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薩戒本疏卷上
關燈
小
中
大
新羅沙門義寂述
夫戒德之本道之所由生。
所以興覺種紹隆正法。
絕長流登彼岸。
抍濟含識者。
罔弗由茲矣。
故如來先在道樹。
初制菩薩波羅提木叉。
寔乃寂累脫縛之基。
修因證果之本。
既名制止。
無衆惡而不截。
又稱孝順。
無諸善而不集。
提綱則十支無盡。
總目則六八靡漏。
照明覺道譬乎日月。
莊嚴法身喻之璎珞。
興建之功德難興顯。
但此戒經文義深隐。
宜造解釋。
由緻難了。
故先科簡略标旨歸。
戒法無量要唯受随。
受則業本初暢納法在身。
随則持心後起顯緣防護。
先辨受有二。
初明順緣得受。
後顯違緣失受。
辨得有四。
一簡資器。
二簡師德。
三受之方軌。
四問答遣疑。
初簡器者。
要具二緣堪為受戒之器。
一有感戒之善。
二無障戒之惡。
感戒之善凡有二種。
一菩薩種姓。
二發菩提願。
菩薩地雲。
住無種姓補特伽羅無種姓。
故雖有發心及行加行。
定不堪任圓滿無上正等菩提。
若不發心不修加行。
雖有堪任。
而不速證無上菩提。
與此相違當知速證。
由此具二方得感戒。
故受法中問彼二緣。
有說。
具三方得感戒。
一有勝種姓。
二有勝期願。
三有勝行心。
初二如前。
第三勝行略有十種。
一于無上菩提能生深心。
二能盡壽離惡知識近善知識。
三能盡壽悔過随喜勸請回。
向增長佛道。
四能盡壽随其力能供養三寶。
五能盡壽讀誦書寫方等正典為人解說。
六能于孤獨窮苦若犯王罪。
随力救護乃至一念生悲心。
七能盡壽舍于懈怠發起精進勤求佛道。
八于五塵中生煩惱時。
能尋制伏。
九若于無上菩提生厭退心。
于小法中生貪著時。
尋除滅。
十能舍于一切所有不惜身命。
此三即是菩薩三持。
勝姓為堪任持。
勝願為行加行持。
勝行為大菩提持。
前所引文即此證也。
故具此三方得感戒。
将欲受時。
義須具問難。
大本中無問第三。
而别法中具問三故。
勝種姓者。
謂具菩薩本性習成。
二種種姓廣說如論。
菩提心者。
謂于無上果起必證得心。
于一切有情起必救濟願。
于此二事發堅固意。
更無餘緣奪之令轉。
又察自身含性同佛。
而由内外因緣阙故。
無始生死至于今身。
未曾一時發勝志願。
随緣流轉出離無日。
今若一念發勇猛心。
三祇雖長證必有期。
悲前喜後汗流淚連。
不顧身命作決定誓。
生死無邊。
我必斷。
群生無數。
我必濟。
願行無量。
我必修。
佛果無盡。
我必證。
如是名為發心相也。
障戒惡者不出三障。
一煩惱障。
二業障。
三報障。
煩惱障者。
菩薩地雲。
何等名為種姓菩薩自法相違四随煩惱。
謂放逸者。
由先串習諸煩惱故。
性成猛利長時煩惱。
是名第一。
又愚癡者。
不善巧者依附惡友。
是名第二。
又為尊長夫主王賊及怨敵等所拘逼者。
不得自在其心迷亂。
是名第三。
又資生有匮乏者顧戀身命。
是名第四。
論既說此為自法障理。
亦應障受戒善也。
然受法中不别問者。
不決定故。
非如七遮定不得戒。
業障者有二種。
一七逆。
二十重。
七逆者。
一出佛身血。
二殺父。
