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乘起信論裂網疏卷第五
關燈
小
中
大
能發大乘心也。
善根自有三乘一乘之不同。
煩惱又有界内界外之差别。
一一善根。
對彼一一煩惱。
各作四句料簡。
或善根多。
煩惱薄。
或善根多。
煩惱厚。
或善根少。
煩惱薄。
或善根少。
煩惱厚。
萬别千差。
不可一概。
皆是不定聚攝。
或有值佛及諸菩薩。
供養承事。
修行諸行。
未得滿足十千大劫。
中間遇緣而發于心。
遇何等緣。
所謂或見佛形相。
或供養衆僧。
或二乘所教。
或見他發心。
此等發心。
皆悉未定。
若遇惡緣。
或時退堕二乘地故 值佛菩薩。
修行諸行。
可謂有因有緣矣。
特以未滿十千大劫。
十心未圓。
故雖遇緣發心。
未能即入正定聚也。
若使十千劫滿。
則見相供僧等緣。
并可發心入正定聚。
勿謂此緣非好緣也。
但由積因力弱。
故與大悲護法二種發心不同。
故遇好緣。
則能發心。
設遇惡緣。
或能退堕二乘地也。
初釋信成就竟。
二釋發心三。
初釋所發之心。
二釋發心之行。
三釋發心之益。
初中二。
初正釋。
二釋疑。
今初。
複次信成就發心。
略說有三。
一發正直心。
如理正念真如法故。
二發深重心。
樂集一切諸善行故。
三發大悲心。
願拔一切衆生苦故 真如乃是一切行本。
不念真如而集諸善。
善無由集。
縱有種種善行。
并成有漏有為。
不念真如而拔衆苦。
苦無由拔。
縱令緣念衆生。
秖足起愛起見。
故須首發正直心也。
真如本具無邊功德。
理須顯發。
故順真如。
發深重心。
真如即是衆生心性。
憫物迷此。
故順真如。
發大悲心也。
正直心。
即正因理心發。
成法身德。
深重心。
即了因慧心發。
成般若德。
大悲心。
即緣因善心發。
成解脫德。
三心圓發。
不縱橫。
不并别。
不可思議。
故曰。
初發心時。
便成正覺。
所有慧身。
不由他悟。
清淨妙法身。
湛然應一切也。
二釋疑 問。
一切衆生。
一切諸法。
皆同一法界。
無有二相。
據理但應正念真如。
何假複修一切善行。
救一切衆生。
答。
不然。
如摩尼寶。
本性明潔。
在礦穢中。
假使有人。
勤加憶念。
而不作方便。
不施功力。
欲求清淨。
終不可得。
真如之法。
亦複如是。
體雖明潔。
具足功德。
而被無邊客塵所染。
假使有人。
勤加憶念。
而不作方便。
不修諸行。
欲求清淨。
終無得理。
是故要當集一切善行。
救一切衆生。
離彼無邊客塵垢染。
顯現真法 先引喻。
後法合。
文并易知。
初釋所發之心竟。
二釋發心之行。
彼方便行。
略有四種。
一行根本方便。
謂觀一切法。
本性無生。
離于妄見。
不住生死。
又觀一切法。
因緣和合。
業果不失。
起于大悲。
修諸善行。
攝化衆生。
不住涅槃。
以真如離于生死涅槃相故。
此行随順(真如)以為根本。
是名行根本方便 此即以所發正直心而為方便行也。
不住生死是奢摩他觀。
不住涅槃。
是毗缽舍那觀。
止觀一心中修。
乃順真如法性。
故名行根本方便。
二能止息方便。
所謂慚愧及以悔過。
此能止息一切惡法。
令不增長。
以真如(本)離一切過失相故。
随順真如。
止息諸惡。
是名能止息方便。
三增長善根方便。
謂于三寶所。
起愛敬心。
尊重供養。
頂禮稱贊。
随喜勸請。
正信增長。
乃至志求無上菩提。
為佛法僧威力所護。
業障清淨。
善根不退。
以真如(本)離一切障。
具一切功德故。
随順真如。
修行善業。
是名生長善根方便 此二即以所發深重心而為方便行也。
欲長善根。
先須息惡。
故于一深重心。
分此二種方便。
皆為随順真如性故。
文并可知。
四大願平等方便。
謂發誓願。
盡未來際。
平等救護一切衆生。
令其安住無餘涅槃。
以知一切法。
本性無二故。
