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毗達磨集異門足論 第八卷
關燈
小
中
大
說。
現見無熱應時引導。
近觀智者内證耶。
佛弟子衆具足妙行。
質直行如理行。
法随法行。
和敬行随法行耶。
苦集滅道是聖谛耶。
一切行無常耶一切法無我耶。
涅槃寂靜耶。
如是等問有無量門應一向記。
世尊是如來阿羅漢。
廣說乃至涅槃是寂靜等。
是名應一向記問。
何故此問應一向記。
答以于此問若一向記。
能引義利能引善法。
能引梵行能發通慧。
能生等覺能證涅槃。
故于此問應一向記。
雲何應分别記問。
答若有問言。
雲何為法。
得此問時應分别記。
法有多種。
或過去或未來或現在。
或善或不善或無記。
或欲界系或色界系或無色界系。
或學或無學或非學非無學。
或見所斷或修所斷或非所斷。
如是等法。
有無量門。
應分别記。
是名應分别記。
問何故此問應分别記。
答以于此問若分别記。
能引義利能引善法。
能引梵行能發通慧。
能生等覺能證涅槃。
故于此問應分别記。
雲何應反诘記問。
答若有問言。
為我說法。
得此問時應反诘記。
法有多種汝問何法。
為過去為未來為現在。
為善為不善為無記。
為欲界系為色界系為無色界系。
為學為無學為非學非無學。
為見所斷為修所斷為非所斷。
如是等法有無量門。
應反诘記。
是名應反诘記。
問何故此問應反诘記。
答以于此問若反诘記。
能引義利能引善法。
能引梵行能發通慧。
能生等覺能證涅槃。
故于此問應反诘記。
雲何應舍置記問。
答若有問言。
世間常耶。
無常耶。
亦常亦無常耶。
非常非無常耶。
世間有邊耶。
無邊耶。
亦有邊亦無邊耶。
非有邊非無邊耶。
命者即身耶。
命者異身耶。
如來死後有耶。
非有耶。
亦有亦非有耶。
非有非非有耶。
于如是等不應理問。
應舍置記。
謂應記言。
佛說此問。
是不應記。
常無常等不應理故。
是名應舍置記。
問何故此問應舍置記。
答以于此問。
若舍置記。
能引義利能引善法。
能引梵行能發通慧。
能生等覺能證涅槃。
故于此問應舍置記。
如世尊說 初應一向記次應分别記 三應反诘記四應舍置記 于如此四問知次而記者 引義利善法及梵行純淨 甚深難降伏知義非義俱 舍非義取義審觀名智者 四種施者。
一者有施。
施者清淨。
受者不清淨。
二者有施。
受者清淨施者不清淨。
三者有施。
施者受者俱清淨。
四者有施。
施者受者俱不清淨。
雲何有施施者清淨受者不清淨。
答如世尊說。
苾刍當知。
若有施主具淨戒住律儀。
有依見有果見。
依如是見說如是言。
決定有施有果異熟。
能受施者不具淨戒不住律儀。
無依見無果見。
依如是見說如是言。
決定無施無果異熟。
是名有施施者清淨受者不清淨。
何故此施施者清淨受者不清淨。
答諸支分諸資糧施者應修集。
彼支分彼資糧施者成就。
諸支分諸資糧受者應修集。
彼支分彼資糧受者不成就是故此施施者清淨受者不清淨。
雲何有施受者清淨施者不清淨。
答如世尊說。
苾刍當知。
若有施主不具淨戒不住律儀。
無依見無果見。
依如是見說如是言。
決定無施無果異熟。
能受施者具淨戒住律儀。
有依見有果見。
依如是見說如是言。
決定有施有果異熟。
是名有施受者清淨施者不清淨。
何故此施受者清淨施者不清淨。
答諸支分諸資糧施者應修集。
彼支分彼資糧施者不成就。
諸支分諸資糧受者應修集。
彼支分彼資糧受者成就。
是故此施受者清淨施者不清淨。
雲何有施施者受者俱清淨。
答如世尊說。
苾刍當知。
若有施者具淨戒住律儀。
有依見有果見。
依如是見說如是言。
決定有施有果異熟。
能受施者亦具淨戒住律儀。
有依見有果見。
依如是見說如是言。
決定有施有果異熟。
是名有施施者受者俱清淨。
何故此施施者受者俱清淨。
答諸支分諸資糧施者應修集。
彼支分彼資糧施者成就諸支分諸資糧受者應集。
彼支分彼資糧受者亦成就。
是故此施施者受者俱清淨。
雲何有施施者受者俱不清淨。
答如世尊說。
苾刍當知。
若有施者不具淨戒不住律儀。
無依見無果見。
依如是見說如是言。
決定無施無果異熟。
能受施者亦不具淨戒不住律儀。
無依見無果見。
依如是見說如是言。
決定無施無果異熟。
是名有施施者受者俱不清淨。
何故此施施者受者俱不清淨。
答諸支分諸資糧施者應修集。
彼支分彼資糧施者不成就。
諸支分諸資糧受者應修集。
彼支分彼資糧受者亦不成就。
是故此施施者受者俱不清淨。
如世尊說 具戒施缺戒清淨而證法 信業果異熟是唯施者淨 缺戒施具戒不淨引非法 謗業果異熟是唯受者淨 缺戒施缺戒不淨引非法 謗業果異熟我說無大果 具戒施具戒清淨而證法 信業果異熟我說有大果 信業果異熟施自所尊重 父母僮仆等智者鹹稱贊 身語意無著行苾刍妙行 不求自富貴而能廣施他 諸有已離欲施已離欲者 我說如是施财施中最尊
