僧羯磨卷下(出四分律)
關燈
小
中
大
。
如來出世。
以一義故。
為諸比丘制呵責羯磨。
攝取于僧。
以是一義故。
如來出世。
為諸比丘制呵責羯磨。
佛說如是。
諸比丘聞。
歡喜信樂受持。
乃至正法久住。
句句亦如是。
如是擯羯磨。
依止羯磨。
遮不至白衣家羯磨。
作不見罪舉羯磨。
不忏悔羯磨。
惡見不舍羯磨。
檢校法律所制。
制受依止制梵罰。
制舉制憶念。
制求聽制自言。
制遮阿[少/兔]婆陀。
制遮說戒。
制遮自恣。
制戒制說戒。
制布薩制布薩羯磨。
制自恣制自恣羯磨。
制單白羯磨。
制白二羯磨。
制白四羯磨。
制與覆藏與本日治與摩那埵與出罪。
制四波羅夷。
制十三僧伽婆屍沙二不定法三十尼薩耆九十波逸提四波羅提提舍尼式叉迦羅尼七滅诤。
一一句如呵責羯磨。
爾時佛告諸比丘。
有二見。
出家人不應行。
非法見法法見非法。
複有二見。
毗尼言非毗尼。
非毗尼言毗尼。
複有二見。
非犯見犯。
犯見非犯。
複有二見。
輕而見重。
重而見輕。
複有二見。
有餘見無餘。
無餘見有餘。
複有二見。
粗惡見非粗惡。
非粗惡見粗惡。
複有二見。
舊法見非舊法。
非舊法見舊法。
複有二見。
制見非制。
非制見制。
複有二見。
說見非說。
非說見說。
複有二見。
酒見非酒。
非酒見酒。
複有二見。
飲見非飲。
非飲見飲。
複有二見。
食見非食。
非食見食。
複有二見。
時見非時。
非時見時。
複有二見。
淨見不淨。
不淨見淨。
複有二見。
重見非重。
非重見重。
複有二見。
難見非難。
非難見難。
複有二見。
無蟲見蟲。
蟲見無蟲。
複有二見。
破見不破。
不破見破。
複有二見。
種見非種。
非種見種。
複有二見。
已解義見未解。
未解義見已解。
複有二見。
可親見非親。
非親見可親。
複有二見。
怖見不怖。
不怖見怖。
複有二見。
道見非道。
非道見道。
複有二見。
可行見非行。
非行見可行。
複有二見。
出離見不出離。
不出離見出離。
複有二見。
棄見不棄。
不棄見棄。
複有二見。
見世間常。
見世間無常。
複有二見。
見世界有際。
見世界無際。
複有二見。
是身是命。
身異命異。
複有二見。
有如來滅度。
無如來滅度。
複有二見。
有無如來滅度。
非有無如來滅度。
于佛法内有如是二見。
出家人不應修行。
若修行如法治。
佛說如是。
諸比丘聞。
歡喜信樂受持。
爾時佛告諸比丘。
有二種人住不安樂。
一喜嗔。
二懷怨。
複有二法。
一急性二難舍。
複有二法。
一悭二嫉妒。
複有二法。
一欺詐二谄曲。
複有二法。
一自高二喜诤。
複有二法。
一好飾二放逸。
複有二法。
一慢二增上慢。
複有二法。
一貪二恚。
複有二法。
一自譽二毀他。
複有二法。
一邪見二邊見。
複有二法。
一有難教二不受訓導。
佛說如是。
諸比丘聞。
歡喜信樂受持。
爾時佛告諸比丘。
破戒堕二道。
地獄畜生中。
持戒生二道。
生天及人中。
屏處造惡業。
生堕于二道地獄及畜生。
屏處造善業。
得生于二道。
生天及人中。
邪見生二道。
地獄及畜生。
正見生二道。
生天及人中。
佛聖弟子天人中尊貴。
有二法不得解脫。
一犯戒二不見犯。
有二法自得解脫。
一不犯二見犯。
有二法不得解脫。
一犯而不見罪。
二見犯而不如法忏悔。
有二法自得解脫。
一見犯罪。
二犯而能如法忏悔。
有二法不得解脫。
一見罪不如法忏悔。
二若如法忏而彼不受。
有二法自得解脫。
一見罪能如法忏。
二如法忏者彼能如法受。
縛不縛亦如是。
有二種清淨。