三殺母。
四殺和上。
五殺阿阇梨。
六破羯磨轉法輪僧。
七殺聖人。
此七别相至文當顯。
文雲。
若具七遮即身不得戒。
餘一切人得受戒。
有雲。
七逆不忏不得受。
若忏亦得受。
故集法悅經雲。
遮他陀犯五逆罪為王所掉。
是時驚怖即作沙門。
在于他國修行十善坐禅學道。
晝夜泣淚經三十年。
以五逆罪障故心不得定。
于山窟中常舉聲哭。
苦哉苦哉。
當以何心去此苦也。
彼于一時将欲乞食。
悲歎下窟出詣村。
時道中得一大缽。
缽中見有集法悅舍苦陀羅尼。
得此經已。
即不乞食歡欣還窟。
燒香禮拜悲淚歎仰。
窟中修習讀誦是經。
經一年已始得滅罪。
以業障故不能得入心。
是時即洗浴修行經七日。
如童子初學慎不小使。
行于七日如是慎無異。
心中愁惱不知雲何意。
故思此陀羅尼字書。
經于數反心中忽定。
時自欣悅。
如人地得百千斤金人無知者。
内悅不止。
修行數年。
飛行無礙。
睹見十方三世諸佛。
故知逆罪亦得悔滅。
雖有此說未為誠證。
此經直說經力滅罪。
不說得受菩薩戒。
故應更詳本。
十重者。
有雲。
十中前四既是根本性罪事同七逆。
現身有此悔與不悔皆悉是障。
餘六重者。
若悔非障。
不悔則障。
然經文犯十重者忏悔得相便得受戒。
不爾不得者。
此是總語意在後六。
有雲。
前四業重。
須悔見相便得受。
無相不得戒。
後六業輕。
雖不忏悔亦得受也。
十重須悔者。
此是總語意在前四。
有雲。
現犯十重不悔悉是障。
若悔皆得受。
文無簡别。
何假曲尋。
舊說如此。
更有别意。
至文當顯也。
報障者。
地獄餓鬼及畜生中不解語者。
以重苦故不相領。
故理無得受。
又人趣中北洲餘類禀性頑嚚不解因果。
志意劣弱無剛決心。
如是等類亦為受障。
而問遮中不别舉者。
地獄等相顯無濫。
不須問。
頑嚚等者問願中簡。
又依本業經。
六趣皆得受。
故彼經雲。
六道衆生受得戒。
但解語得戒不失。
當知地獄有輕有重。
重者不得。
輕亦得受。
三界中欲色亡言。
無色界者顯則不說。
蜜亦無遮。
又準在家菩薩受近事戒。
更有遮難。
應須問答。
故受法雲。
是時比丘應作是言。
汝父母妻子奴婢國主聽不。
若言聽者。
複應問言。
汝不曾負佛法僧物及他物耶。
若言不負。
複應問言。
汝今身中将無内外身心病耶。
若言無者。
複應問言。
汝不于比丘比丘尼所作非法耶。
如是等事亦是戒障。
故須問除簡。
師德者。
要具四德方堪為師授菩薩戒。
一同法菩薩。
簡異二乘。
二已發大願。
簡未發心。
三有智有力。
謂于文義能解能持。
四于語表義能授能開。
謂言語辯了說法授人開心令解。
又什法師雲。
具足五德應當為師。
一堅持淨戒。
二年滿十臘。
三善解律藏。
四妙通禅思。
五慧藏窮玄。
又菩薩地雲。
又諸菩薩不從一切離聽慧者求受菩薩所受淨戒。
無淨信者。
不應從受。
謂于如是所受淨戒。
初無信解不能趣入不善思惟。
有悭貪者。
悭貪弊者。
有大欲者。
無喜足者。
不應從受。
毀淨戒者。
于諸學處無恭敬者。
于戒律儀有慢緩者。
不應從受。
有忿恨者。
多不忍者。
于他違犯不堪耐者。
不應從受。
有懶惰者。
有懈怠者。
