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唯識論述記卷第一(末)

關燈
更互為因等。

    能所攝藏也。

    義顯前作已熏種本識中。

    後從本識生諸識等起憶念等。

    下廣當辨。

     論。

    若無實我至誰受果耶。

     述曰。

    此第二段。

    文有其三。

    叙外人難。

    若無實我無實作.受。

    既無作.受法體應空。

    應立量雲。

    一切有情。

    應無作.受以無我故。

    如龜毛等。

     次論主質。

     論。

    所執實我至應是無常。

     述曰。

    此有二量。

    我既常有誰能作.受。

    言變易者。

    是體改轉無常之義。

    量雲。

    汝我。

    應不能作業受果。

    許無變易故。

    許體常故。

    如虛空等。

    諸執我常皆無變易。

    今設遮計亦得。

    若用轉變令體無常亦得。

    若用有變易。

    汝所執我應體無常。

    許用變易故。

    如色聲等 若破僧佉。

    令體亦轉變。

    或随卷舒名為變易故應無常。

    或是設遮。

     論。

    然諸有情至于理無違。

     述曰。

    此叙正義。

    文易可知 心心所法因緣力等者。

    謂由七識熏習種子因緣力故。

    阿賴耶識生于諸趣相續無斷。

    六識造業。

    此并第八亦能受果。

    于理無違 又心心所。

    即第八識。

    自許種子因緣力故。

    其現行識相續無斷。

    即此六識有時造業。

    并與第八亦能受果。

    于理無違。

    又八識等心.心所法。

    各自種子因緣力故。

    諸趣五蘊相續無斷。

    即此假者。

    六識作業。

    六.八受果。

    于理無違。

    除第七識。

     外人又難。

     論。

    我若實無至求趣涅槃。

     述曰。

    第三段。

    文有其四。

    外人難。

    若有我者可有厭舍。

    我既實無。

    誰生生死及得涅槃。

    既無此事便為大失。

    無厭舍故。

    此中二問。

    應立量雲。

    一切有情。

    應無生死亦不求涅槃。

    以無我故。

    如虛空等。

     論。

    所執實我至常為自害。

     述曰。

    論主質雲。

    我性既常。

    何能生死。

    量雲。

    汝我。

    不能輪回生死。

    計無生滅故。

    如虛空等 既非苦惱。

    應不能厭苦樂求涅槃。

    以是常故。

    如空無為。

    既執我常複沉生死求趣涅槃。

    故彼所言常為自害。

    總結彼非。

     論。

    然有情類至求趣涅槃。

     述曰。

    叙正義也。

    然有似我唯蘊所攝和合假者。

    身心相續諸生不斷。

    起煩惱已複生諸趣。

    深厭此苦便求涅槃。

    故無實我。

     論。

    由此故知至妄執為我。

     述曰。

    總結前非述正義也。

    其文易解。

     就破外計文總有四。

    其第三段别問答中。

    上來第一已破我訖。

    自下第二次破執法。

    于中有二。

    初破計。

    後解執 或有三。

    初總問答。

    次廣别破。

    後解法執 或分為四。

    第一總問答。

    第二别問答破。

    第三合破小乘.外道。

    第四解彼二執 或分為五。

    初外道.小乘略共為問。

    征法非有。

    第二略答法體是無。

    第三外道.小乘别問别破所取非有。

    第四合破小乘.外道所能取無。

    第五解彼法執分别俱生伏斷位次。

     論。

    如何識外至不可得耶。

     述曰。

    此即第一外道.小乘略共為問。

    征法非有。

    前所計我識内識外皆體是無。

    但應總問雲何實我不可得耶。

    今者彼法識内可有。

    有似法故。

    但識外無。

    為簡他宗計識外有故今問曰。

    如何識外實有諸法不可得耶。

     論。

    外道餘乘至理非有故。

     述曰。

    此即第二略答彼問。

    法體無也。

    亦答識外不答識中。

     論。

    外道所執雲何非有。

     述曰。

    為五段中。

    自下第三外道.小乘别問别破所取非有。

