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薩戒本疏卷上

關燈


    一葉一世界。

    為千世界我化為千釋迦。

    據千世界複就一葉世界。

    複有百億須彌山。

    百億日月。

    百億四天下。

    百億南閻浮提。

    百億菩薩釋迦。

    坐百億菩提樹下。

    各說汝所聞菩提薩埵心地。

    其餘九百九十九釋迦各各現百億釋迦。

    亦複如是。

    千華上佛是吾化身。

    千百億釋迦是千釋迦化身。

    吾為本原名為盧舍那佛。

     千百億釋迦各接微塵衆俱來至我所聽我誦佛戒甘露門則開是時千百億還至本道場各坐菩提樹誦我本師戒十重四十八 說教本末中。

    初五句顯本身說。

    即千釋迦為百億釋迦所将衆說。

    次五句示末身說。

    即百億釋迦為時衆說。

    甘露門則開者。

    涅槃之法一餐永存故雲甘露。

    由戒能入故稱為門。

    今說故則開也。

    還至本道場者。

    百億國土各是當分化境。

    故名本道場。

    本師戒者。

    諸佛以戒為本師。

     戒如明日月。

    亦如璎珞珠。

    微塵菩薩衆。

    由是成正覺。

    是盧舍那誦。

    我亦如是誦。

    汝新學菩薩。

    頂戴受持戒。

    受持是戒已。

    轉授諸菩薩。

    谛聽我正誦。

    佛法中戒藏。

    波羅提木叉。

    大衆心谛信。

    汝是當成佛。

    我是已成佛。

    常作如是信。

    戒品已具足。

    一切有心者。

    皆應攝佛戒。

    衆生受佛戒。

    即入諸佛位。

    位同大覺已。

    真是諸佛子。

    大衆皆恭敬。

    至心聽我誦 贊戒勸受中。

    初一行贊戒德。

    後五行半勸信受。

    贊中如明日者。

    喻律儀戒。

    能破闇惡猶日光故。

    如明月者喻攝生戒。

    大悲攝物同月愛故。

    如璎珞珠者喻攝善戒。

    莊嚴法身如寶珠故。

    成正覺者。

    由三種戒成三佛果。

    謂律儀戒成斷德法身。

    攝善法戒成智德應身。

    攝衆生戒成恩德化身。

    勸受中初二頌一句就戒教勸誦持。

    後三頌一句就戒行勸攝受。

    初中複二。

    初一頌二句勸受持。

    次三句勸谛聽。

    次戒行中複二。

    初二頌三句勸信攝。

    後二句勸敬聽。

    常作如是信戒品已具足者。

    謂心常作如上二信即能堪任為受器。

    故雲戒品已具足也。

    一切有心者皆應攝佛戒者。

    謂一切衆生有成佛信心。

    皆應攝受諸佛戒也。

    即入諸佛位者。

    依占察經。

    佛位有四。

    一者信滿法故作佛。

    謂依種姓地。

    決定信諸法不生不滅清淨平等。

    無可願求故。

    二者解滿法故作佛。

    所謂依解行地。

    深解法性知如來業無造無作。

    于生死涅槃不起二想心無所悕故。

    三者證滿法故作佛。

    所謂依淨心地。

    以得無分别寂靜法智及不思議自然之業。

    無求想故。

    四者一切功德行滿足故作佛。

    所謂依究竟菩薩地。

    能除一切障無明夢盡故。

    今受菩薩戒者必須具信故。

    得入初信滿佛位者言入佛位。

    恐謂已成佛故。

    雲位同大覺已真是諸佛子。

    勸信序訖。

     爾時釋迦牟尼佛初坐菩提樹下成無上正覺初結菩薩波羅提木叉孝順父母師僧三寶孝順至道之法孝名為戒亦名制止佛即口放無量光明是時百萬億大衆諸菩薩十八梵六欲天子十六大國王合掌至心聽佛誦一切諸佛大乘戒 結戒序中有二。

