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唯識論述記卷第一(本)

關燈
淨。

    者即假者。

    意顯如來證唯識理究竟圓極。

    名滿淨者 于唯識性分清淨者。

    分謂少分。

    淨者同前。

    即諸菩薩分證唯識真如自性。

    覺未圓明名分淨者。

    欲顯師弟悟證不同。

    故于唯識說滿.分淨。

    于所歸敬合有七釋。

    三如樞要。

    今以理準四義不同。

    一者唯敬法而非人。

    法有二種。

    一教。

    二理。

    佛證唯識說一心經令依修學。

    既涅槃已教便散滅。

    由論本師造三十頌顯唯識理。

    散滅之法令其集顯。

    論文雖舉滿.分二人。

    意取二人所證所說識性教.理。

    滿清淨者于教為勝。

    本教主故。

    分清淨者于理為勝。

    顯理勝故。

    由于識性滿.分淨故。

    如來能說教。

    弟子能顯理。

    故今歸敬唯法非人 何故但敬法而非人 諸佛所師所謂法故。

    佛及弟子從此生故 二者但敬人而非法。

    即是唯識本.釋二師。

    本謂如來。

    于唯識性滿清淨者。

    釋謂頌主。

    于唯識性分清淨者。

    唯識性聲境第七攝。

    是能差别。

    滿分淨者第四啭攝。

    是所差别。

    此梵本音。

    一切所敬皆第四啭故。

    此頌所舉唯識性言顯是所證。

    而意歸敬能證彼人滿.分淨者。

    辨中邊論天親頌雲。

    稽首造此論。

    善逝體所生。

    及教我等師。

    當勤顯斯義。

    唯敬二師 何故但敬本.釋二師。

    如來是作者。

    論所依故。

    弟子是述者。

    起此論故。

    瑜伽論中六十四說。

    若欲造論先敬二師。

    恭敬法故敬論本師。

    恭敬義故禮開闡師。

    安惠雜集論初序雲。

    此論所依。

    及能起故。

    佛薄伽梵諸法所依。

    一切教起所依處故。

    佛聖弟子依法随學。

    無倒依止而造論故。

    世親雖是地前菩薩于唯識性決定信解。

    雖未證真亦随修學。

    分有所得名分淨者 三者雙敬法之與人。

    法謂真如。

    諸法自性。

    即是此中唯識性是。

    人即此中滿.分淨者。

    能證唯識真如性故。

    何故雙敬法之與人 法可軌持。

    人弘道故 四者歸敬佛.法.僧寶。

    初唯識性即是法寶。

    以是佛師故先歸敬。

    理.教.行.果四法不同。

    常恒軌則真如為本。

    要證真如餘方有故。

    教.行.果三真實性故。

    三乘聖者之根本故。

    或說彼本即兼末故。

    不說餘三但說理法。

    或唯識性能诠.所诠.能成.所成。

    如其次第。

    教.理.行.果四種法寶。

    言唯識性即攝一切四種法也。

    滿清淨者即是佛寶。

    證法正說唯如來故。

    次法後說。

    分清淨者即是僧寶。

    能随佛教是佛之資。

    故次佛說 一問何故論初三寶不次 答師.資相因法先佛後。

    顯.說相因佛先法後。

    故與常說三寶次第義各不同。

    所望異故。

    雖報恩經不許法在佛先所說。

    今以師.資之義亦無過失 二問何故論初須敬三寶 答有四義。

    一最吉祥故。

    故成實論說。

    言三寶最吉祥故。

    我經初說。

    二真福田故。

    論又說言堪受世間妙供養故。

    三有大力故。

    福德.智惠二種莊嚴。

    功德神通實難對故。

    四起希求故。

    說法之首先說三寶。

    令聞法者發勝心故。

    憑力請加方能造釋 三問三寶有二。

    一乘.三乘。

    此中所敬何者三寶 答此中唯敬一乘三寶。

    說唯識性滿.分淨故。

    二乘不修唯識觀故。

    顯揚頌雲。

    善逝善說妙三身。

    無畏無流證教法。

    上乘真實牟尼子。

    我今至誠先贊禮 佛地論頌雲。

    稽首無上良福田。

    三身.二谛.一乘衆 攝大乘等處處皆同。