    于中有二。

    初是外道别問别破。

    第二小乘别問别破。

    就初外道别問破中。

    初問次破。

    此即問也。

     論。

    且數論者至二十三法。

     述曰。

    自下破也。

    于中有二。

    初别破一十三種大外道計。

    第二總束九十五種為四句破。

    于初别破十三計中合為六破。

    至下當知。

    此即第一破數論也。

    文勢有三。

    初叙計。

    次破執。

    後結非。

    其間子細至文方科 謂有外道名劫比羅。

    古雲迦毗羅訛也。

    此雲黃赤。

    鬓發面色并黃赤故。

    今西方貴波羅門種。

    皆黃赤色也。

    時世号為黃赤色仙人。

    其後弟子之中上首。

    如十八部中部主者名伐裡沙。

    此翻為雨。

    雨時生故即以為名。

    其雨徒黨名雨衆外道 梵雲僧佉。

    此翻為數。

    即智惠數。

    數度諸法根本立名從數起論。

    名為數論。

    論能生數亦名數論。

    其造數論及學數論名數論者。

    此師所造金七十論。

    謂有外道入金耳國。

    以鐵鍱腹。

    頂戴火盆。

    擊王論鼓求僧論議。

    因诤世界初有後無。

    謗僧不如外道。

    遂造七十行頌申數論宗。

    王意朋彼以金賜之。

    外道欲彰己令譽。

    遂以所造名金七十論。

    彼論長行天親菩薩之所造也。

    下第四卷更當廣述。

    依金七十論立二十五谛。

    總略為三。

    次中為四。

    廣為二十五。

    彼論雲略為三者。

    謂變易。

    自性.我知。

    變易者。

    謂中間二十三谛。

    自性所作名為變易 自性者冥性也。

    今名自性。

    古名冥性今亦名勝性未生大等但住自分名為自性。

    若生大等便名勝性用增勝故 我知者神我也 中為四者。

    一本而非變易。

    謂即自性能生大等故名為本。

    不從他生故非變易。

    二變易而非本。

    一說謂十六谛。

    即十一根。

    及五大。

    總十六谛。

    又說但十一根。

    唯從他生名為變易。

    不能生他是故非本。

    三亦本亦變易。

    一說謂七谛。

    即大.我慢.及五唯量。

    又說并五大合十二法。

    謂從他生複生他故。

    四非本非變易。

    謂神我 谛廣為二十五谛者。

    一自性。

    二大。

    三我慢。

    四五唯。

    五五大.六五知根。

    七五作業根.八心平等根.九我知者。

    于此九位開為二十五谛 問自性雲何能與諸法為生因也。

     答三德合故能生諸谛。

    三德者。

    梵雲薩埵此雲有情。

    亦言勇健。

    今取勇義。

    梵雲剌阇此名為微。

    牛毛塵等皆名剌阇。

    亦名塵坌。

    今取塵義。

    梵雲答摩此名為闇。

    鈍闇之闇。

    三德應名勇.塵.闇也。

    若傍義翻。

    舊名染.粗.黑。

    今雲黃.赤.黑。

    舊名喜.憂.闇。

    今名貪嗔癡。

    舊名樂.苦.癡。

    今言樂.苦.舍 外人問曰。

    此我知者作受者耶。

    答是受者。

    三德作故。

    問既非作者用我何為。

    答曰為領義故。

    義之言境。

    證于境也。

    我是知者。

    餘不能知。

    又從冥性既轉變已我受用故。

    次第生者。

    自性本有無為常住。

    唯能生他非從他生。

    由我起思受用境界。

    從自性先生大。

    大者增長之義。

    自性相增故名為大。

    或名覺。

    亦名想。

    名遍滿。

    名智。

    名惠。

    從大生我執我執者自性起用觀察于我。

    知我須境故名我執。

    初亦名轉異。

    亦名脂膩。

    有說我慢生五大.五唯十法。

    五大者謂地.水.火.風.空。

    别有一物名之為空。

    非空無為。

    空界色等。

    五唯者謂聲.觸.色.味.香。

    有說慢但生五唯。

    五唯生五大。

    五大生十一根。

    為我受用先作五唯。

    量者定義。

    唯定用此成大.根等。

    若約此說。

    色成于火大。

    火大成眼根。

    眼不見火而見于色。

    聲成于空。

    空成于耳。

    耳不聞空而聞于聲。

    香成于地。