一不犯二忏悔。
佛說如是。
諸比丘聞。
歡喜信樂受持。
爾時佛告諸比丘。
有二衆。
一法語衆。
二非法語衆。
何等非法語衆。
衆中不用法毗尼。
不以佛所教而說。
應教不教而住。
應滅不滅而住。
是為非法語衆。
何等法語衆。
衆中用法毗尼。
随佛所教而說。
應教教而住。
應滅滅而住。
是為法語衆。
此二衆中法語衆。
我贊歎為尊。
佛說如是。
諸比丘聞。
歡喜信樂受持。
複有二衆。
如法衆不如法衆。
何等不如法衆。
衆中若非法者有力。
如法者無力。
非法者得伴如法者不得伴。
作非法羯磨。
不作法羯磨。
作非毗尼羯磨。
不作毗尼羯磨。
非法便行。
是法不行。
是為非法衆。
何等如法衆。
若衆中如法者有力。
非法者無力。
如法者得伴。
不如法者不得伴。
作法羯磨。
不作非法羯磨。
作毗尼羯磨。
不作非毗尼羯磨。
是法行。
非法滅。
是為如法衆。
此二衆中如法衆。
我贊歎為尊。
佛說如是。
諸比丘聞。
歡喜信樂受持。
有二衆。
等衆不等衆亦如是。
爾時佛告諸比丘。
若國法王力弱。
衆賊熾盛。
爾時法王不得安樂出入。
邊國小王不順教令。
國界人民亦不安樂出入。
生業休廢憂苦損減。
不得利益。
如是非法比丘有力。
是法比丘無力。
如法比丘不得安樂。
若在衆中亦不得語。
若在空處住。
是時作非法羯磨。
不作法羯磨。
作非毗尼羯磨。
不作毗尼羯磨。
非法便行。
是法不行。
彼不勤行精進。
未得令得。
未入令入。
未證令證。
則令諸天人民不得利益長夜受苦。
佛說如是。
諸比丘聞。
歡喜信樂受持。
爾時佛告諸比丘。
若國法王力強衆賊力弱。
皆來歸伏或複逃竄。
時法王安樂出入。
無有憂慮。
邊國小王順從教令。
境内人民亦得安樂。
生業自恣無諸憂苦。
多得利益無有損減。
如是如法比丘得力。
非法比丘無力。
非法比丘來至如法比丘所。
随順教令不敢違逆。
若當逃竄不作衆惡。
爾時如法比丘安隐得樂。
若在僧中得語。
若在空處住。
作如法羯磨。
不作非法羯磨。
作毗尼羯磨。
不作非毗尼羯磨。
是法便行。
非法不行。
勤修精進。
未得能得。
未入能入。
未證能證。
則令諸天人民得大利益。
佛說如是。
諸比丘聞。
歡喜信樂受持。
爾時舍利弗告諸比丘。
諸長老。
若有鬥诤舉他比丘及有罪比丘不自觀察。
當知此诤遂更增長。
不得如法如毗尼除滅。
諸比丘不安樂。
若比丘共诤舉他比丘及有罪者各自觀過。
當知此诤不複增長深重。
得如法如毗尼除滅。
諸比丘便得安樂住。
諸比丘雲何自觀過。
有罪比丘作是念。
我犯如是事。
彼見我犯非。
我若不犯者。
彼不得見我犯非。
以我犯故。
令彼見我。
我今應自悔過。
令彼不複以惡語呵我。
我若如是。
使善法增長。
是為比丘能自觀其過。
雲何舉他比丘自觀其過。
彼作如是念。
彼比丘犯非。
令我得見。
若彼不犯非者。
我則不見。
以彼犯非故。
令我得見。
若彼自能至誠忏悔者。
不令我出惡言。
如是令善法增長。
是為舉他比丘自觀其過。
若比丘有诤事。
舉他比丘有罪比丘。
能作如是自觀其過。
當知此過不複增長。
如法如毗尼如佛所教。
諸比丘得安樂住。
舍利弗說如是。
諸比丘聞。
歡喜信樂受持。
爾時有衆多比丘。
往世尊所頭面禮足卻坐一面。
白世尊言。
大德。
是法之主。
說言學。
雲何為學。
佛告諸比丘。
學于戒故言學。
雲何學戒。
增戒學增心學增慧學。
是故言學。
彼增戒學增心學增慧學時。
得調伏貪欲嗔恚愚癡盡。
彼得貪欲嗔癡盡已。
不造不善不近諸惡。
是故言學。
佛說如是。
