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乘起信論裂網疏卷第二
關燈
小
中
大
。
動者。
無始已來從未悟故。
法爾有八種識第八識中。
法爾有無明種子。
如水含動性。
前七識現行。
法爾與無明相應。
如波有動相也。
起識波浪者。
如海水舉體作波也。
如是三事皆無形相者。
譬如指波所依名水。
指水所起名波。
指波之動名風。
水外别無波動形相。
波外别無水動形相。
動外别無波水形相。
說有三事。
故非一。
同依濕性。
故非異。
衆生亦爾。
藏識之外。
别無轉識無明形相。
轉識之外。
别無藏識無明形相。
無明之外。
亦别無藏識轉識形相。
說有第八。
前七。
心所。
三事。
故非一。
同一真如淨心。
故非異也。
然性淨心。
是動識本者。
如水之濕性。
是水波本也。
無明滅時。
動識随滅者。
合風滅時。
波動随滅。
不唯前七能熏相滅。
即第八受熏和合相亦滅也。
智性不壞者。
合前非水性滅。
不唯大圓鏡智之性不壞。
即平等性智妙觀成所作智之性。
亦不壞也。
初釋淨智相竟。
二釋不思議用相 不思議用相者。
依于淨智。
能起一切勝妙境界。
常無斷絕。
謂如來身。
具足無量增上功德。
随衆生根。
示現成就無量利益 依于淨智能起一切勝妙境界等者。
唯識論雲。
此四心品。
雖皆遍能緣一切法。
而用有異。
謂大圓鏡智相應心品。
純淨圓德現種依持。
能現能生身土智影。
無間無斷。
窮未來際。
平等性智相應心品。
觀一切法自他有情。
悉皆平等。
大慈大悲恒共相應。
随諸有情所樂。
示現受用身土影像差别。
妙觀察智不共所依。
無住涅槃之所建立。
一味相續。
窮未來際。
妙觀察智相應心品。
善觀諸法自相共相無礙而轉。
攝觀無量總持之門。
及所發生功德珍寶。
于大衆會。
能現無邊作用差别。
皆得自在。
雨大法雨。
斷一切疑。
令諸有情皆獲利樂。
成所作智相應心品。
為欲利樂諸有情故。
普于十方。
示現種種變化三業。
成本願力所應作事。
此四種性。
雖皆本有。
而要熏發。
方得現行。
因位漸增。
佛果圓滿。
不增不減。
盡未來際。
但從種生。
不熏成種。
勿前佛德。
勝後佛故。
(文)是知前淨智相。
及從鏡智所起最極圓淨常遍色身。
即是自受用身功德。
此中依于淨智所起身土境界。
随衆生根。
成就利益。
即是他受用報勝劣等應種種功德。
此二功德。
皆由本覺随染分别。
流轉生死。
然後翻染成淨。
依法熏習。
如實修行之所證得。
故前文雲。
生二種差别相。
猶唯識名所生得也。
雖所生得。
然不名之為始覺相。
仍名本覺相者。
猶唯識雲。
此四種性皆本有也。
大佛頂經亦雲。
圓滿菩提。
歸無所得。
良以本具無漏種子。
原是真如全體。
原具真如相用。
未曾稍減。
今佛果無漏現行。
亦秖是真如全體相用。
未嘗稍增故也。
二别辨本始兩覺竟。
三總顯四種大義 複次覺相有四種大義。
清淨如虛空明鏡 前明阿賴耶識。
有其覺義。
又明依不覺說始覺。
待始覺立本覺。
而始本究竟不異。
故今直明覺相四種大義也。
本無垢染。
故名清淨。
本無形相方隅分劑可得。
故如虛空。
本來寂照。
故如明鏡。
蓋但言如虛空。
則無以顯其照用。
但言如明鏡。
則無以顯其體相。
故必合言如虛空明鏡。
乃可稍譬于覺相也。
一真實空大義。
如虛空明鏡。
謂一切心境界相及覺相。
皆不可得故 此即真如門中依言說建立之真實空也。
謂阿賴耶中無始無漏種子。
全攬真如為體真如非一切心。
非一切心所現境界。
亦非覺相。
一切皆空。
故此無漏種子。
亦非一切心境界相及與覺相。
譬如虛空。
體非群相。
譬如明鏡。
本無纖塵也。