    一經家序。

    二佛自序。

    經家序中有三。

    一序結戒。

    二序放光。

    三序衆集。

    序結戒中初結菩薩婆羅提木叉者。

    若聲聞戒十二年後随事漸制。

    菩薩不爾。

    初在樹下一時制。

    所以然者。

    聲聞根劣。

    無事預制則譏謗。

    故随犯緣方漸制也。

    菩薩根勝聞即随行。

    無有厭譏。

    不待犯緣即頓制也。

    依十地論。

    成道初七日或自受法樂思惟因緣。

    故未起說。

    第二七後方興言說。

    今言初結者。

    應是第二七日中也。

    孝順已下略釋所結戒之名義。

    略以二義釋其戒名。

    波羅提木叉者。

    此雲别解脫戒。

    對法論雲。

    為求解脫别别防護所有律儀。

    故名别解脫律儀。

    由律儀能速出離生死苦故。

    此則别防之。

    戒能得解脫之果。

    故從果稱名别解脫。

    又得戒時别别解脫三業之縛。

    故雲别解脫。

    此别解脫戒若聲聞所受唯有制止義。

    能防非故而無孝順義。

    不求攝善及益生故。

    若大士戒具兼兩義。

    一孝順義。

    能攝善等故。

    二制止義。

    能離惡法故。

    孝順父母者生育世形故。

    孝順師僧者長養法身故。

    三寶者入道勝境故。

    至道法者得果之本故。

    略舉四處明孝順也。

    即口放下明放光将說戒法現表瑞也。

    是時百萬億大衆下明集衆也。

     佛告諸菩薩言。

    我今半月半月自誦諸佛法戒。

    汝等一切發心菩薩亦誦。

    乃至十發趣十長養十金剛十地諸菩薩亦誦。

    是故戒光從口出。

    有緣非無因故光光非青黃赤白黑。

    非色非心非有非無非因果法。

    是諸佛之本原。

    行菩薩道之根本。

    是大衆諸佛子之根本。

    是故大衆諸佛子應受持應讀誦善學。

    佛子谛聽。

    若受佛戒者。

    國王王子百官宰相比丘比丘尼十八梵六欲天子庶民黃門淫男淫女奴婢八部鬼神金剛神畜生乃至變化人。

    但解法師語。

    盡受得戒。

    皆名第一清淨者 佛自序中亦有三。

    一告誦戒法。

    二釋光因緣。

    三勸受持等。

    初告誦中半月自誦者。

    雖果德圓滿而不忘因诠。

    雖一切時誦為新學。

    故言半月誦。

    發心菩薩者謂十信也。

    十發趣者謂十解。

    亦名十住。

    亦名習種姓。

    其十名者。

    謂舍戒忍進定慧願護喜頂心也。

    此十種法初始發心趣入大乘故雲發趣。

    十長養者即十行。

    亦名性種姓。

    其十名者。

    謂慈悲喜舍施好語益因定慧心也。

    此十習已成性長養聖胎故雲長養。

    十金剛者謂十回向。

    亦名道種姓。

    方便行就不可俎壞故雲金剛。

    其十名者。

    謂信念回向達圓直不退大乘無想慧不壞心也。

    十地者亦名聖種姓。

    十名。

    謂體性平等地。

    體性善慧地。

    體性光明地。

    體性爾炎地。

    體性慧照地。

    體性華光地。

    體性滿足地。

    體性佛吼地。

    體性華嚴地。

    體性入佛境界地。

    廣說行相如上卷經。

    是故戒光下釋光因緣。

    有緣非無因者。

    謂外有時衆感法勝緣。

