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乘起信論裂網疏卷第五
關燈
小
中
大
種二乘善根。
佛逗彼機。
為說五蘊生滅本無人我。
原不曾說五蘊是實法也。
彼自畢竟執著。
不達五蘊本空。
所以怖畏生死。
妄取涅槃。
違于大乘平等法門。
豈如來說法之本意哉。
二明對治之法二。
初正明。
二釋疑。
今初。
為除此執。
明五蘊法。
本性不生。
不生故。
亦無有滅。
不滅故。
本來涅槃。
若究竟離分别執著。
則知一切染法淨法皆相待立。
是故當知。
一切諸法。
從本已來。
非色非心。
非智非識。
非無非有。
畢竟皆是不可說相 五蘊本性不生者。
譬如目有赤眚。
妄見燈光五色重疊。
實無五色生也。
物必有生。
然後有滅。
既本不生。
更何可滅。
故雲。
一切衆生。
即涅槃相。
不可複滅。
所謂本來自性清淨涅槃。
即生滅是真如體也。
若究竟離分别執著者。
謂能觀一切妄念無相。
則為證得如來智慧。
從名字證得。
乃至究竟證得也。
則知一切染法淨法皆相待立者。
染。
謂無明妄念。
淨。
謂無漏真如。
依真有妄。
依妄顯真。
所以覺與不覺。
并屬生滅門攝。
既相待立。
便非實有。
便知生滅即不生滅。
入真如門。
從名字知。
乃至究竟知也。
言一切諸法者。
即是染法。
淨法。
色法。
心法。
智法。
識法。
無法。
有法。
以要言之。
五位百法。
百界千如種種法也。
從本已來非色非心等者。
以法法本來皆即真如。
非俟成佛。
方融為真如也。
且如色即真如故。
本即非色非心非智非識非無非有畢竟不可說相。
心即真如故。
本即非色非心非智非識非無非有畢竟不可說相。
乃至有即真如故。
本即非色非心非智非識非無非有畢竟不可說相。
以要言之。
于諸染淨法中随拈一塵。
皆是本即非色非心非智非識非無非有畢竟不可說相也。
唯其一切俱非。
便能一切俱即。
便顯離即離非是即非即之真如矣。
二釋疑 而有言說示教之者。
皆是如來善巧方便。
假以言語引導衆生。
令舍文字。
入于真實。
若随言執義。
增妄分别。
不生實智。
不得涅槃 疑曰。
既雲皆是不可說相。
雲何複說真如生滅門等諸言教耶。
釋意可知。
嗟乎。
後世随言執義。
聞說真如受熏。
便執真如定當受熏。
聞說真如不受熏。
便執真如定不受熏。
甚至分河飲水。
可謂增妄分别。
不生實智甚矣。
然豈馬鳴護法之正旨哉。
二對治邪執竟。
三分别修行正道相者。
若知生滅即是真如。
則生佛平等。
無修不修。
若知真如舉體生滅。
則迷悟天淵。
正須于無修不修之中。
熾然熏修。
而此熏修。
即是無修。
非以不修為無修也。
以不修即是逆修。
非同修即無修之順修故。
然利根者。
聞此一心二門妙義。
自能不生退屈。
不懷上慢。
如人飲水。
冷暖自知。
何勞更為分别。
今為中下根人。
未能随文入證。
歇即菩提。
故為懸示從因至果正修行路也。
文為二。
初總标。
二各釋。
今初。
分别修行正道相者。
謂一切如來得道正因。
一切菩薩發心修習。
令現前故。
略說發心有三種相。
一信成就發心。
二解行發心。
三證發心 一切如來得道正因。
即所謂十方如來一門超出妙莊嚴路也。
因正。
則果自正。
故須發心修習。
令其現前。
但略明三種發心因相。
不必詳辨果相。
以如來果相。
前于顯示大乘體相用中。
已略明故。
二各釋三。
初釋信成就發心。
二釋解行發心。
三釋證發心。
初中二。
初征起。
二解釋。
今初。
信成就發心者。
依何位。
修何行。
得信成就。
堪能發心。
二解釋二。
初釋信成就。
二釋發心。
初又二。
初正釋成就。
二兼釋未成。
今初。
當知是人。
依不定聚。
以法熏習善根力故。
深信業果。
行十善道。
厭生死苦。
求無上覺。
值遇諸佛及諸菩薩。
承事供養。
修行諸行。
經十千劫。