二真實不空大義。
如虛空明鏡。
謂一切法圓滿成就無能壞性。
一切世間境界之相。
皆于中現不出不入不滅不壞。
常住一心。
一切染法所不能染。
知體具足無邊無漏功德。
為因熏習一切衆生心故 此即真如門中依言說建立之真實不空也。
謂阿賴耶中無始無漏種子。
即全攬一切法圓滿成就無能壞性之真如為體。
是故一切世間境界之相。
皆于無漏種子中現。
無漏種外。
别無一切境界。
故不出。
一切境界之内。
别無無漏種子。
故不入。
由不出。
故不滅。
境即真如。
無可滅故。
由不入。
故不壞。
真如即境。
無可壞故。
又性色真空。
性空真色。
清淨本然。
周遍法界。
故不出不入。
随衆生心。
應所知量。
循業發現。
故不滅不壞。
又随緣不變。
故不出不入。
不變随緣。
故不滅不壞。
又如虛空含育萬物。
明鏡影現衆形。
并不出不入。
不滅不壞也。
是故無漏種子。
當體即是常住一心。
雖此常住一心。
舉體而為一切染法。
如水成冰。
然此一切染法。
本無自性。
雲何能染此無漏種。
如冰不能改其本然之濕性也。
隻此無漏種子。
便是菩提智體。
本來具足無邊無漏功德。
以其在纏。
故名為因。
因即種子之異名也。
此無漏因。
亦名佛性。
佛性雄猛。
無能沮壞。
雖在一切衆生阿賴耶識心中。
力能熏習。
令妄念心厭生死苦。
求涅槃樂也。
此上二種大義。
即大乘體。
三真實不空離障大義。
如虛空明鏡。
謂煩惱所知二障永斷。
和合識滅。
本性清淨。
常安住故 此即本覺随染分别所生淨智相也。
雖由始覺所顯。
不異在纏本覺。
即是大乘相也離煩惱所知二障。
即顯真如門中真實空義。
本性清淨安住。
即顯真如門中真實不空。
為顯不空之相。
故建立空。
是故但名真實不空離障大義。
此如無雲之大空。
磨瑩之古鏡也。
四真實不空示現大義。
如虛空明鏡。
謂依離障法。
随所應化。
現如來等種種色聲。
令彼修行諸善根故 此即本覺随染分别所生不思議用相也。
随所應化。
即意輪觀機。
現種種色。
即身輪示化。
現種種聲。
即口輪說法。
此如太空之含育萬物。
明鏡之頓寫千容也。
問。
阿賴耶識中覺義。
由其全攬真如為體。
故得具此四種大義。
其不覺義。
亦全攬真如為體。
亦得具此四種大義否。
答。
具。
以不覺相不可得故。
一切法皆不可得。
即真實空大義。
以不覺相既不可得。
即一切法圓滿成就無能壞性。
一切世間境界之相。
皆于不覺中現。
不出不入。
不滅不壞。
常住一心。
一切染法所不能染。
一切淨法所不能淨。
不覺具足無邊無漏功德。
為因熏習一切衆生心故。
即真實不空大義。
以達此不覺之性。
即是真實不空體故。
二障永斷。
本性常住。
即是離障大義。
以此不覺之。
性離二障故。
随所應化。
現如來等種種色聲。
令修善根。
即示現大義也。
問。
既言真如舉體作一微塵。
則随拈一一微塵。
亦各具此四種大義否。
答。
具以微塵相若無方分。
則非微塵。
以無形故。
若有方分。
則可分析。
定非實有。
推此微塵。
既無相故。
則一切法。
亦皆無相。
即真實空大義。
微塵之相既不可得。
即一切法圓滿成就無能壞性。
一切世間境界之相。
皆于微塵中現。
不出不入。
不滅不壞。
乃至微塵。
具足無邊無漏功德。
為因熏習一切衆生心故。
即真實不空大義。
以達此一微塵性。
即是真實不空體故。
二障永斷。
本性常住。
即是離障大義。
以此一微塵性。
離二障故。
随所應化。
現身說法。
令修善根。
所謂于一毛端。
現寶王刹。
坐微塵裡。
轉大法輪。
即示現大義也。
華嚴經雲。
一微塵中。
具足大千經卷。
如一微塵。
一切微塵亦複如是。
此之謂也。
思之。
初釋覺義竟。