    故此唯敬一乘三寶。

    證.解圓滿。

    福.慧具足。

    有大力故。

     或此通敬三乘聖者。

    二乘亦于人無我門。

    觀見真如唯識性故。

    分淨所攝。

    對法說雲。

    諸會真淨究竟理。

    乃至敬禮如是大覺尊.無等妙法.真聖衆。

    通敬一切三乘三寶 四問此中所敬三寶如何 答法如前說。

    此中佛寶通攝三身。

    僧寶通攝除佛餘聖 問麟角獨覺諸部不同。

    此于三寶何寶所攝 答麟角善根僧種類故。

    許彼種類有多獨覺同時出故。

    故麟角者亦僧寶攝 五問三寶有二。

    同相.别相。

    此中所敬何者三寶 答此中但敬别相三寶。

    何故但敬别相三寶。

    顯敬有為.無為功德皆周盡故。

    又亦通敬同相三寶。

    唯識性中義兼說故。

    故涅槃雲。

    若能見三寶常住同真谛。

    此則是諸佛最上之誓願。

    論文雖舉滿.分二淨。

    意取所證。

    同相三寶。

    皆常住故 六問何故但敬三寶非餘。

    答四緣勝故。

    一由如來性調善故。

    二所調.能調善方便故。

    三由如來具大悲故。

    四财供養時未以為喜。

    正行供時方歡喜故。

    由此如來.所說正法.及聖弟子。

    皆可歸依。

    非餘天等 三寶.歸敬.及二體性.并諸門義。

    三寶可敬。

    餘不可敬。

    并如瑜伽第六十四.七十四卷.顯揚第六.第十三卷.及勝鬘經.别章等說。

    此中第四亦得說敬非人.非法。

    法寶即非人。

    佛.僧非法故。

    雖有四義釋上二句。

    正取歸敬本.釋二師。

    于境第七說唯識性故。

    第四聲中說滿.分淨故。

    如樞要說。

    總是第一歸敬福田凡造論者總有二緣。

    一令法久住。

    二為濟含識。

    一自利。

    二利他。

    一由智德。

    二由恩德。

    一為生大智。

    二為生大悲。

    第三句雲我今釋彼說者。

    正顯釋論令法久住自利。

    由有智德生大智也。

    第四句雲利樂諸有情者。

    述意所為濟諸含識。

    利他由有恩德生大悲也。

    又有别解如樞要說 我。

    即安惠自指己身。

    即是随俗五蘊假者 今者。

    正顯随其爾所釋論之時。

    即事究竟時分今也 釋。

    謂解釋開演之義。

    幽隐未顯今說名開。

    先略難知廣談為演 又約機說。

    為初機曰開。

    為久機曰演 又釋者。

    成立之義。

    安教立理名曰釋也 彼。

    謂世親 說。

    即本頌三十伽陀世親所造。

    名為彼說。

    此即唯取彼所說教 又說。

    即是能诠所诠若教若理。

    世親所述總名彼說。

    如樞要中釋論名義。

    此中意顯我今釋彼世親所說三十唯識令法久住令法久住。

    略有六因。

    一欲令法義當廣流布。

    二欲令有情随入正法。

    三令失沒義重開顯故。

    四為欲略攝廣散義故。

    五為欲顯發甚深義故。

    六以巧文辭莊嚴法義。

    令起愛樂生淨信故。

    如瑜伽論六十四說 令法久住。

    即自利也 利樂有情。

    乃有多義。

    梵雲薩埵此言有情。

    有情識故。

    今談衆生有此情識故名有情。

    無别能有。

    或假者能有此情識故亦名有情。

    又情者性也。

    有此性故。

    又情者愛也。

    能有愛生故。

    下第三雲。

    若無本識複依何法建立有情。

    有情之體即是本識。

    言衆生者不善理也。

    卉木衆生。

    亦應利樂 有情不同有六十二。

    如瑜伽論第二卷說。

    五趣。

    四姓。

    女.男.俱三。

    劣.中.妙三。

    在家等四。

    律儀等三。

    離欲等二。

    邪定等三。

    苾刍等七。

    習斷等十九。

    異生等四。

    聲聞等四。

    輪王為一。

    故今此論言諸有情。

    又教所被菩薩種姓。

    不定姓人。

    此類非一故言諸也。