多分耽着日夜睡樂倚樂卧樂。
好合徒侶樂喜談者。
不應從受。
心散亂者。
下至不能構牛乳頃善心一緣住修習者。
不應從受。
有闇昧者。
愚癡類者。
極劣心者。
诽謗菩薩索怛攬藏及菩薩藏摩怛履迦者。
不應從受。
此文意者。
遠離不信及六弊障。
具足淨信及六度者。
方堪為師。
然則受授菩薩戒者。
具器為資不易。
備德為師甚難。
若得能所相會。
受授兩俱如法。
紹隆覺種扶疏道樹。
可得有日期矣。
受戒方軌略有六門。
一顯德勸受。
二對緣優劣。
三七衆總别。
四大小先後。
五正明受法。
六校量顯勝。
顯德勸受者。
文雲。
衆生受佛戒。
即入諸佛位位同大覺。
已真是諸佛子。
本業經雲。
入三寶海以信為本。
住在佛家以戒為本。
始行菩薩若男若女初發心出家欲紹菩薩位者。
當先受正法戒。
戒者。
是一切行功德藏根本。
正向佛果道一切行本。
是戒能除一切大惡七見六著。
正法明鏡。
又雲。
佛子受十無盡戒已。
其受者過度四魔越三界苦。
從生至生不失此戒。
常随行人乃至成佛。
若過去未來現在一切衆生不受是菩薩戒者。
不名有情識者。
畜生無異。
不名為人。
常離三寶海。
非菩薩非男非女非鬼非人。
名為畜生。
名為邪見。
名為外道。
不近人情。
故知菩薩戒有受法而無舍法。
有犯不失盡未來際。
又複法師能于一切國土中。
教化一人出家受菩薩戒者。
此法師其福勝造八萬四千塔。
況複二人三人乃至百千。
福果不可稱量。
其師者。
夫婦六親得互為師授。
其受戒者入諸佛界菩薩數中。
超過三劫生死之苦。
是故應受。
有而犯者勝無不犯。
有犯名菩薩。
無犯名外道。
對緣優劣者經雲。
受戒有三種。
一者諸佛菩薩現在前受得真實上品戒。
二者諸佛菩薩滅度後。
千裡内有先受戒菩薩者。
請為法師教授我戒。
我先禮足。
應如是語。
請大尊者為師授與我戒。
其弟子得正法戒。
是中品戒。
三者佛滅度後。
千裡内無法師之時。
應在諸佛菩薩形像前胡跪合掌自誓受戒。
應如是言。
我某甲白十方佛及大地菩薩等。
我學一切菩薩戒者。
是下品戒。
第二第三亦如是說。
佛子是三種受戒過去佛已說。
未來佛當說。
現在佛今說。
過去諸菩薩已學。
未來諸菩薩當學。
現在諸菩薩今學。
是諸佛正法戒。
若一切佛一切菩薩不入此法戒門。
得無上道果虛空平等地者。
無有是處。
七衆總别者。
三種戒中攝善攝生道俗相多同。
攝律儀戒七衆儀各異。
今就律儀辨其總别。
受律儀戒方軌有二。
一與餘二總受。
二與餘二别受。
總受方軌七衆無别。
并牒三戒而總受故。
故一羯磨通彼七衆。
至于随相所持各異。
地持受法正就此也。
若别受者七衆法異。
若俗二衆受其五戒。
至于随相。
又說六重二十八輕。
具如善生優婆塞經。
道中具足二衆受法。
依白羯磨從十衆等。
涅槃經雲。
受世教戒者白四羯磨然後乃得。
正就此也。
下之三衆各随其法法同聲聞。
大小先後者。
于中有二。
一先小後大。
二先大後小。
若先受小後受大者。
前小乘戒為舍為在。
又不殺等與聲聞同。
為更新得為即前戒。
一雲。
若回心時小轉成大。
故前小戒不舍而在。
而不可名為小乘戒。
以回心故共聲聞戒更不新增。
