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唯識論述記卷第五(本)

關燈


    八十五卷有四緣廣分别義。

    正與此同。

    如大論第五.顯揚十八雲。

    此心.心所等無間乃至決定生。

    阿羅漢後心即非此緣。

    以不生故。

    率爾心後定意識生。

    又五十二說又此六識等名意根等。

    皆諸識相望為緣。

    何故今時别識不為緣也。

     論。

    言總意别亦不相違。

     述曰。

    彼論言總遍于六識。

    意乃别說六識自類。

    各各相望亦不違理。

    即總意言。

    若諸識生意取決定識。

    不取一切。

    今總言故諸識生等。

    如攝論第一雲一法未達未遍知意。

     論。

    故自類依深契教理。

     述曰。

    第三結正。

    故知八識自類為依深契教理。

    并無違故。

     自下第三生下總結。

     論。

    傍論已了應辨正論。

     述曰。

    因此識依遂廣分别名傍論也。

    諸識所依總說頌曰。

    五四六有二。

    七.八一俱依。

    及開導.因緣。

    一一皆增二。

     問如上說依遂有三種。

    此頌中言依彼轉者約何依說。

     論。

    此能變識至但顯前二。

     述曰。

    除無間緣。

    此泛說故。

     問何故唯說彼初二依。

     論。

    為顯此識依緣同故。

     述曰。

    此有二解。

     一雲但總聚言不須分别。

    種子不離識自體故亦名為緣。

    即是正義 二雲以二所依即所緣故。

    即是第七緣種等義。

    不爾因緣依此便非有。

    無間滅依此理定無。

    第七不緣自前念故。

     論。

    又前二依有勝用故。

     述曰。

    俱依相近。

    種子親生。

    又并俱時。

    故論合說。

    非無間緣異時遠故。

    即是不緣種子等義。

     論。

    或開導依易了知故。

     述曰。

    以開導依易故不說。

    唯言此依第八本識。

    餘二隐密所以說之。

     上來第二解所依訖。

    次第三門當解所緣。

    于中有二。

    初結前問後以發論端。

    第二依頌随别解釋。

     論。

    如是已說至所緣雲何。

     述曰。

    即初文也。

     論。

    謂即緣彼。

     述曰。

    下文有三。

    初解頌中緣彼之言次顯因果識所緣相。

    三釋妨難 初中有二。

    初舉頌答。

    後更别解。

    此舉頌答。

     自下釋頌。

     論。

    彼謂即前此所依識。

     述曰。

    自下别釋。

    于中複二。

    初總解。

    後别诤。

    此即初也 所依之彼。

    彼初能變 所緣之彼。

    彼此第七所依之識。

    意顯所依即是所緣更非異彼。

     何以知者。

     論。

    聖說此識緣藏識故。

     述曰。

    大論.顯揚.對法等諸論皆同此說。

    故知此識緣自所依。

     此即通解。

    此下叙诤。

    诤有四說。

    初難陀等義。

     論。

    有義此意至及相應法。

     述曰。

    此顯不緣相分色等及彼種子。

    以于三界中一類緣故不緣彼境 若緣彼境者。

    即我所執有時無故 若緣彼種者。

    無能緣用。

    非殊勝法不可計我故。

    又應我所有時斷故。

    唯緣識體及彼心所。

     以何為證。

     論。

    論說末那至恒相應故。

     述曰。

    由此緣識體為我。

    心所為所。

    由心是主故執為我。

    由所助伴故為我所 何等論說有我.我所。

    瑜伽六十三有心地決擇.對法第二.顯揚第一等皆爾。

     論。

    謂緣彼體至我及我所。

     述曰。

    以理屬教令義明了。

    即一念心有二行解。

    若緣我時即帶我所行相轉故。

     問若緣體為我心所為所。

    何故論言但緣彼識不言緣所。

    為答此問。

     論。

    然諸心所至無違教失。

     述曰。

    謂諸心所不離識故。

    說識之時亦已說所。

    如唯識言。

    無違教失。

    論言有我所。

    故知緣心所。

    若緣本識之境。

    境不定故。

    不可緣彼立此義也。

     論。

    有義彼說至緣觸等故。

     述曰。

    火辨等解。

    此第二意。

    心所.心王各各有體。

    我.我所執行相不同。

    若緣王為我。

    心所為所。

    論應别說。

    說既不别故述妄情 何謂妄情。

    為解此疑。

    曾無處言緣觸等故。

    觸等即是遍行五法。

    前說與彼第八俱者。

    論不言緣。

    今為七境設屬我所深是妄情。

    以理驗教甚相乖角。

     若爾以何為我所境。

     論。

    應言此意至不違聖說。

     述曰。

