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乘起信論裂網疏卷第一

關燈
是故光照阿鼻。

    不難十地頓超。

    放下屠刀。

    便是千佛一數。

    鹦鹉念佛而焚得舍利。

    白鴿聞經而轉身作祖。

    故直指此一切衆生迷妄心性為大乘也。

    前以大揀小。

    約對待說。

    亦即生滅門義。

    後即小成大。

    約絕待說。

    亦即真如門義。

    一切衆生現前介爾之心。

    法爾具此二門。

    不相離故。

    故名為大乘也。

    初釋大乘竟。

    二釋起信亦二。

    初分釋。

    次合釋。

    分釋複二。

    初釋起。

    次釋信。

    初釋起者。

    問。

    一切諸法。

    無生無起。

    雲何乃言起耶。

    答。

    法性無起。

    亦無不起。

    若但言起。

    即失真如門義。

    若但言不起。

    即失生滅門義。

    若言亦起亦不起。

    即互相違。

    若言非起非不起。

    即成戲論。

    當知四句皆不可說。

    若不堕情執。

    順四悉檀。

    則有因緣故。

    亦可得說。

    今言起者。

    乃非起非不起而論起耳。

    何者。

    一心絕待。

    本無能信所信之殊。

    而迷此一心。

    則起無量疑惑。

    如水成冰。

    翻此迷惑。

    遂起圓常正信。

    如冰還成水。

    迷悟雖分。

    一性不動。

    故非起。

    性無增減。

    迷悟宛然。

    故非不起。

    是則起即不起。

    不起而起。

    約此論起。

    妙在其中。

    蓋雖熾然起信。

    仍唯一心。

    仍無能信所信之異。

    無能無所。

    而能而所。

    能所皆即一心法界。

    如燈有照。

    還照于燈。

    故雲。

    自心起信。

    還信自心。

    是為無上性起法門。

    次釋信者。

    據唯識論。

    于諸善心所中。

    最為上首。

    謂于實德能深忍樂欲。

    心淨為性。

    對治不信。

    樂善為業。

    釋雲。

    然信差别。

    略有三種。

    一信實有。

    謂于諸法實事理中。

    深信忍故。

    二信有德。

    謂于二寶真淨德中。

    深信樂故。

    三信有能。

    謂于一切世出世善。

    深信有力。

    能得樂果。

    能成聖道。

    起希望故。

    由斯對治不信彼心。

    愛樂證修世出世善。

    (文)今論中雲。

    信有四種。

    一信根本。

    謂樂念真如法故。

    二信佛具無邊德。

    謂常樂禮敬供養。

    聞法修行。

    回向一切智故。

    三信法有大利益。

    謂常樂修行諸波羅蜜故。

    四信正行僧。

    謂常供養諸菩薩衆。

    正修自利利他行故。

    (文)應知識論一信實有。

    即同今論一信根本。

    識論二信有德。

    三信有能。

    即合今論第二三四信也。

    又識論雲。

    此信心所。

    自性澄清。

    亦能淨餘心心所等。

    如水清珠。

    能清濁水。

    又諸染法。

    各有别相。

    唯有不信。

    自相渾濁。

    複能渾濁餘心心所。

    如極穢物。

    自穢穢他。

    信正翻彼。

    故淨為相。

    (文)良以如來藏性。

    不變随緣。

    舉體而為一切心王心所。

    而此一切心王心所随緣不變。

    一一無非全體如來藏性。

    故此信之一字。

    雖約俗谛分别。

    不過止是諸善心所之一。

    而實即是藏性全體。

    非是藏性少分。

    又雖一切諸染心所。

    皆亦并是藏性全體。

    由逆性故。

    多諸過咎。

    譬如金作穢器。

    不堪把玩。

    唯此信心。

    能順性故。

    多諸功德。

    譬如金作轉輪王冠。

    愈顯尊貴。

    所以一有信心。

    則一切善法。

    無不共相應也。

    初分釋竟。