若不共戒受時新得。
二雲。
回心新受時。
雖不舍前。
而由期心異更增離殺等。
如受具足時。
更得離殺等。
先大後小者。
若退大入小即失大戒。
若不退大随學小者不失前大。
雖受聲聞戒。
不名為小乘人也。
正受方法者。
依菩薩地。
方軌有八。
一請師。
文雲。
若諸菩薩欲于如是菩薩所學三種戒藏勤修學者。
或是在家或是出家。
先于無上正等菩提發弘願已。
當審訪求同法菩薩已發大願有智有力于語表義能授能開。
于如是等功德具足勝菩薩所。
先禮雙足。
如是請言。
我今欲于善男子所或長老所或大德所。
乞受菩薩淨戒。
唯願須臾不辭勞倦。
哀愍聽授。
二求力。
文雲。
既作如是無倒請已偏袒右肩。
恭敬供養十方三世諸佛世尊已入大地得大智慧得大神力諸菩薩衆。
現前專念彼諸功德。
三乞戒。
文雲。
随其所有功能因力。
生殷淨心戒小淨心。
有智有力勝菩薩所謙下恭敬。
膝輪據地或蹲跪坐。
對佛像前作如是請。
唯願大德或言長老或善男子。
哀愍授我菩薩淨戒。
四長養淨心。
文雲。
如是請已專念一境長養淨心。
我今不久當得無盡無量無上功德藏。
即随思惟如是事已默然而住。
五問緣。
爾時有智有力菩薩于彼能行正行菩薩。
以無亂心若坐若立而作是言。
汝如是名善男子聽。
或法弟聽。
汝是菩薩不。
彼應答言是。
發菩提願未。
應答言已發。
六正受。
自此已後應作是言。
汝如是名善男子戒法弟。
欲于我所受諸菩薩一切學處受諸菩薩一切淨戒。
謂律儀戒攝善法戒饒益有情戒。
如是學處如是淨戒。
過去一切菩薩已具。
未來一切菩薩當具。
普于十方現在一切菩薩今具。
于是學處于是淨戒。
過去一切菩薩已學。
未來一切菩薩當學。
現在一切菩薩今學。
汝能受不。
答言能受。
授菩薩第二第三亦如是說。
能受菩薩第二第三亦如是答。
能授菩薩作如是問。
乃第三授淨戒已。
能受菩薩作如是答。
乃至第三受淨戒已。
七啟白請證。
廣如彼文。
八禮退。
文雲。
如是已作受菩薩戒羯磨等事。
授受菩薩俱起供養。
普于十方無邊際諸世界中諸佛菩薩。
頂禮雙足恭敬而退。
授戒方軌衆師非一。
且依地持。
略述如是。
諸說有不同。
當尋諸本。
校量顯勝者。
如是菩薩所受律儀戒。
于餘一切所受律儀戒最勝無上。
無量無邊大功德藏之所随逐。
第一最上菩提心意樂之所發起。
普能對治于一切有情一切種惡行。
一切别解脫律儀。
于此菩薩律儀戒。
百分不及一。
千分不及一。
數計算喻邬波尼殺昙分亦不及一。
攝受一切大功德。
問答遣疑者。
問聲聞受法中不問種姓與願。
何故此中問此二事。
答别解脫戒三乘通受。
受法雖一随願通成。
由是不應偏問一姓。
亦不應總問有三姓不。
未必審知随一姓。
故既不問姓。
問願亦廢。
但使無遮難。
通望三乘。
得後随修行各成果故。
問三障皆障戒雲何偏問業。
答夫問難者必兼兩義。
一決定為障。
二相中有濫。
業中七逆具斯兩義。
一定為障。
其過重故。
二相有濫。
無别标故。
四随煩惱非定為障。
地獄等無濫。
相别可識故。
惑報不須問也。
問具四五德方堪為師。
何故經許夫婦互師。
答受在家戒或可如經。
出家五衆必須具德。
問有人言。