    地成于鼻。

    鼻不聞地而聞于香。

    味成于水。

    水成于舌。

    舌不得水而嘗于味。

    觸成于風。

    風成于身。

    身不得風而得于觸。

    此中所說約别成義。

    有說五唯總成五大。

    五大總成五根者也。

    五作業根.心平等根亦皆總成。

    為用五唯須十一根。

    十一根不能自有。

    藉五大成。

    佛法所造是彼能造。

    故十一法變易非本。

    順此後解。

    即今西方猶有二诤 次生十一根。

    初生五知根。

    五知根者。

    謂眼.耳.鼻.舌.皮。

    次生五作業根。

    五作業根者。

    一語具.二手.三足.四小便處.五大便處。

    此中語具。

    謂語所須口舌等是。

    此中手足。

    即分皮根少分為之。

    前取總皮。

    今取支故。

    又此男女大遺根等。

    有别作用故别立也。

    次生心根。

    金七十論分别為體。

    有說。

    此是肉心為體。

    神我以思為體。

    故因明說執我是思。

    三德是生死因。

    由所轉變擾亂我故不得解脫。

    知二十三谛轉變無常生厭修道。

    自性隐迹不生諸谛。

    我便解脫。

    今破彼法顯三德體非是能成。

    二十三谛非是所成。

    不破彼我前已破故。

    故言三德所成二十三法。

     論。

    然大等法至現量所得。

     述曰。

    二十三谛由薩埵等三事和合以成自體。

    皆是實有。

    無滅壞法。

    但是轉變。

    稱為無常。

    初從自性轉變而生。

    後變壞時還歸自性。

    但是隐顯。

    非後無體滅名無常。

    體皆自性。

    更無别體。

    是實非假。

    此等皆是現量所得。

    我所受用。

    此顯二義。

    一實。

    二現量得。

     論。

    彼執非理。

     述曰。

    自下破也。

    破中有三。

    初總非。

    次返問。

    後别破。

    此總非也。

     論。

    所以者何。

     述曰。

    此返問也。

     論。

    大等諸法至應假非實。

     述曰。

    自下别破破中有三。

    初總破所成二十三谛。

    第二薩埵等三下。

    别破本事三法能成。

    第三又三是别下。

    合破能所成二十四谛。

    初破有三。

    此即初也 大等者等中間二十二法。

    第一量雲。

    大等諸法。

    應假非實。

    因雲。

    許多事成故。

    喻雲。

    如軍林等 然彼宗中許軍林等是假非實以多法成不同瓶等。

    瓶等雖亦多法所成。

    能成多法皆不相離。

    如大等谛。

    故皆實有。

    軍林相離多法而成。

    故假非實。

    然體非是滅壞無常。

    分析之時還歸自性。

    即是彼許世間有假。

    故得為喻。

    然彼所計大等諸法。

    一一皆依三德所成。

    三事和合能成大等。

    此言所成不言所生。

    不違彼宗。

    然餘處中假說言生者。

    成生之生。

    非生起生。

    此生起生後有滅故。

    故大等因言多事成。

    若言三德所成為因。

    無同喻過。

    今但總言多事成故。

    因無過也 若爾五唯自宗亦說為多事成。

    豈不違宗 若據三假等說。

    相續假中所收。

    故無違教。

    亦非多事所共成故。

    以皆生故。

     又彼宗計大等諸法多事所成。

    是現量得。

    以得色等時亦得于大等。

    軍等多事成。

    然非現量得。

     論。

    如何可說現量得耶。

     述曰。

    難非現量得大等法。

    第二量雲。

    汝之大等。

    亦非現量所得。

    多事成故。

    或是假故。

    如軍林等。

    前已破假。

    故得為因 若爾即有一分違自宗失。

    此許五大中四大并五唯量。

    皆多事成。

    現量所得 此亦不然。

    彼執是常。

    宗言汝執故無過失。

    又文中少。

    應改前宗。

    雲大等非實有境之現量所得。

    即簡自宗四大五唯非實有境現量所得。

    彼宗軍林等。

    亦非實有境現量所得故。

    故得為喻。

    彼宗現量。

    即五知根。

    心平等根。

