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乘起信論裂網疏卷第一

關燈
此心生滅因緣相。

    能顯示大乘體相用故 即此真如不變心體。

    舉體随緣而有生滅。

    所謂随于染淨緣。

    具造十法界。

    雖造十界。

    十界皆是假名無性。

    随緣不變。

    當體即真。

    故能顯示大乘體也。

    由随染緣。

    妄起無明。

    有見不見。

    似不清淨。

    非常非樂。

    非我非淨。

    非寂靜。

    是變異。

    不自在。

    具過恒沙虛妄雜染。

    今翻染成淨。

    無明不起。

    無見不見。

    心性無動。

    無有餘法而可更求。

    即于真如。

    立大智慧光明義。

    遍照法界義。

    真實了知義。

    本性清淨義。

    常樂我淨義。

    寂靜不變自在義。

    滿足過于恒沙清淨功德義。

    故能顯示大乘相也。

    由與衆生同在生死輪回海中。

    方肯自憫憫他。

    發大誓願。

    修大福慧。

    證本法身。

    任運起于不思議業。

    盡未來際。

    利樂有情。

    故能顯示大乘用也。

    然則現前介爾心體。

    即大乘體。

    現前心中惑相。

    即大乘相。

    現前心中業用。

    即大乘用。

    而衆生迷染因緣。

    日用不知。

    由有迷染因緣。

    方立悟淨因緣。

    由有悟淨因緣。

    方顯體相用大。

    故雲此心生滅因緣相。

    能顯示大乘體相用也。

    譬如水結成冰。

    則濕體融相潤用。

    皆不可見。

    若知冰原是水。

    方便令泮。

    方能顯示濕體融相潤用耳。

    設不觀心生滅因緣。

    則不能顯體相用大。

    如守堅冰。

    無可受用。

    設離衆生現前之心。

    别求大乘。

    亦不能顯體相用大。

    如大凍時。

    若棄堅冰。

    别無有水。

    學大乘者。

    幸深思之。

    應立量雲。

    衆生心是有法。

    能顯示大乘體相用宗。

    因雲。

    生滅因緣相故。

    同喻如依方故迷。

    因迷故悟于方。

    初釋有法竟。

     二釋法二。

    初釋大義。

    二釋乘義。

    今初。

     所言法者。

    略有三種。

    一體大。

    謂一切法真如。

    在染在淨。

    性恒平等。

    無增無減。

    無别異故 前雲此心真如相。

    即示大乘體。

    今雲一切法真如者。

    以心真如。

    即一切法真如。

    無二真如故也。

    一切法。

    即染法淨法。

    略則五位百法。

    廣則百界千如也。

    随拈一法。

    并是真如全體。

    非是少分。

    故雲性恒平等。

    悟時無得。

    迷時無失。

    又芥子毛端之真如非小。

    須彌寶刹之真如非大。

    故雲無增無減。

    一相無相。

    不可分離。

    故雲無别異也。

    夫既言一切法。

    又言在染在淨。

    是全約生滅因緣。

    而随雲性恒平等。

    無增無減無别異故。

    則知生滅因緣。

    即是真如門矣。

    故下文雲展轉不相離也。

    若舍生滅因緣。

    何由體會真如。

    若執生滅因緣。

    又何由了達真如也哉。

     二者相大。

    謂如來藏。

    本來具足無量無邊性功德故 此謂衆生現前介爾之心。

    即是如來藏也。

    夫真如不變随緣。

    舉體而為衆生介爾之心。

    則介爾心。

    便是真如全體。

    今又名為如來藏者。

    是約生滅門中。

    隐名如來藏。

    顯名法身故也。

    然法身與如來藏。

    雖有二名。

    終無二體。

    故不唯顯名法身之時。

    具足無量無邊性功德相。

    即正在隐名如來藏時。

    本來具足無量無邊性功德也。

