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薩戒本疏卷下(之本)

關燈
新羅沙門義寂述 釋輕戒中大分亦三。

    一結起總摽。

    二次第别釋。

    三說竟總結。

    就别釋中。

    四十八輕随文所結。

    凡為五段。

    段末皆指餘文。

    應有廣說。

    此五段中随文克取皆通三聚。

    段段皆說離惡攝善益生義。

    故從宗多論。

    前十重戒判為律儀。

    後四十八分為餘二。

    經說攝律儀戒所謂十波羅夷。

    攝善法戒所謂八萬四千法門。

    攝衆生戒所謂慈悲喜舍。

    化及一切衆生。

    衆生皆得安樂。

    又四十八中。

    前三十戒多為攝善。

    後十八戒多為利生也。

    地持四十四輕戒中。

    前三十三亦為攝善。

    後十一戒為利生。

    故彼此戒相雖有出沒。

    舉宗判相亦相似故。

    又經制教本。

    論判義條。

    故經與論不得相異。

    論辨戒度九種相中。

    第二一切戒。

    謂在家分戒及出家分戒。

    是名一切戒。

    又即依此二分淨戒略說三種。

    一律儀戒。

    二攝善法戒。

    三饒益有情戒。

    律儀戒者。

    謂諸菩薩所受七衆别解脫律儀即是苾刍戒。

    至近事女戒如是七種依止在家出家二分。

    如應當知是名菩薩律儀戒。

    攝善法戒者。

    謂諸菩薩受律儀戒。

    後所有一切為大菩提。

    由身語意積集諸善。

    總說名為攝善法戒。

    此複雲何。

    謂諸菩薩依戒住戒。

    于聞于思于修止觀。

    于樂獨處精勤修學。

    如是時時于諸尊長精勤修習合掌起迎。

    問訊禮拜恭敬之業。

    即于尊長勤修敬事。

    于疾病者悲愍殷重瞻侍供給。

    于諸妙說施以善哉。

    于有功德補特伽羅真誠贊美。

    于十方界一切有情一切福業。

    以勝意樂起淨信心發言随喜。

    于他所作一切違犯思釋安忍。

    以身語意已作未作一切善根。

    回向無上正等菩提。

    時時發起種種正願。

    以一切種上妙供具供佛法僧。

    于諸善品恒常勇猛精進修習。

    于身語意住不放逸。

    于諸學處正念正知正行防守密護根門。

    于食知量。

    初夜後夜常修。

    覺寤親近善士依止善友。

    于自愆犯審谛了知深見過失。

    既審了知深見過已。

    其未犯者專意護持。

    其已犯者于佛菩薩同法者所至心發露如法悔除。

    如是等類所有引攝護持增長諸善法戒。

    是名菩薩攝善法戒。

    雲何菩薩饒益有情戒。

    當知此或略有十一相。

    何等十一。

    謂諸菩薩于諸有情能引義利。

    彼彼事業與作助伴。

    于諸有情随所生起疾病等苦瞻侍病等亦作助伴。

    又諸菩薩依世出世種種義利能為有情說諸要法。

    先方便說先如理說。

    後令護得彼彼義利。

    又諸菩薩于先有恩諸有情所善守知恩。

    随其所應現前酬報。

    又諸菩薩于堕種種師子虎狼鬼魅王賊水火等畏諸有情類。

    皆能救護令離如是諸怖畏處。

    又諸菩薩于諸喪失财寶親屬諸有情類善為開解令離愁憂。

    又諸菩薩于有匮乏資生衆具諸有情類。

    施與一切資生衆具。

    又諸菩薩随順道理。

    正與依止如法禦衆。

    又諸菩薩随順世間。

    事務言說呼召去來談論慶慰。

    随時往起。

    從他受取飲食等事。

    以要言之。

    遠離一切。

    能引無義違意現行。

    于所餘事心皆随轉。

    又諸菩薩若隐若露顯示所有真實功德。

    令諸有情歡喜進學。

    又諸菩薩于有過者。

    内懷親昵利益安樂增上意樂。

    調伏诃責治罰驅擯。

    為欲令其出不善處安立善處。

    又諸菩薩以神通力方便。

    示現那落迦等諸趣等相。

    令諸有情厭離不善。

    方便引令入佛聖教歡喜信樂生希有心勤修正行。

    今案四十八輕戒中。

    與論所說文互出沒開合不同。

    次第前後亦有不同。

    經制教本随事别立。