    許緣彼識見.及相分。

    相不離見。

    教有成文。

    執我.我所論有明證。

    故知我境以能變之功。

    但屬識之見分。

    我所有屬他之用。

    但屬識境。

    即現色蘊。

    非彼種子。

    心所既别有體。

    論複不說别緣。

    故知識之見.相如次執為我.及我所。

    相.見二分俱一識為體故不違聖說。

    所以者何。

    有我所故明緣彼境不離識故明不緣所。

    但言緣第八識故不違教。

     論。

    有義此說至非識蘊故。

     述曰。

    此安惠說。

    非次前師。

    所以者何。

    論言緣彼阿賴耶識。

    即識蘊攝。

    許緣彼境者。

    即通色蘊。

    然此色蘊非識蘊攝。

    如何言緣識。

    而亦得攝色。

    色若是識蘊。

    緣識之言許緣色。

    色既非識蘊。

    緣識之言不攝色。

     論。

    應同五識亦緣外故。

     述曰。

    五識緣五塵五識言緣外。

    末那緣五塵。

    亦應緣外境。

    如何可言緣内起我。

    若緣内色名緣内者。

    五亦應然。

    等流境故。

     論。

    應如意識緣共境故。

     述曰。

    意識緣五塵與五同故。

    名緣共境。

    第七緣五塵。

    亦應如意名緣共境。

     論。

    應生無色者不執我所故。

     述曰。

    下緣有色蘊。

    緣之起我所。

    若生無色時應無有我所。

     論。

    厭色生彼不變色故。

     述曰。

    若言彼有色謂定所生難雲。

    聖者有此色。

    聖者有我所。

    凡夫不變色。

    應無有我所 又若變為色者。

    生彼有我所。

    不變為色者。

    生彼無我所 又極厭色生彼不變色故。

    故知無色界定無有我所 既爾緣何說起我所。

     論。

    應說此意至我及我所。

     述曰。

    此但緣彼現行藏識及種藏識。

    如次執為我及所故。

     論。

    以種即是至不違聖教。

     述曰。

    種子是彼現識功能。

    非實有物。

    體是假有。

    論言緣識正當二種。

    種子.現行皆名識故。

    于諸論中不簡現行及種子故。

    故得緣種。

    即緣識故。

    不緣餘法。

    不違聖教。

    名我所故。

    明緣彼種。

    言緣識故。

    不緣餘法 問彼何故計種無别物。

    若計别體。

    即五蘊種子是五蘊攝。

    第七亦緣五蘊為所故。

    不可簡别緣此種子非彼種故 說種為假前第二卷已述此義。

    但本識上有彼能生五蘊功能名種識故。

    故無有失 問何故大論五十二.攝論第二。

    皆言種别有物 此簡遍計所執。

    彼無體故。

    非有為故。

    對彼言有。

    非如五蘊現行是實有物。

    故不相違 問前三師曰。

    何故五十一.顯揚第十七等。

    皆雲唯有我見不言有所 彼文略故。

    非實無所。

     論。

    有義前說至非識蘊故。

     述曰。

    護法菩薩總非 前說皆不應理。

    非前三師。

    若緣種者。

    第七末那既緣識蘊。

    色等種子非識蘊故 若彼救言識蘊攝者。

    難雲能生色蘊種是種非色攝。

    能生識蘊種是種非識收。

     若言識體能生故。

    生識之種非色蘊。

    色蘊不能生。

    生色之種是識蘊。

    難雲。

    識種非餘蘊。

    望識可因緣。

    色種非色蘊。

    望色非因緣。

    因緣之種可生識。

    非因之種不生色。

     論。

    論說種子是實有故。

     述曰。

    即違彼宗。

    難雲說種是實有。

    言種便成假。

    言識是實有。

    是識便非實。

    識既不然故種非假。

     論。

    假應如無非因緣故。

     述曰。

    又種是假。

    望現行法應無因緣。

    非實有故。

    如無法等。

     此等以教附理。

    非前第三師無教難 自下獨理責合前三師。

     論。

    又此識俱至有我我所。

     述曰。

    此薩婆多.經部.大乘三。

    解此名如第六疏 任運一類。

    無始相似非分别起 恒相續生。

    明無間斷。

    甯容别執有我.我所。

    若不相續有間斷時。

    如第六識可許起别執。

    此既恒生一類而細。

    甯别起執 八十八雲。

    依分别我見有二十句。

    不依俱生。

    若别起我所見。

    即别緣諸蘊為我所 如第一師緣心所。

    第二緣相分。

    第三緣種子。

    皆有過失。

     論。

    無一心中至俱轉義故。

     述曰。

    且于世事。

    無一念心中有斷.常二境。

    起二别執俱轉義故。

    前後可然。

    此即舉事。

    如斷.常者二境。

    非一心中起彼二别執。

    如何我.我所二境。

    或五蘊多境。

    而起二别執。