信乃成就。
從是已後。
或以諸佛菩薩教力。
或以大悲。
或因正法将欲壞滅。
以護法故而能發心。
既發心已。
入正定聚。
畢竟不退。
住佛種性。
勝因相應 依不定聚者。
明其所依位也。
深信業果乃至修行諸行。
明其所修行也。
經十千劫已下。
明其得信成就。
堪能發心也。
既發心已已下。
明發心之利益也。
言不定聚者。
統論衆生。
有三種類。
一邪定聚。
謂未種出世善根。
不信出世正法。
二正定聚。
謂發心已上。
永不退轉。
三不定聚。
謂已種出世善根。
信出世法。
然于三乘法中。
未有決定趣向也。
若小教中。
證須陀洹。
便名入正定聚。
今大教中。
不取此義也。
以法熏習善根力者。
即是本有新熏二種内因體熏。
及差别平等二種外緣用熏也。
深信業果者。
總明善根所依也。
行十善道者。
世間善根力也。
厭生死苦者。
出世善根力也。
求無上覺者。
出世上上善根力也。
此三善根。
前不具後。
後必具前。
必須具三善根。
方得信成就也。
由三善根以為勝因。
又值諸佛菩薩以為勝緣。
承事供養。
修行諸行。
因緣具足。
方是大乘初心所修行也。
經十千劫者。
意明從初信心。
二念心。
三精進心。
四慧心。
五定心。
六不退心。
七護法心。
八回向心。
九戒心。
十願心。
具足修行十心成就。
故雲十千劫也。
束此從前所修諸行以為其因。
複藉諸佛菩薩教力為緣。
或藉大悲憫衆生苦為緣。
或以護持正法久住為緣。
乃能三心圓發也。
入正定聚者。
法身理相應也。
畢竟不退者。
不堕凡夫二乘地也。
住佛種性者。
初發心時。
便成正覺也。
勝因相應者。
不生不滅為本修因。
即是一切如來得道正因也。
二兼釋未成 或有衆生。
久遠已來。
善根微少。
煩惱深厚。
覆其心故。
雖值諸佛及諸菩薩。
承事供養。
唯種人天受生種子。
或種二乘菩提種子。
或有推求大菩提道。
然根不定。
或進或退 此明善根微少。
煩惱深厚之人。
雖遇勝緣。
不
佛逗彼機。
為說五蘊生滅本無人我。
原不曾說五蘊是實法也。
彼自畢竟執著。
不達五蘊本空。
所以怖畏生死。
妄取涅槃。
違于大乘平等法門。
豈如來說法之本意哉。
二明對治之法二。
初正明。
二釋疑。
今初。
為除此執。
明五蘊法。
本性不生。
不生故。
亦無有滅。
不滅故。
本來涅槃。
若究竟離分别執著。
則知一切染法淨法皆相待立。
是故當知。
一切諸法。
從本已來。
非色非心。
非智非識。
非無非有。
畢竟皆是不可說相 五蘊本性不生者。
譬如目有赤眚。
妄見燈光五色重疊。
實無五色生也。
物必有生。
然後有滅。
既本不生。
更何可滅。
故雲。
一切衆生。
即涅槃相。
不可複滅。
所謂本來自性清淨涅槃。
即生滅是真如體也。
若究竟離分别執著者。
謂能觀一切妄念無相。
則為證得如來智慧。
從名字證得。
乃至究竟證得也。
則知一切染法淨法皆相待立者。
染。
謂無明妄念。
淨。
謂無漏真如。
依真有妄。
依妄顯真。
所以覺與不覺。
并屬生滅門攝。
既相待立。
便非實有。
便知生滅即不生滅。
入真如門。
從名字知。
乃至究竟知也。
言一切諸法者。
即是染法。
淨法。
色法。
心法。
智法。
識法。
無法。
有法。
以要言之。
五位百法。
百界千如種種法也。
從本已來非色非心等者。
以法法本來皆即真如。
非俟成佛。
方融為真如也。
且如色即真如故。
本即非色非心非智非識非無非有畢竟不可說相。
心即真如故。
本即非色非心非智非識非無非有畢竟不可說相。
乃至有即真如故。
本即非色非心非智非識非無非有畢竟不可說相。
以要言之。
于諸染淨法中随拈一塵。
皆是本即非色非心非智非識非無非有畢竟不可說相也。
唯其一切俱非。
便能一切俱即。
便顯離即離非是即非即之真如矣。
二釋疑 而有言說示教之者。
皆是如來善巧方便。
假以言語引導衆生。
令舍文字。
入于真實。