諸比丘聞。
歡喜信樂受持。
爾時佛問諸比丘。
汝雲何學。
雲何為學。
諸比丘白佛言。
大德。
是法之根本。
為法之主。
如世尊向所說。
我等受持故言學。
複有三學。
增戒學增心學增慧學。
學此三學。
得須陀洹斯陀含阿那含阿羅漢果。
是故當勤精進學此三學。
爾時阿難在波羅梨子城雞園中。
時有孔雀冠婆羅門至阿難所問訊已在一面坐。
白阿難言。
沙門瞿昙。
何故為諸比丘制增戒學增淨行學增波羅提木叉學。
阿難答言。
所以爾者。
為調伏貪欲嗔恚愚癡令盡故。
世尊為諸比丘制戒。
複問言。
若比丘得阿羅漢漏盡。
彼何所學。
阿難答言。
貪欲嗔恚愚癡盡。
不造不善不近諸惡。
所作已辦。
名為無學。
婆羅門言。
如向所說便為無學耶。
阿難答言如是。
孔雀冠婆羅門聞已。
歡喜信樂受持。
佛告迦葉比丘言。
若上座既不學戒。
亦不贊歎戒。
若有餘比丘樂學戒贊歎戒者。
亦複不能以時勸勉贊歎。
迦葉比丘。
我不贊歎如是上座。
何以故。
若我贊歎者。
令諸比丘親近。
若有親近者。
令餘人習學其法。
若有習學其法。
長夜受苦。
是故迦葉比丘。
我見如是上座過失。
故不贊歎(若中座下座亦如是。
次有上中下座如法。
反上句是)。
爾時佛告諸比丘。
譬如有驢。
與群牛共行。
自言。
我亦是牛。
我亦是牛。
而驢毛不似牛腳。
不似牛音聲。
亦不似牛而與牛共行。
自言是牛。
如是有癡人。
随逐如法比丘。
自言是比丘。
此癡人。
無有增戒增心增慧。
如善比丘與衆僧共行。
自言。
我是比丘。
是故汝等。
當勤修習增戒學增心增慧學。
佛說如是。
諸比丘聞。
歡喜信樂受持。
爾時佛告諸比丘。
有三學。
增戒學增心學增慧學。
何等增戒學。
若比丘尊重于戒。
以戒為
如來出世。
以一義故。
為諸比丘制呵責羯磨。
攝取于僧。
以是一義故。
如來出世。
為諸比丘制呵責羯磨。
佛說如是。
諸比丘聞。
歡喜信樂受持。
乃至正法久住。
句句亦如是。
如是擯羯磨。
依止羯磨。
遮不至白衣家羯磨。
作不見罪舉羯磨。
不忏悔羯磨。
惡見不舍羯磨。
檢校法律所制。
制受依止制梵罰。
制舉制憶念。
制求聽制自言。
制遮阿[少/兔]婆陀。
制遮說戒。
制遮自恣。
制戒制說戒。
制布薩制布薩羯磨。
制自恣制自恣羯磨。
制單白羯磨。
制白二羯磨。
制白四羯磨。
制與覆藏與本日治與摩那埵與出罪。
制四波羅夷。
制十三僧伽婆屍沙二不定法三十尼薩耆九十波逸提四波羅提提舍尼式叉迦羅尼七滅诤。
一一句如呵責羯磨。
爾時佛告諸比丘。
有二見。
出家人不應行。
非法見法法見非法。
複有二見。
毗尼言非毗尼。
非毗尼言毗尼。
複有二見。
非犯見犯。
犯見非犯。
複有二見。
輕而見重。
重而見輕。
複有二見。
有餘見無餘。
無餘見有餘。
複有二見。
粗惡見非粗惡。
非粗惡見粗惡。
複有二見。
舊法見非舊法。
非舊法見舊法。
複有二見。
制見非制。
非制見制。
複有二見。
說見非說。
非說見說。
複有二見。
酒見非酒。
非酒見酒。
複有二見。
飲見非飲。
非飲見飲。
複有二見。
食見非食。
非食見食。
複有二見。
時見非時。
非時見時。
複有二見。
淨見不淨。
不淨見淨。
複有二見。
重見非重。
非重見重。
複有二見。
難見非難。
非難見難。
複有二見。
無蟲見蟲。
蟲見無蟲。
複有二見。
破見不破。
不破見破。
複有二見。
種見非種。
非種見種。
複有二見。
已解義見未解。
未解義見已解。
複有二見。
可親見非親。
非親見可親。
複有二見。
怖見不怖。
不怖見怖。