必先受聲聞戒後受菩薩戒。
是義雲何。
答未必然
所以興覺種紹隆正法。
絕長流登彼岸。
抍濟含識者。
罔弗由茲矣。
故如來先在道樹。
初制菩薩波羅提木叉。
寔乃寂累脫縛之基。
修因證果之本。
既名制止。
無衆惡而不截。
又稱孝順。
無諸善而不集。
提綱則十支無盡。
總目則六八靡漏。
照明覺道譬乎日月。
莊嚴法身喻之璎珞。
興建之功德難興顯。
但此戒經文義深隐。
宜造解釋。
由緻難了。
故先科簡略标旨歸。
戒法無量要唯受随。
受則業本初暢納法在身。
随則持心後起顯緣防護。
先辨受有二。
初明順緣得受。
後顯違緣失受。
辨得有四。
一簡資器。
二簡師德。
三受之方軌。
四問答遣疑。
初簡器者。
要具二緣堪為受戒之器。
一有感戒之善。
二無障戒之惡。
感戒之善凡有二種。
一菩薩種姓。
二發菩提願。
菩薩地雲。
住無種姓補特伽羅無種姓。
故雖有發心及行加行。
定不堪任圓滿無上正等菩提。
若不發心不修加行。
雖有堪任。
而不速證無上菩提。
與此相違當知速證。
由此具二方得感戒。
故受法中問彼二緣。
有說。
具三方得感戒。
一有勝種姓。
二有勝期願。
三有勝行心。
初二如前。
第三勝行略有十種。
一于無上菩提能生深心。
二能盡壽離惡知識近善知識。
三能盡壽悔過随喜勸請回。
向增長佛道。
四能盡壽随其力能供養三寶。
五能盡壽讀誦書寫方等正典為人解說。
六能于孤獨窮苦若犯王罪。
随力救護乃至一念生悲心。
七能盡壽舍于懈怠發起精進勤求佛道。
八于五塵中生煩惱時。
能尋制伏。
九若于無上菩提生厭退心。
于小法中生貪著時。
尋除滅。
十能舍于一切所有不惜身命。
此三即是菩薩三持。
勝姓為堪任持。
勝願為行加行持。
勝行為大菩提持。
前所引文即此證也。
故具此三方得感戒。
将欲受時。
義須具問難。
大本中無問第三。
而别法中具問三故。
勝種姓者。
謂具菩薩本性習成。
二種種姓廣說如論。
菩提心者。
謂于無上果起必證得心。
于一切有情起必救濟願。
于此二事發堅固意。
更無餘緣奪之令轉。
又察自身含性同佛。
而由内外因緣阙故。
無始生死至于今身。
未曾一時發勝志願。
随緣流轉出離無日。
今若一念發勇猛心。
三祇雖長證必有期。
悲前喜後汗流淚連。
不顧身命作決定誓。
生死無邊。
我必斷。
群生無數。
我必濟。
願行無量。
我必修。
佛果無盡。
我必證。
如是名為發心相也。
障戒惡者不出三障。
一煩惱障。
二業障。
三報障。
煩惱障者。
菩薩地雲。
何等名為種姓菩薩自法相違四随煩惱。
謂放逸者。
由先串習諸煩惱故。
性成猛利長時煩惱。
是名第一。
又愚癡者。
不善巧者依附惡友。
是名第二。
又為尊長夫主王賊及怨敵等所拘逼者。
不得自在其心迷亂。
是名第三。
又資生有匮乏者顧戀身命。
是名第四。
論既說此為自法障理。
亦應障受戒善也。
然受法中不别問者。
不決定故。
非如七遮定不得戒。
業障者有二種。
一七逆。
二十重。
七逆者。
一出佛身血。
二殺父。
三殺母。
四殺和上。
五殺阿阇梨。
六破羯磨轉法輪僧。
七殺聖人。
此七别相至文當顯。
文雲。
若具七遮即身不得戒。
餘一切人得受戒。
