僧羯磨卷下(出四分律)
關燈
小
中
大
主。
不重于定。
不以定為主。
不重于慧。
不以慧為主。
彼于此戒。
若犯輕者忏悔。
何以故。
此中非如破器破石故。
若是重戒。
便應堅持善住于戒。
應親近行。
不毀阙行不染污行。
常如是修習。
彼斷下五使。
于上涅槃不複還此。
若比丘重于戒以戒為主。
重于定以定為主。
不重于慧不以慧為主。
如上若比丘。
重于戒以戒為主。
重于定以定為主。
重于慧以慧為主。
彼漏盡得無漏心解脫慧解脫。
于現在前自知得證。
我生已盡梵行已立。
所作已辦不複還此。
滿足行者具滿成就。
不滿足行者得不滿足成就。
我說此戒無有唐捐。
佛說如是。
諸比丘聞。
歡喜信樂受持。
複有三學。
增戒增心增慧學。
何等增戒學。
若有比丘。
具滿戒行少行定行少行慧行。
彼斷下五使。
便于上涅槃不複還此。
若不能至如是處。
能薄三結貪欲嗔恚癡。
得斯陀含來生世間。
便盡苦際。
若不能至如是處。
能斷三結得須陀洹。
不堕惡趣決定取道。
七生天上七生人中。
便盡苦際。
若比丘具滿戒行具滿定行少行慧行亦如上。
若比丘具滿戒行具滿定行具滿慧行亦如上。
複有三學。
增戒學增心學增慧學。
何等增戒學。
若比丘具足持波羅提木叉戒。
成就威儀畏慎輕戒。
重若金剛等學諸戒。
是謂增戒學。
何等增心學。
若比丘能舍欲惡。
乃至得入第四禅。
是為增心學。
何等增慧學。
若比丘如是知苦谛知集盡道。
是為增慧學。
爾時世尊。
在婆阇國地城中。
告諸比丘。
我說四種廣說。
汝等善聽當為汝說。
諸比丘言。
大德。
願樂聞之。
何等四。
若比丘如是語。
諸長老。
我于某村某城。
親從佛聞受持。
此是法是毗尼是佛教。
若聞彼比丘說。
不應便生嫌疑。
亦不應呵。
應審定文句已。
應尋究修多羅毗尼檢校法律。
若聽彼比丘說。
尋究修多羅毗尼檢校法律時。
若不與修多羅毗尼法律相應。
違背于法。
應語彼比丘。
汝所說者非佛所說。
或是長老不審得佛語。
何以故。
我尋究修多羅毗尼法律。
不與修多羅毗尼法律相應。
違背于法。
長老。
不須誦習。
亦莫教餘比丘。
今應舍棄。
若聞彼比丘說。
尋究修多羅毗尼法律時。
若與修多羅毗尼法律相應。
應語彼比丘言。
長老所說是佛所說。
審得佛語。
何以故。
我尋究修多羅毗尼法律。
與共相應而不違背。
長老。
應善持誦習教餘比丘。
勿令忘失。
此是初廣說。
複次若比丘如是語。
長老。
我于某村某城和合僧中上座前聞。
此是法是毗尼是佛所教聞彼比丘說時。
不應嫌疑亦不應呵。
應審定文句尋究修多羅毗尼檢校法律。
若聞彼比丘說。
尋究修多羅毗尼法律時。
不與相應違背于法。
應語彼比丘言。
長老。
此非佛所說。
是彼衆僧及上座。
不審得佛語。
長老亦爾。
何以故。
我尋究修多羅毗尼法律。
不與相應違背于法。
長老不須誦習。
亦莫教餘比丘。
今當棄之。
若聞彼比丘語。
尋究修多羅毗尼法律。
與相應不違背于法。
應語彼比丘言。
長老。
是佛所說。
彼衆僧上座及長老。
亦審得佛語。
何以故。
我尋究修多羅毗尼法律。
而與相應無有違背。
長老。
應善持誦習亦教餘人。
勿令忘失。
此是第二廣說(次第三句從知法毗尼摩夷衆多比丘所聞亦如是。
第四句從知法毗尼摩夷一比丘所聞亦如是)。
是為四廣說佛說如是。
諸比丘聞。
歡喜信樂受持。
毗尼有五事答。
一序二制三重制四修多羅五随順。
修多羅有五法。
名為持律。
知犯知不犯知輕知重廣誦二部戒。
複有五法。
四法同前。