若随言執義。
增妄分别。
不生實智。
不得涅槃 疑曰。
既雲皆是不可說相。
雲何複說真如生滅門等諸言教耶。
釋意可知。
嗟乎。
後世随言執義。
聞說真如受熏。
便執真如定當受熏。
聞說真如不受熏。
便執真如定不受熏。
甚至分河飲水。
可謂增妄分别。
不生實智甚矣。
然豈馬鳴護法之正旨哉。
二對治邪執竟。
三分别修行正道相者。
若知生滅即是真如。
則生佛平等。
無修不修。
若知真如舉體生滅。
則迷悟天淵。
正須于無修不修之中。
熾然熏修。
而此熏修。
即是無修。
非以不修為無修也。
以不修即是逆修。
非同修即無修之順修故。
然利根者。
聞此一心二門妙義。
自能不生退屈。
不懷上慢。
如人飲水。
冷暖自知。
何勞更為分别。
今為中下根人。
未能随文入證。
歇即菩提。
故為懸示從因至果正修行路也。
文為二。
初總标。
二各釋。
今初。
分别修行正道相者。
謂一切如來得道正因。
一切菩薩發心修習。
令現前故。
略說發心有三種相。
一信成就發心。
二解行發心。
三證發心 一切如來得道正因。
即所謂十方如來一門超出妙莊嚴路也。
因正。
則果自正。
故須發心修習。
令其現前。
但略明三種發心因相。
不必詳辨果相。
以如來果相。
前于顯示大乘體相用中。
已略明故。
二各釋三。
初釋信成就發心。
二釋解行發心。
三釋證發心。
初中二。
初征起。
二解釋。
今初。
信成就發心者。
依何位。
修何行。
得信成就。
堪能發心。
二解釋二。
初釋信成就。
二釋發心。
初又二。
初正釋成就。
二兼釋未成。
今初。
當知是人。
依不定聚。
以法熏習善根力故。
深信業果。
行十善道。
厭生死苦。
求無上覺。
值遇諸佛及諸菩薩。
承事供養。
修行諸行。
經十千劫。
信乃成就。
從是已後。
或以諸佛菩薩教力。
或以大悲。
或因正法将欲壞滅。
以護法故而能發心。
既發心已。
入正定聚。
畢竟不退。
住佛種性。
勝因相應 依不定聚者。
明其所依位也。
深信業果乃至修行諸行。
明其所修行也。
經十千劫已下。
明其得信成就。
堪能發心也。
既發心已已下。
明發心之利益也。
言不定聚者。
統論衆生。
有三種類。
一邪定聚。
謂未種出世善根。
不信出世正法。
二正定聚。
謂發心已上。
永不退轉。
三不定聚。
謂已種出世善根。
信出世法。
然于三乘法中。
未有決定趣向也。
若小教中。
證須陀洹。
便名入正定聚。
今大教中。
不取此義也。
以法熏習善根力者。
即是本有新熏二種内因體熏。
及差别平等二種外緣用熏也。
深信業果者。
總明善根所依也。
行十善道者。
世間善根力也。
厭生死苦者。
出世善根力也。
求無上覺者。
出世上上善根力也。
此三善根。
前不具後。
後必具前。
必須具三善根。
方得信成就也。
由三善根以為勝因。
又值諸佛菩薩以為勝緣。
承事供養。
修行諸行。
因緣具足。
方是大乘初心所修行也。
經十千劫者。
意明從初信心。
二念心。
三精進心。
四慧心。
五定心。
六不退心。
七護法心。
八回向心。
九戒心。
十願心。
具足修行十心成就。
故雲十千劫也。
束此從前所修諸行以為其因。
複藉諸佛菩薩教力為緣。
或藉大悲憫衆生苦為緣。
或以護持正法久住為緣。
乃能三心圓發也。
入正定聚者。
法身理相應也。
畢竟不退者。
不堕凡夫二乘地也。
住佛種性者。
初發心時。
便成正覺也。
勝因相應者。
不生不滅為本修因。
即是一切如來得道正因也。
二兼釋未成 或有衆生。
久遠已來。
善根微少。
煩惱深厚。
覆其心故。
雖值諸佛及諸菩薩。
承事供養。
唯種人天受生種子。
或種二乘菩提種子。
或有推求大菩提道。
然根不定。
或進或退 此明善根微少。
煩惱深厚之人。
雖遇勝緣。
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