    次合釋者。

    夫性起法門。

    雖複不可思議。

    而生滅因緣。

    則非一概。

    或信邪倒見。

    起惑造業。

    則于正法。

    名為不信。

    或于世間因果起信。

    則成人天十善色無色定。

    名有漏善。

    或于四谛十二因緣起信。

    則成二乘出世法門。

    名無漏善。

    或于六度四攝大菩提果無上涅槃起信。

    則成菩薩自利利他法門。

    名中道善。

    或于現前介爾心性不可思議絕待大乘起信。

    則成無上圓頓法門。

    名一乘善。

    今正起此一乘不思議信。

    故雲起信紹佛種也。

    複次教中每雲信解行證。

    今但言起信。

    不言起解行證者。

    信為法界。

    一切法趣信。

    離信無别解行證故。

    謂一切衆生。

    雖複不信自心大乘妙理。

    起惑造業。

    而信心之性。

    未曾稍減。

    如水成冰。

    濕性不改。

    是謂理即起信。

    若聞此論。

    能知現前介爾心性。

    即是大乘。

    是謂起名字信。

    若能念念觀此心性。

    知其念即無念。

    不起無明諸颠倒惑。

    是謂起觀行信。

    若任運消除粗染。

    淨于六根。

    是謂起相似信。

    若入正位。

    從淨心地。

    乃至菩薩究竟地。

    是謂起分證信。

    若超過菩薩地。

    微細分别。

    究竟永盡。

    心根本性。

    常住現前。

    是謂起究竟信。

    是故但雲起信也。

    二釋起信竟。

     三釋論者。

    同辯征析。

    剖斷開示。

    令得決定之謂。

    若藉語言文字。

    顯示實義。

    對治邪執。

    分别修行正道之相。

    勸令修習。

    是教決定。

    能起聞思修等觀行相似之信。

    若觀察推求色等五蘊。

    及一切法。

    皆不成就。

    知妄動心。

    即不生滅。

    是行決定。

    能起淨心地等分證之信。

    若得入于真如之門。

    永斷相應不相應染。

    以一念相應慧。

    頓拔無明根。

    是理決定。

    能起一切種智究竟之信。

    故名大乘起信論也。

    此論是佛滅後六百年中。

    西天第十二祖馬鳴大師菩薩所造。

    乃性相之總持。

    言略義廣。

    誠了義大乘。

    佛祖心印也。

    若作五重玄義。

    說者。

    法喻為名。

    一心真如為體。

    觀察一切妄念無相為宗。

    除疑去執。

    發起大乘淨信為用。

    大乘方等為教相也。

    初釋題竟。

     釋文為三。

    初歸敬述意。

    二正說五分。

    三結施回向。

    初中二。

    初偈頌。

    二長文。

    初又二。

    初歸憑三寶。

    二述造論意。

    今初。

     歸命盡十方。

    普作大饒益。

    智無限自在。

    救護世間尊。

    及彼體相海。

    無我句義法。

    無邊德藏僧。

    勤求正覺者 造論弘法。

    必先歸憑三寶者。

    略有四義。

    一順古先聖賢儀式故。

    二令衆生增長福德善根故。

    三不同外道議論無宗本故。

    四顯示能歸所歸性空寂。

    感應道交難思議故。

    文中歸命二字。

    即攝能歸之三業。

    盡十方以下。

    即示所歸之三寶也。

    歸命。

    猶言身命歸依。

    歸者。

    投向義。

    返還義。

    生死海中。

    唯三寶功德可作恃怙。

    故應投向。

    三寶體性。

    即衆生現前介爾心性。

    由無始來背覺合塵。

    甘自逃背。

    今背塵合覺。

    複本心源。

    故名返還也。

    命者。

    依于色心連持不斷之所假立。

    即是本識種上功能。

    名為不相應行。

    非有實法。

    但為一切衆生迷情之所寶重。

    故随順世間語言。

    舉此總攝三業也。

    将此最重之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