第五廣誦毗尼。
複有五法。
四法同前。
第五住毗尼而不動。
複有五法。
四法同前。
第五诤事起善能除滅。
有五種持律。
誦戒序四事十三事二不定廣誦三十事。
是初持律。
若廣誦九十事。
是第二持律。
若廣誦戒毗尼。
是第三持律。
若廣誦二部戒毗尼。
是第四持律。
若都誦毗尼是第五持律(是中春秋冬應依上四種持律。
若不依住突吉羅。
夏安居應依第五持律。
若不依住者波逸提)。
持律人有五功德。
戒品堅牢。
善勝諸怨。
于衆中決斷無畏。
若有疑悔者能開解。
善持毗尼令正法久住。
複次有五種犯。
波羅夷僧伽婆屍沙波逸提波羅提提舍尼突吉羅。
亦名五種制戒亦名五犯聚。
若不知不見五犯者。
我說此人愚癡。
波羅夷乃至突吉羅。
複次死人有五不好。
一不淨二臭三有恐畏四令人恐畏惡鬼得便五惡獸非人所住處。
犯戒人有五過失。
有身口意業不淨。
如彼死屍不淨。
我說此人亦複如是。
或有身口意業不淨。
惡聲流布。
如彼死屍臭氣從出。
我說此人亦複如是。
有身口意業不淨。
諸善比丘畏避。
如彼死屍令人恐怖。
我說此人亦複如是。
有身口意業不淨。
令諸善比丘見之生惡心言。
我雲何乃見如是惡人。
如人見死屍生恐畏令惡鬼得便。
我說此人亦複如是。
有身口意業不淨者。
與不善人共住。
如彼死屍處惡獸非人共住。
我說此人亦複如是。
是為犯戒人五事過失。
如彼死屍。
破戒有五過失。
自害。
為智者所呵。
有惡名流布。
臨終時生悔恨。
死堕惡道。
持戒有五功德(反上句是)。
複有五事。
先未得物不能得。
既得不護。
若随所在衆。
若刹利衆。
婆羅門衆。
若居士衆。
若比丘衆。
于中有愧恥。
無數由旬内。
沙門婆羅門稱說其惡。
破戒惡人死堕惡道。
持戒有五功德(反上句是)。
有五種淨果。
火淨刀淨瘡淨鳥淨不任種淨。
複有五淨。
若剝少皮若都剝若腐爛若破若瘀。
有五法令正法疾滅。
何等五。
有比丘不谛受誦。
喜忘誤文不具足。
以教餘人。
文既不具其義有阙。
是為第一疾滅正法。
複次有比丘。
為僧中勝人上座。
若一國所宗。
而多不持戒。
但修諸不善法。
放舍戒行不勤精進。
未得而得。
未入而入。
未證而證。
後生年少比丘。
仿習其行。
亦多破戒修不善法。
放舍戒行亦不勤精進。
未得而得。
未入而入。
未證而證。
是為第二疾滅正法。
複次有比丘。
多聞持法持律持摩夷。
不以所誦教餘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私便命終。
彼既命終。
令法斷滅。
是為第三疾滅正法。
複次有比丘。
難可教授。
不受善言不能忍辱。
餘善比丘即便舍置。
是為第四疾滅正法。
複次有比丘。
熹鬥诤共相罵詈。
彼此诤言口如刀劍。
互求長短。
是為第五疾滅正法。
複有五法令正法久住(反上句是)。
爾時有異比丘。
往佛所白言。
大德。
以何因緣正法疾滅。
而不久住。
佛告比丘。
若比丘在法律中出家。
不至心為人說法。
亦不至心聽法憶持。
設複有堅持不能思惟義趣。
彼不知義。
不能如說修行。
不能自利。
亦不利人。
佛告比丘。
有是因緣令法疾滅。
而不久住。
大德。
複以何因緣令法久住(反上句是)。
爾時佛告諸比丘。
比丘至僧中先有五法。
應以慈心應自卑下。
如拭塵巾。
應善知坐起。
若見上座不應安坐。
若見下座不應起立。
彼至僧中。
不為雜說論世俗事。
若自說法。
若請人說法。
若見僧中有不可事。
心不安忍。
應作默然。
何以故。
恐僧别異故。