    一利謂利益即是後濟。

    樂謂安樂即是現濟。

    二或現益名利。

    後益名樂。

    三或攝善名利。

    離惡名樂。

    四或翻此。

    五或出苦名利。

    與樂名樂。

    六或與智名利。

    與福名樂。

    七或與出世勝善名利與世勝善說名為樂。

    八或與小果名利。

    與大果名樂。

    九或利與樂一體異名。

    如佛地第一.顯揚十三.諸論等說。

    十或利。

    謂十利。

    一純利。

    二共利。

    三利益種類利。

    四安樂種類利。

    五因攝利。

    六果攝利。

    七此世利。

    八他世利。

    九畢竟利。

    十不畢竟利 樂謂五樂。

    一者因樂。

    即順樂受諸根境界。

    樂相應法。

    樂所發業。

    皆名因樂能有樂故。

    二者受樂。

    即是樂受。

    通有.無漏。

    有漏樂者。

    三界所系調暢身心皆名為樂。

    非唯遍行受數中樂。

    無漏樂者。

    通學.無學。

    是樂自性。

    三苦對治樂。

    謂因寒熱饑渴等事暫息滅時。

    生起樂覺名苦對治樂。

    非必自性。

    四受斷樂。

    謂滅受想定。

    粗動受滅故說為樂。

    五無惱害樂。

    此有四種。

    一出離樂。

    謂出家者。

    二遠離樂。

    謂生上者。

    三寂靜樂。

    謂即涅槃。

    四覺法樂。

    謂菩提。

    婆沙二十六有此四樂。

    最後二種是勝義樂。

    此十利五樂。

    如瑜伽論三十五說 上之十種解利樂者。

    應說頌言。

    世.性.及苦樂。

    智福.出世世。

    小大.與名異。

    十利并五樂 今釋此論令法不滅。

    為與有情此利.樂故。

    即以二緣釋彼論也 或此頌中下之兩句。

    明釋彼說者但為諸有情。

    有情信學法便住故。

    菩薩所為本利他故 依所具緣前解為本。

    約大悲說後解無妨 然造論者名莊嚴經。

    略有五喻名莊嚴也。

    一者如蓮未開。

    見雖生喜。

    不如已剖香氣芬馥。

    二者如金未用。

    見雖生喜。

    不如用之為莊嚴具。

    三者如膳未食。

    見雖生喜。

    不如食已知其美味。

    四者如慶書未開。

    見雖生喜。

    不如披已知其慶事。

    五者如珍寶未得。

    見雖生喜。

    不如得已攝為己财。

    故今造論名莊嚴經 又要具四緣方應造論。

    如瑜伽論六十四說。

     次長行中明本論主造論之意。

    文勢有三。

    一安惠等。

    欲顯論主為令生解斷障得果。

    所以造論二火辨等意。

    明論主令達二空悟唯識性。

    所以造論。

    三護法等。

    明造本論。

    破諸邪執顯唯識理。

    然此三師并為人.法。

    雖三義别二意造論。

     論。

    今造此論為于二空有迷謬者生正解故。

     述曰。

    下顯造論悟.斷.得果。

    于中有三。

    初顯悟。

    次顯斷。

    後得果。

    此即初也 論言今者。

    正顯論主造論之時 造者。

    制作之義。

    叙理名述先來有故。

    作論名造今新起故。

    此上即是發端标舉。

    簡持。

    指斥 于者即是境上第七。

    非依第七。

    所迷謬故一切異生諸外道等。

    此愚癡類彼于二空全不解了名為迷者。

    聲聞.獨覺.及惡取空。

    邪解空理分有智故名為謬者。

    不解。

    邪解。

    合名迷謬或但不解無明名迷。

    若不正解邪見名謬。

    癡.邪見人名迷.謬者為令于彼二空真如。

    有迷謬者生正解故。

    制斯論也。

    正解體通無漏真智。

    及有漏智不迷謬者。

    即令迷者解生。

    謬者正解為者所為。

    濟益之義何謂二空。

    謂即生.法。

    先雲人我今說為生。

    但說于人我不該餘趣故。

    彼皆執有。