現見無熱應時引導。
近觀智者内證耶。
佛弟子衆具足妙行。
質直行如理行。
法随法行。
和敬行随法行耶。
苦集滅道是聖谛耶。
一切行無常耶一切法無我耶。
涅槃寂靜耶。
如是等問有無量門應一向記。
世尊是如來阿羅漢。
廣說乃至涅槃是寂靜等。
是名應一向記問。
何故此問應一向記。
答以于此問若一向記。
能引義利能引善法。
能引梵行能發通慧。
能生等覺能證涅槃。
故于此問應一向記。
雲何應分别記問。
答若有問言。
雲何為法。
得此問時應分别記。
法有多種。
或過去或未來或現在。
或善或不善或無記。
或欲界系或色界系或無色界系。
或學或無學或非學非無學。
或見所斷或修所斷或非所斷。
如是等法。
有無量門。
應分别記。
是名應分别記。
問何故此問應分别記。
答以于此問若分别記。
能引義利能引善法。
能引梵行能發通慧。
能生等覺能證涅槃。
故于此問應分别記。
雲何應反诘記問。
答若有問言。
為我說法。
得此問時應反诘記。
法有多種汝問何法。
為過去為未來為現在。
為善為不善為無記。
為欲界系為色界系為無色界系。
為學為無學為非學非無學。
為見所斷為修所斷為非所斷。
如是等法有無量門。
應反诘記。
是名應反诘記。
問何故此問應反诘記。
答以于此問若反诘記。
能引義利能引善法。
能引梵行能發通慧。
能生等覺能證涅槃。
故于此問應反诘記。
雲何應舍置記問。
答若有問言。
世間常耶。
無常耶。
亦常亦無常耶。
非常非無常耶。
世間有邊耶。
無邊耶。
亦有邊亦無邊耶。
非有邊非無邊耶。
命者即身耶。
命者異身耶。
如來死後有耶。
非有耶。
亦有亦非有耶。
非有非非有耶。
于如是等不應理問。
應舍置記。
謂應記言。
佛說此問。
是不應記。
常無常等不應理故。
是名應舍置記。
問何故此問應舍置記。
答以于此問。
若舍置記。
能引義利能引善法。
能引梵行能發通慧。
能生等覺能證涅槃。
故于此問應舍置記。
如世尊說 初應一向記次應分别記 三應反诘記四應舍置記 于如此四問知次而記者 引義利善法及梵行純淨 甚深難降伏知義非義俱 舍非義取義審觀名智者 四種施者。
一者有施。
施者清淨。
受者不清淨。
二者有施。
受者清淨施者不清淨。
三者有施。
施者受者俱清淨。
四者有施。
施者受者俱不清淨。
雲何有施施者清淨受者不清淨。
答如世尊說。
苾刍當知。
若有施主具淨戒住律儀。
有依見有果見。
依如是見說如是言。
決定有施有果異熟。
能受施者不具淨戒不住律儀。
無依見無果見。
依如是見說如是言。
決定無施無果異熟。
是名有施施者清淨受者不清淨。
何故此施施者清淨受者不清淨。
答諸支分諸資糧施者應修集。
彼支分彼資糧施者成就。
諸支分諸資糧受者應修集。
彼支分彼資糧受者不成就是故此施施者清淨受者不清淨。
雲何有施受者清淨施者不清淨。
答如世尊說。
苾刍當知。
若有施主不具淨戒不住律儀。
無依見無果見。
依如是見說如是言。
決定無施無果異熟。
能受施者具淨戒住律儀。
有依見有果見。
依如是見說如是言。
決定有施有果異熟。
是名有施受者清淨施者不清淨。
何故此施受者清淨施者不清淨。
答諸支分諸資糧施者應修集。
彼支分彼資糧施者不成就。
諸支分諸資糧受者應修集。
彼支分彼資糧受者成就。
是故此施受者清淨施者不清淨。
雲何有施施者受者俱清淨。
答如世尊說。
苾刍當知。
若有施者具淨戒住律儀。
有依見有果見。
依如是見說如是言。
決定有施有果異熟。
能受施者亦具淨戒住律儀。
有依見有果見。
依如是見說如是言。
決定有施有果異熟。
是名有施施者受者俱清淨。
何故此施施者受者俱清淨。
答諸支分諸資糧施者應修集。
彼支分彼資糧施者成就諸支分諸資糧受者應集。
彼支分彼資糧受者亦成就。
是故此施施者受者俱清淨。
雲何有施施者受者俱不清淨。
答如世尊說。
苾刍當知。
若有施者不具淨戒不住律儀。
無依見無果見。
依如是見說如是言。
決定無施無果異熟。
能受施者亦不具淨戒不住律儀。
無依見無果見。
依如是見說如是言。
決定無施無果異熟。
是名有施施者受者俱不清淨。
何故此施施者受者俱不清淨。
答諸支分諸資糧施者應修集。
彼支分彼資糧施者不成就。
諸支分諸資糧受者應修集。
彼支分彼資糧受者亦不成就。
是故此施施者受者俱不清淨。
如世尊說 具戒施缺戒清淨而證法 信業果異熟是唯施者淨 缺戒施具戒不淨引非法 謗業果異熟是唯受者淨 缺戒施缺戒不淨引非法 謗業果異熟我說無大果 具戒施具戒清淨而證法 信業果異熟我說有大果 信業果異熟施自所尊重 父母僮仆等智者鹹稱贊 身語意無著行苾刍妙行 不求自富貴而能廣施他 諸有已離欲施已離欲者 我說如是施财施中最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