    然非彼宗軍林等物是實有境現量所得故。

    今但遮實有現量之所得故。

    真如離言故無有失。

     論。

    又大等法至非三合成。

     述曰。

    第三總破二十三谛。

    量雲。

    大等二十三谛。

    應非三事合成。

    許實有故。

    如本自性。

    此中論文。

    宗有前後。

    因不簡略。

    準前應知。

    文言略故。

     上來三量總破所成二十三谛。

    此下第二總破本事能成自性。

     論。

    薩埵等三至亦三合成。

     述曰。

    于中文有其八。

    量有其十。

    此中量雲。

    薩埵等三。

    應三合成。

    許即大等故。

    猶如大等。

    彼宗大等即是薩埵等三。

    薩埵等三即是大等。

    薩埵等三是本法故。

    不從他成。

    大等不爾。

    故以三德例從大等多法而成。

     自下第二。

     論。

    轉變非常為例亦爾。

     述曰。

    又破自性。

    由此三事即大等故。

    應如大等轉變非常。

    故立量雲。

    薩埵等三法。

    應轉變無常。

    即大等故。

    如大等法。

    恐有能别不極成過。

    及無同喻過。

    故以轉變之言簡也。

     論。

    又三本事至能體一故。

     述曰。

    自下第三以體例功能。

    量雲。

    薩埵等三事體。

    應各有多。

    即是功能故。

    如彼功能功能多者。

    一一上有多功能故。

    即生大等諸功能也。

    體唯各一。

    例能亦多。

    以能為量亦爾。

    就彼所執故以為喻。

     論。

    三體既遍至體無别故。

     述曰。

    自下第四第五以體一分例餘一分。

    量雲。

    薩埵等三。

    一分轉變成法之時餘之一分亦應轉變。

    此體即是彼薩埵等體無别故。

    或雲。

    許體遍一切故。

    如一分轉變者 此二比量。

    一體無别因。

    二遍一切因。

    若許一分變餘一分亦變。

    即此三事無不變時。

    便違宗失。

    彼計此處變為山水。

    彼處即不變。

    自性之體仍遍一切故。

     自下第六彼計三種體相各别。

    仍說和合共成一相。

    以彼三體例成一相。

     論。

    許此三事至共成一相。

     述曰。

    此中遮總合成一相。

    彼宗自許三體相别故。

    立量雲。

    三事和合所成之相。

    亦應有三。

    許即三體故。

    如體。

     論。

    不應合時至體無别故。

     述曰。

    第七比量也。

    汝言此三事和合共成一相之時。

    應不能成一。

    三體各别故。

    或前與後體無别故。

    如不合時 相實有三變合成一。

    彼計三事有不和合。

    即是未成大等法時。

    故得為喻 返為量雲。

    汝之三事未成大等時。

    應亦能成大等。

    前與後體無差别故。

    如後成時。

     第八彼言三體有異其相是一。

    即救前難故為此計。

     論。

    若謂三事至體相是一。

     述曰。

    此違自宗。

    體即相故。

    以體與相同異。

    量雲。

    汝本三事。

    體應無别。

    說體與相無差别故。

    如所成相 或相。

    應三别。

    與體無别故。

    如三本體。

    以許相一而事有三。

    故違自宗。

    自宗三體即是相故。

    不應三一。

    由違自宗故為一難。

     自下第九.第十量雲。

     論。

    體應如相至三合成一。

     述曰。

    此乃體用更互相即難量有二。

    文有兩宗。

    因雲體即相故。

    相即體故。

    更互為喻其理可知。

     第三合難二十四谛。

    唯除我體。

    前已破故。

    于中文有其五。

    第一難其總别。

     論。

    又三是别至應非一三。

     述曰。

    又三是别。

    各别體故。

    大等是總。

    是一法故。

    非謂三成其大遂異。

    此即乘前一相為難。

    三事和合成一大等。

    大等名總。

    雖總别不同。

    而性定是一。

    如金轉為環。

    非離環外别有金故。

    以本三事從大等難。