    此說為空。

    空即彼無。

    無别體也。

    智緣空起為所由門。

    顯二真如名二空理。

    理體雖有離有離空非性是空。

    說為二空從能顯說。

    梵言瞬若可說如空。

    名舜若多。

    如是空性。

    即是二空所顯實性。

    故言空者從能顯說。

    二空之性名二空性。

    依士釋名。

    言真如空未善理故。

     問證二空性生解為何。

     論。

    生解為斷二重障故。

     述曰。

    此顯證空生解所由。

    下即第二顯其斷也 障言重者。

    毀責名也。

    由煩惱障障大涅槃流轉生死。

    由所知障障大菩提不悟大覺。

    一者猶如金剛。

    難可斷故。

    二者擔此難越生死流故。

    三者押溺有情處四生故。

    四者堕墜有情沒三界故。

    此上四義毀責過失故名為重。

    通二障解。

    五者或二障中我法二執。

    為障根本生餘障類。

    但說二執名為重障。

    我法執之餘末障皆輕故。

    此解正顯二空所斷。

    前四通取斷諸二障。

    即根本沉下名之為重 障謂覆礙。

    覆所知境令智不生。

    礙大涅槃令不顯證。

    故名為障 二障體.義。

    如下第九.佛地第七.别章等解。

     問初四解重障義者。

    何故障理。

    但說二空空唯二執。

    生解。

    乃言斷二重障即兼餘法 問第五解重唯二執。

    二障體斷亦通貪等。

    何故但說我.法二空。

     論。

    由我法執二障具生若證二空彼障随斷。

     述曰。

    此釋但說二執所由。

    答解初問雲。

    且煩惱障品類衆多。

    我執為根生諸煩惱。

    若不執我無煩惱故。

    證無我理我見便除。

    由根斷故枝條亦盡。

    此依見道.乃究竟位斷煩惱說。

    餘位不然。

    先離八品煩惱。

    第九品時方斷我見故。

    第四地中我見亦爾。

    如第九卷資糧位中有其二解 所知障中類亦非一。

    法執為本餘障得生。

    證法空時法執便斷。

    以根斷故莖葉亦除 正障二空謂我.法執。

    餘障餘惑是此等流。

    故于真理但說二空 又總解之不須别說。

    以執為根生餘煩惱。

    故由二執具生二障。

    無有少障不依執生。

    說具生言意在于此。

    本既盡已末随滅故。

    若證二空餘障皆随斷。

    障如從本但說二空。

    生解斷除兼餘煩惱。

    非餘障惑證空不斷。

    言執通取心心所法。

    随義答上二問所征。

    今此總四句答第二問。

    若初二句但釋言二空。

    若後二句但釋斷重障。

    答第一問 問煩惱障中品類非一。

    可言本斷餘惑不生。

    所知障中唯有法執殊無品類。

    何法為流。

    言根斷時莖葉亦盡 答六識執外五識等中法愛恚等。

    異熟生攝定下劣性能障定者。

    法執等流。

    所知障攝。

    故說根斷莖葉亦除 問定障是何 答據實通取染污心.心所能障定者。

    随勝但取異熟生受 以何為證 雜集論說由受盡故得二無為。

    即其證也。

    此約離煩惱外異熟受。

    說得其無為。

    若煩惱俱者。

    與彼同斷 問既爾應斷所知障品亦得無為 下二障中自當解釋。

    此受俱品雖亦定障受為本故但說于受。

    修禅定時受為勝障。

    領受下劣生愛味故更不進修下二障中皆當廣說。

     問為何斷障。

     論。

    斷障為得二勝果故。

     述曰。

    下顯得果。

     勝謂殊勝。

    果謂果利。

    即順益于因。

    三劫修因所得順益故。

    二乘二果非極圓滿。

    果而非勝 十地二法非已圓滿。

    勝而非果。

     究竟二果過出于彼。

    立勝果名。

    斷二種障為得此果。

     問雖言斷障得二勝果。

    而未分别斷彼二障得二果時。

    為總為别。

    故應分别。

     論。

    由斷續生煩惱障故證真解脫。

    由斷礙解所知障故得大菩提。

     述曰。

    即顯障.果别斷。