    非執可然。

    佛真俗智一用義分。

    彼非是執。

    不堅著故 執則不然。

    堅著境故名為執故。

    故無此事。

    人.法二執非别所緣。

    行相不返故得俱有。

     若複有說前起我後起所者。

     論。

    亦不應說至一味轉故。

     述曰。

    非前粗後細。

    非前勝後劣。

    非前親後疏等。

    故言一味。

    執用相似故。

     此緣何法。

     論。

    應知此意至似常一故。

     述曰。

    下申正義。

    但緣見分。

    非餘相分.種子.心所。

    所以者何。

    唯識見分無始時來。

    粗細一類似常似一不斷故 似常。

    簡彼境界。

    彼色等法皆間斷故 種子亦然。

    或被損伏。

    或時永斷故。

    由此亦遮計餘識為我 似一故。

    簡心所。

    心所多法故。

     何故不緣餘分。

    夫言我者有作用相。

    見分受境作用相顯似于我故不緣餘分自證等用細難知故。

     問何故不俱緣一受等為我。

    亦常一故。

    為答此問。

     論。

    恒與諸法為所依故。

     述曰。

    夫言我者是自在義。

    萬物主義。

    與一切法而為所依。

    心所不然。

    不計為我。

    故唯心王。

    是所依故。

    此第七識恒執為内我。

    非色等故不執為外我。

     若唯緣識即唯起我無有我所。

    聖教說有我所。

    此何相違。

     論。

    此唯執彼至說我所言。

     述曰。

    乘語勢故論說我所言。

    非實離我别起我所執。

    由前理故。

    須文便故。

    言穩易故。

    此是語勢。

     又有義解。

     論。

    或此執彼至義說二言。

     述曰。

    執彼第八是我之我。

    前我五蘊假者。

    第六所緣。

    後我第七所計 或前我前念。

    後我後念。

    二但第七所計 或即一念計此即是此。

    唯第七所計 或前是體。

    後我是用。

    于一我見之上。

    亦義說之為我及所二言。

    實但一我見。

     論。

    若作是說至有我見故。

     述曰。

    此順理教。

    所以者何。

    多處唯言有我見不言有所故。

    何謂多處 五十一雲。

    由此末那我見.慢等恒共相應 揚十七初雲由此意根恒與我見.我慢等相應 彼卷複雲。

    如前所說意根恒與四惑俱。

    謂薩迦耶見.我慢.我愛.無明相應。

    薩迦耶言雖攝我所。

    然不别說故以為證 前三師即以此為證。

    亦攝我所故。

    若我見言即不攝所 十九顯揚雲我見.我慢相應。

    亦無我所故。

     論。

    我我所執不俱起故。

     述曰。

    行相及境二俱别故不可并生。

    無此事故。

    善心等可然。

    彼非執亦不可例。

    人.法二執境是一故。

    或境是多行相是一。

    亦可得之。

    今二行相及二境界不可得也。

    于四解中第四為上。

     論。

    未轉依位至佛影像故。

     述曰。

    自下第二正解因果識所緣相。

    未起對治斷其我執名未轉依 唯緣藏識。

    即除四人。

    此應分别。

    初地已去既轉依已入無漏心。

    亦緣真如及餘一切法。

    二乘無學等唯緣異熟識。

    佛地經說證得十種平等性故。

    彼論第五乃有三說。

    此第三評家義 十種平等者。

    一諸相增上喜愛。

    二一切領受緣起。

    三遠離異相非相。

    四弘濟大慈。

    五無待大悲。

    六随諸有情所樂示現。

    七一切有情敬受所說。

    八世間寂靜皆同一味。

    九世間諸法苦樂一味。

    十修殖無量功德究竟。

    廣如彼說 知諸有情勝解等。

    亦如彼解。

    即知十地有情勝解意樂差别。

    能現受用身之影像。

     既許通緣一切法者。

    何故此言緣彼第八。

     論。

    此中且說至遍不遍故。

     述曰。

    今此論說未轉依時。

    非入十地等。

    所以者何。

    無漏名悟。

    有漏是迷。

    無漏是通。

    有漏名局。

    道理應爾。

    無漏無我。

    有漏有我。

    無我境遍。

    有我不遍故也。

     論。

    如何此識緣自所依。

     述曰。

    自下第三釋外妨難 問前言緣彼彼即所依。

    如何此識緣自所依。

     論。

    如有後識至此亦何咎。

     述曰。

    如第六識緣前等無間緣意。

    既是所依亦是所緣。

    大小二乘既共許。

    此第七緣第八亦即依之有何過也。

    此中亦如第六緣第七。

    隐故局故。

    此中不說。

     即是第三解所緣訖。

    自下第四合解自性.行相二法。

    前論頌中第一行頌第四句雲思量為性相。

    第四.第五門。

    今牒之雲。

     論。

    頌言思量至自性行相。