有雲。
七逆不忏不得受。
若忏亦得受。
故集法悅經雲。
遮他陀犯五逆罪為王所掉。
是時驚怖即作沙門。
在于他國修行十善坐禅學道。
晝夜泣淚經三十年。
以五逆罪障故心不得定。
于山窟中常舉聲哭。
苦哉苦哉。
當以何心去此苦也。
彼于一時将欲乞食。
悲歎下窟出詣村。
時道中得一大缽。
缽中見有集法悅舍苦陀羅尼。
得此經已。
即不乞食歡欣還窟。
燒香禮拜悲淚歎仰。
窟中修習讀誦是經。
經一年已始得滅罪。
以業障故不能得入心。
是時即洗浴修行經七日。
如童子初學慎不小使。
行于七日如是慎無異。
心中愁惱不知雲何意。
故思此陀羅尼字書。
經于數反心中忽定。
時自欣悅。
如人地得百千斤金人無知者。
内悅不止。
修行數年。
飛行無礙。
睹見十方三世諸佛。
故知逆罪亦得悔滅。
雖有此說未為誠證。
此經直說經力滅罪。
不說得受菩薩戒。
故應更詳本。
十重者。
有雲。
十中前四既是根本性罪事同七逆。
現身有此悔與不悔皆悉是障。
餘六重者。
若悔非障。
不悔則障。
然經文犯十重者忏悔得相便得受戒。
不爾不得者。
此是總語意在後六。
有雲。
前四業重。
須悔見相便得受。
無相不得戒。
後六業輕。
雖不忏悔亦得受也。
十重須悔者。
此是總語意在前四。
有雲。
現犯十重不悔悉是障。
若悔皆得受。
文無簡别。
何假曲尋。
舊說如此。
更有别意。
至文當顯也。
報障者。
地獄餓鬼及畜生中不解語者。
以重苦故不相領。
故理無得受。
又人趣中北洲餘類禀性頑嚚不解因果。
志意劣弱無剛決心。
如是等類亦為受障。
而問遮中不别舉者。
地獄等相顯無濫。
不須問。
頑嚚等者問願中簡。
又依本業經。
六趣皆得受。
故彼經雲。
六道衆生受得戒。
但解語得戒不失。
當知地獄有輕有重。
重者不得。
輕亦得受。
三界中欲色亡言。
無色界者顯則不說。
蜜亦無遮。
又準在家菩薩受近事戒。
更有遮難。
應須問答。
故受法雲。
是時比丘應作是言。
汝父母妻子奴婢國主聽不。
若言聽者。
複應問言。
汝不曾負佛法僧物及他物耶。
若言不負。
複應問言。
汝今身中将無内外身心病耶。
若言無者。
複應問言。
汝不于比丘比丘尼所作非法耶。
如是等事亦是戒障。
故須問除簡。
師德者。
要具四德方堪為師授菩薩戒。
一同法菩薩。
簡異二乘。
二已發大願。
簡未發心。
三有智有力。
謂于文義能解能持。
四于語表義能授能開。
謂言語辯了說法授人開心令解。
又什法師雲。
具足五德應當為師。
一堅持淨戒。
二年滿十臘。
三善解律藏。
四妙通禅思。
五慧藏窮玄。
又菩薩地雲。
又諸菩薩不從一切離聽慧者求受菩薩所受淨戒。
無淨信者。
不應從受。
謂于如是所受淨戒。
初無信解不能趣入不善思惟。
有悭貪者。
悭貪弊者。
有大欲者。
無喜足者。
不應從受。
毀淨戒者。
于諸學處無恭敬者。
于戒律儀有慢緩者。
不應從受。
有忿恨者。
多不忍者。
于他違犯不堪耐者。
不應從受。
有懶惰者。
有懈怠者。
多分耽着日夜睡樂倚樂卧樂。
好合徒侶樂喜談者。
不應從受。
心散亂者。
下至不能構牛乳頃善心一緣住修習者。
不應從受。
有闇昧者。
愚癡類者。
極劣心者。