大乘起信論裂網疏卷第二
動者。
無始已來從未悟故。
法爾有八種識第八識中。
法爾有無明種子。
如水含動性。
前七識現行。
法爾與無明相應。
如波有動相也。
起識波浪者。
如海水舉體作波也。
如是三事皆無形相者。
譬如指波所依名水。
指水所起名波。
指波之動名風。
水外别無波動形相。
波外别無水動形相。
動外别無波水形相。
說有三事。
故非一。
同依濕性。
故非異。
衆生亦爾。
藏識之外。
别無轉識無明形相。
轉識之外。
别無藏識無明形相。
無明之外。
亦别無藏識轉識形相。
說有第八。
前七。
心所。
三事。
故非一。
同一真如淨心。
故非異也。
然性淨心。
是動識本者。
如水之濕性。
是水波本也。
無明滅時。
動識随滅者。
合風滅時。
波動随滅。
不唯前七能熏相滅。
即第八受熏和合相亦滅也。
智性不壞者。
合前非水性滅。
不唯大圓鏡智之性不壞。
即平等性智妙觀成所作智之性。
亦不壞也。
初釋淨智相竟。
二釋不思議用相 不思議用相者。
依于淨智。
能起一切勝妙境界。
常無斷絕。
謂如來身。
具足無量增上功德。
随衆生根。
示現成就無量利益 依于淨智能起一切勝妙境界等者。
唯識論雲。
此四心品。
雖皆遍能緣一切法。
而用有異。
謂大圓鏡智相應心品。
純淨圓德現種依持。
能現能生身土智影。
無間無斷。
窮未來際。
平等性智相應心品。
觀一切法自他有情。
悉皆平等。
大慈大悲恒共相應。
随諸有情所樂。
示現受用身土影像差别。
妙觀察智不共所依。
無住涅槃之所建立。
一味相續。
窮未來際。
妙觀察智相應心品。
善觀諸法自相共相無礙而轉。
攝觀無量總持之門。
及所發生功德珍寶。
于大衆會。
能現無邊作用差别。
皆得自在。
雨大法雨。
斷一切疑。
令諸有情皆獲利樂。
成所作智相應心品。
為欲利樂諸有情故。
普于十方。
示現種種變化三業。
成本願力所應作事。
此四種性。
雖皆本有。
而要熏發。
方得現行。
因位漸增。
佛果圓滿。
不增不減。
盡未來際。
但從種生。
不熏成種。
勿前佛德。
勝後佛故。
(文)是知前淨智相。
及從鏡智所起最極圓淨常遍色身。
即是自受用身功德。
此中依于淨智所起身土境界。
随衆生根。
成就利益。
即是他受用報勝劣等應種種功德。
此二功德。
皆由本覺随染分别。
流轉生死。
然後翻染成淨。
依法熏習。
如實修行之所證得。
故前文雲。
生二種差别相。
猶唯識名所生得也。
雖所生得。
然不名之為始覺相。
仍名本覺相者。
猶唯識雲。
此四種性皆本有也。
大佛頂經亦雲。
圓滿菩提。
歸無所得。
良以本具無漏種子。
原是真如全體。
原具真如相用。
未曾稍減。
今佛果無漏現行。
亦秖是真如全體相用。
未嘗稍增故也。
二别辨本始兩覺竟。
三總顯四種大義 複次覺相有四種大義。
清淨如虛空明鏡 前明阿賴耶識。
有其覺義。
又明依不覺說始覺。
待始覺立本覺。
而始本究竟不異。
故今直明覺相四種大義也。
本無垢染。
故名清淨。
本無形相方隅分劑可得。
故如虛空。
本來寂照。
故如明鏡。
蓋但言如虛空。
則無以顯其照用。
但言如明鏡。
則無以顯其體相。
故必合言如虛空明鏡。
乃可稍譬于覺相也。
一真實空大義。
如虛空明鏡。
謂一切心境界相及覺相。
皆不可得故 此即真如門中依言說建立之真實空也。
謂阿賴耶中無始無漏種子。
全攬真如為體真如非一切心。
非一切心所現境界。
亦非覺相。
一切皆空。
故此無漏種子。
亦非一切心境界相及與覺相。
譬如虛空。
體非群相。
譬如明鏡。
本無纖塵也。
二真實不空大義。
如虛空明鏡。
謂一切法圓滿成就無能壞性。
一切世間境界之相。
皆于中現不出不入不滅不壞。
常住一心。