    量雲。

    汝許别三事。

    應是一非三。

    因雲。

    性即總故。

    如總大等。

    以總大等從三難雲。

    大等總法。

    應是三非一。

    因雲。

    體即别三故。

    如三别性。

    此中論文更互相非。

    謂總非一。

    别非是三。

    彼若轉計言誰言所成大等諸法各是一耶。

    三合成故非是一相。

    其中諸相實各各别。

    合故似一。

     論。

    此三變時至是一色等。

     述曰。

    第二破轉計非成一相 此三變時者。

    謂三事轉變成大等時 若不和合成一相者。

    意說三體各變一相。

    即大等法體亦有三非一相故 此上牒計。

    下正申難。

    應如未變三事本體。

    即應見三。

    如何見一。

    量雲。

    三事和合所成之相。

    應見三别。

    許有三故。

    如見三相體未變時又若不和合但成一相。

    相中有三者。

    何故現見是一色等。

    世間現見色唯是一。

    而言但由三法成故色等三别者。

    即違現量及世間過。

    量雲。

    色等諸法應各見三。

    體有三故。

    如汝三事。

     此難三體成三相義。

    次下更難成一相義。

    前第一翻難相應三。

    或應非一。

    雖似同此難。

    此難若成一相失本三相及與本體。

    故與前失體性各别。

     論。

    若三和合至體亦應随失。

     述曰。

    此第三破三事和合共成一相。

    一相即大等。

    量雲。

    汝根本三相共成一相時。

    根本三相應無三相。

    即一相故。

    猶如一相。

    相既失本。

    體亦應然。

    相體一故。

    量雲。

    成相之時根本三體。

    應無有三。

    以相即體故。

    如所成相。

     論。

    不可說三至如何見一。

     述曰。

    此第四文。

    由彼複計根本三事各有二相。

    一總。

    二别。

    成相之時所成大等但見總一。

    根本三事即見三别。

    今破于此。

    第一量雲。

    大等總法。

    應非是總。

    即三體故。

    如三别相。

    以别從總為難亦爾 又征。

    三事所有總相。

    若不是一亦應見三。

    相即體故。

    如三事體 體應見一。

    即總相故。

    猶如總相 三事總相。

    若有三種不應見一。

    有三種故。

    如本三事 三事别相。

    不應見三。

    即三相故。

    如大等相。

     自下第五彼複計言。

    三事之上各有三相。

    謂初薩埵有一自相。

    及剌阇.答摩二事之相。

    餘之二法展轉相望各有三相。

    相雜共成大等諸法。

    九相難了遂見一相。

    其實于中各有三相相雜而住。

     論。

    若謂三體至故見一者。

     述曰。

    此牒彼執。

     論。

    既有三相甯見為一。

     述曰。

    下有五難。

    第一既雲各有三相。

    還應見三。

    如何見一。

    大等法中應見三相。

    相即體故。

    猶如三體 大等諸相或應見九。

    即本相故。

    如三體上所有九相。

    各三相故不應見一。

    如前見色。

    此中一一更互為量準為之也。

     論。

    複如何知三事有異。

     述曰。

    第二比量。

    又此三中各有三相共成大等。

    如何知三事各有異也。

    三事比量各有一種。

    且為一量雲。

    汝薩埵。

    剌阇二法。

    應非薩埵.剌阇。

    具三相故。

    如答摩 或應此二。

    即是答摩。

    有三相故。

    如答摩。

    既爾如何知三事别。

     論。

    若彼一一至待三和合。

     述曰。

    自下第三更難三德一一應然。

    謂此三事一應能成諸法大等。

    何假須三。

    具三相故。

    如三事合。

    量雲。

    薩埵一法。

    應成大等。

    具三相故。

    如答摩等合時。

    若言緣阙一不成者。

    何所阙少而待三耶。

     若言要由三三相合能成大等。

    故一本事不能成大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