     述曰。

    此中雙顯體性.行相自證.見分二法體也。

     所以者何。

     論。

    意以思量至為行相故。

     述曰。

    第七末那以思量為自性故。

    對法第二.攝論第一.六十三皆雲思量是意。

    即自證分。

    前第八識了别是行相。

    今既言意。

    故意即是第七行相。

    即是見分。

    體性難知。

    以行相顯。

    其實思量但是行相。

    其體即是識蘊攝故。

     論。

    由斯兼釋至名末那故。

     述曰。

    通名心識。

    非此相關。

    由此性.相二義。

    兼解所立名意所由。

    能審思量各自所取名末那故。

     論。

    未轉依位至無我相故。

     述曰。

    初地已前.二乘有學等。

    恒審思我相。

    即有漏末那。

    初轉依位亦審思量無我相故。

    亦名末那。

    此解疑難。

    恐疑無漏七不名末那故 六十三問如世尊言出世末那。

    雲何建立。

    答有二義。

    一名不必如義。

    彼無漏第七不名末那。

    名是假故 二能審思量無我相故。

    亦名末那。

    顯通無漏。

    即知此名非唯有漏。

     即是第四體.第五行相門 次下第五段。

    合解第六.第七二門。

    此總問言。

    此幾所俱。

    後總答言且與四種。

    故合為文。

     論。

    此意相應有幾心所。

     述曰。

    此即初問。

     論。

    且與四種煩惱常俱。

     述曰。

    下答之中文分為二。

    初解因相應。

    後辨果相應 辨因相應中分三。

    一解染俱二釋餘俱。

    三解受俱 就釋染俱中複分為二。

    初釋頌文。

    後辨廢立 釋頌文中又分為三。

    初解總句。

    四煩惱常俱。

    次顯别句。

    烈四煩惱。

    後解煩惱字。

    總舉頌中第五句答。

     論。

    此中俱言顯相應義。

     述曰。

    釋頌俱言。

    顯非餘義。

     論。

    謂從無始至煩惱相應。

     述曰。

    顯與四種相應位次。

    行相所由。

    相應五義如第八識處即第三卷說。

    此初五字且解俱字。

    及因解四。

    非一法故 煩惱。

    後解。

     論。

    其四者何。

     述曰。

    下烈别名。

    釋次二句問起烈名。

     論。

    謂我癡我見至是名四種。

     述曰。

    舉頌第六.第七句答。

    于中有二。

    初列頌名。

    後依列别釋。

    此以無明為本。

    因先有故先說無明。

    後三果故後說餘三。

    諸論先陳其果。

    後說其因。

    以尤重故。

     論。

    我癡者至故名我見。

     述曰。

    釋二種名如論可解。

     其無明相瑜伽第十.及緣起經。

    對法第一.第四。

    顯揚第一等解。

    并諸無明相攝不共無明等。

    如下證中說。

     論。

    我慢者至故名我愛。

     述曰。

    釋此二名亦如後卷 踞者倚恃 傲者傲憚 其我愛如第十瑜伽.對法第一.第六.顯揚第一等說 我慢.我見并如大論五十五.五十八等說。

     論。

    并表慢愛至無相應義。

     述曰。

    自下第三解并等字。

    前頌中雲并我慢.我愛。

    今解彼并字。

    謂頌并字。

    表慢.愛二法與見俱起。

    愛與慢俱起。

    今此通言。

    雲表慢.愛有見.慢俱。

    意遮薩婆多等無相應義。

    彼不許相應。

    各自力起。

    大乘相應。

    如下當解。

     論。

    此四常起至恒成雜染。

     述曰。

    自下卻解煩惱之名 因先列名及出體已方釋煩惱。

    此文勢也 今解煩字。

    擾者亂。

    濁者渾。

    此四常起擾濁内心。

    非如所餘六識中惑。

    擾濁他人等故。

    體是不善。

    今内緣故令外六轉識恒成雜染雜染之言通三性有漏。

     論。

    有情由此至故名煩惱。

     述曰。

    有情由此四煩惱故。

    恒執我等生死淪回。

    此中淪字。

    謂淪沒也。

    回者轉也。

    如車輪回無有休息淪沒生死不能出離得聖道等。

    此解煩惱字。

    故名煩惱。

    惱亂行者。

    煩藉身心故。

     論。

    彼有十種此何唯四。

     述曰。

    自下第二廢立門也。

    于中有二。

    初廢立根本自類。

    後自釋妨 根本煩惱有十。

    此中何故唯有四耶。

     論。

    有我見故至有二惠故。

     述曰。

    說無餘見其文可解。

    行相别故。

     論。

    如何此識要有我見。

     述曰。

    此外人問。

    于五見中。

    何不起餘見要起我見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