     别證。

    如瑜伽論五十九。

    說一切煩惱皆能續生。

    即是發業潤生煩惱。

    今此論中并皆名續 煩是擾義惱是亂義。

    擾亂有情故名煩惱。

    唯煩惱障發業潤生。

    體是縛法。

    其所知障義即不然。

    故續生言但在煩惱 言解脫者。

    體即圓寂。

    西域梵音雲波利匿縛(去聲呼之)喃(奴緘一反)波利者圓也。

    匿縛喃言寂。

    即是圓滿體寂滅義。

    舊雲涅槃音訛略也。

    今或順古亦雲涅槃。

    此有多名。

    如佛地第五。

    下轉依中說。

    由煩惱障縛諸有情恒處生死。

    證圓寂已能離彼縛立解脫名。

    非解脫體即勝解數。

    解謂離縛。

    脫謂自在。

    障即煩惱名煩惱障。

    此持業釋。

    障蔽涅槃令不趣證。

    凡夫所修諸行暫滅。

    外道苦行計證涅槃。

    乃至有頂諸惑暫斷。

    所顯之理執為圓寂。

    今說。

    彼是彼分涅槃。

    雖理名真。

    種不斷故非真解脫。

    又二乘等雖得二滅。

    住此二中。

    非為不住。

    解脫非真以是假故。

    十地證如真非解脫。

    為簡于彼言真解脫。

    假體擇滅。

    實即真如。

    有.無餘依滅所顯故。

    又總别于外道.二乘所得解脫。

    言真解脫。

    彼唯是假。

    非不住故。

    即斷煩惱别得涅槃 言所知者。

    即一切法若有若無皆所知故。

    了所知智說之為解 礙是障義。

    由法執類覆所知境。

    障礙正解令不得生 言正解者。

    正覺異号。

    梵雲菩提此翻為覺。

    覺法性故。

    末伽言道。

    遊履義故。

    古雲菩提道者非也 由法執類覆所知境令智不生名所知障。

    此從所障以立障名。

    所知之障。

    依主釋也 二所障體即四智品。

    及四涅槃。

    下轉依中自當廣釋 異生雖作二種無我真如觀等。

    大非菩提 二乘之慧菩提非大 又異生外道雖有少智。

    非大菩提。

    二乘.菩薩有無漏惠。

    菩提非大。

    今簡于彼名大菩提。

    又但簡彼二乘之智菩提非大。

    菩薩之智大非菩提。

    凡夫之智俱非二種故 問此言二障各障一果。

    為定别障。

    為亦互通 答此不定或别.或通。

    此中且說定勝障故。

    說各别障。

    至下當知 又解為于二空有迷謬者者。

    是未入法時。

    有癡.邪見故 生正解故者。

    入見道前資糧.加行二位之時。

    雖未能證。

    深信觀心亦生解故。

    此即第一加行位也。

    所有資糧皆加行故。

    攝大乘中但說四位。

    勝解行地一向随聞生勝解故 生解為斷二重障者。

    顯入見道。

    分别粗惑名為重障。

    此即第二通達位也 由我法執至彼障随斷。

    顯于十地修道位中。

    所有二障二執為本。

    十地之中證空斷障至究竟位。

    此即第三修習位也 斷障為得二勝果故者。

    顯金剛心斷煩惱障證真解脫。

    斷所知障得菩提故。

    此即第四究竟位也 前文本解。

    上來第一生解斷障得二勝果。

    又有諸解。

    如樞要說。

     論。

    又為開示謬執我法迷唯識者令達二空。

     述曰。

    自下第二令達二空證唯識性。

    此即先叙所為外執 開為初開。

    示為久示 諸内外道俱起邪智不正知故。

    謬執我法于二空門。

    真俗二法唯識真理不能了達。

    無明所盲殊不正解名迷唯識。

    為令達空方乃造論 者即假者。

    迷謬人也。

     論。

    于唯識理如實知故。

     述曰。

    此即正述達空所以。

    為外道等開顯此文。

    為内道等演示此義。

    令于唯識如實了知。

    不生邪智謬執我法。

    或内外道我法邪知。

    示令正知故名為示。

    于唯識理全未能知。

    開曉令知故名開也 智稱正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