具知亦無妨也。

    不順三根以不明利故不說彼。

    非彼不攝。

    若不攝者三無漏根攝無漏根不盡也。

     論。

    二十二根至如論應知。

     述曰。

    此諸門義如五十七等說。

     成唯識論述記卷第七(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