    内有如來大悲本因。

    方得現瑞表所說法故。

    光光者所放光明有多重也。

    非青黃赤白黑者。

    以末即本故非五色。

    非色心者。

    非礙緣故。

    非有無者。

    非凡夫有非二乘無。

    非因果法者。

    非苦集法也。

    諸佛之本原行者成果之本也。

    菩薩之根本者成因之本也。

    大衆諸佛子根本者。

    别舉時衆也。

    次勸受持等。

    應受者從師初受也。

    應持者受後護持也。

    應誦者誦文句也。

    善學者學義意也。

    若受已下廣釋受義。

    餘三存略。

    以初兼後故。

    國王等者俗等貴族也。

    比丘比丘尼者。

    先受聲聞具足戒者亦兼下三衆。

    十八梵者色界天也。

    何者十八。

    一雲。

    下三各三九。

    第四亦有九。

    謂無雲等三無想五淨居。

    無想既許初後有心。

    容有發心受菩薩戒。

    經說淨居下來受佛記。

    故知亦有發心受戒。

    有雲。

    别有十八梵天。

    無想五淨不入其數。

    如本業經列色天衆。

    謂梵天。

    梵衆天。

    梵輔天。

    大梵天(此四是初禅天)。

    水行天水微天。

    水無量天。

    水音天(此四是二禅天)。

    約淨天。

    無想天。

    遍淨天。

    淨光明天(此四是三禅天)。

    守妙天。

    微妙天。

    極妙天。

    福果天。

    果勝天。

    大靜天(此六是四禅天)。

    六天者欲界天。

    無色界者。

    若就顯教。

    無受法義故不說也。

    庶民者無官位人。

    黃門者五種半擇迦。

    畜生乃至變化人者。

    謂畜生中能變化者。

    但解法師語盡受得戒者。

    此所列中若能領解法師語亦能發菩提心。

    皆得受戒也。

    又在家戒如上所說。

    解語皆受。

    若出家戒則不如是。

    唯人趣中若男若女無遮難者。

    方許為受。

    義同聲聞出家受法。

    又應戒法皆得通受。

    文無簡故。

    但應遮其比丘等性。

    如半擇迦。

    許受五戒。

    但應遮止近事男性。

    序文已訖。

     佛告諸佛子言有十重波羅提木叉若受菩薩戒不誦此戒者非菩薩非佛種子我亦如是誦一切菩薩已學一切菩薩當學一切菩薩今學我已略說波羅提木叉相貌應當學敬心奉持 次正說中大分為二。

    一辨重戒。

    二明輕戒。

    辨重戒中有三。

    一總标數名教令受學。

    二别叙種相誡令攝護。

    三覆結得失勸其敬持。

    初中有十數也。

    木叉名也。

    不誦非菩薩等者。

    顯由此相得成菩薩及佛種子。

    一切菩薩已當今學者。

    顯此戒法三世楷定。

    木叉相貌者。

    不誦非菩薩。

    即戒之相也。

    三世皆學。

    即戒之貌也。

    别叙種相中。

    十重戒即為十。

    一一戒中應以五句辨釋文義。

    一制意釋名。

    二具緣成犯。

    三判業輕重。

    四學處同異。

    五就文解釋。

     佛言佛子若自殺教人殺方便殺贊歎殺見作随喜乃至咒殺殺因殺緣殺法殺業乃至一切有命者不得故殺是菩薩應起常住慈悲心孝順心方便救護一切衆生而反更自恣心快意殺生者是菩薩波羅夷罪。