一切染法所不能染。
知體具足無邊無漏功德。
為因熏習一切衆生心故 此即真如門中依言說建立之真實不空也。
謂阿賴耶中無始無漏種子。
即全攬一切法圓滿成就無能壞性之真如為體。
是故一切世間境界之相。
皆于無漏種子中現。
無漏種外。
别無一切境界。
故不出。
一切境界之内。
别無無漏種子。
故不入。
由不出。
故不滅。
境即真如。
無可滅故。
由不入。
故不壞。
真如即境。
無可壞故。
又性色真空。
性空真色。
清淨本然。
周遍法界。
故不出不入。
随衆生心。
應所知量。
循業發現。
故不滅不壞。
又随緣不變。
故不出不入。
不變随緣。
故不滅不壞。
又如虛空含育萬物。
明鏡影現衆形。
并不出不入。
不滅不壞也。
是故無漏種子。
當體即是常住一心。
雖此常住一心。
舉體而為一切染法。
如水成冰。
然此一切染法。
本無自性。
雲何能染此無漏種。
如冰不能改其本然之濕性也。
隻此無漏種子。
便是菩提智體。
本來具足無邊無漏功德。
以其在纏。
故名為因。
因即種子之異名也。
此無漏因。
亦名佛性。
佛性雄猛。
無能沮壞。
雖在一切衆生阿賴耶識心中。
力能熏習。
令妄念心厭生死苦。
求涅槃樂也。
此上二種大義。
即大乘體。
三真實不空離障大義。
如虛空明鏡。
謂煩惱所知二障永斷。
和合識滅。
本性清淨。
常安住故 此即本覺随染分别所生淨智相也。
雖由始覺所顯。
不異在纏本覺。
即是大乘相也離煩惱所知二障。
即顯真如門中真實空義。
本性清淨安住。
即顯真如門中真實不空。
為顯不空之相。
故建立空。
是故但名真實不空離障大義。
此如無雲之大空。
磨瑩之古鏡也。
四真實不空示現大義。
如虛空明鏡。
謂依離障法。
随所應化。
現如來等種種色聲。
令彼修行諸善根故 此即本覺随染分别所生不思議用相也。
随所應化。
即意輪觀機。
現種種色。
即身輪示化。
現種種聲。
即口輪說法。
此如太空之含育萬物。
明鏡之頓寫千容也。
問。
阿賴耶識中覺義。
由其全攬真如為體。
故得具此四種大義。
其不覺義。
亦全攬真如為體。
亦得具此四種大義否。
答。
具。
以不覺相不可得故。
一切法皆不可得。
即真實空大義。
以不覺相既不可得。
即一切法圓滿成就無能壞性。
一切世間境界之相。
皆于不覺中現。
不出不入。
不滅不壞。
常住一心。
一切染法所不能染。
一切淨法所不能淨。
不覺具足無邊無漏功德。
為因熏習一切衆生心故。
即真實不空大義。
以達此不覺之性。
即是真實不空體故。
二障永斷。
本性常住。
即是離障大義。
以此不覺之。
性離二障故。
随所應化。
現如來等種種色聲。
令修善根。
即示現大義也。
問。
既言真如舉體作一微塵。
則随拈一一微塵。
亦各具此四種大義否。
答。
具以微塵相若無方分。
則非微塵。
以無形故。
若有方分。
則可分析。
定非實有。
推此微塵。
既無相故。
則一切法。
亦皆無相。
即真實空大義。
微塵之相既不可得。
即一切法圓滿成就無能壞性。
一切世間境界之相。
皆于微塵中現。
不出不入。
不滅不壞。
乃至微塵。
具足無邊無漏功德。
為因熏習一切衆生心故。
即真實不空大義。
以達此一微塵性。
即是真實不空體故。
二障永斷。
本性常住。
即是離障大義。
以此一微塵性。
離二障故。
随所應化。
現身說法。
令修善根。
所謂于一毛端。
現寶王刹。
坐微塵裡。
轉大法輪。
即示現大義也。
華嚴經雲。
一微塵中。
具足大千經卷。
如一微塵。
一切微塵亦複如是。
此之謂也。
思之。
初釋覺義竟。
大乘起信論裂網疏卷第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