複有二見。
道見非道。
非道見道。
複有二見。
可行見非行。
非行見可行。
複有二見。
出離見不出離。
不出離見出離。
複有二見。
棄見不棄。
不棄見棄。
複有二見。
見世間常。
見世間無常。
複有二見。
見世界有際。
見世界無際。
複有二見。
是身是命。
身異命異。
複有二見。
有如來滅度。
無如來滅度。
複有二見。
有無如來滅度。
非有無如來滅度。
于佛法内有如是二見。
出家人不應修行。
若修行如法治。
佛說如是。
諸比丘聞。
歡喜信樂受持。
爾時佛告諸比丘。
有二種人住不安樂。
一喜嗔。
二懷怨。
複有二法。
一急性二難舍。
複有二法。
一悭二嫉妒。
複有二法。
一欺詐二谄曲。
複有二法。
一自高二喜诤。
複有二法。
一好飾二放逸。
複有二法。
一慢二增上慢。
複有二法。
一貪二恚。
複有二法。
一自譽二毀他。
複有二法。
一邪見二邊見。
複有二法。
一有難教二不受訓導。
佛說如是。
諸比丘聞。
歡喜信樂受持。
爾時佛告諸比丘。
破戒堕二道。
地獄畜生中。
持戒生二道。
生天及人中。
屏處造惡業。
生堕于二道地獄及畜生。
屏處造善業。
得生于二道。
生天及人中。
邪見生二道。
地獄及畜生。
正見生二道。
生天及人中。
佛聖弟子天人中尊貴。
有二法不得解脫。
一犯戒二不見犯。
有二法自得解脫。
一不犯二見犯。
有二法不得解脫。
一犯而不見罪。
二見犯而不如法忏悔。
有二法自得解脫。
一見犯罪。
二犯而能如法忏悔。
有二法不得解脫。
一見罪不如法忏悔。
二若如法忏而彼不受。
有二法自得解脫。
一見罪能如法忏。
二如法忏者彼能如法受。
縛不縛亦如是。
有二種清淨。
一不犯二忏悔。
佛說如是。
諸比丘聞。
歡喜信樂受持。
爾時佛告諸比丘。
有二衆。
一法語衆。
二非法語衆。
何等非法語衆。
衆中不用法毗尼。
不以佛所教而說。
應教不教而住。
應滅不滅而住。
是為非法語衆。
何等法語衆。
衆中用法毗尼。
随佛所教而說。
應教教而住。
應滅滅而住。
是為法語衆。
此二衆中法語衆。
我贊歎為尊。
佛說如是。
諸比丘聞。
歡喜信樂受持。
複有二衆。
如法衆不如法衆。
何等不如法衆。
衆中若非法者有力。
如法者無力。
非法者得伴如法者不得伴。
作非法羯磨。
不作法羯磨。
作非毗尼羯磨。
不作毗尼羯磨。
非法便行。
是法不行。
是為非法衆。
何等如法衆。
若衆中如法者有力。
非法者無力。
如法者得伴。
不如法者不得伴。
作法羯磨。
不作非法羯磨。
作毗尼羯磨。
不作非毗尼羯磨。
是法行。
非法滅。
是為如法衆。
此二衆中如法衆。
我贊歎為尊。
佛說如是。
諸比丘聞。
歡喜信樂受持。
有二衆。
等衆不等衆亦如是。
爾時佛告諸比丘。
若國法王力弱。
衆賊熾盛。
爾時法王不得安樂出入。
邊國小王不順教令。
國界人民亦不安樂出入。
生業休廢憂苦損減。
不得利益。
如是非法比丘有力。
是法比丘無力。
如法比丘不得安樂。
若在衆中亦不得語。
若在空處住。
是時作非法羯磨。
不作法羯磨。
作非毗尼羯磨。
不作毗尼羯磨。
非法便行。
是法不行。
彼不勤行精進。
未得令得。
未入令入。
未證令證。
則令諸天人民不得利益長夜受苦。
佛說如是。
諸比丘聞。
歡喜信樂受持。
爾時佛告諸比丘。
若國法王力強衆賊力弱。
皆來歸伏或複逃竄。
時法王安樂出入。
無有憂慮。
邊國小王順從教令。
境内人民亦得安樂。
生業自恣無諸憂苦。
多得利益無有損減。
如是如法比丘得力。
非法比丘無力。
非法比丘來至如法比丘所。