诽謗菩薩索怛攬藏及菩薩藏摩怛履迦者。
不應從受。
此文意者。
遠離不信及六弊障。
具足淨信及六度者。
方堪為師。
然則受授菩薩戒者。
具器為資不易。
備德為師甚難。
若得能所相會。
受授兩俱如法。
紹隆覺種扶疏道樹。
可得有日期矣。
受戒方軌略有六門。
一顯德勸受。
二對緣優劣。
三七衆總别。
四大小先後。
五正明受法。
六校量顯勝。
顯德勸受者。
文雲。
衆生受佛戒。
即入諸佛位位同大覺。
已真是諸佛子。
本業經雲。
入三寶海以信為本。
住在佛家以戒為本。
始行菩薩若男若女初發心出家欲紹菩薩位者。
當先受正法戒。
戒者。
是一切行功德藏根本。
正向佛果道一切行本。
是戒能除一切大惡七見六著。
正法明鏡。
又雲。
佛子受十無盡戒已。
其受者過度四魔越三界苦。
從生至生不失此戒。
常随行人乃至成佛。
若過去未來現在一切衆生不受是菩薩戒者。
不名有情識者。
畜生無異。
不名為人。
常離三寶海。
非菩薩非男非女非鬼非人。
名為畜生。
名為邪見。
名為外道。
不近人情。
故知菩薩戒有受法而無舍法。
有犯不失盡未來際。
又複法師能于一切國土中。
教化一人出家受菩薩戒者。
此法師其福勝造八萬四千塔。
況複二人三人乃至百千。
福果不可稱量。
其師者。
夫婦六親得互為師授。
其受戒者入諸佛界菩薩數中。
超過三劫生死之苦。
是故應受。
有而犯者勝無不犯。
有犯名菩薩。
無犯名外道。
對緣優劣者經雲。
受戒有三種。
一者諸佛菩薩現在前受得真實上品戒。
二者諸佛菩薩滅度後。
千裡内有先受戒菩薩者。
請為法師教授我戒。
我先禮足。
應如是語。
請大尊者為師授與我戒。
其弟子得正法戒。
是中品戒。
三者佛滅度後。
千裡内無法師之時。
應在諸佛菩薩形像前胡跪合掌自誓受戒。
應如是言。
我某甲白十方佛及大地菩薩等。
我學一切菩薩戒者。
是下品戒。
第二第三亦如是說。
佛子是三種受戒過去佛已說。
未來佛當說。
現在佛今說。
過去諸菩薩已學。
未來諸菩薩當學。
現在諸菩薩今學。
是諸佛正法戒。
若一切佛一切菩薩不入此法戒門。
得無上道果虛空平等地者。
無有是處。
七衆總别者。
三種戒中攝善攝生道俗相多同。
攝律儀戒七衆儀各異。
今就律儀辨其總别。
受律儀戒方軌有二。
一與餘二總受。
二與餘二别受。
總受方軌七衆無别。
并牒三戒而總受故。
故一羯磨通彼七衆。
至于随相所持各異。
地持受法正就此也。
若别受者七衆法異。
若俗二衆受其五戒。
至于随相。
又說六重二十八輕。
具如善生優婆塞經。
道中具足二衆受法。
依白羯磨從十衆等。
涅槃經雲。
受世教戒者白四羯磨然後乃得。
正就此也。
下之三衆各随其法法同聲聞。
大小先後者。
于中有二。
一先小後大。
二先大後小。
若先受小後受大者。
前小乘戒為舍為在。
又不殺等與聲聞同。
為更新得為即前戒。
一雲。
若回心時小轉成大。
故前小戒不舍而在。
而不可名為小乘戒。
以回心故共聲聞戒更不新增。
若不共戒受時新得。
二雲。
回心新受時。
雖不舍前。
而由期心異更增離殺等。
如受具足時。
更得離殺等。
先大後小者。
若退大入小即失大戒。