彼此平等故。
究竟寂滅故。
随順真如此三種相。
發大誓願。
是名大願平等方便 此即以所發大悲心而為方便行也。
無餘涅槃者。
小乘則指灰身泯智言之。
今指二死永亡言之。
知一切法本性無二。
則于衆生不起上中下想。
知一切法彼此平等。
則于衆生不起怨親等想。
知一切法究竟寂滅。
則于衆生不起用小化想。
皆亦随順真如性故。
此四方便。
并是稱性起修。
全修顯性。
未發心前。
由此方便而得發心。
既發心後。
由此方便而階極果。
故名一切如來得道正因也。
二釋發心之行竟。
三釋發心之益三。
初約實明能。
二約權簡過。
三以實破權。
今初。
菩薩如是發心之時。
則得少分見佛法身。
能随願力。
現八種事。
謂從兜率天宮來下(一)入胎(二)住胎(三)出胎(四)出家(五)成佛(六)轉法輪(七)般涅槃(八) 即華嚴初發心時便成正覺之義也。
分破無明。
分證真如。
故雲少分見佛法身。
既見法身。
便能八相成道。
所謂清淨妙法身。
湛然應一切也。
八相開合出沒不同。
并是随機所見。
不必約此以判佛之權實。
以所證法身。
非有權實數量可思議故。
二約權簡過 然猶未得名為法身。
以其過去無量世來有漏之業未除斷故。
或由惡業。
受于微苦。
願力所持。
非久被系 此約漸教所明初發心住。
僅斷界内見惑。
與小乘初果齊。
所以或猶有微苦也。
然初果便為生死海而作邊際。
極遲不過七生。
永出苦輪。
況發心菩薩。
菩提願力所持。
豈久被業系哉。
問。
玩文中然猶二字。
即指八相成道之人。
何得别作漸教釋之。
答。
發心名同。
權實迥異。
前明八相。
意指入正定聚者。
今明微苦。
意指或時退堕二乘地者故也。
有經中說。
信成就發心菩薩。
或有退堕惡趣中者。
此為初學心多懈怠。
不入正位。
以此語之。
令增勇猛。
非如實說 此明雖漸教中初發心住。
已斷見惑。
與初果齊。
亦無退堕惡趣之事。
不過權說以策初學耳。
或複退堕二乘
善根自有三乘一乘之不同。
煩惱又有界内界外之差别。
一一善根。
對彼一一煩惱。
各作四句料簡。
或善根多。
煩惱薄。
或善根多。
煩惱厚。
或善根少。
煩惱薄。
或善根少。
煩惱厚。
萬别千差。
不可一概。
皆是不定聚攝。
或有值佛及諸菩薩。
供養承事。
修行諸行。
未得滿足十千大劫。
中間遇緣而發于心。
遇何等緣。
所謂或見佛形相。
或供養衆僧。
或二乘所教。
或見他發心。
此等發心。
皆悉未定。
若遇惡緣。
或時退堕二乘地故 值佛菩薩。
修行諸行。
可謂有因有緣矣。
特以未滿十千大劫。
十心未圓。
故雖遇緣發心。
未能即入正定聚也。
若使十千劫滿。
則見相供僧等緣。
并可發心入正定聚。
勿謂此緣非好緣也。
但由積因力弱。
故與大悲護法二種發心不同。
故遇好緣。
則能發心。
設遇惡緣。
或能退堕二乘地也。
初釋信成就竟。
二釋發心三。
初釋所發之心。
二釋發心之行。
三釋發心之益。
初中二。
初正釋。
二釋疑。
今初。
複次信成就發心。
略說有三。
一發正直心。
如理正念真如法故。
二發深重心。
樂集一切諸善行故。
三發大悲心。
願拔一切衆生苦故 真如乃是一切行本。
不念真如而集諸善。
善無由集。
縱有種種善行。
并成有漏有為。
不念真如而拔衆苦。
苦無由拔。
縱令緣念衆生。
秖足起愛起見。
故須首發正直心也。
真如本具無邊功德。
理須顯發。
故順真如。
發深重心。
真如即是衆生心性。
憫物迷此。
故順真如。
發大悲心也。
正直心。
即正因理心發。
成法身德。
深重心。
即了因慧心發。
成般若德。
大悲心。
即緣因善心發。
成解脫德。
三心圓發。
不縱橫。
不并别。
不可思議。
故曰。
初發心時。
便成正覺。
所有慧身。
不由他悟。
清淨妙法身。
湛然應一切也。
二釋疑 問。
一切衆生。
一切諸法。
皆同一法界。
無有二相。