随順教令不敢違逆。
若當逃竄不作衆惡。
爾時如法比丘安隐得樂。
若在僧中得語。
若在空處住。
作如法羯磨。
不作非法羯磨。
作毗尼羯磨。
不作非毗尼羯磨。
是法便行。
非法不行。
勤修精進。
未得能得。
未入能入。
未證能證。
則令諸天人民得大利益。
佛說如是。
諸比丘聞。
歡喜信樂受持。
爾時舍利弗告諸比丘。
諸長老。
若有鬥诤舉他比丘及有罪比丘不自觀察。
當知此诤遂更增長。
不得如法如毗尼除滅。
諸比丘不安樂。
若比丘共诤舉他比丘及有罪者各自觀過。
當知此诤不複增長深重。
得如法如毗尼除滅。
諸比丘便得安樂住。
諸比丘雲何自觀過。
有罪比丘作是念。
我犯如是事。
彼見我犯非。
我若不犯者。
彼不得見我犯非。
以我犯故。
令彼見我。
我今應自悔過。
令彼不複以惡語呵我。
我若如是。
使善法增長。
是為比丘能自觀其過。
雲何舉他比丘自觀其過。
彼作如是念。
彼比丘犯非。
令我得見。
若彼不犯非者。
我則不見。
以彼犯非故。
令我得見。
若彼自能至誠忏悔者。
不令我出惡言。
如是令善法增長。
是為舉他比丘自觀其過。
若比丘有诤事。
舉他比丘有罪比丘。
能作如是自觀其過。
當知此過不複增長。
如法如毗尼如佛所教。
諸比丘得安樂住。
舍利弗說如是。
諸比丘聞。
歡喜信樂受持。
爾時有衆多比丘。
往世尊所頭面禮足卻坐一面。
白世尊言。
大德。
是法之主。
說言學。
雲何為學。
佛告諸比丘。
學于戒故言學。
雲何學戒。
增戒學增心學增慧學。
是故言學。
彼增戒學增心學增慧學時。
得調伏貪欲嗔恚愚癡盡。
彼得貪欲嗔癡盡已。
不造不善不近諸惡。
是故言學。
佛說如是。
諸比丘聞。
歡喜信樂受持。
爾時佛問諸比丘。
汝雲何學。
雲何為學。
諸比丘白佛言。
大德。
是法之根本。
為法之主。
如世尊向所說。
我等受持故言學。
複有三學。
增戒學增心學增慧學。
學此三學。
得須陀洹斯陀含阿那含阿羅漢果。
是故當勤精進學此三學。
爾時阿難在波羅梨子城雞園中。
時有孔雀冠婆羅門至阿難所問訊已在一面坐。
白阿難言。
沙門瞿昙。
何故為諸比丘制增戒學增淨行學增波羅提木叉學。
阿難答言。
所以爾者。
為調伏貪欲嗔恚愚癡令盡故。
世尊為諸比丘制戒。
複問言。
若比丘得阿羅漢漏盡。
彼何所學。
阿難答言。
貪欲嗔恚愚癡盡。
不造不善不近諸惡。
所作已辦。
名為無學。
婆羅門言。
如向所說便為無學耶。
阿難答言如是。
孔雀冠婆羅門聞已。
歡喜信樂受持。
佛告迦葉比丘言。
若上座既不學戒。
亦不贊歎戒。
若有餘比丘樂學戒贊歎戒者。
亦複不能以時勸勉贊歎。
迦葉比丘。
我不贊歎如是上座。
何以故。
若我贊歎者。
令諸比丘親近。
若有親近者。
令餘人習學其法。
若有習學其法。
長夜受苦。
是故迦葉比丘。
我見如是上座過失。
故不贊歎(若中座下座亦如是。
次有上中下座如法。
反上句是)。
爾時佛告諸比丘。
譬如有驢。
與群牛共行。
自言。
我亦是牛。
我亦是牛。
而驢毛不似牛腳。
不似牛音聲。
亦不似牛而與牛共行。
自言是牛。
如是有癡人。
随逐如法比丘。
自言是比丘。
此癡人。
無有增戒增心增慧。
如善比丘與衆僧共行。
自言。
我是比丘。
是故汝等。
當勤修習增戒學增心增慧學。
佛說如是。
諸比丘聞。
歡喜信樂受持。
爾時佛告諸比丘。
有三學。
增戒學增心學增慧學。
何等增戒學。
若比丘尊重于戒。
以戒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