     第一殺戒 制意釋名者。

    命是形根有生所貴。

    凡在含靈莫不寶重。

    故涅槃經佛誡阇王。

    雖複人畜貴賤有殊。

    寶命重死無有異也。

    然則大士為懷仁慈居先。

    甯容恣己快心奪彼所重。

    特違慈行故先制之。

    又聲聞脫縛為先故首制淫。

    菩薩慈濟為上故初禁殺。

    又此十重七衆共持故殺戒在初。

    釋名者。

    報形相續假名為生。

    違緣逼害名之為殺。

    具緣成犯者。

    成犯之緣通别各五。

    通緣五者。

    一受菩薩淨戒。

    二住己自性非狂亂等。

    三非重苦所逼反此無犯。

    故菩薩地雲。

    一切處無違犯者。

    謂若彼心增上狂亂。

    若重苦受之所逼切。

    若未曾受淨戒律儀。

    義加二緣。

    一有憶念。

    謂轉生時若憶先受随作成犯。

    若不憶念雖作無犯。

    二無利生緣。

    若有利生處許行殺等故。

    前三及二為通緣五。

    别緣五者。

    五十九雲。

    若廣建立十惡業道自性差别複由五相。

    何等為五。

    一事。

    二想。

    三欲樂。

    四煩惱。

    五方便究竟。

    事者。

    一一業道各别決定所依處事。

    或有情數或非有情數。

    随其所應十惡業道依之而轉。

    想者有四。

    謂一于彼非彼想(如律所雲。

    人非人想)。

    二非于彼彼想(非人人想)。

    三于彼彼想(人作人想)。

    四非于彼非彼想(非人非人想)。

    欲樂者。

    或有倒想或無倒想。

    樂所作欲。

    煩惱者。

    或貪或嗔或癡。

    或貪嗔或貪癡或嗔癡。

    或貪嗔癡一切皆具。

    方便究竟者。

    即于所欲作業随起方便。

    或于爾時或于後時而得究竟。

    由此五相成于殺生。

    乃至邪見諸業道中。

    随其所應當廣建立圓滿自性。

    十種差别論文如是。

    今依彼意釋此犯緣。

    殺中事者。

    謂有情數衆生為事。

    此有三品。

    一上品。

    謂佛聖人。

    父母師僧害即犯逆并重。

    下三果人。

    一雲非逆。

    涅槃經中入中殺故。

    畢定菩薩同上殺科。

    一雲是逆。

    下七逆中唯言殺聖人。

    不雲無學。

    故殺養胎母。

    一雲犯逆。

    于菩薩過重故。

    一雲唯重。

    非生本故。

    二中品。

    謂人天害唯犯重。

    三下品。

    謂下四趣。

    一雲。

    若害但犯輕垢。

    非道器故。

    文雲一切有命者。

    舉輕況重耳。

    聲聞戒中亦雲乃至蟻子不應奪命。

    豈即成重。

    一雲成重。

    文無簡故。

    聲聞戒中初雖總說。

    下則簡别。

    此中不爾。

    曾無簡别。

    故知是重。

    想者。

    論雲。

    若能害者于衆生所作衆生想。

    起害生欲。

    此想即名于彼衆生不颠倒。

    然想有三。

    一不倒想。

    謂如人作人想。

    即第三句于彼彼想。

    及非人作非人想即第四句非于彼非彼想。

    二颠倒想。

    謂人作非人想。

    即是第一句于彼非彼想。

    及于非人作人想即第二句非于彼彼想。

    三疑想。

    謂人非人疑非人人疑。

    論雖不說準律應有不倒。

    二中人人想犯根本。

    非人非人想無犯。

    若望非畜亦犯根本。

    今就非情故說無犯倒想中二俱不犯本。

    然應分别。

    初人作非人想本迷不犯。

    轉想亦犯。

    後非人人想雖不犯本一向有罪。

    犯方便故。

    欲樂者論雲。

    依此想故作如是心。

    我當害生。

    如是名為殺生。

    欲樂此則殺思名為欲。

    張等。

    漫者随遇悉害。

    若漫心者随所遇境皆成根本。

    若克心者心境相稱即成根本。

    若不相稱不遂故輕。

    煩惱者論雲。

    此能害者或貪所弊。

    或嗔所弊。

    或癡所弊。

    或二所弊。

    或三所弊。

    而起作心。

    是名煩惱。

    方便究竟者。

    彼由欲樂及染污心。

    或自或他發起方便加害衆生。

    若害無間彼便命終即此方便。

    當于爾時說名成就究竟業道。

    若于後時彼方命終。

    由此方便彼命終時乃名成就究竟業道。

    結犯輕重有三。

    一方便根本相對分别。

    方便阙緣不遂故輕。

    根本緣具暢業故重。

    二就本中随境輕重。

    随三品境業輕重故。

    三就一境中。

    随心輕重随能起心有輕重故。

    成業亦爾。

    染不染犯故。

    誤心異。

    其義可知。

    學處同異者。

    此戒大小俱制道俗亦同。

    然大小乘不全同也。

    一輕重異。

    聲聞唯人是重。

    餘皆為輕。

    大士三境俱重。

    二開遮異。

    聲聞唯遮無開。

    大士有益便開。

    菩薩地雲。

    若諸菩薩安住菩薩淨戒律儀。

    善權方便為利他故于諸性罪小分現行。

    由是因緣于菩薩戒無所違犯生多功德。

    謂如菩薩見劫盜賊為貪财故欲殺多生。

    或後欲害大德聲聞獨覺菩薩。

    或複欲造多無間業。

    見是事已發心思惟。

    我若斷彼惡衆生命當堕地獄。

    如其不斷無間業成當受大苦。

    我甯殺彼堕那落迦。

    終不令其受無間苦。

    如是菩薩意樂思惟。

    于彼衆生或以善心或無記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