若不退大随學小者不失前大。
雖受聲聞戒。
不名為小乘人也。
正受方法者。
依菩薩地。
方軌有八。
一請師。
文雲。
若諸菩薩欲于如是菩薩所學三種戒藏勤修學者。
或是在家或是出家。
先于無上正等菩提發弘願已。
當審訪求同法菩薩已發大願有智有力于語表義能授能開。
于如是等功德具足勝菩薩所。
先禮雙足。
如是請言。
我今欲于善男子所或長老所或大德所。
乞受菩薩淨戒。
唯願須臾不辭勞倦。
哀愍聽授。
二求力。
文雲。
既作如是無倒請已偏袒右肩。
恭敬供養十方三世諸佛世尊已入大地得大智慧得大神力諸菩薩衆。
現前專念彼諸功德。
三乞戒。
文雲。
随其所有功能因力。
生殷淨心戒小淨心。
有智有力勝菩薩所謙下恭敬。
膝輪據地或蹲跪坐。
對佛像前作如是請。
唯願大德或言長老或善男子。
哀愍授我菩薩淨戒。
四長養淨心。
文雲。
如是請已專念一境長養淨心。
我今不久當得無盡無量無上功德藏。
即随思惟如是事已默然而住。
五問緣。
爾時有智有力菩薩于彼能行正行菩薩。
以無亂心若坐若立而作是言。
汝如是名善男子聽。
或法弟聽。
汝是菩薩不。
彼應答言是。
發菩提願未。
應答言已發。
六正受。
自此已後應作是言。
汝如是名善男子戒法弟。
欲于我所受諸菩薩一切學處受諸菩薩一切淨戒。
謂律儀戒攝善法戒饒益有情戒。
如是學處如是淨戒。
過去一切菩薩已具。
未來一切菩薩當具。
普于十方現在一切菩薩今具。
于是學處于是淨戒。
過去一切菩薩已學。
未來一切菩薩當學。
現在一切菩薩今學。
汝能受不。
答言能受。
授菩薩第二第三亦如是說。
能受菩薩第二第三亦如是答。
能授菩薩作如是問。
乃第三授淨戒已。
能受菩薩作如是答。
乃至第三受淨戒已。
七啟白請證。
廣如彼文。
八禮退。
文雲。
如是已作受菩薩戒羯磨等事。
授受菩薩俱起供養。
普于十方無邊際諸世界中諸佛菩薩。
頂禮雙足恭敬而退。
授戒方軌衆師非一。
且依地持。
略述如是。
諸說有不同。
當尋諸本。
校量顯勝者。
如是菩薩所受律儀戒。
于餘一切所受律儀戒最勝無上。
無量無邊大功德藏之所随逐。
第一最上菩提心意樂之所發起。
普能對治于一切有情一切種惡行。
一切别解脫律儀。
于此菩薩律儀戒。
百分不及一。
千分不及一。
數計算喻邬波尼殺昙分亦不及一。
攝受一切大功德。
問答遣疑者。
問聲聞受法中不問種姓與願。
何故此中問此二事。
答别解脫戒三乘通受。
受法雖一随願通成。
由是不應偏問一姓。
亦不應總問有三姓不。
未必審知随一姓。
故既不問姓。
問願亦廢。
但使無遮難。
通望三乘。
得後随修行各成果故。
問三障皆障戒雲何偏問業。
答夫問難者必兼兩義。
一決定為障。
二相中有濫。
業中七逆具斯兩義。
一定為障。
其過重故。
二相有濫。
無别标故。
四随煩惱非定為障。
地獄等無濫。
相别可識故。
惑報不須問也。
問具四五德方堪為師。
何故經許夫婦互師。
答受在家戒或可如經。
出家五衆必須具德。
問有人言。
必先受聲聞戒後受菩薩戒。
是義雲何。
答未必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