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毗達磨集異門足論 第三卷

關燈
阿毗達磨集異門足論第三卷 尊者舍利子說 三藏法師玄奘奉诏譯 二法品第三之餘 于斷不遮止者。

    如有一類為斷不善法。

    為圓滿善法。

    勇猛精進熾然愛樂勤修不息。

    作是念言。

    雲何令我速疾證得如理善法。

    彼于如是勇猛精進。

    熾然愛樂勤修習時。

    未能證得如理善法。

    便作是念。

    如世尊說無處無容。

    善男子等勤修正行。

    而不證得如理善法。

    由我所修正行未滿。

    是故未證如理善法。

    我所修斷定應不空不虛。

    有果有利有義有味有益。

    由彼于斷知有勝利。

    不生厭患诽謗毀呰。

    是名于斷不遮止。

    複有一類為斷不善法。

    為圓滿善法。

    勇猛精進熾然愛樂勤修不息。

    作是念言。

    雲何令我速疾證得如理善法。

    彼于如是勇猛精進。

    熾然愛樂勤修習時。

    未能證得如理善法。

    或雖證得而不了知。

    便作是念。

    如世尊說無處無容。

    善男子等勤修正行。

    而不證得如理善法。

    由我所修正行未滿。

    是故未證如理善法。

    我所修斷定應不空不虛。

    有果有利有義有味有益。

    由彼于斷知有勝利。

    不生厭患诽謗毀呰。

    是名于斷不遮止。

    複有一類為斷不善法。

    為圓滿善法。

    勇猛精進熾然愛樂勤修不息。

    作是念言。

    雲何令我速疾證得如理善法。

    彼于如是勇猛精進。

    熾然愛樂勤修習時。

    遂能證得如理善法。

    便作是念。

    我所修斷決定不空不虛。

    有果有利有義有味有益。

    由彼于斷知有勝利。

    不生厭患诽謗毀呰。

    是名于斷不遮止 複有二法。

    謂奢摩他毗缽舍那者。

    奢摩他雲何。

    答善心一境性是謂奢摩他。

    毗缽舍那雲何。

    答奢摩他相應。

    于法揀擇極揀擇最極揀擇。

    解了等了近了遍了。

    機黠通達審察聰睿。

    覺明慧行毗缽舍那。

    是謂毗缽舍那。

    如世尊說 非有定無慧非有慧無定 要有定有慧方證于涅槃 非有定無慧者。

    謂若有如是類慧。

    則有獲得如是類定。

    若無如是類慧。

    則無獲得如是類定。

    故說非有定無慧。

    非有慧無定者。

    謂若有慧是定所生以定為集。

    是定種類由定而發。

    若有如是類定。

    則有獲得如是類慧。

    若無如是類定。

    則無獲得如是類慧。

    故說非有慧無定。

    要有定有慧方證于涅槃者。

    愛盡離滅名曰涅槃。

    要具定慧方能證得。

    若随阙一必不能證。

    由此因緣故作是說。

    要有定有慧方證于涅槃。

    複次或有補特伽羅。

    得内心止不得增上慧法觀。

    或有補特伽羅。

    得增上慧法觀不得内心止。

    或有補特伽羅。

    不得内心止。

    亦不得增上慧法觀。

    或有補特伽羅。

    得内心止亦得增上慧法觀。

    何等補特伽羅。

    得内心止不得增上慧法觀。

    答若補特伽羅。

    得世間四靜慮。

    不得出世聖慧。

    何等補特伽羅。

    得增上慧法觀。

    不得内心止。

    答若補特伽羅。

    得出世聖慧。

    不得世間四靜慮。

    何等補特伽羅。

    不得内心止。

    亦不得增上慧法觀。

    答若補特伽羅。

    不得世間四靜慮。

    亦不得出世聖慧。

    何等補特伽羅。

    得内心止亦得增上慧法觀。

    答若補特伽羅。

    得世間四靜慮。

    亦得出世聖慧。

    如說世間四靜慮相應。

    心住等住近住安住。

    不散不亂攝止等持。

    心一境性者。

    此顯内心止。

    如說出世聖慧所攝。

    于法揀擇極揀擇最極揀擇。

    解了等了近了遍了。

    機黠通達審察聰睿。

    覺明慧行毗缽舍那者。

    此顯增上慧法觀。

    是名奢摩他毗缽舍那 複有二法。

    謂明解脫者。

    明雲何。

    答無學三明。

    何等為三。

    一者無學宿住随念智作證明。

    二者無學死生智作證明。

    三者無學漏盡智作證明。

    是謂明。

    解脫雲何。

    答三種解脫。

    何等為三。

    一者心解脫。

    二者慧解脫。

    三者無為解脫。

    心解脫者。

    謂無貪善根相應心。

    已勝解當勝解今勝解。

    是名心解脫。

    慧解脫者。

    謂無癡善根相應心。

    已勝解當勝解今勝解。

    是名慧解脫。

    無為解脫者。

    謂擇滅。

    是名無為解脫。

    此中心解脫或學或無學或非學非無學。

    雲何學。

    答學無貪善根相應心。

    已勝解當勝解今勝解。

    是謂學。

    雲何無學。

    答無學無貪善根相應心。

    已勝解當勝解今勝解。

    是謂無學。

    雲何非學非無學。

    答有漏無貪善根相應心。

    已勝解當勝解今勝解。

    是謂非學非無學。

    慧解脫或學或無學。

    或非學非無學。

    雲何學。

    答學無癡善根相應心。

    已勝解當勝解今勝解。

    是謂學。

    雲何無學。

    答無學無癡善根相應心。

    已勝解當勝解今勝解。

    是謂無學。

    雲何非學非無學。

    答有漏無癡善根相應心。

    已勝解當勝解今勝解。

    是謂非學非無學。

    無為解脫唯非學非無學。

    是名明解脫。

    複有二法。

    謂盡智無生智者。

    盡智雲何。

    答謂如實知我已知苦。

    我已斷集。

    我已證滅。

    我已修道。

    此所從生智見明覺解慧光觀。

    是名盡智。

    無生智雲何。

    答謂如實知我已知苦不複當知。

    我已斷集不複當斷。

    我已證滅不複當證。

    我已修道不複當修。

    此所從生智見明覺解慧光觀。

    是名無生智。

    複次若如實知已盡欲漏有漏無明漏。

    是名盡智。

    若如實知所盡三漏不複當生