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乘起信論裂網疏卷第一

關燈
令知同于諸佛菩薩所修所證。

    得入理益。

    此皆一往分别。

    實則分分皆具四悉檀也。

    又作因。

    是序分。

    立義等三。

    是正宗分。

    别益。

    是流通分。

    初歸敬述意竟。

     二正說五分。

    即分為五。

    一作因(至)五利益。

    一作因二。

    初正明八因。

    二釋疑明意。

    今初。

     此中作因有八。

    一總相。

    為令衆生離苦得樂。

    不為貪求利養等故 總相者。

    不唯此論總相。

    乃諸佛菩薩說法之總相也。

    為令衆生離分段變易因果之苦。

    得菩提涅槃究竟之樂。

    是益他義。

    不為貪求利養名譽。

    及恭敬等。

    是離過義。

    自離諸過。

    能益衆生。

    方可造論弘法。

    否則名為裨販如來矣。

     二為顯如來根本實義。

    令諸衆生生正解故 通則一部論文。

    皆顯實義而生正解。

    别則偏指立義解釋二分言之。

     三為令善根成熟衆生不退信心。

    于大乘法。

    有堪任故 通則一部論文。

    皆令于大乘法增其堪任。

    别則偏指解釋分中。

    第三分别修行正道相也。

     四為令善根微少衆生。

    發起信心。

    至不退故 通則一部論文。

    皆能發起信心。

    令至不退。

    别則偏指四修信分。

     五為令衆生消除業障。

    調伏自心。

    離三毒故 通則一部論文。

    皆可除障調心。

    遠離三毒。

    别則偏指修信分中。

    四精進門。

     六為令衆生修正止觀。

    對治凡小過失心故 通則一部論文。

    皆是止觀法門。

    皆可對治凡小。

    别則偏指修信分中。

    五止觀門。

     七為令衆生于大乘法。

    如理思惟。

    得生佛前。

    究竟不退大乘信故 通則一部論文。

    皆是念佛三昧。

    皆是往生正因。

    别則偏指修信分中。

    求生西方極樂法門。

     八為顯信樂大乘利益。

    勸諸含識。

    令歸向故 此别指第五利益分也。

    初正明八因竟。

     二釋疑明意二。

    初釋疑。

    二明意。

    初中二。

    初總釋。

    二别釋。

    今初。

     此諸句義。

    大乘經中雖已具有。

    然由所化根欲不同。

    待悟緣别。

    是故造論 所化。

    謂未來衆生。

    根。

    謂昔所成種。

    有上中下。

    欲。

    謂現所欣樂。

    有廣中略。

    緣。

    謂一切經論。

    能與衆生悟道作增長緣。

    當知上中下三根。

    各有廣中略三種所欲不同。

    又與佛菩薩經論。

    各有有緣無緣差别。

    故應為有緣三根衆生。

    逗其喜略之欲。

    造此論也。

     二别釋 此複雲何。

    謂如來在世。

    所化利根。

    佛色心勝。

    一音開演無邊義味。

    故不須論 此複雲何。

    總征起也。

    先釋佛世。

    次釋滅後。

    所化利根者。

    統論佛世衆生。

    亦有種種三根不同。

    但對滅後。

    即皆稱利。

    以善根不深。

    不能親值佛故。

    佛色心勝者。

    色則相好莊嚴。

    心則六通十力。

    故雲勝也。

    一音開演無邊義味者。

    佛以一音演說法。

    衆生随類各得解。

    譬如一雲所雨。

    三草二木各得生長也。

    色勝。

    即身輪不思議化。

    心勝。

    即意輪不思議化。

    一音開演。

    即口輪不思議化。

    所化既是利根。

    能化三輪又勝。

    故不須論而能開悟也。

     佛涅槃後。

    或有能以自力。

    少見于經。

    而解多義。

    複有能以自力。

    廣見諸經。

    乃至解義 少見于經能解多義。

    名為義持。

    亦是法行種性。

    廣見諸經乃至解義。

    名為文持。

    亦是信行種性。

    此二種人。

    亦不須造論也。

    然據梁本。

    則廣聞取解在前。

    似兼文持故勝。

    據今本。

    則少見多解在前。

    似是法行故勝。

    克實言之。

    義持文持。

    信行法行。

    各有利鈍。

    非可一向論也。

     或有自無智力。

    因他廣論而得解義。

    亦有自無智力。

    怖于廣說。

    樂聞略論攝廣大義。

    而正修行 自無智力。

    故藉他論。

    而樂廣樂略。

    仍是信行法行二類種性不同。

    亦是文持義持二類熏習有别故也。

    初釋疑竟。

     二明意 我今為彼最後人故。

    略攝如來最勝甚深無邊之義而造此論 示大乘體。

    故最勝。

    顯大乘相。

    故甚深。

    顯大乘用。

    故無邊也。

    一作因分竟。

     二立義二。

    初标。

    二釋。

    今初。

     雲何立義分。

    謂摩诃衍。

    略有二種。

    有法。

    及法 摩诃衍。

    此翻大乘。

    略如題目中釋。

    又七義故。

    名為大乘。

    一法大。

    謂方廣經典。

    二心大。

    謂四弘誓願。

    三解大。

    謂圓常信解。

    四淨大。

    謂淨心地。

    淨二分别。

    五莊嚴大。

    謂福德智慧。

    六時大。

    謂三阿僧祇。

    七具足大。

    謂無上菩提。

    前六。

    是大乘因。

    後一。

    是大乘果也。

    有法者。

    梁本雲法。

    猶因明所謂前陳有法。

    以為宗依。

    乃指因緣生法。

    以為所觀境也。

    法者。

    梁本雲義。

    猶因明所謂後陳宗體。

    指所顯理谛。

    以明大乘義也。

     二釋二。

    初釋有法。

    二釋法。

    今初。

     言有法者。

    謂一切衆生心。

    是心則攝一切世間出世間法。

    依此顯示摩诃衍義 統論因緣所生。

    皆是有法。

    皆悉即空假中。

    皆可顯示摩诃衍義。

    故曰。

    心佛衆生。

    三無差别。

    但初機之人。

    若令觀于佛法。

    則疑太高。

    若令觀衆生法。

    則疑太廣。

    所以秖令觀心。

    又恐人謬謂衆生心外。

    别有真心。

    故但立一切衆生心以為所觀境也。

    夫舉佛法。

    則攝一切心法及衆生法。

    舉衆生法。

    則攝一切佛法及以心法。

    今舉衆生現前介爾心法。

    則攝一切衆生法及佛法。

    故雲攝一切世間出世間法也。

    依此衆生現前介爾心法。

    顯示摩诃衍義。

    則一顯示。

    一切顯示随舉一一衆生法。

    一一佛法。

    無不皆是摩诃衍義矣。

    故法華雲。

    七寶大車。

    其數無量也。

     以此心真如相。

    即示大乘體故 即此現前介爾之心。

    不在内。

    不在外。

    不在中間。

    過去無始。

    未來無終。

    現在無際。

    非有相。

    非無相。

    非亦有亦無相。

    非非有非無相。

    非生死相。

    非涅槃相。

    非二邊相。

    非中道相。

    非可說相。

    非不可說相。

    非亦可說亦不可說相。

    非非可說非不可說相。

    不得已故。

    強名為真如相。

    即此真如。

    是大乘體。

    更無别體也。

    應立量雲。

    衆生心是有法。

    即大乘體宗。

    因雲。

    真如相故。

    同喻如迷悟所依之方。

    方非迷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