比丘應先有此五法然後至僧中。
爾時世尊。
在瞻婆城伽伽池邊。
白月十五日說戒時。
于露地坐。
與衆僧俱前後圍繞。
時有比丘。
舉彼比丘見聞疑罪。
當舉罪時。
彼比丘乃作餘語答。
便起嗔恚。
佛告諸比丘。
應審定問彼人。
彼人于佛法中。
無所堪任無所增長。
譬如農夫田苗稊稗參生。
苗葉相類不别而為妨害。
乃至秀實方知非谷之異。
既知非谷即耘除根本。
何以故。
恐害善苗故。
比丘亦複如是。
有惡比丘行來坐起攝持衣缽。
如善比丘不别乃至不出罪。
時既出其罪。
方知比丘中稊稗之異。
既知其異。
應和合為作滅擯除之。
何以故。
恐妨善比丘故。
譬如農夫治谷當風簁揚。
好谷留聚其下。
秕[卄/告]随風除之。
何以故。
恐污好谷故。
如是惡比丘。
行來出入如善比丘不别乃至不出罪。
時既出其罪。
方知比丘中秕[卄/告]穢惡。
既知已應和合為作滅擯除之。
譬如有人須木作井欄。
從城中出手捉利斧。
往彼林中遍扣諸樹。
若是實中者其聲貞實。
若是空中者其聲虛而[斯/瓦]。
而彼空樹根莖枝葉。
如貞實者不異。
至于扣時。
方知内空。
既知内空。
即便斬伐。
截落枝葉先去粗樸。
然後釿刬細治内外俱淨。
以作井欄。
如是惡比丘行來出入。
攝持衣缽威儀如善比丘不異。
乃至不出罪。
時既出其罪。
方知沙門中垢穢稊稗空樹。
若知已即應和合作滅擯。
何以故。
恐妨害善比丘故。
而說偈言。
同住知性行 嫉妒喜嗔恚 人中說善語 屏處造非法 方便作妄語 明者能覺知 稊稗應除棄 及以空中樹 自說是沙門 虛妄應滅擯 已作滅擯竟 行惡非法者 清淨者共住 當知是光顯 和合共滅擯 和合盡苦際 佛說如是。
諸比丘聞歡喜信樂受持。
僧羯磨卷下
不重于定。
不以定為主。
不重于慧。
不以慧為主。
彼于此戒。
若犯輕者忏悔。
何以故。
此中非如破器破石故。
若是重戒。
便應堅持善住于戒。
應親近行。
不毀阙行不染污行。
常如是修習。
彼斷下五使。
于上涅槃不複還此。
若比丘重于戒以戒為主。
重于定以定為主。
不重于慧不以慧為主。
如上若比丘。
重于戒以戒為主。
重于定以定為主。
重于慧以慧為主。
彼漏盡得無漏心解脫慧解脫。
于現在前自知得證。
我生已盡梵行已立。
所作已辦不複還此。
滿足行者具滿成就。
不滿足行者得不滿足成就。
我說此戒無有唐捐。
佛說如是。
諸比丘聞。
歡喜信樂受持。
複有三學。
增戒增心增慧學。
何等增戒學。
若有比丘。
具滿戒行少行定行少行慧行。
彼斷下五使。
便于上涅槃不複還此。
若不能至如是處。
能薄三結貪欲嗔恚癡。
得斯陀含來生世間。
便盡苦際。
若不能至如是處。
能斷三結得須陀洹。
不堕惡趣決定取道。
七生天上七生人中。
便盡苦際。
若比丘具滿戒行具滿定行少行慧行亦如上。
若比丘具滿戒行具滿定行具滿慧行亦如上。
複有三學。
增戒學增心學增慧學。
何等增戒學。
若比丘具足持波羅提木叉戒。
成就威儀畏慎輕戒。
重若金剛等學諸戒。
是謂增戒學。
何等增心學。
若比丘能舍欲惡。
乃至得入第四禅。
是為增心學。
何等增慧學。
若比丘如是知苦谛知集盡道。
是為增慧學。
爾時世尊。
在婆阇國地城中。
告諸比丘。
我說四種廣說。
汝等善聽當為汝說。
諸比丘言。
大德。
願樂聞之。
何等四。
若比丘如是語。
諸長老。
我于某村某城。
親從佛聞受持。
此是法是毗尼是佛教。
若聞彼比丘說。
不應便生嫌疑。
亦不應呵。
應審定文句已。
應尋究修多羅毗尼檢校法律。
若聽彼比丘說。