據理但應正念真如。
何假複修一切善行。
救一切衆生。
答。
不然。
如摩尼寶。
本性明潔。
在礦穢中。
假使有人。
勤加憶念。
而不作方便。
不施功力。
欲求清淨。
終不可得。
真如之法。
亦複如是。
體雖明潔。
具足功德。
而被無邊客塵所染。
假使有人。
勤加憶念。
而不作方便。
不修諸行。
欲求清淨。
終無得理。
是故要當集一切善行。
救一切衆生。
離彼無邊客塵垢染。
顯現真法 先引喻。
後法合。
文并易知。
初釋所發之心竟。
二釋發心之行。
彼方便行。
略有四種。
一行根本方便。
謂觀一切法。
本性無生。
離于妄見。
不住生死。
又觀一切法。
因緣和合。
業果不失。
起于大悲。
修諸善行。
攝化衆生。
不住涅槃。
以真如離于生死涅槃相故。
此行随順(真如)以為根本。
是名行根本方便 此即以所發正直心而為方便行也。
不住生死是奢摩他觀。
不住涅槃。
是毗缽舍那觀。
止觀一心中修。
乃順真如法性。
故名行根本方便。
二能止息方便。
所謂慚愧及以悔過。
此能止息一切惡法。
令不增長。
以真如(本)離一切過失相故。
随順真如。
止息諸惡。
是名能止息方便。
三增長善根方便。
謂于三寶所。
起愛敬心。
尊重供養。
頂禮稱贊。
随喜勸請。
正信增長。
乃至志求無上菩提。
為佛法僧威力所護。
業障清淨。
善根不退。
以真如(本)離一切障。
具一切功德故。
随順真如。
修行善業。
是名生長善根方便 此二即以所發深重心而為方便行也。
欲長善根。
先須息惡。
故于一深重心。
分此二種方便。
皆為随順真如性故。
文并可知。
四大願平等方便。
謂發誓願。
盡未來際。
平等救護一切衆生。
令其安住無餘涅槃。
以知一切法。
本性無二故。
彼此平等故。
究竟寂滅故。
随順真如此三種相。
發大誓願。
是名大願平等方便 此即以所發大悲心而為方便行也。
無餘涅槃者。
小乘則指灰身泯智言之。
今指二死永亡言之。
知一切法本性無二。
則于衆生不起上中下想。
知一切法彼此平等。
則于衆生不起怨親等想。
知一切法究竟寂滅。
則于衆生不起用小化想。
皆亦随順真如性故。
此四方便。
并是稱性起修。
全修顯性。
未發心前。
由此方便而得發心。
既發心後。
由此方便而階極果。
故名一切如來得道正因也。
二釋發心之行竟。
三釋發心之益三。
初約實明能。
二約權簡過。
三以實破權。
今初。
菩薩如是發心之時。
則得少分見佛法身。
能随願力。
現八種事。
謂從兜率天宮來下(一)入胎(二)住胎(三)出胎(四)出家(五)成佛(六)轉法輪(七)般涅槃(八) 即華嚴初發心時便成正覺之義也。
分破無明。
分證真如。
故雲少分見佛法身。
既見法身。
便能八相成道。
所謂清淨妙法身。
湛然應一切也。
八相開合出沒不同。
并是随機所見。
不必約此以判佛之權實。
以所證法身。
非有權實數量可思議故。
二約權簡過 然猶未得名為法身。
以其過去無量世來有漏之業未除斷故。
或由惡業。
受于微苦。
願力所持。
非久被系 此約漸教所明初發心住。
僅斷界内見惑。
與小乘初果齊。
所以或猶有微苦也。
然初果便為生死海而作邊際。
極遲不過七生。
永出苦輪。
況發心菩薩。
菩提願力所持。
豈久被業系哉。
問。
玩文中然猶二字。
即指八相成道之人。
何得别作漸教釋之。
答。
發心名同。
權實迥異。
前明八相。
意指入正定聚者。
今明微苦。
意指或時退堕二乘地者故也。
有經中說。
信成就發心菩薩。
或有退堕惡趣中者。
此為初學心多懈怠。
不入正位。
以此語之。
令增勇猛。
非如實說 此明雖漸教中初發心住。
已斷見惑。
與初果齊。
亦無退堕惡趣之事。
不過權說以策初學耳。
或複退堕二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