     三者用大。

    能生一切世出世間善因果故 隻此衆生現前介爾之心。

    無法不具。

    無法不造。

    所謂随于染淨緣。

    具造十法界。

    遍能出生十界因果。

    但約九界言之。

    則三塗等諸惡因果。

    雖亦此心之用。

    如以金作穢器。

    利刀割泥。

    無上寶珠而作彈丸。

    不名用大。

    人天有漏因果。

    雖亦此心之用。

    如以摩尼僅貿一衣一食。

    不名用大。

    二乘無漏因果。

    雖亦此心之用。

    如空守閻浮檀金。

    不生息利。

    不名用大。

    權乘菩薩五通因果。

    雖有自利利他之用。

    如以閻浮檀金而作商賈貿易。

    未能統禦自在。

    亦不名用大。

    雖又希心極果。

    如以閻浮檀金作王寶冠。

    未能拔宅飛升。

    亦不名用大。

    唯有佛乘種性。

    知此現前介爾之心。

    體即真如。

    具無邊德。

    便能觀察一切妄念無相。

    自愍愍他。

    發大誓願稱性修習。

    滅無始無明。

    證本法身。

    任運起于不思議業。

    種種自在作用差别。

    周遍法界。

    與真如等。

    譬如以閻浮金。

    煉作仙丹。

    便能拔宅飛升。

    遊戲自在。

    故名用大也。

    問。

    果中用大。

    垂形九界。

    有時示現三塗。

    亦應生惡因果。

    如何但言善因果耶。

    答。

    為度衆生。

    示作惡因。

    本無迷染。

    即無漏善。

    為度衆生。

    示受惡果。

    亦無苦受。

    如三禅樂。

    是故但名善因果也。

    又所言能生一切善因果者。

    謂果中大用。

    遍與衆生作增上緣。

    令生世出世間諸善因果。

    非謂既成佛已。

    自生世出世間善因果也。

    以諸佛所有一切變現。

    皆是真如自在甚深之用。

    皆合涅槃清淨妙德。

    不可喚作實因果故。

    問。

    用大既約佛果。

    何名此心生滅因緣相耶。

    答。

    若無衆生心。

    則無大乘體相。

    若無大乘體相。

    何處有大乘用。

    問。

    既雲真如甚深用。

    何故不屬真如。

    乃屬生滅因緣。

    答。

    若非生滅因緣。

    則真如之名。

    尚自不立。

    何得辨用大耶。

    夫衆生現前介爾生滅之心。

    體即真如。

    相即如來藏。

    用即能生一切因果。

    而日用不知。

    是謂理即大乘。

    若能知此一心體大相大用大。

    是謂名字即大乘。

    若能觀察妄念無相。

    是謂觀行即大乘。

    若粗垢先落。

    六根清淨。

    是謂相似即大乘。

    此論名之為相似覺。

    若能親證此體相用。

    任運增進。

    是謂分證即大乘。

    此論名之為随分覺。

    若至心根本性常住現前。

    是謂究竟即大乘。

    此論名之為究竟覺。

    六而常即。

    始終平等。

    即此心真如門也。

    即而常六。

    升沉碩異。

    即此心生滅門也。

    故立一切衆生心為有法。

    顯示摩诃衍義。

    初釋大義竟。

     二釋乘義 一切諸佛本所乘故。

    一切菩薩皆乘于此。

    入佛地故 此更約能乘之人。

    以顯所乘之法。

    故曰。

    言大乘者。

    文殊普賢等一切大人之所乘也。

    夫一切衆生心。

    莫不具體相用三大。

    即此三大。

    便名為乘。

    而九界衆生。

    不能盡此心大乘之用。

    枉作壞驢羊鹿水牛諸乘。

    唯一切佛。

    已乘此大乘。

    到究竟地。

    一切菩薩。

    皆乘此大乘。

    乃入佛地。

    故必約衆生心以顯大乘義也。

    二立義分竟。

     大乘起信論裂網疏卷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