尋究修多羅毗尼檢校法律時。
若不與修多羅毗尼法律相應。
違背于法。
應語彼比丘。
汝所說者非佛所說。
或是長老不審得佛語。
何以故。
我尋究修多羅毗尼法律。
不與修多羅毗尼法律相應。
違背于法。
長老。
不須誦習。
亦莫教餘比丘。
今應舍棄。
若聞彼比丘說。
尋究修多羅毗尼法律時。
若與修多羅毗尼法律相應。
應語彼比丘言。
長老所說是佛所說。
審得佛語。
何以故。
我尋究修多羅毗尼法律。
與共相應而不違背。
長老。
應善持誦習教餘比丘。
勿令忘失。
此是初廣說。
複次若比丘如是語。
長老。
我于某村某城和合僧中上座前聞。
此是法是毗尼是佛所教聞彼比丘說時。
不應嫌疑亦不應呵。
應審定文句尋究修多羅毗尼檢校法律。
若聞彼比丘說。
尋究修多羅毗尼法律時。
不與相應違背于法。
應語彼比丘言。
長老。
此非佛所說。
是彼衆僧及上座。
不審得佛語。
長老亦爾。
何以故。
我尋究修多羅毗尼法律。
不與相應違背于法。
長老不須誦習。
亦莫教餘比丘。
今當棄之。
若聞彼比丘語。
尋究修多羅毗尼法律。
與相應不違背于法。
應語彼比丘言。
長老。
是佛所說。
彼衆僧上座及長老。
亦審得佛語。
何以故。
我尋究修多羅毗尼法律。
而與相應無有違背。
長老。
應善持誦習亦教餘人。
勿令忘失。
此是第二廣說(次第三句從知法毗尼摩夷衆多比丘所聞亦如是。
第四句從知法毗尼摩夷一比丘所聞亦如是)。
是為四廣說佛說如是。
諸比丘聞。
歡喜信樂受持。
毗尼有五事答。
一序二制三重制四修多羅五随順。
修多羅有五法。
名為持律。
知犯知不犯知輕知重廣誦二部戒。
複有五法。
四法同前。
第五廣誦毗尼。
複有五法。
四法同前。
第五住毗尼而不動。
複有五法。
四法同前。
第五诤事起善能除滅。
有五種持律。
誦戒序四事十三事二不定廣誦三十事。
是初持律。
若廣誦九十事。
是第二持律。
若廣誦戒毗尼。
是第三持律。
若廣誦二部戒毗尼。
是第四持律。
若都誦毗尼是第五持律(是中春秋冬應依上四種持律。
若不依住突吉羅。
夏安居應依第五持律。
若不依住者波逸提)。
持律人有五功德。
戒品堅牢。
善勝諸怨。
于衆中決斷無畏。
若有疑悔者能開解。
善持毗尼令正法久住。
複次有五種犯。
波羅夷僧伽婆屍沙波逸提波羅提提舍尼突吉羅。
亦名五種制戒亦名五犯聚。
若不知不見五犯者。
我說此人愚癡。
波羅夷乃至突吉羅。
複次死人有五不好。
一不淨二臭三有恐畏四令人恐畏惡鬼得便五惡獸非人所住處。
犯戒人有五過失。
有身口意業不淨。
如彼死屍不淨。
我說此人亦複如是。
或有身口意業不淨。
惡聲流布。
如彼死屍臭氣從出。
我說此人亦複如是。
有身口意業不淨。
諸善比丘畏避。
如彼死屍令人恐怖。
我說此人亦複如是。
有身口意業不淨。
令諸善比丘見之生惡心言。
我雲何乃見如是惡人。
如人見死屍生恐畏令惡鬼得便。
我說此人亦複如是。
有身口意業不淨者。
與不善人共住。
如彼死屍處惡獸非人共住。
我說此人亦複如是。
是為犯戒人五事過失。
如彼死屍。
破戒有五過失。
自害。
為智者所呵。
有惡名流布。
臨終時生悔恨。
死堕惡道。
持戒有五功德(反上句是)。
複有五事。
先未得物不能得。
既得不護。
若随所在衆。
若刹利衆。
婆羅門衆。
若居士衆。
若比丘衆。
于中有愧恥。
無數由旬内。
沙門婆羅門稱說其惡。
破戒惡人死堕惡道。
持戒有五功德(反上句是)。
有五種淨果。
火淨刀淨瘡淨鳥淨不任種淨。
複有五淨。