    論辨義條從類總說。

    開合立意義須斟酌。

     初戒中 第一敬事尊長戒 佛言佛子欲受國王位時。

    受轉輪王位時。

    百官受位時。

    應先受菩薩戒。

    一切鬼神救護王身百官之身。

    諸佛歡喜。

    既得戒已。

    應生孝順心。

    恭敬心。

    見上座和上阿阇梨大同學同見同行者。

    應起承迎禮拜問訊。

    而菩薩反生憍心慢心癡心嗔心。

    不起承迎禮拜問訊。

    一一不如法供養。

    以自賣身國城男女七寶百物而供給之。

    若不爾者犯輕垢罪 即論所說如是時時于諸尊長精勤修習合掌起迎問訊體拜恭敬之業。

    即于尊長勤修敬事。

    夫欲攝善必憑勝緣。

    若傲于所尊即妨于進善。

    故制令敬事。

    具緣成犯理應備論然既非性罪。

    未必皆具五緣。

    故輕垢中犯緣存略。

    然五緣中事想欲樂方便究竟。

    雖非性罪業道。

    必應具有。

    第四煩惱若染犯亦有。

    不染犯中不必有也。

    結犯輕重者。

    故心染犯皆重。

    不故不染皆輕。

    諸戒皆爾。

    不複更論。

    學處同異者。

    大小俱制。

    然聲聞離過門中制。

    菩薩攝善門中制。

    七衆同犯。

    在家二十八輕戒中第五戒雲。

    若優婆塞受持戒已。

    若見比丘比丘尼長老先宿諸優婆塞等。

    不起承迎禮拜問訊。

    是優婆塞得失意罪。

    不起堕落不淨有作。

    文中諸戒皆三。

    謂摽人序事結罪。

    就序事中。

    諸戒差降。

    此戒有三。

    一勸受戒。

    二明應敬。

    三明違之成犯。

    初勸受中凡舉三位。

    初二唯為俗。

    第三通道俗。

    出家菩薩亦有容作僧統等。

    故立僧統等。

    雖經所遮。

    必不獲己。

    事容有故。

    恐在高位。

    縱誕行非故制受法令不憍奢。

    若能受而順行則神佛喜護。

    近有安身遠能隆法。

    故勸令受戒。

    雖先受臨事應更受之。

    為欲敬事故。

    既得已下明應敬也。

    孝順心者。

    于彼教訓從而不敢違也。

    恭敬心者。

    于彼德行崇而不敢慢也。

    上座者。

    于上無人為上座。

    和尚此音訛也。

    若正應雲邬波陀耶。

    此又雲親教。

    即所從受戒者也。

    阿阇梨者。

    若正應雲阿遮梨耶。

    此雲軌範。

    此有五種。

    一剃發。

    二出家。

    三教授。

    四羯磨。

    五依止。

    大同學同見同行者。

    謂同學等中年歲先者也。

    又同學大法同習大見同修大行者也。

    違之成犯中。

    反生憍心慢心癡心者。

    不孝順故憍。

    不恭敬故慢。

    不知應敬之處。

    即是癡心也。

    以自賣身下引況重誡。

    尚應舍身。

    況複不禮敬耶。

    四十四中第三戒雲。

    若諸菩薩安住菩薩淨戒律儀。

    見諸耆長有德可敬同法者來。

    憍慢所制懷嫌恨心懷恚惱心。

    不起承迎不推勝座若有他來語言談論慶慰請問。

    憍慢所制懷嫌恨心懷恚惱心。

    不稱正理發言酬對。

    是名有犯。

    有所違越是染違犯。

    非憍慢制無嫌恨心無恚惱心。

    但由懶惰懈怠妄念無記之心。

    是名有犯。

    有所違越非染違犯。

    無違犯者。

    謂遭重病。

    或心狂亂。

    或自睡眠。

    他生覺想而來親附語言談論慶慰請問。

    或自為他宣說說法論義決擇。

    或複與餘談論慶慰。

    或他說法論義決擇屬耳而聽。

    或有違犯說正法者。

    為欲将護法者心。

    或欲方便調彼伏彼出不善處安立善處。

    或護僧制。

    或為将護多有情心。

    而不酬對。

    皆無違犯。

     第二不飲酒戒 若佛子故飲酒而酒過失無量若自身手過酒器與人飲酒者五百世無手何況自飲不得教一切人飲及一切衆生飲酒況自飲酒一切酒不得飲若故自飲教人飲者犯輕垢罪 酒是放逸處。

    能造諸過違諸善法故制也。

    大小乘同七衆俱制。

    二十八中第二戒雲。

    若優婆塞受持戒已耽樂飲酒得失意罪。

    序事中三。

    一顯失。

    二不得教下制不應飲。

    三若故自飲下違之成犯。

    初顯失中。

    故飲酒者。

    似開誤飲。

    而律中酒非酒想亦犯。

    若始終無飲酒心。

    誤迷唯謂飲水。

    理應開之。

    若本有飲酒心。

    雖飲時謂非酒。

    亦應犯也。

    而生酒過失無量罪者。

    雖非性惡而能開性惡故雲過失無量。

    如論中雲。

    若醉酒時除破僧事餘一切惡無不造也。

    又智度論中具顯三十六失。

    四分律中十種過失。

    佛告阿難。

    凡飲酒者有十過失。

    一者顔色惡。

    二者劣力。

    三者眼視不明。

    四者現嗔恚相。

    五者壞田業資生法。

    六者增緻疾病。

    七者益鬥訟。

    八者無名稱惡名流布。

    九者智慧減小。

    十者身壞命終堕惡道。

    是謂十失。

    自今以去我師者乃至不得以草木頭内著酒中而入口。

    過酒器者然度酒器也。

    一雲。

    過有酒器與之令飲。

    一雲。

    唯過空器與彼令斟。

    前說遣他飲。

    後說教他飲。

    義皆無爽。

    五百世無手者。

    謂手執酒器與故得無手之報也。

    如蚓蟲等類。

    或生人中得無手也。

    有雲。

    有五五百歲。

    一五百在醎糟地獄。

    二五百在沸尿中。

    三五百作曲蛆蟲。

    四五百作蠅蝄等。

    五五百作人癡鈍無知。

    今言五百或是最後也。

    制不應中。

    不得教一切人飲者。

    謂不得教他令飲。

    及一切衆生飲酒者。

    謂不得遣與他飲。

    況自飲酒者。

    為欲遮自放逸過故。

    舉他況自。

    律雲。

    酒者。

    木酒粳米酒餘米酒大麥酒。

    若有餘酒法作酒者是。

    雜酒者。

    酒色酒香酒味不應飲。

    或有酒非酒色酒香酒味不應飲。

    或有酒非酒色非酒香酒味不應飲。

    或有酒非酒色非酒香非酒味不應飲。

    非酒酒色酒香酒味應飲。

    廣說如彼。

    不犯者。

    若有如是病。

    餘藥治不差。

    以酒為藥。

    若以酒塗瘡。

    一切無犯。

     第三不食肉戒 若佛子故食肉一切肉不得食夫食肉者斷大慈悲佛性種子一切衆生見而舍去是故一切菩薩不得食一切衆生肉食肉得無量罪若故食者犯輕垢罪 斷大慈種故制。

    聲聞涅槃已前聽三種淨自餘不聽。

    涅槃以後一切不聽。

    菩薩前後一切不聽。

    七衆同制。

    文序事中亦先顯失。

    次制不應食。

    後違之成犯。

    一切肉不得食者。

    若淨不淨皆不得食也。

    斷大慈悲佛性種子者。

    如經雲。

    由有食人故殺。

    知如此而食故斷慈悲種也。

    一切衆生見而舍去者。

    如鳥入身子影中尚有戰懼。

    有習氣者猶如是。

    況全不斷三毒者也。

    食肉得無量罪者。

    由食至殺害故得無量罪。

     第四不食辛戒 若佛子不得食五辛大蒜革蔥韭蔥蘭蔥興渠是五種一切食中不得食若故食者犯輕垢罪 薰臭妨淨法故制。

    大小俱制七衆亦同。

    準律。

    女應小重。

    以發華色故。

    革蔥土蔥蘭蔥者。

    此中無薤韭。

    但開蔥為三。

    此三别相難知。

    或雲。

    革蔥是薤葉似韭而厚。

    蘭蔥者。

    傳說嶺南生蘭蔥。

    葉似大蒜而闊臭氣同蒜。

    興渠者。

    婆羅門語喚芸台為殑渠。

    慮西域諸寺不聽食也。

    又雲。

    嶺南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