若剝少皮若都剝若腐爛若破若瘀。
有五法令正法疾滅。
何等五。
有比丘不谛受誦。
喜忘誤文不具足。
以教餘人。
文既不具其義有阙。
是為第一疾滅正法。
複次有比丘。
為僧中勝人上座。
若一國所宗。
而多不持戒。
但修諸不善法。
放舍戒行不勤精進。
未得而得。
未入而入。
未證而證。
後生年少比丘。
仿習其行。
亦多破戒修不善法。
放舍戒行亦不勤精進。
未得而得。
未入而入。
未證而證。
是為第二疾滅正法。
複次有比丘。
多聞持法持律持摩夷。
不以所誦教餘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私便命終。
彼既命終。
令法斷滅。
是為第三疾滅正法。
複次有比丘。
難可教授。
不受善言不能忍辱。
餘善比丘即便舍置。
是為第四疾滅正法。
複次有比丘。
熹鬥诤共相罵詈。
彼此诤言口如刀劍。
互求長短。
是為第五疾滅正法。
複有五法令正法久住(反上句是)。
爾時有異比丘。
往佛所白言。
大德。
以何因緣正法疾滅。
而不久住。
佛告比丘。
若比丘在法律中出家。
不至心為人說法。
亦不至心聽法憶持。
設複有堅持不能思惟義趣。
彼不知義。
不能如說修行。
不能自利。
亦不利人。
佛告比丘。
有是因緣令法疾滅。
而不久住。
大德。
複以何因緣令法久住(反上句是)。
爾時佛告諸比丘。
比丘至僧中先有五法。
應以慈心應自卑下。
如拭塵巾。
應善知坐起。
若見上座不應安坐。
若見下座不應起立。
彼至僧中。
不為雜說論世俗事。
若自說法。
若請人說法。
若見僧中有不可事。
心不安忍。
應作默然。
何以故。
恐僧别異故。
比丘應先有此五法然後至僧中。
爾時世尊。
在瞻婆城伽伽池邊。
白月十五日說戒時。
于露地坐。
與衆僧俱前後圍繞。
時有比丘。
舉彼比丘見聞疑罪。
當舉罪時。
彼比丘乃作餘語答。
便起嗔恚。
佛告諸比丘。
應審定問彼人。
彼人于佛法中。
無所堪任無所增長。
譬如農夫田苗稊稗參生。
苗葉相類不别而為妨害。
乃至秀實方知非谷之異。
既知非谷即耘除根本。
何以故。
恐害善苗故。
比丘亦複如是。
有惡比丘行來坐起攝持衣缽。
如善比丘不别乃至不出罪。
時既出其罪。
方知比丘中稊稗之異。
既知其異。
應和合為作滅擯除之。
何以故。
恐妨善比丘故。
譬如農夫治谷當風簁揚。
好谷留聚其下。
秕[卄/告]随風除之。
何以故。
恐污好谷故。
如是惡比丘。
行來出入如善比丘不别乃至不出罪。
時既出其罪。
方知比丘中秕[卄/告]穢惡。
既知已應和合為作滅擯除之。
譬如有人須木作井欄。
從城中出手捉利斧。
往彼林中遍扣諸樹。
若是實中者其聲貞實。
若是空中者其聲虛而[斯/瓦]。
而彼空樹根莖枝葉。
如貞實者不異。
至于扣時。
方知内空。
既知内空。
即便斬伐。
截落枝葉先去粗樸。
然後釿刬細治内外俱淨。
以作井欄。
如是惡比丘行來出入。
攝持衣缽威儀如善比丘不異。
乃至不出罪。
時既出其罪。
方知沙門中垢穢稊稗空樹。
若知已即應和合作滅擯。
何以故。
恐妨害善比丘故。
而說偈言。
同住知性行 嫉妒喜嗔恚 人中說善語 屏處造非法 方便作妄語 明者能覺知 稊稗應除棄 及以空中樹 自說是沙門 虛妄應滅擯 已作滅擯竟 行惡非法者 清淨者共住 當知是光顯 和合共滅擯 和合盡苦際 佛說如是。
諸比丘聞歡喜信樂受持。
僧羯磨卷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